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前的皇、帝、王、霸
【编号:2814 |下载点数:免费 | 作者:何飞 - | 评论数:0 | 更新时间:2007/04/14 】
战国前的皇、帝、王、霸
皇帝的称号是秦始皇创造的,从他开始,到封建末代皇帝溥仪,一直沿用这一称号,但在秦始皇以前,古代君主的称号却不是固定的,分别称皇、帝、王、霸。
皇:皇是上古君王祭神时戴的一种帽子。《礼记·王制》说“有虞氏皇而祭,夏后氏收而祭,殷人哻而祭,周人冕而祭。”“皇”、“收”、“哻”、“冕”都是指主祭人在祭祀时所戴的帽子,“皇”是一种用羽毛装饰的帽子,把“皇”字拆开来看,“白”是帽子的形状,“王”是放帽子的架子的形状,整个字象帽子搁在架子上,所以引申出自上覆下的意思,再引申出“大”的意思。最早的君王称大君,所以,也称皇。
帝:古人祭天叫帝。古人的祭祀活动都须用柴,连最庄严的社庙、稷庙都是用柴编架表面涂上泥巴,“帝”字在甲骨文里就象一把捆束的柴,表示烧旺柴火,祭祀天神,正如把祖庙叫做宗。因此,如在祖庙主持祭祖仪式的部落首领叫做宗一样,古人把主持祭天仪式的部落联盟首领叫做帝。
王:王则是从另一种角度获得君王的称号的意义的。在甲骨文、金文里,“王”是斧头的形象,斧头最初是用作武器的,古书里记载,当诸侯们朝见周天子时,周王高高站在明堂之上,他的背后就是画着斧头形象的围屏,这种围屏叫“斧yi(户字旁里一个衣)”。这表明,斧头是王权的象征,因此,掌握着武器、操镇压之权的君王也就称作“王”。
霸:虽然也属于君王一类,但与皇、帝、王有着观念上的差别。“霸”的本义是月魄,作王霸义的“霸”是“伯”的假借字。“伯”最初是诸侯国的国君,后来又用来指诸侯之长。春秋时,周王室权力衰微,齐桓、晋文等王伯先后把持天子政令,为把这王伯与诸侯国君,诸侯之长的“伯”区别开来,借“霸”指导王伯,称他们为霸者,霸君挟天子以令诸侯,但名分上与天子还是俨然有别的,传说在颛顼时,共工氏曾以强力霸九州,古人把这“霸”叫做“九禄而王”,不算正式的君王。
同是君王,在称号上却有皇、帝、王、霸的区别,追究起来倒很有意思。
上古君王没有帝号,直接称氏、称名,如伏羲氏、轩辕氏、尧、舜、禹等,但是,自尧舜时代开始,君王死后接位的君王和臣子们为了表示对先君的尊崇,在说到他们的时候就讳名,用皇、帝、王、霸之类的称号来代替,如尧死后,舜及臣子们称他为帝,禹死后,他的后人及臣子有时称他为皇祖有时称他为先王。到周朝时,行礼制,定谥法,用“王”作为周天子的专称,皇、帝则专称上古君王。春秋时,五霸先后兴起,与周王分庭抗礼,有的也使用王号,为与周王区别,战国时,政治家把他们称作“霸”,到秦汉时,上古君王也在名分上划分得很清楚,紧早的叫皇,其次叫帝,接下来才是王、霸,并举出其杰出代表叫三皇、五帝,三王、五霸。
对于皇、帝、王、霸的政治内容和时代内容,后人伪作的《管子》一书中的《真法篇》,作了很好的说明,“明一者皇,察道者帝,通德都王,谋得兵胜者霸”。通观《管子》全书,按其本意来解释这几句话,意思是说:将混浊一体,气质未分的世界加以判别,使之明道的是皇;体察天道,循道德而无为的是帝;使道达到成功,为而无以为的是王,当今之世,虽于道未备,于德未至,却所谋必得,用兵必胜,为而不贵的便是霸。古人据此而理出一个顺序叫做“由皇而帝,由帝而王,为王而霸”。这反映了我国战国前漫长时期里的几个重大历史变革,标志着氏族社会到奴隶社会的转递。由这一变革,可以推知此前的“皇道缺故帝者兴”和此后的“王道废而霸业兴”两个历史变革。
总之,古人对皇、帝、王、霸的严格划分,以及由皇而帝,由帝而王,由王而霸,这一顺序的确立,生动地反映了战国前,漫长时期的历史进程,正如郭沫若《中国古代社会研究》一书所说“照我们现在的眼光看来,皇就是完全的神话时代,帝是原始公社社会,王是奴隶制的社会,霸是封建社会”。
1、所有下载的附件请用最新版本的软件打开,如用旧版软件,可能会导致打不开。
2、用户一个月内下载同一个资料不会重复扣点。包年用户如有多个用户下载同一份资料只会计算一份。
3、下载的文件如果无法解压,或者解压后里面的文件夹为空,请下载2345解压软件。
4、所有下载的文件除非经过许可,不得上传到别的网站、博客、QQ群等,否则网站将封锁账号和IP。
5、如果该资料侵犯了你的版权,请第一时间联系网站,网站将核实以后将第一时间删除。
6、其它下载问题请QQ咨询:228280228。
其他文章推荐
同专辑同类资料
- 还没有任何内容!
用户评论
(以下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与本站立场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