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中学历史教学园地>> 历史百科>> 中国古代史>>正文

对中国古代“俑”的几点认识

【编号:3258 |下载点数:免费 | 作者:佚名 - | 评论数:0 | 更新时间:2007/06/12

 

 

      对中国古代的几点认识

    2006年高考文综北京卷第13题是一道有关俑的试题。而《中国古代史》(人教版20054月第3版)涉及有关的图片有14幅,其中秦汉3幅,魏晋2幅,隋唐6幅,宋元2幅。笔者认为:无论是从史料中探究历史发展的规律,培养历史专业人才的角度,还是从高考考纲对考生的目标与要求角度来看,我们都应该对引起高度重视。

一、什么是俑

        孔子在《礼记·檀弓》中记载:谓为俑者不仁。后人注云:束草为人形,以为死者之从卫,谓之刍灵。略似人形而已。亦明器之类。中古为如木偶人谓之俑,则有面目机发,而太似人矣,故孔子谓其不仁。”“刍灵是草扎的人,俑是用木刻、泥塑或金属浇铸的偶像。所以又说:始作俑者,其无后乎!所以说,所谓俑,是古代人殉制度的代用品,是明器的组成部分。它最早是指古墓中随葬用的偶人,后来其外延有所扩大,有生命的家禽、牲畜及想象中的神灵摹拟品亦被纳入其中。

二、俑的产生与发展

1.俑的出现是社会理性与文明的表现,是历史的进步。

        俑的出现始于春秋战国奴隶社会末期。在商周时期,奴隶主生前过着钟鸣鼎食的豪侈生活,死后也想在幽冥世界保持和生前同样的享受,于是就以大批奴隶殉葬,天子杀殉,众者数百,寡者数十;将军大夫杀殉,众者数十,寡者数人(《墨子·节葬》)。春秋战国时期奴隶制度瓦解,封建制在各国相继建立,杀殉丧葬的残酷习俗也发生了变化,开始以俑代替活人殉葬。可以说俑是人殉的取代物。社会的进步导致了人殉时代的终结,代替人殉旧俗的随葬俑兴盛起来。2.“事死如事生理念是促成俑大量产生最直接原因,也是产生的精神基础。

       根据中国的孝道观念,对待死者要象对待生者一样,即所谓事死如事生。落实到实际中,就是对待已死去的父母亲人,要象他们还活着一样的照顾。因此比较讲究厚葬,注重随葬品,随着社会的发展,随葬品由当初统治者人殉的现象逐渐淡化以后,代之以陶俑、木俑等实物模型,中国的陪葬制度一直延续了几千年之久,直到近现代这种厚葬观念才有所改变,但这种丧葬习俗却一直保存了下来,尤其是在我国农村某些地区,在随葬品中仍然还使用着用纸俑人陪葬的习俗。

3.社会安定、文化繁荣、中外文化交流日益频繁,是俑出现的物质基础。

        在中国历史上,大凡国家统一的朝代,都创造了灿烂的古代文明。如封建社会的秦汉、隋唐尤为突出。这是因为,国家的安定,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而富足的经济基础,又能促使人们在各个领域,创造出灿烂辉煌的文化艺术,为俑的大量出现,提供了物质基础。同时,中外文化交流频繁,为俑的多样性奠定了社会基础。

俑的雕塑在中国古代雕塑中是惟一直接表现现实人物的类别。我们看到的大量的唐代陶俑人物,表现的多是现实生活中真实的人物,虽然对真实的人物形象进行了删繁就简的提取加工和巧妙夸张,来突出其神韵和性格特点,但在形的刻画上已经达到了较为真实的水平。这是雕塑艺术长期发展的结果,是雕塑家在表现技法上走向成熟的标志。

三、俑的分类

1.从反映的社会内容来看,可以把它分为社会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生活、民族关系和对外关系等几个方面。如:

政治:《唐朝文官俑》反映了唐朝文官的级别,官吏的服饰等;

经济:任何俑都反映了一定时期的手工业雕塑水平。

军事:《残留有彩绘颜色的秦陵兵俑》、《东晋加彩持盾武士俑》和《唐府兵俑》反映了秦、东晋、唐三代军事实力强大和以及军阵威武雄壮的风貌;

科技:《南宋持罗盘陶俑》反映了指南针的运用以及航海技术的提高;

生活:《西汉彩绘乐舞杂技俑》和《东汉说唱俑》表现了两汉奴婢伎乐们进入角色时的生动神态;《元代杂剧俑》造型非常生动,充分体现元代杂剧表演的新鲜活泼,说明它是当时一种成熟的戏剧艺术。

民族关系:《擀面泥俑》表现隋唐时期饮食品种繁多,而这种多样性,与受到边疆民族和外国的影响有关;《北魏歌唱俑》表现了当时豪门贵府以歌侍宴的生活情景;《胡装女俑》表现了唐朝中原女子穿胡装,戴胡帽,反映了唐朝的民族融合;

对外关系:《拿水壶的大食人陶俑》和《唐墓出土非洲黑人陶俑》表现了唐朝的开放政策,反映了当时中西文化交融、贸易往来频繁的景象。

2.从俑的质地来看,主要以陶质、木质最常见,也有瓷、石、金属或纸质等。

陶俑:如《残留有彩绘颜色的秦陵兵俑》《西汉彩绘乐舞杂技俑》、《东汉说唱俑》、《北魏歌唱俑》、《拿水壶的大食人陶俑》、《唐墓出土非洲黑人陶俑》、《南宋持罗盘陶俑》和《元代杂剧俑》;泥俑:如《擀面泥俑》。

3.从俑的种类上看,可以把它分为兵俑、将俑、官吏俑、侍女俑、说唱俑、乐舞俑、劳作俑、胡商俑等等。

四、俑的历史研究价值

       俑的使用是为了使死者能在冥世继续如生前一样生活,所以俑真实负载了古代社会的各种信息,对研究古代的舆服制度、军阵排布、生活方式乃至中西文化交流皆有重要的意义。而且中国古俑在其盛行的从东周至宋代的约1500年中,弥补了同时期地面雕塑在种类及完整性上的重大缺憾,为我们勾勒出古代雕塑艺术发展的脉络以及历代审美习尚变迁的轨迹,成为了解中国古代雕塑艺术史不可或缺的珍贵实物资料。

 

 

 

 

1、所有下载的附件请用最新版本的软件打开,如用旧版软件,可能会导致打不开。

2、用户一个月内下载同一个资料不会重复扣点。包年用户如有多个用户下载同一份资料只会计算一份。

3、下载的文件如果无法解压,或者解压后里面的文件夹为空,请下载2345解压软件。

4、所有下载的文件除非经过许可,不得上传到别的网站、博客、QQ群等,否则网站将封锁账号和IP。

5、如果该资料侵犯了你的版权,请第一时间联系网站,网站将核实以后将第一时间删除。

6、其它下载问题请QQ咨询:228280228。

用户评论

(以下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与本站立场无关)

网友评论共 0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