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谥号、庙号与尊号之谜
【编号:956 |下载点数:免费 | 作者:wywjl - | 评论数:0 | 更新时间:2005/11/25 】
古代谥号、庙号与尊号之谜 |
我国古代,帝王、诸侯、大臣等具有一定地位的人死去之后, 根据他们的生平事迹与品德修养,评定褒贬,而给予一个寓 含善意评价、带有评判性质的称号,并相沿成为制度,这种制度称为谥法,所给予的称号名为谥号。所谓庙号,是指古代帝王死后在大庙里立宣奉祀时追尊的名号。谥号、庙号的选定,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独特的一道风景线。 谥号的选定要根据谥法,谥法规定了一些具有固定涵义的字,供确定谥号时选择。这些字大致分为下列几类:上谥,即表扬类的谥号,如:“文”,表示具有“经纬天地”的才能或“道德博厚”、“勤学好问”的品德;“康”表示“安乐抚民”;“平”表示“布纲治纪”。下谥,即批评类的谥号,如:“炀”表示·好内远礼”,“厉”表示“暴慢无亲”、“杀戮无辜”,“荒”表示“好乐怠政”、“外内从乱”等。中谥多为同情类的谥号,如:“憨”表示“在国遭忧”,在国逢难”,“怀”表示“慈仁短折”。 : 根据对西周时期青铜器铭文的研究表明,至迟到周穆王前后,给地位较高或较有身份的死者加以谥号的做法已比较多。谥法初起时,只有美谥、乎谥,没有恶谥。谥号之有善恶,西周共和以后。周厉王是一个贪婪的君,“国人”发动暴动,他逃到彘(今山西霍县东北),后来就死在那里。“厉”便是对他予以斥责的恶谥。 先秦时的谥号以用一个字为常,也有用两三个字的。用一个字的如:秦穆公、晋文公;用两三个字的如魏安簧王、赵孝成王等。秦始皇统一六国后,议定以“皇帝”作为封建国家最高统治者的称号,同时因谥号的定夺将形成“子议父、臣议君”的局面,故而废除谥法。他自称为始皇帝,后世则以数计,如二世、三世等等。汉代又恢复了谥法,而且这一时期谥法制度也日趋严密,朝廷中正式设立大鸿胪一职,管理王公列侯的谥法。汉代以后,谥号大多为两个宇:汉文帝刘恒谥号全名为孝文帝,萧何谥为文终侯。 唐宋时期是谥法大发展的时期。谥法一方面成为封建帝王尊大谥以美足其虚荣心的工具,同时也成为驾驭群臣的褒贬手段。武则天时开皇帝追尊四代祖宗的先例,打破了皇帝一、两字谥号的旧例,更开创了皇帝生前叠加谀词上尊号谥美的先例,有的帝王活着的时候可以被奉上好几次尊号。如唐玄宗开元二十七年(公元739年)受尊号为“元圣文神武皇帝”。帝后也可有尊号,后来称作徽号。如清代同治帝尊自己的生母那拉氏为圣母皇太后,上徽号为“慈禧”。徽号也可每逢庆典累加,那拉氏的徽号最后积有“慈椿端佑康颐昭豫庄诚寿恭钦献崇熙”等十六个宇。宋代皇帝谥号比唐时更加谥美,而且也开后代予大臣谥二字的定例。值得一提的是,宋太祖赵匡胤实行重文抑武,因此宋代大臣谥号多以“文”字为荣,终宋之世,谥号为“文”者达一百四十多人,为“武”者仅二十人。 明清时期,谥法内容基本固定下来。首先是各筹级人员的谥号字数固定下来。如明代皇帝谥号为17字,亲王1字,大臣2字;清代皇帝21字,硕亲王1字,大臣2字。其次,赐谥权高度集中于皇帝手中,要取决于“圣裁”。据统计,西汉到清末,历代宗室、百官得谥者共10473人,而明清代两代就有5935人,占总数的57%左右。帝王的谥号一般是由礼官议定经继位的帝王认可后予以宣布,臣下的谥号则由朝廷赐予。 谥号中还有一种私谥,这是有名望的学者、土大夫死后由其亲戚、门生、故吏为之议定的谥号。私谥始于周末,到汉代才盛行起来。古代除对帝王可以称呼其谥号外,称呼高官司大臣、学者名流的谥号也是一种尊重的称呼。有些人的谥号由于经常被后人称呼,几乎成为他们的别名。如岳武穆(岳飞)、陶靖节(陶渊明)等。 一般认为,庙号始于商代,汉代承袭了这一制度。汉代对于追尊庙号一事是极为慎重的,因此不少皇帝都没有庙号。但这一制度发展到南北朝时已不太严格了,从唐代开始,除了某些“亡国之君”以及短命皇帝之外,更是无帝不”宗”了。 追尊的庙号常用“祖”字或“宗”字。自汉代开始,开国皇帝一般被称为“太祖”或“高祖·,如汉高祖、唐高祖、宋太祖、明太祖;开国皇帝之后的嗣君一般称为“宗”,如唐太宗、宋太宗、明神宗等。但也有例外,如明代朱橡取代建文帝做了明朝皇帝,他并非开国皇帝,却庙号明成祖;清人关后的第一任皇帝顺治皇帝也非大清的开国皇帝,仍被尊为“世祖”。 称呼时,庙号常常放在谥号之前,同谥号一道构成殁世帝王的全号。如汉武帝的全号是太宗孝武皇帝,隋文帝的全号是高祖文皇帝。习惯称呼中,唐代以前对殁世的帝王简称谥号,不称庙号;唐代以后由于尊号的出现,尊号、谥号加在一起很长,不便称呼,所以又改称庙号。到了明清两代,因为每个皇帝只有一个年号(明英宗除外),所以明清两代的皇帝习惯上常称他们的年号。称年号的皇帝生前也可以称呼,故而若康熙和乾隆皇帝在世时,称他们为“康熙帝”、“乾隆爷”,那就不能说是错误的,但如称他们为“圣祖”(康熙庙号)和“高宗”(乾隆庙号),就不对了。 |
审核:神仙巫
本文简短通俗易懂。
另附一篇文章作详注。
谥法解正误
南监本《史记》刻《谥法解》,原是古书分上下款列,后人误接连书之,遂错乱无章,卒莫有釐正之者。今按《汲冢周书》书之,《周书》亦有前后失次者,並为釐正。
惟周公旦、太公望开嗣王业,建功於牧野,终将葬,乃製谥,遂叙谥法。谥者,行之迹;號者,功之表;古者有大功则赐之善號,以为称也。车服者,位之章也。是以大行受大名,细行受细名,行出於己,名生於人。名谓號谥。○按此篇《博物志》谓为周公作。今按首数言,是因二公终将葬,錫之谥,製谥从此而始,因敍谥为後世之永制也。云此为周公作者,非其本矣。
民无能名曰“神”。《周书》作“一人无名曰神”。 扬善赋简曰“圣”。
敬宾厚礼曰“圣”。 靖民则法曰“皇”。
德象天地曰“帝”。 仁义所往曰“王”。
立志及众曰“公”。《周书》作“立制”。 執应八方曰“侯”。
從之成羣曰“君”。二條《史》有《书》无。 赏慶刑威曰“君”。
平易不訾曰“简”。《周书》作“不疵”。 壹德不懈曰“简”。
道德博闻曰“文”。《周书》作“博厚”。 经纬天地曰“文”。
勤学好问曰“文”。 慈惠爱民曰“文”。
愍民惠礼曰“文”。 錫民爵位曰“文”。
剛彊直理曰“武”。 威彊叡德曰“武”。
克定祸乱曰“武”。 刑名克服曰“武”。
大志多窮曰“武”。《书》作“夸志”。 敬事供上曰“恭”。
尊贤贵义曰“恭”。 尊贤敬让曰“恭”。
既过能改曰“恭”。 執事坚固曰“恭”。
安民長悌曰“恭”。《史》作“爱民”。 芘親之闕曰“恭”。
執礼敬宾曰“恭”。《史》作“御賓”。 尊長讓善曰“恭”。
淵源流通曰“恭”。《书》作“曰康”。 照临四方曰“明”。
譖诉不行曰“明”。 威仪悉备曰“钦”。
大慮静民曰“定”。 安民大慮曰“定”。
安民法古曰“定”。 纯行不二曰“定”。
執義扬善曰“德”。二條《史》有《书》无。 绥柔士民曰“德”。
谋慮不威曰“德”。 辟地有德曰“襄”。
甲胄有劳曰“襄”。 有伐而還曰“釐”。
質淵受諫曰“釐”。 慈惠愛親曰“釐”。
小心畏忌曰“僖”。 心能製義曰“度”。
博闻多能曰“献”。 聪明叡哲曰“献”。
温柔聖善曰“懿”。 五宗安之曰“孝”。
協时肇享曰“孝”。 秉德不回曰“孝”。
大慮行節曰“孝”。 執心克莊曰“齊”。
輔輕就供曰“齊”。《史记》作“資輔就共”。 温年好樂曰“康”。《史记》作“温柔”。
安乐撫民曰“康”。 令民安樂曰“康”。
安民立政曰“成”。 布德執義曰“穆”。
中情見貌曰“穆”。 敏以敬順曰“頃”。
甄心動懼曰“頃”。“頃”《书》作“甄”。 容儀恭美曰“昭”。
昭德有勞曰“昭”。 聖文周達曰“昭”。
保民耆艾曰“胡”。 彌年壽考曰“胡”。
彊毅果敢曰“剛”。 追補前過曰“剛”。
柔德安衆曰“靖”。 恭已鲜言曰“靖”。
宽樂令终曰“靖”。 治而清省曰“平”。《史》作“無眚”。
執事有制曰“平”。 布綱治紀曰“平”。《史》作“布剛”。
威德剛武曰“圉”。 耆義大慮曰“景”。《史》有《书》無。
由義而済曰“景”。 布義行剛曰“景”。
清白守節曰“貞”。 大慮克就曰“貞”。
不隱無克曰“貞”。《史》作“無屈”。 彊以剛果曰“威”。《史》作“猛以”。
猛以剛果曰“威”。《史》作“彊果”。 彊毅信正曰“威”。《史》作“執正”。
辟土服遠曰“桓”。 克敬動民曰“桓”。
辟土兼國曰“桓”。 道德純一曰“思”。
不眚兆民曰“思”。《史》作“大省”。 外内思索曰“思”。
追悔前過曰“思”。 愛民好與曰“惠”。
柔質慈民曰“惠”。《书》作“受諫曰慧”。 能思辨衆曰“元”。
行義説民曰“元”。 始建國都曰“元”。
主義行德曰“元”。 兵甲亟作曰“莊”。
叡通克服曰“莊”。 死於原野曰“莊”。
屢征殺伐曰“莊”。 勝敵志彊曰“莊”。
武而不遂曰“莊”。 克殺秉正曰“夷”。
安心好静曰“夷”。 聖善周聞曰“宣”。
行見中外曰“慤”。 夙夜警戒曰“敬”。
夙夜恭事曰“敬”。《书》有《史》無。 象方益平曰“敬”。《书》有《史》無。
合善法典曰“敬”。 有功安民曰“烈”。
秉德遵業曰“烈”。 剛克為伐曰“翼”。
思慮深遠曰“翼”。 剛德克就曰“肅”。
執心决斷曰“肅”。 愛民好治曰“戴”。
典禮不愆曰“戴”。《史》作“典德”,《书》作“不塞”。
克威捷行曰“魏”。 克威惠禮曰“魏”。
治民克盡曰“使”。 治典不殺曰“祁”。
好和不争曰“安”。 外内貞復曰“白”。
官人應實曰“知”。 貞心大度曰“匡”。
名實不爽曰“質”。 温良好樂曰“良”。
德正應和曰“莫”。 勝敵壯志曰“勇”。
昭功寜民曰“商”。 狀古述今曰“譽”。
勤政無私曰“類”。《史》作“施勤無私”。 慈和徧覆曰“顺”。
危身奉上曰“忠”。 彰義掩過曰“堅”。
肇敏行成曰“直”。 内外賓服曰“正”。
教誨不倦曰“長”。 爱民在刑曰“克”。
好廉自克曰“節”。 擇善而從曰“比”。
思厚不爽曰“愿”。《史》作“思慮不爽曰厚”。 除殘去虐曰“汤”。《史》有《书》無。
述義不克曰“丁”。 述義不悌曰“丁”。《书》有《史》無。
不生其國曰“聲”。 死而志成曰“靈”。
極知鬼神曰“靈”。《书》作“鬼事”。 死見思能曰“靈”。
亂而不損曰“靈”。 好祭鬼神曰“靈”。《书》作“鬼怪”。
不勤成名曰“靈”。 短折不成曰“殤”。
未家短折曰“殤”。 隱拂不成曰“隱”。
不顯尸國曰“隱”。 見美堅長曰“隱”。《史》有《书》無。
殺戮亡辜曰“厲”。 愎狠遂過曰“刺”。
不思亡愛曰“刺”。 肆行勞祀曰“悼”。
年中早夭曰“悼”。 恐懼從處曰“悼”。
早孤短折曰“哀”。 恭仁短折曰“哀”。
外内從亂曰“荒”。 好樂怠政曰“荒”。
好變動民曰“噪”。 怙威肆行曰“醜”。《史》有《书》無。
在國遭憂曰“愍”。 使民悲傷曰“愍”。《书》作“折傷”。
壅遏不通曰“幽”。 早孤铺位曰“幽”。《书》作“有位”。
動祭亂常曰“幽”。 啬於賜與曰“愛”。
疏遠継位曰“紹”。 華言無實曰“夸”。
逆天虐民曰“抗”。《书》作“曰煬”。 好更改舊曰“易”。
名與實爽曰“繆”。 满志多窮曰“惑”。
好内遠禮曰“煬”。 去禮遠衆曰“煬”。
隱,哀之也。施為文也。除為武也。辟地為襄。視遠為桓。剛克為發。柔克為懿。履正為莊。有過為僖。施而不成曰宣。惠無内德曰献。治而生眚為平。亂而不損為靈。由義而濟為景。失無口则以其明,餘皆象也。和,惠也。勤,勞也。遵,循也。爽,傷也。肇,始也。乂,治也。康,安也。怙,恃也。享,祀也。胡,大也。服,敗也。康,顺也。就,会也。 過也。錫,與也。典,常也。肆,於也。於《史》作“放”。康,虚也。叡,聖也。惠,爱也。綏,安也。堅,長也。耆,彊也。考,成也。周,至也。懐,思也。式,法也。敏,疾也。捷,克也。載,事也。彌,久也。
此後一叚,史多讹闕,按《周书》補之,差可讀。《周书》又有凶年無穀曰“糠”。不悔前過曰“戾”,思慮深遠曰“口”,息政外交曰“推”。《史》都無之,似宜補入。
1、所有下载的附件请用最新版本的软件打开,如用旧版软件,可能会导致打不开。
2、用户一个月内下载同一个资料不会重复扣点。包年用户如有多个用户下载同一份资料只会计算一份。
3、下载的文件如果无法解压,或者解压后里面的文件夹为空,请下载2345解压软件。
4、所有下载的文件除非经过许可,不得上传到别的网站、博客、QQ群等,否则网站将封锁账号和IP。
5、如果该资料侵犯了你的版权,请第一时间联系网站,网站将核实以后将第一时间删除。
6、其它下载问题请QQ咨询:228280228。
其他文章推荐
同专辑同类资料
- 还没有任何内容!
用户评论
(以下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与本站立场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