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中学历史教学园地>> 上海专栏>> 名家专论>>正文

评李惠军《讲述一节课的故事:千古奇案—阿房宫何以悄然消失》

【编号:2103 |下载点数:1点券 | 作者:佚名 - | 评论数:0 | 更新时间:2006/12/19

                 评李惠军《讲述一节课的故事:千古奇案——阿房宫何以悄然消失》

    李老师的文章一直是我最喜欢看的,因此迫不及待翻到第16页,开始细细读来,文章就是一个故事课例,如何设计课例,如何研究课例,这篇文章给我们做了示范,先共享一下。 李老师这样写到:一节课要有一节课的目标,课程标准为我们明确了“三维”目标,这是一般性的和指导性的规定。每节课都要体现这些目标,但是,在实际操作中,切忌目标笼统化和标签化。一节课目标的确定关乎你所上这节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一节课“看不见的灵魂”,它在潜移默化的统摄着你所上这节课内容的筛选与组合、方法的运用与安排、流程的设计与序列等教学行为。(从教学目标的确定上为我们指明了方向,教学目标必须要实在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

第一,激活和调动已经学过的历史常识知识或生活默会知识,并得以巩固和强化(具体表述略)。这里的生活默会知识概念是我第一次见到,是指哪些知识呢?是一般的生活常识吗?

第二,模糊的感知到历史学习需要质疑、探究的意识,初步的知道历史认识需要有“证据”,历史的证据是多种多样的,但是需要细致甄别;

第三,通过阿房宫的介绍与结局的探究,在学生内心深处痛恨秦朝的暴政,惋惜这个伟大工程的结局。

三个目标分别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方面来制定,合理科学。

一、对话开场:(与学生对话1分钟)

师:同学们:知道秦始皇的同学把手举起来。(全班举手)
师:他是做什么工作的吗?(教师有意调侃,学生齐声答道:皇帝!)
师:秦始皇都做过哪些工作?(七嘴八舌罗列的许多政绩和暴政,其中有学生谈到了阿房宫。)
师:有谁知道阿房宫到哪里去了吗?(有学生回答被项羽纵火焚烧了;有学生说历史上就没有阿房宫)
师:好,这节课我们就从阿房宫入手,通过与大家一起来破解一个两千多年的历史悬案,来看看我们应该怎样学习历史。
对话的形式导入新课虽然不是新颖的导入方式,但是很容易切入这节课的主题,所以导入很科学合理。
 
二、借机转入(展示阿房宫遗址图片3分钟)
师: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阿房宫遗址。黑色大理石石壁上,镌刻着唐朝诗人杜牧的名作《阿房宫赋》。1994年,经过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实地考察确认:阿房宫建筑在规模和遗址保存完整程度方面,在世界古建筑中名列第一,被世人誉为“天下第一宫”。
师:在秦末农民起义中,西楚王项羽率部大败秦军主力,攻入秦朝首都。在他离开咸阳的时候,一把大火烧毁掉了这座宏伟的宫殿。因此就留下了唐 朝诗人杜牧“楚人一炬,可怜焦土”的无限哀叹!
师:今天,当我们凭吊沧桑历史的时候,已经无法看到当年那震撼人心的宏伟景致了。但是大家看,荒凉坡面上那一丛丛低矮的草木,象是一群阿房宫忠诚的守望者,它向人们讲述着这里曾经的辉煌;大家再看,荒凉坡崖上打一道道垂直的沟壑,像是千年历史老人用悲愤泪水汇成的溪流冲刷出的泪沟,泪水哭干了,但泪沟还在。似乎流露着对那位火烧秦宫的千古罪人楚王项羽的愤怒与无奈。
 
三、顺势展开(大胆想象描述阿房宫,咏《阿房宫赋》7分钟)
师:旧日的这座富丽堂皇的秦朝宫殿是一个什么样子呢?有哪位同学能凭着你的想象和猜测,试着给大家描述一番。(有学生从阿房宫宏大,像今天的故宫一样描述;有学生说这里有山有水有园林,有许多高大的楼阁;有人说这里有成千上万的禁卫军,还有皇帝的寝宫和皇后的房子;有人甚至说皇帝和皇后是分居的,因为皇帝的嫔妃太多,所以皇帝不可能与皇后住在一起,说明皇帝很腐败,等等)
师:实际上,阿房宫消失以来的两千多年中,没有人能够准确地讲述或复原出它的样子了。同学们的描述是我所见到的最朴实和最富想象力的描述。下面我们再来看看唐朝文人杜牧笔下的阿房宫,还有后人根据杜牧的描述绘制的阿 房宫,以及今天的人们根据杜牧描述所仿造的阿房宫部分景观。(放课件、诵《阿房宫赋》)
师:一把火毁掉了伟大的文明,也毁掉了这位西楚霸王的一世英名!(古乐八面埋伏,感染情境)请大家大声再告诉我一次,谁是阿房宫的千古罪人?(学生齐声回答:项羽)
 
四、提出悬念(展示考古发掘课件,引起困惑与问题3分钟)
师:然而,数千年来几乎是板上钉钉的历史结论,近年来却在科学面前面临着拷问与动摇——据新华社2005年1月报道:中国科学院阿房宫考古队从2002年10月至2004年12月,在阿房宫前殿遗址的35万平方米内进行了两年多的考古勘探。当21世纪考古学家们以科学的眼光审视妇孺皆知的阿房宫遗址的时候,其结论引起了世人的惊诧:阿房宫根本就没有被焚烧,甚至我们几乎没有发掘出任何被熊熊烈火烧过的蛛丝马迹。(展示课件——千古奇案等)学生顿时感到了疑惑与震撼。
 
五、聚焦讨论借势深入(学生猜测,聚焦文献和考古材料15分钟)
师:不是杜牧明明白白的说是:楚人一炬,可怜焦土吗?火烧阿房宫必然会留下大量的和明显的痕迹,但是,经过两年多考古人员大面积的发掘,为什么会没有任何被火烧过的痕迹呢?大家想想看、猜猜看,这是怎么一回事?
学生猜测—聚焦材料—发现疑点—破解谜底—学习启示
1、学生猜测可能是离散的(如不存在阿房宫;阿房宫为建成;可能由于水 灾把遗址冲毁了;火山爆发或地震引起的大地陷;没有挖到秦朝时候的堆积层等。教师要及时做出即时性的回答)
2、下面我们来查查当年历史学家的记载,看看能不能找到一些有利于破案的证据(展示司马迁《史记》有关记载)。
(1)你们看,从司马迁的记载来看,历史上又没有阿房宫呢?
(2)你们看,从司马迁的记载来看,项羽有没有火烧秦宫的罪行呢?
(3)既然如此,为什么始终未能发现大火烧毁阿房宫的痕迹呢?难道司马迁记载有误吗?看来,我们暂时还不能结案。
3、下面我们再来把有关材料放在一起,仔细斟酌一下,从综合研读中看看有没有什么疑点或线索。(展示三则材料,完全交给学生阅读,比较,自主发现问题并提出自己的看法,教师见机行事。)
4、好通过大家的分析,我们至少可以得到这样几个结论:
(1)阿房宫确实是存在的(陕西方言“那边”为“阿房”;“咸”“阳”)
(2)历史可能误解了司马迁,冤枉了楚霸王;
(3)阿房宫可能并非毁于大火;
 
n        从大家分析的过程来看,假如你们今后遇到历史疑问的时候,应当如何去分析破解呢?(史由证来,论从史出)
n        那末,假如当我们面临着一系列的,而且是各种各样的所谓材料时,当我们还搞不清楚真伪时,你觉得首先应该如何区分呢?(考古、文献、口传等)
六、课题延伸(针对学生疑问,教师回答并留新悬念8分钟)
第一、阿房宫到底修起来没有?
n        从时间上推算可能没有建成
n        从班固《汉书》中的记载推测可能没有建成
n        从大面积的考古发掘所得到的证据判断也可能没有建成
²       到底阿房宫是否建成?(学生)还需要我们未能的历史学家和考古工作者继续进行大量的历史研究,现在就下结论还为时尚早。或许将来破解这个历史之谜的人就在你们中间。
第二、解释杜牧为什么会虚构一个阿房宫并冤枉楚霸王?
据说杜牧生活于晚唐年间。当时唐敬宗即位后大兴土木、广造宫室,结果搞得天怒人怨、社会动荡。杜牧看到这样的现实,即为江山社稷忧心忡忡,又迫于封建文人不敢直接抨击时政的心理,于是就以总结秦朝灭亡教训的方式,写下了这篇《阿房宫赋》。目的就是假借秦始皇修筑阿房宫,招致农民起义揭竿而起,项羽火烧阿房的同时,秦王朝同归于尽的故事,警示唐敬宗引为鉴戒。因此就酿成了这个冤假错案。但是,杜牧在《阿房宫赋》中昭告统治者“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的精神,则是值得我们深深思考的!
他是这样说的:
呜呼!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嗟夫!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使亲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二世可至万世以为君,谁得而族灭也?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请大家与我一起来大声诵读这段名言!(下课)
 
反思:
教师创设情景,学生在认知过程中发现并提出问题;在引起学生认知冲突的前提下,促使其围绕问题主动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在探究与交流中对问题进行合理的阐释,进而获得成功的体验。
它十分强调教师的“启导”和学生“探究”过程中的合作与互动。教师的“启导”主要体现在,有意识地在教学中制造问题玄机,并留有深究的空间,促使学生在具体的“历史场境”中萌发灵感,产生好奇并适时孵化出问题;积极营造民主和谐的宽松氛围,倡导兼容并蓄、周而不比、和而不同的交流环境。学生的“探究”主要体现在“认知冲突——困惑质疑——探索思考——提出假象——交流借鉴——解决问题”等学习环节之中。历史课堂中的“多元互动”能否得到贯彻和实施,关键在于教师教学策略与教学艺术的运用。结合自己多年来的教学实践和经验积累,我认为重要的是把握好四个关键节点。
1、情境要别开生面、疑窦丛生。要精心设计具有新意、强烈刺激的历史场境,最大限度地引起学生的关注,并且在具体的情境中蕴涵矛盾和疑惑,造成学生对原有认知的挑战,从而引发探究的愿望
情景的设计与呈现可以是丰富多样的。可以运用文物信息、文献注释、经典论述、数据材料、学术争论等内容,采取口头表述、图文展示、导读引领等方式加以实施。
2、问题要引人入胜、沉缄深邃。一要善于从貌似常规的历史现象中发掘深层含义,提炼出发人深省并具有一定思维价值的问题。二要尽量使问题所及的知识范围和认识水平与学生实际相对应,使问题能够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以内通过探究获得圆满的解决。要特别注意历史学习后的知识积累与认识储备,使得学生对于问题的思考具有材料的支撑。三要充分关注发问的时机,精心策划问题的表达与呈现形式。在历史教学中我们常常会遇到这样的现象,教师提出问题后,学生或者死气沉沉,或者无所适从,或者偏离主题。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发问的时机和问题的表达与呈现方式上的失误。因此,要注意调节课堂气氛,通过多种手段酝酿问题,不失时机地展现经过老师精心设计的问题。特别要强调的是,对于问题的表达与呈现要千锤百炼,使之既玄妙精微,又指向明确;既富有激扬文采,有蕴涵深邃思想。
3、诱导要启而有法、开而弗达。教师要做学生学习活动的参与者和导引者。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不应以知识的传授代替学生的学习和探求体验。要及时捕捉学生在探究过程中碰到的问题或困惑,适时予以指导和调控。教师运用恰当的语言和态度,根据学生探讨过程中的实际情节,恰到好处地进行点拨,为学生的深入思考和交流提供启示“阶梯”,提供广阔的选择空间和发展平台,鼓励学生多渠道、多视角、多层面地的观察和认识历史。但绝不直接提供现成的结论或解决问题的方法。
在我看来,学生能否围绕问题展开充分的思考与交流,关键的环节在于教师的课堂教学智慧,要“善导”——诱而弗牵;“妙启”——开而弗达;“巧引”——含而弗露。这样才可能给学生留有广阔的,但又非漫无边际的思维空间。
4、过程要随机调控、形散神聚。要正确理解教师在课堂教学“多元互动”中的地位和作用。教师在学生的自主学习过程中还必须是一位出色的组织者和指导者。多元互动不意味着任其发展,随意漫谈。
第一、要在学生难以深入之时,给学生提供一些方法和思路。比如在探讨工业革命的影响时,为了引导学生从正反两个方面认识问题,可以这样表达问题:工业革命浪潮对于人类来说究竟是阿拉丁的神灯还是潘多拉的魔盒?而当同学们无从入手的时候,教师就可以及时为学生的深入思考提供必要的路径和阶梯——从人类生产、生活、社会、政治、文化、国际关系加以考虑。
第二、要在学生的认识发生偏离之时,灵活机动地调整方向,聚焦主题。比如,在讨论隋唐和两宋时期时代变迁对于书法艺术所产生的潜移默化影响时,学生的认识很可能回发生偏离。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就要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从隋唐一统,盛世气象,书法艺术达到了高峰,既有草书走笔龙蛇、狂放不羁,又有楷书规范法度。书法理论也日趋成熟。宋朝重文,市民阶层兴起,社会丰富多彩,书法艺术各具情态,追求个性而忽略法度,倡导优异无法的角度。这样就可使讨论回归核心,自主学习形散神不散。
第三、要调控把握好课堂教学的节奏,使学习活动能够在特定的时间与空间得以顺畅进行,最大限度地提高学习效率。要放得靠、控得稳、收得笼。
第四、要及时矫正学生在知识、认识或方法方面的明显错误,并和风细雨地指出其错误的要害、根源,引导学生提高认识。
 

1、所有下载的附件请用最新版本的软件打开,如用旧版软件,可能会导致打不开。

2、用户一个月内下载同一个资料不会重复扣点。包年用户如有多个用户下载同一份资料只会计算一份。

3、下载的文件如果无法解压,或者解压后里面的文件夹为空,请下载2345解压软件。

4、所有下载的文件除非经过许可,不得上传到别的网站、博客、QQ群等,否则网站将封锁账号和IP。

5、如果该资料侵犯了你的版权,请第一时间联系网站,网站将核实以后将第一时间删除。

6、其它下载问题请QQ咨询:228280228。

用户评论

(以下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与本站立场无关)

网友评论共 0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