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腊八到初一—过农历年的风俗、仪式和传说
【下载点数:免费 | 作者:佚名 | 点击数: | 评论数:0 | 更新时间:2005/02/16 18:10:00】
从腊八到初一--过农历年的风俗、仪式和传说 |
拜年,是老北京过春节的重要活动(■供图/高巍) 年节礼仪源于农耕文化在长期的日常生活当中,人们在衣冠服饰、饮食起居、社会交往、生产劳动等方面,形成了一些约定俗成、共同遵守的习惯,这就是风俗。统治者出于维护自身统治的需要,将其加以提高、丰富,固定为制度,强迫人们来遵守,这就是礼仪。 繁体的“礼”字从“豊”,从“示”。“豊”是一种祭器;“示”是指仪式。“礼”就是按照各自应有的名分、仪式来行动。 传统的礼共分五种:吉礼、凶礼、军礼、宾礼和嘉礼。军礼已失传,凶礼仅用于天灾人祸。吉礼与祭祀有关,宾礼体现于社会交往,嘉礼则主要用于社会团体和家族之中的喜庆活动。礼的五种类型中,有三种与岁时风俗有关。可见,在传统的礼俗领域中最丰富的部分,就是岁时礼俗。 年节礼俗作为一种文化,必然与特定时期的社会政治、经济环境有关。这当中,生存和发展又是一个永恒的主题。文化的选择必然体现这一主题。 岁时年俗,体现了人类祖先在长期的农业生产中,对于天象气候变化的认识,及其对农作物种植、管理和收获的影响。他们正是依此来安排自己的生产和生活。 节日中的许多仪式,都反映出农民对丰收的期盼,由此形成的节日风俗,往往建立在原始崇拜的基础上,并以祭祀为重要形式。从娱神演变为自娱 “年”的概念的产生,恰好体现了这种认识的过程。 什么是“年”呢?过去有个传说,“年”是一种怪兽,每年到了年三十晚上就要出来吃人,为了躲避这种怪兽,大家就要守岁、放鞭炮等等。 其实,至少在上古时期,还没有“年”的概念。尧舜时称“载”,夏代称“岁”,商代称“祀”,周代才称“年”。在《说文解字》中,“年”的含义就是“稻谷成熟了”。从此,在四季轮回一次之际,出现了庆祝丰收和祭神祀祖的活动。但这还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年节,因为日期不固定。春节的真正定型在汉代以后。以后经过了魏晋南北朝和唐宋两个整合期最后成熟。但是,由于中国人在宗教方面的实用主义倾向,年节风俗逐渐由娱神发展到自娱,庄重中融入了吉庆的气氛。祭祀以及相关的庙会,最早是为了表演节目给“神”看,但是,这些节目逐渐变成了人们自娱自乐,庙会也成了庙市,人们吃喝玩乐,购物逛街,反映出一种世俗的快乐。“兔儿爷”这个小玩意,就是这种变化的见证和代表。它产生于老北京,既是玩具,又是偶像、工艺品,集兽、人、神、玩具于一身。你既可以把它放在供桌上崇拜,又可以扔给小孩子玩,这种多重身份,充分体现了中国人把“神”世俗化的观念。调控社会的有力杠杆年节礼俗,是传统文化中最基层、最有活力的部分,体现了民族文化的精华。它不仅是对人们的生产、生活的调控,而且调控社会关系,乃至人与神,人与祖先(鬼)、人与自然的关系。过去,每到腊月初八吃腊八粥之际,熬好的腊八粥先要盛上几碗摆在供桌上敬神祀祖。祭祀完毕,再从锅中盛出一些分赠给亲朋友邻居。而且,送人家腊八粥时不要超过中午。送完以后全家老小再围坐在一起喝腊八粥。 春节期间,民间、官场都有拜年的礼俗。这是春节期间最主要的活动。拜年皆为礼节性、祝愿性的过场,用于沟通感情,密切关系,增进友谊。除夕之夜,家族成员团聚之际举行家宴,谓之“团圆饭”。正式开始之前,先要举行降重的祭祖仪式。届时,家庭全体成员都要穿戴整齐,表情严肃,在家中最高长辈的带领下,依次拈香、跪拜。在度过除夕夜之后,初一凌晨“诸神下界”的时刻,家家户户还要举行接神仪式。可以看出,年节礼仪,通过问遗馈赠,调适亲友、邻里关系;通过祭祖,调适与祖先、与族人、以及家庭成员间的关系;通过敬神,调适人与神、人与天(自然)的关系。年节礼仪的最大价值就在于,它通过周而复始、年复一年的不断反复叠加,强化了社会伦理道德规范。借此强化了传统、使现实和传统紧密地联系起来,给人一种承续感和绵延感,让人不忘传统,不忘延续。同时,增强了民族、家族的凝聚力。这种精髓,才是人们想念传统年节礼仪的真实原因。 小孩儿小孩儿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 腊八粥,喝几天,哩哩啦啦二十三; 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子; 二十五,冻豆腐;二十六,去买肉; 二十七,宰公鸡;二十八,把面发; 二十九,蒸馒头;三十晚上熬一宿; 大年初一扭一扭。———老北京民谣 |
1、所有下载的附件请用最新版本的软件打开,如用旧版软件,可能会导致打不开。
2、用户一个月内下载同一个资料不会重复扣点。包年用户如有多个用户下载同一份资料只会计算一份。
3、下载的文件如果无法解压,或者解压后里面的文件夹为空,请下载2345解压软件。
4、所有下载的文件除非经过许可,不得上传到别的网站、博客、QQ群等,否则网站将封锁账号和IP。
5、其它下载问题请QQ咨询:228280228。
用户评论
(以下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与本站立场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