试论德军在库尔斯克战役中失败原因
【下载点数:免费 | 作者:liujun | 点击数: | 评论数:0 | 更新时间:2004/02/28 12:29:00】
的射击。一些坦克冒出浓烟,燃起大火,但其余的坦克继续高速向前猛冲。“虎”式、“象”式、“豹”式坦克根本不在乎50毫米以下的反坦克炮,逼向苏军阵地碾过一道道铁丝网,越过一条条堑壕。但苏军官兵不为所动,奋不顾身,从被压塌的堑壕里钻出,有的向从头顶驶过的坦克投掷反坦克手雷和液体混合燃料燃烧瓶,有的端起冲锋枪、机枪扫射德军步兵,有的端起刺刀与越入堑壕的德军士兵展开白刃战。就这样库尔斯克北端立即成为弹片横飞、死尸遍地的沙场。德军坦克碾过一个个苏军反坦克阵地,拼命往里冲,但不久发现自己闯入雷区,一辆辆坦克的履带被炸断,坦克手被炸得眼冒金星,还没清醒,埋伏在两侧的苏军反坦克炮、高射炮和大口径榴弹炮就借助地势突然开火,呼啸的穿甲弹撕开坦克的侧装甲,坦克舱内的士兵立刻脑浆四溅。德军坦克仍是不顾一切地往里冲,终于把苏军第一道防线撕开一个8公里宽的缺口。莫德尔以为已经得手,在次日天刚亮德军坦克、步兵又开始猛冲,没开出多远就发现自己又进了雷区,动弹不得。苏军的反坦克炮密密麻麻,苏联空军的伊尔-2式强击机像乌鸦一样铺天盖地的飞来,擦着树梢,投下特制的反坦克炸弹。莫德尔不顾损失还往里冲,可是苏军毫不示弱,把预备队坦克第2集团军拉了上来,没等德国人往里再走一步,就一棍子砸将上去。这种不顾消耗的做法,显然不适合德军在此时进行的战斗。就拿德国“虎”式坦克来说,由于其生产工艺十分复杂,平均一天只能生产1辆多一点,再加上盟军对德国军工设施的轰炸,以及苏联游击队对德后方运输交通方面的破坏,(苏联游击队在敌后的积极行动促进了战役的顺利实施。仅从7月22日至8月1日期间,奥廖尔州的游击队就破坏了7500余根铁轨。游击队袭击德军铁路交通线,造成了军列的拥挤堵塞。奥廖尔集团被击溃后,德军统帅部利用奥廖尔基地向东突击的计划落空。)还有北非战事的吃紧等因素,真正能到达战场的坦克数量就更少了。而苏军T-34坦克的日生产量要远远大于这个数目,而且苏军是本土作战,又是打防御反击战,补给要比德军丰富得多。结果,一场混战下来德军虽然令苏军损失不小,但自己却无力进攻。这样德军在库尔斯克突出部北部的进攻在48小时后就告失败,被迫转入防御。
在突出部另一端,德国人的运气似乎比其北路同伴好一点。德军在这一路集中了其军中之花——党卫军“帝国师”、“骷髅师”、和“阿道夫·希特勒师”,其新式坦克的数量也超过北路。这些狂热的纳粹分子瞧不起斯拉夫“劣等民族”,干尽了坏事,以为这次又能像一年前那样所向无敌,但还未出发就挨了一顿疾如暴雨的炮弹,接着是一群苏军轰炸机投下的炸弹。直到3小时后,才整顿起队伍,开始进攻。
德军坦克群出发不久,天降大雨,许多小溪成了坦克无法通过的激流,待工兵架好桥后,已过了12小时。又往前开,发现遍地是地雷。苏军坦克占据着高地,几乎弹无虚发,虽击不穿德国新型坦克,但其他坦克特别是装甲车,只要被击中就非死即伤。到夕阳西下时,南路德军的6个装甲师只在三处楔入苏军第一道防线,纵深不及5公里,抓到的俘虏和缴获的装备寥寥无几。德军(第4装甲集团军,霍特指挥)见第一天未取得什么效果,就在翌日把6个装甲集团军聚集成密集队形,每公里进攻正面有100多辆坦克,想产生聚焦镜的聚焦效果,在苏军的防线上烧开一个洞。天刚破晓,德军坦克、自行火炮就在空军的支援下,杀向苏军。苏军坦克第1团集团军毫不退缩,两股钢铁洪流激战于一处。天过正午,苏军意识到苏军坦克第1集团军在战术上居劣势损失大大超过德军,果断下令撤出战斗,依第二道防线转入防御。德军第4装甲集团军虽取得战术上的胜利,但并未能突破苏军的整个防线上,只在苏军的防线上砸进去一个坑,楔入不及10公里。气急败坏的希特勒不想就这样了事,原先反对发动“堡垒”战役的曼施坦因也不愿草草收场。7月7日,德军第4装甲集团军又运用与前一天相同的战术,在空军的密切支援下,连续猛敲昨天在苏军防线上的砸出的那个坑,想把那个坑砸漏,好让德国坦克鱼贯而入,撕咬苏军坚硬防线后的内脏。经过3天的拼耗,德军投入了最后一个师的预备队,终于在9日切入苏军防线35公里,到达奥博扬附近。
此时苏军在库尔斯克南部的情况开始恶化:沃罗涅日方面军的预备队已经投入战斗,但德军细细的楔子已经砸入苏军防御纵深,到达一个集团军的后方,德军似乎要成功了。如果在一年前,德军真可能得手了,但此时情况不同了,斯大林见南路德军缓缓向前推进,即下令作为总预备队的草原方面军的近卫坦克第5集团军日夜兼程,向北开进。由于苏军死守奥博扬,德军两天下来一无所获,只有掉头奔向东北,杀向普罗霍罗夫卡,想通过该城,捅漏苏军铁桶般的防线。不过,曼施坦因的决定正中苏军下怀。曼施坦因虽为德军最优秀的将领之一,但苏军的将领也与他一样高明。朱可夫和华西列夫斯基到7月9日就估计到德军已成强弩之末,准备于7月12日在北线率先发动反攻,向奥廖尔进攻;南线的军在进攻奥博扬失败后肯定会掉头涌向普罗霍罗夫卡,必定与新锐的近卫坦克第5集团军和近卫第5集团军遭遇,届时定会有一场大规模的遭遇战,胜者一定是苏军。德国第4装甲集团军果真在奥博扬受阻后冲向普罗霍罗夫卡。7月12日,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最大规模的坦克大决战在普罗霍罗夫卡爆发。
决战的一方是德军装甲兵老将霍特和他的400多辆(门)坦克和自行火炮,其中100多辆是当时世界第一流的“虎”式坦克,官兵虽疲惫不堪,但斗志不减。决战的另一方是苏军坦克新秀罗特米斯特罗夫将军,他的坦克第5集团军因斯大林之役非凡的战功荣获近卫称号。官兵们摩拳擦掌,跃跃欲试,有750辆(门)坦克和自行火炮。7月12日清晨,这两股钢铁洪流在普罗霍罗夫卡相撞。双方共投入坦克、自行火炮约1200辆左右。除此之外,双方都有强大的空中支援。
这场遭遇战的战场是一个狭长的地带,而且山峦起伏,沟壑纵横。双方都看中了战场的有利之处,如果德军获胜,那么库尔斯克就要失守。
这天早上,德军仍采用惯用的战术,让“虎”式等新型坦克开路。苏军边战边退,形成梯次掩护,逐级阻击德军。德军坦克在1500-1800米左右的地方,用强大的坦克炮火组成一道火力封锁线,阻击苏军坦克。苏军装甲部队赶来后,用25辆坦克一组,组成突击队,发挥T-34型坦克机动性好的特点,冒着猛烈的炮火冲向德军坦克群,进行近战,以弥补在装甲防护和火力上的不足。苏军坦克速度快,又急于近战,一下子就冲入德军坦克的队形。
有关库尔斯克突出部进行的惊心动魄的坦克大会战的书很多,但所有的目击者、当事人都没有言语来描述接下来发生的事。华西列夫斯基在回忆录中这样写道:“我有幸目击了两股钢铁洪流与7于12日在库尔斯克突出部进行的这次真正规模的决斗······数百门火炮和我们所拥有的全部火箭炮同时参加了战斗,结果在1小时内燃烧着的德军坦克和我方坦克遍布战场。”罗特米斯特罗夫写道:“普罗霍罗夫卡附近的坦克交战特别残酷和激烈······在这块不怎么宽的地段上,双方参战的坦克和自行火炮约有1200辆。夜幕降临前,战场上响彻着经久不息的发动机轰鸣声和履带的滚动声。许许多多车辆起火燃烧,烟尘像乌云般遮住天空。”一位幸存的德军坦克兵回忆道:“敌人的无数坦克向我们猛冲,我对俄国坦克压倒一切的威力的印象从来没有那天深。团团的硝烟使空军无法支援我们,大量的T-34型坦克很快冲破我们的队形,在整个战场上像大群的耗子一样尖叫。”这场空前血腥的大战从上午一直持续到天黑,整整8小时,德国人支撑不住了,扔下熊熊燃烧的300多辆坦克,匆匆退去。苏军近卫坦克第5集团军也损失过半。700多辆坦克残骸有的紧紧撞在一起,有的炮塔被掀掉,遍地都是被烧成的焦炭的士兵的尸体······苏军的损失虽超过德军(400多辆坦克),但是战场的胜利者是苏军。
但如此时德军能够再坚持一下,从部分防线上再抽调一些兵员进行积极防御,未尝就一定会失去这次战役的胜利。相反希特勒鉴于库尔斯克突出部北部奥廖尔一带战线情况危机,就于7月13日下令停止“堡垒”计划。但是,谈何容易!事情正如梅伦廷所说的那样,“我们现在的处境,就像一个人揪住了一只狼的两只耳朵,怎么敢撒手放开它!”曼施坦因认为:“在取消‘堡垒’战役的时候,东部战场的主动权降落入苏军手中。”但希特勒这时已听不进任何人的话了,他已经心乱如麻,如坐针毡了。
从42年底到43年7月库尔斯克战役之前,包括开战之后各种不利于德军的战报雪片般的飞到希特勒的办公室。面对严酷的事实,希特勒很难向支持他的群众交待,无法稳定政局,更无法在它的盟友面前保住威严。进一步讲,战场上的失利,直接导致了法西斯国家内部的危机,壮大了反法西斯阵营的力量。
在欧洲,各国人民反抗激烈,反战情绪高涨。随着苏军与英美的“夹击”,轴心国内部可能会土崩瓦解,甚至有些国家可能还会倒戈。希特了知道如果库尔斯克战役失利的话,可能会引起连锁反应,加重德军在北非的不利因素,最终迫使意大利退出战争。结果正如希特勒所料,8月23日库尔斯克战役结束,9月意大利就退出了战争。
另外,由于德国主力舰队受损十分严重,仅有的主力舰不是在大修就是躲在港里不敢出海。因此,德国的海上物资运输就失去了基本的保障。特别是运往北非的物资绝大部分都被盟军战斗机与战舰送入大海,这些物资损耗要远远大于在北非战场上作战的实际物资损耗。况且,由于缺少舰队的护航,大批的挪威铁矿石(主要被用作生产坦克)被英勇的盟军飞行员和英国皇家海军送进冰冷的大西洋里。这无疑使希特勒这种“陆上动物”恼火万分。
在非洲,德意联军已被彻底清除掉。北非突尼斯德意27.5万轴心国军队于5月13日最终覆没,仅有700人狼狈逃回德国;6月12日盟军攻占西西里,眼看就要登陆意大利。一战时德军两线作战的悲剧可能重现。结果不久,他的盟友墨索里尼便被囚禁起来;在地球的另一端,他的日本朋友也正在所罗门群岛被美国人的“跳岛战术”折腾得死去活来。
这一切在希特勒看来,是不敢相信,也是无法让他容忍的。所以,他一直想重振旗鼓,力图用新式的“虎”式、“豹”式、“菲迪南”(“象”)式等坦克力挽狂澜。但从33年到41年底这8年中,上帝已经给了希特勒过多的殊荣。希特勒的狂傲与暴戾的性格,已让他露出狰狞的面目,更多的国家和人民都投入到发法西斯战争中。此时他心里相当恐慌,已经不能再承受任何失败与打击了。但在众目睽睽之下,他还要故作坚强,维护他的元首尊严。于是他用怒吼来压制他内心的彷徨与无助,用暴政来继续他的法西斯统治。这在一定程度上将自己逼上了绝路,到后来,有些高级将领提出了许多非常有价值的意见也被希特勒一一回绝了。目的只有一个,他不想证明自己的失败。而且鉴于内部不稳,刺杀不断,他为了转嫁矛盾,威慑内部反对力量,因此,要不惜一切代价的进攻,哪怕只有1%的成功机率,他也不惜牺牲那些无辜的生命。进攻受挫后,就在广播里报喜不报忧,搞心理安慰。
就在苏德战场上的战役进行到白热化的时候,由蒙哥马利指挥的英国第八集团军和巴顿将军指挥的美国第七集团军在意大利的西西里岛大举登陆。接到这个消息后,希特勒坐立不安,他决定放弃苏德战场的会战,将军队撤出以保存实力,为防御做准备。德军南线指挥官曼施泰因对希特勒的决定大为不满,他认为如果坚持到底,德军将有可能包围苏第5坦克近卫集团军主力,并最终占领战略要地普罗霍洛夫卡。然而,刚愎自用的希特勒并没有采用曼施泰因的建议,而是将SS装甲军等主力部队(含德军最精锐的三个装甲师“帝国师”、“骷髅师”、和“阿道夫·希特勒师”)调离了普罗霍洛夫卡地区。7月17日至18日,这些部队正式撤出了战场。此后,德SS装甲军希特勒近卫师被调往意大利。德军撤退的主要原因并不是失去了战斗力,而是由于希特勒丧失了继续同苏联红军作战的勇气和信心。随着希特勒这一决定的做出,德军在东线战场上最后一次争取战略主动的机会也就随之灰飞烟灭了。
看来从战略意义上讲,比起苏联的各方面资源和对社会主义的仇视,希特勒还是更注重欧洲的版图的“完整”。
希特勒撤走部队的一个原因是为了保存实力,结果从后来的局势看,他又不得不到处抽调部队补上危机四伏的战线,得不偿失,还不若12日之后乘苏军一时也无法重新集结新的力量的时机,就当机立断的抽调部队负隅顽抗。至此之后,直到8月23日战役结束,德军十分被动。虽然德军作了顽强的抵抗,但是最总无法转败为胜,处于被动局势,忙于消极防御。
经过规模巨大的50天(7月5日~8月23日)的库尔斯克战役,苏军以相当的代价最终取得了胜利。在这次会战中,苏军向南北两个方向各推进了近150公里,解放了奥廖尔、哈尔科夫和别尔哥罗得等重镇。消灭了大批德军有生力量,基本达到了预期目标。为此,莫斯科城全城欢庆,120门礼炮齐鸣12响。
综述:
库尔斯克会战按其军事政治结果和参战兵力来说,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最大的会战之一。这一会战是苏联人民战胜德国的最重要阶段。库尔斯克的胜利具有重大军事政治意义。在库尔斯克会战中,共击溃德军30个精锐师,内7个坦克师。德军损失官兵50余万人、坦克1500辆、飞机3700余架、火炮3000门。德军奥廖尔基地和别尔哥罗德—哈尔科夫基地均被清除。双方参加这一会战的兵力庞大,计有400余万人、火炮和迫击炮6.9万余门、坦克和自行火炮1.3万余辆,作战飞机约1.2万架。德军夏季进攻的失败,埋葬了德军宣传机关编造的苏军战略有所谓“季节性”,苏军只能在冬季进攻的神话。德军的进攻战略遭到了完全破产。此外,通过这次战役,苏军统帅部顺利地解决了战略,战役法和战术方面的一系列问题。方面军群之间战略协同的组织,最高统帅部赖以改变不利兵力对比的战略预备队的使用,都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在决定性方向大量集中兵力兵器,取得了新的经验。新编制坦克集团军第一次用作扩张战果的梯队。在库尔斯克空中交战中,苏军航空兵最终夺取了战略制空权,并一直掌握到战争结束。库尔斯克会战中,苏军战略领导的特点是高度集中,能现实地考虑形势特点和善于选择适当的斗争方法。而且库尔斯克会战进一步改变了战场上的兵力对比,终于巩固了苏军统帅部手中的战略主动权,为苏军展开战略总攻创造了有利条件。库尔斯克胜利和苏军进逼第聂伯河,完成了战争进程中的根本转折。德国及其盟国被迫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各战争区转入了防御,这对大战的尔后进程产生了巨大影响。这场会战后,苏军完全掌握了战略主动权,转入了战略进攻。斯大林在评价这一来之不易的胜利时说:“苏军在库尔斯克会战的胜利标志着德国法西斯已经处于覆灭的边缘。”德军重兵在苏德战场被击溃,为英美军在意大利登陆创造了有利条件。苏军有10万余名苏联军人荣获各种勋章和奖章,180多人荣膺苏联英雄称号。
库尔斯克会战是苏德战场战略攻防的转折点。库尔斯克会战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规模最大的地面战役,其中尤以坦克大会战闻名于世,但赢得战役的决定因素并不是坦克,而是把热血洒在祖国热土上的忠勇无畏的士兵。
首页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尾页
转到页
在突出部另一端,德国人的运气似乎比其北路同伴好一点。德军在这一路集中了其军中之花——党卫军“帝国师”、“骷髅师”、和“阿道夫·希特勒师”,其新式坦克的数量也超过北路。这些狂热的纳粹分子瞧不起斯拉夫“劣等民族”,干尽了坏事,以为这次又能像一年前那样所向无敌,但还未出发就挨了一顿疾如暴雨的炮弹,接着是一群苏军轰炸机投下的炸弹。直到3小时后,才整顿起队伍,开始进攻。
德军坦克群出发不久,天降大雨,许多小溪成了坦克无法通过的激流,待工兵架好桥后,已过了12小时。又往前开,发现遍地是地雷。苏军坦克占据着高地,几乎弹无虚发,虽击不穿德国新型坦克,但其他坦克特别是装甲车,只要被击中就非死即伤。到夕阳西下时,南路德军的6个装甲师只在三处楔入苏军第一道防线,纵深不及5公里,抓到的俘虏和缴获的装备寥寥无几。德军(第4装甲集团军,霍特指挥)见第一天未取得什么效果,就在翌日把6个装甲集团军聚集成密集队形,每公里进攻正面有100多辆坦克,想产生聚焦镜的聚焦效果,在苏军的防线上烧开一个洞。天刚破晓,德军坦克、自行火炮就在空军的支援下,杀向苏军。苏军坦克第1团集团军毫不退缩,两股钢铁洪流激战于一处。天过正午,苏军意识到苏军坦克第1集团军在战术上居劣势损失大大超过德军,果断下令撤出战斗,依第二道防线转入防御。德军第4装甲集团军虽取得战术上的胜利,但并未能突破苏军的整个防线上,只在苏军的防线上砸进去一个坑,楔入不及10公里。气急败坏的希特勒不想就这样了事,原先反对发动“堡垒”战役的曼施坦因也不愿草草收场。7月7日,德军第4装甲集团军又运用与前一天相同的战术,在空军的密切支援下,连续猛敲昨天在苏军防线上的砸出的那个坑,想把那个坑砸漏,好让德国坦克鱼贯而入,撕咬苏军坚硬防线后的内脏。经过3天的拼耗,德军投入了最后一个师的预备队,终于在9日切入苏军防线35公里,到达奥博扬附近。
此时苏军在库尔斯克南部的情况开始恶化:沃罗涅日方面军的预备队已经投入战斗,但德军细细的楔子已经砸入苏军防御纵深,到达一个集团军的后方,德军似乎要成功了。如果在一年前,德军真可能得手了,但此时情况不同了,斯大林见南路德军缓缓向前推进,即下令作为总预备队的草原方面军的近卫坦克第5集团军日夜兼程,向北开进。由于苏军死守奥博扬,德军两天下来一无所获,只有掉头奔向东北,杀向普罗霍罗夫卡,想通过该城,捅漏苏军铁桶般的防线。不过,曼施坦因的决定正中苏军下怀。曼施坦因虽为德军最优秀的将领之一,但苏军的将领也与他一样高明。朱可夫和华西列夫斯基到7月9日就估计到德军已成强弩之末,准备于7月12日在北线率先发动反攻,向奥廖尔进攻;南线的军在进攻奥博扬失败后肯定会掉头涌向普罗霍罗夫卡,必定与新锐的近卫坦克第5集团军和近卫第5集团军遭遇,届时定会有一场大规模的遭遇战,胜者一定是苏军。德国第4装甲集团军果真在奥博扬受阻后冲向普罗霍罗夫卡。7月12日,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最大规模的坦克大决战在普罗霍罗夫卡爆发。
决战的一方是德军装甲兵老将霍特和他的400多辆(门)坦克和自行火炮,其中100多辆是当时世界第一流的“虎”式坦克,官兵虽疲惫不堪,但斗志不减。决战的另一方是苏军坦克新秀罗特米斯特罗夫将军,他的坦克第5集团军因斯大林之役非凡的战功荣获近卫称号。官兵们摩拳擦掌,跃跃欲试,有750辆(门)坦克和自行火炮。7月12日清晨,这两股钢铁洪流在普罗霍罗夫卡相撞。双方共投入坦克、自行火炮约1200辆左右。除此之外,双方都有强大的空中支援。
这场遭遇战的战场是一个狭长的地带,而且山峦起伏,沟壑纵横。双方都看中了战场的有利之处,如果德军获胜,那么库尔斯克就要失守。
这天早上,德军仍采用惯用的战术,让“虎”式等新型坦克开路。苏军边战边退,形成梯次掩护,逐级阻击德军。德军坦克在1500-1800米左右的地方,用强大的坦克炮火组成一道火力封锁线,阻击苏军坦克。苏军装甲部队赶来后,用25辆坦克一组,组成突击队,发挥T-34型坦克机动性好的特点,冒着猛烈的炮火冲向德军坦克群,进行近战,以弥补在装甲防护和火力上的不足。苏军坦克速度快,又急于近战,一下子就冲入德军坦克的队形。
有关库尔斯克突出部进行的惊心动魄的坦克大会战的书很多,但所有的目击者、当事人都没有言语来描述接下来发生的事。华西列夫斯基在回忆录中这样写道:“我有幸目击了两股钢铁洪流与7于12日在库尔斯克突出部进行的这次真正规模的决斗······数百门火炮和我们所拥有的全部火箭炮同时参加了战斗,结果在1小时内燃烧着的德军坦克和我方坦克遍布战场。”罗特米斯特罗夫写道:“普罗霍罗夫卡附近的坦克交战特别残酷和激烈······在这块不怎么宽的地段上,双方参战的坦克和自行火炮约有1200辆。夜幕降临前,战场上响彻着经久不息的发动机轰鸣声和履带的滚动声。许许多多车辆起火燃烧,烟尘像乌云般遮住天空。”一位幸存的德军坦克兵回忆道:“敌人的无数坦克向我们猛冲,我对俄国坦克压倒一切的威力的印象从来没有那天深。团团的硝烟使空军无法支援我们,大量的T-34型坦克很快冲破我们的队形,在整个战场上像大群的耗子一样尖叫。”这场空前血腥的大战从上午一直持续到天黑,整整8小时,德国人支撑不住了,扔下熊熊燃烧的300多辆坦克,匆匆退去。苏军近卫坦克第5集团军也损失过半。700多辆坦克残骸有的紧紧撞在一起,有的炮塔被掀掉,遍地都是被烧成的焦炭的士兵的尸体······苏军的损失虽超过德军(400多辆坦克),但是战场的胜利者是苏军。
但如此时德军能够再坚持一下,从部分防线上再抽调一些兵员进行积极防御,未尝就一定会失去这次战役的胜利。相反希特勒鉴于库尔斯克突出部北部奥廖尔一带战线情况危机,就于7月13日下令停止“堡垒”计划。但是,谈何容易!事情正如梅伦廷所说的那样,“我们现在的处境,就像一个人揪住了一只狼的两只耳朵,怎么敢撒手放开它!”曼施坦因认为:“在取消‘堡垒’战役的时候,东部战场的主动权降落入苏军手中。”但希特勒这时已听不进任何人的话了,他已经心乱如麻,如坐针毡了。
从42年底到43年7月库尔斯克战役之前,包括开战之后各种不利于德军的战报雪片般的飞到希特勒的办公室。面对严酷的事实,希特勒很难向支持他的群众交待,无法稳定政局,更无法在它的盟友面前保住威严。进一步讲,战场上的失利,直接导致了法西斯国家内部的危机,壮大了反法西斯阵营的力量。
在欧洲,各国人民反抗激烈,反战情绪高涨。随着苏军与英美的“夹击”,轴心国内部可能会土崩瓦解,甚至有些国家可能还会倒戈。希特了知道如果库尔斯克战役失利的话,可能会引起连锁反应,加重德军在北非的不利因素,最终迫使意大利退出战争。结果正如希特勒所料,8月23日库尔斯克战役结束,9月意大利就退出了战争。
另外,由于德国主力舰队受损十分严重,仅有的主力舰不是在大修就是躲在港里不敢出海。因此,德国的海上物资运输就失去了基本的保障。特别是运往北非的物资绝大部分都被盟军战斗机与战舰送入大海,这些物资损耗要远远大于在北非战场上作战的实际物资损耗。况且,由于缺少舰队的护航,大批的挪威铁矿石(主要被用作生产坦克)被英勇的盟军飞行员和英国皇家海军送进冰冷的大西洋里。这无疑使希特勒这种“陆上动物”恼火万分。
在非洲,德意联军已被彻底清除掉。北非突尼斯德意27.5万轴心国军队于5月13日最终覆没,仅有700人狼狈逃回德国;6月12日盟军攻占西西里,眼看就要登陆意大利。一战时德军两线作战的悲剧可能重现。结果不久,他的盟友墨索里尼便被囚禁起来;在地球的另一端,他的日本朋友也正在所罗门群岛被美国人的“跳岛战术”折腾得死去活来。
这一切在希特勒看来,是不敢相信,也是无法让他容忍的。所以,他一直想重振旗鼓,力图用新式的“虎”式、“豹”式、“菲迪南”(“象”)式等坦克力挽狂澜。但从33年到41年底这8年中,上帝已经给了希特勒过多的殊荣。希特勒的狂傲与暴戾的性格,已让他露出狰狞的面目,更多的国家和人民都投入到发法西斯战争中。此时他心里相当恐慌,已经不能再承受任何失败与打击了。但在众目睽睽之下,他还要故作坚强,维护他的元首尊严。于是他用怒吼来压制他内心的彷徨与无助,用暴政来继续他的法西斯统治。这在一定程度上将自己逼上了绝路,到后来,有些高级将领提出了许多非常有价值的意见也被希特勒一一回绝了。目的只有一个,他不想证明自己的失败。而且鉴于内部不稳,刺杀不断,他为了转嫁矛盾,威慑内部反对力量,因此,要不惜一切代价的进攻,哪怕只有1%的成功机率,他也不惜牺牲那些无辜的生命。进攻受挫后,就在广播里报喜不报忧,搞心理安慰。
就在苏德战场上的战役进行到白热化的时候,由蒙哥马利指挥的英国第八集团军和巴顿将军指挥的美国第七集团军在意大利的西西里岛大举登陆。接到这个消息后,希特勒坐立不安,他决定放弃苏德战场的会战,将军队撤出以保存实力,为防御做准备。德军南线指挥官曼施泰因对希特勒的决定大为不满,他认为如果坚持到底,德军将有可能包围苏第5坦克近卫集团军主力,并最终占领战略要地普罗霍洛夫卡。然而,刚愎自用的希特勒并没有采用曼施泰因的建议,而是将SS装甲军等主力部队(含德军最精锐的三个装甲师“帝国师”、“骷髅师”、和“阿道夫·希特勒师”)调离了普罗霍洛夫卡地区。7月17日至18日,这些部队正式撤出了战场。此后,德SS装甲军希特勒近卫师被调往意大利。德军撤退的主要原因并不是失去了战斗力,而是由于希特勒丧失了继续同苏联红军作战的勇气和信心。随着希特勒这一决定的做出,德军在东线战场上最后一次争取战略主动的机会也就随之灰飞烟灭了。
看来从战略意义上讲,比起苏联的各方面资源和对社会主义的仇视,希特勒还是更注重欧洲的版图的“完整”。
希特勒撤走部队的一个原因是为了保存实力,结果从后来的局势看,他又不得不到处抽调部队补上危机四伏的战线,得不偿失,还不若12日之后乘苏军一时也无法重新集结新的力量的时机,就当机立断的抽调部队负隅顽抗。至此之后,直到8月23日战役结束,德军十分被动。虽然德军作了顽强的抵抗,但是最总无法转败为胜,处于被动局势,忙于消极防御。
经过规模巨大的50天(7月5日~8月23日)的库尔斯克战役,苏军以相当的代价最终取得了胜利。在这次会战中,苏军向南北两个方向各推进了近150公里,解放了奥廖尔、哈尔科夫和别尔哥罗得等重镇。消灭了大批德军有生力量,基本达到了预期目标。为此,莫斯科城全城欢庆,120门礼炮齐鸣12响。
综述:
库尔斯克会战按其军事政治结果和参战兵力来说,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最大的会战之一。这一会战是苏联人民战胜德国的最重要阶段。库尔斯克的胜利具有重大军事政治意义。在库尔斯克会战中,共击溃德军30个精锐师,内7个坦克师。德军损失官兵50余万人、坦克1500辆、飞机3700余架、火炮3000门。德军奥廖尔基地和别尔哥罗德—哈尔科夫基地均被清除。双方参加这一会战的兵力庞大,计有400余万人、火炮和迫击炮6.9万余门、坦克和自行火炮1.3万余辆,作战飞机约1.2万架。德军夏季进攻的失败,埋葬了德军宣传机关编造的苏军战略有所谓“季节性”,苏军只能在冬季进攻的神话。德军的进攻战略遭到了完全破产。此外,通过这次战役,苏军统帅部顺利地解决了战略,战役法和战术方面的一系列问题。方面军群之间战略协同的组织,最高统帅部赖以改变不利兵力对比的战略预备队的使用,都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在决定性方向大量集中兵力兵器,取得了新的经验。新编制坦克集团军第一次用作扩张战果的梯队。在库尔斯克空中交战中,苏军航空兵最终夺取了战略制空权,并一直掌握到战争结束。库尔斯克会战中,苏军战略领导的特点是高度集中,能现实地考虑形势特点和善于选择适当的斗争方法。而且库尔斯克会战进一步改变了战场上的兵力对比,终于巩固了苏军统帅部手中的战略主动权,为苏军展开战略总攻创造了有利条件。库尔斯克胜利和苏军进逼第聂伯河,完成了战争进程中的根本转折。德国及其盟国被迫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各战争区转入了防御,这对大战的尔后进程产生了巨大影响。这场会战后,苏军完全掌握了战略主动权,转入了战略进攻。斯大林在评价这一来之不易的胜利时说:“苏军在库尔斯克会战的胜利标志着德国法西斯已经处于覆灭的边缘。”德军重兵在苏德战场被击溃,为英美军在意大利登陆创造了有利条件。苏军有10万余名苏联军人荣获各种勋章和奖章,180多人荣膺苏联英雄称号。
库尔斯克会战是苏德战场战略攻防的转折点。库尔斯克会战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规模最大的地面战役,其中尤以坦克大会战闻名于世,但赢得战役的决定因素并不是坦克,而是把热血洒在祖国热土上的忠勇无畏的士兵。
1、所有下载的附件请用最新版本的软件打开,如用旧版软件,可能会导致打不开。
2、用户一个月内下载同一个资料不会重复扣点。包年用户如有多个用户下载同一份资料只会计算一份。
3、下载的文件如果无法解压,或者解压后里面的文件夹为空,请下载2345解压软件。
4、所有下载的文件除非经过许可,不得上传到别的网站、博客、QQ群等,否则网站将封锁账号和IP。
5、其它下载问题请QQ咨询:228280228。
用户评论
(以下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与本站立场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