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中学历史教学园地>> 历史百科>> 中国古代史>>正文

唐蕃会盟

【编号:3369 |下载点数:免费 | 作者:任俊琴 - | 评论数:0 | 更新时间:2007/07/06

唐蕃会盟碑碑文

      在大昭寺前的石围栏内,立了一块扁柱形、上有顶盖的石碑,四面刻字,其正面和左右两面的碑文同时刻有藏汉两种文字。背面是藏文盟誓,这就是人们常称的长庆碑,或称为甥舅和盟碑。 
      自八世纪中叶起,吐蕃社会内部的各种矛盾日趋激烈。在各种矛盾的冲击下,吐蕃王朝由极盛转向衰落。 处于衰落之中的吐蕃王朝,为了巩固王室的统治,急欲与唐朝建立新的友好关系。821年,赞普赤热巴巾接连三次派员到长安请求会盟。安史之乱后的唐朝此时也处于"疮瘦未复,人皆惮战"的境况,对吐蕃的请盟极表同意。唐穆宗命宰相等17名重要官员与吐蕃会盟官员在长安西郊举行了隆重的会盟仪式。次年,唐朝派刘元鼎等人到吐蕃寻盟,与吐蕃僧相钵阐布和大相尚绮心儿等人结盟于逻些(即拉萨)东郊。这次会盟发生在唐长庆元年和二年,史称“长庆会盟”。亦称“长庆会盟”、“甥舅和盟”.会盟双方重申了历史上“和同为一家”的甥舅亲谊,决心今后“社稷如一”,永远和好,互相援助,充分表达了藏汉两族人民要求友好相处的共同愿望。记载这次会盟内容的“唐蕃会盟碑”共有三块,其中一块立于拉萨大昭寺前。长庆会盟之后,藏汉两族团结友好的关系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这个碑是汉、藏民族团结友好的物证,也是研究吐蕃社会、官制、语言、宗教的重要文物。 

     这块碑之所以称为甥舅和盟碑,是因为自从松赞干布娶文成公主以后,历代赞普对唐朝皇帝以外甥自居,行子婿之礼,所以,当时的唐穆宗与赤祖德赞是舅甥关系;为“承崇甥舅之好”,赤祖德赞与唐立碑和盟,故有此称。

      公元七世至九世纪期间,唐朝国力强盛,中国封建社会进入繁荣时期,经济和文化在当时也是世界上最进步的国家之一。在唐朝周围,有好几个藩国,其中以吐蕃最为强大。它的势力已南邻天竺,东接南韶,西联大食,北至回纥。吐蕃和其他藩国一样,通过与唐朝联姻,结下友谊关系,但也难免有边境争端摩擦的情况。为了永归于好,唐朝与吐蕃的统治者们都有意结成和盟。公元八二一年唐穆宗李恒接位登基后,吐蕃赞普赤祖德赞先后两次派使臣向唐皇帝表示祝贺,随后又派人到长安请盟,唐穆宗也表示同意。是年九月,便命宰相及大臣共十七人,与吐蕃的使团会盟于长安西郊,长安谈判基本成功。唐朝又派专使与吐蕃使者一同经过千辛万苦,来到拉萨,于第二年(即公元八二二年)四月抵达拉萨。五月,在拉萨设盟坛,达成最终的协议。第二年,便正式树立石碑,以志永久纪念。

      公元八二三年,盟碑落成。唐朝也极为重视,派了一个叫做杜载的使臣,带领使团前来参加隆重典礼。二月十四日这一天,拉萨全城张灯结彩,僧俗市民欢歌载舞,倾城而出,庆祝和盟碑落成。这块高丈余、宽近三尺、厚盈尺的石碑,至今仍巍然屹立在大昭寺门前。

      甥舅和盟碑的碑文,虽经一千一百多年的雨淋雪打日晒,文字尚能辨认,已被记录在《西藏地方历资料选辑》之内,这里把它收录如下:

    “大唐文武孝德皇帝与大蕃圣神赞普,舅甥二主,商议社稷如一,结立大和盟约,永无渝替!神人俱以证治,世世代代,使其称赞。是以盟文节目,题之于碑也。

文武教皇帝与可黎可足都赞陛下二圣舅甥,睿哲鸿被,晓今永之屯,亨矜愍之情,恩复其无内外。商议叶同,务令万姓安泰,所思如一,成久远大善,再续旧亲之情,重申邻好之义,为此大和矣。今蕃汉二国所守见管州镇为界,已东皆属大唐封疆,已西尽是大蕃境土,彼此不为寇敌,不举兵革,不相侵谋封境,或有猜阻,捉生问事讫给与衣粮放归,今社稷山川如一,为此大和。然舅甥相好之义,善信每须通传,彼此驿骑,一任常相往来,依循旧路,蕃汉并于将军谷交马,其绥戎栅已东,大唐祗应;清水县已西,大蕃供应,须合舅甥亲近之礼,使其两界烟尘不扬,罔闻寇盗之名,复无惊恐之患。封人撤备,乡土具安,如斯乐业之恩,垂诸万代,赞美之声,遍于日月所照矣!蕃于蕃国受安,汉亦汉国受乐,兹乃合其大业耳。依此盟誓,永久不得移易。于三宝及诸国贤圣,日月星辰,请为知证,如此盟约。各自契陈,刑牲为盟,设此大约,倘不依此誓,蕃汉背约破盟,先之者来其灾祸也!仍须仇对反为阴谋者,不在破盟之限。蕃汉君臣并稽告立誓,周细为文,二君之验,证以官印,登坛之臣,亲署姓名,手执如斯誓文,藏于玉府焉。”

      在这块碑的东面,又有藏文部分,内容与汉文部分有些不同之处。为了解当时唐蕃两边统治者的态度,也录于后,经供查核:

“神圣赞普鹘提悉勃野化身下界,来主人间,为大蕃国王,于雪山高耸之中央,大河奔流之源头,高国洁地,自天神而为人主,德泽流衍,建万世不拔之基业焉。此王曾立善教善律,以王慈恩,内政咸理,此王又深谙兵事,外敌调伏,开疆拓土,强盛莫比。自此钵教护持之王以后,南若孟族、天竺,西若大食,北若突厥、涅牟,莫不畏服,争相朝贡,俯首听命。东方有国曰唐,东极大海,日之所出,与南方泥婆罗等诸国异教善德深,足与大蕃相匹敌。唐以李姓得国,当其立国之二十三年,王统方一传,神圣赞普弃宗弄赞与唐主太宗文武孝皇帝通聘和亲,于贞观之岁迎娶文成公主。此后神圣赞普弃隶缩赞与唐主(中宗)圣文显武皇帝重结姻好,景龙之岁,复迎娶金城公主,永崇甥舅之好矣。中间边将开衅,弃好寻仇,兵争不已。然当此忧危之际,吾人于欢好之念终未断绝,以彼此近邻而又素相亲厚也。重寻甥舅之盟,何日忘之?父王赞普弃猎松赞陛下,睿智天成,教兴政举,受王慈恩者,岂有内外之隔,遍及八方矣!四方万国皆来盟来享,况唐国谊属近亲,地接北邻,甥舅商议和协,欲社稷如一,与唐主神圣文武皇帝结立大和盟约,旧恨消泯,更续新好!此后赞普甥一代,唐主舅又传三叶,嫌怨未生,欢好不绝,信使往还,频见书翰之通传,珍宝之馈遗,然未遑结立大和盟约也。夫甥舅和协,扫彼旧怨,泯其嫌隙,喜兵革之不作,惟亲好之是崇,岂不盛欤!神圣赞普可黎可足都赞陛下,圣明睿哲,代天行化,恩施内外,威震四方,与唐主文武孝德皇帝甥舅商议社稷如一,结立大和盟约于唐之京师西王会寺(?)前,时大蕃彝泰七年,大唐长庆元年,即阴铁牛年十月十日也。又盟于吐蕃逻些东哲堆园,时大蕃彝泰八年,大唐长庆二年,即阳水虎年(壬寅)五月六日也。其立石于此为大蕃彝泰九年,大唐长庆三年,即阴水兔年(癸卯)二月十四日事也。树碑之日,唐使太仆寺少卿杜载……等参与告成之礼,同一盟文之碑亦树立于唐之京师云。”

这两列碑文,以铁的事实,反映汉藏两族“欢好之念永未沁绝”,一千年前就“寻甥舅之盟”,“立碑以更续新好”。同时,也看出了自古以来,藏汉族人民就十分重视文成公主、金城公主的卓越贡献。唐蕃会盟以后,双方友好往来更为密切,经济和文化交流更加频繁,这就为十三世纪西藏正式划入祖国版图打下了基础。

 

1、所有下载的附件请用最新版本的软件打开,如用旧版软件,可能会导致打不开。

2、用户一个月内下载同一个资料不会重复扣点。包年用户如有多个用户下载同一份资料只会计算一份。

3、下载的文件如果无法解压,或者解压后里面的文件夹为空,请下载2345解压软件。

4、所有下载的文件除非经过许可,不得上传到别的网站、博客、QQ群等,否则网站将封锁账号和IP。

5、如果该资料侵犯了你的版权,请第一时间联系网站,网站将核实以后将第一时间删除。

6、其它下载问题请QQ咨询:228280228。

用户评论

(以下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与本站立场无关)

网友评论共 0

发布者资料

资料总数:194 ,访问人次:325915

手机扫码后打开或分享资料

同专辑同类资料

  • 还没有任何内容!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