决胜地下—中国历史上的坑道战传奇
【编号:12800 |下载点数:免费 | 作者:佚名 - | 评论数:0 | 更新时间:2010/05/08 】
永清战道
决胜地下——中国历史上的坑道战传奇
坑道战是战争中一种特殊的攻防手段,借助坑道,进攻部队可以隐蔽接敌,出奇制胜;劣势装备的部队则能借此保存实力,抗击强敌,所以自古为兵家所重视。中国是坑道战的发明地,史料之丰富堪称全球之冠。正如任何技术的发明创造都可能被用于军事一样,构筑坑道的技术也不例外。春秋战国时期,随着矿业发展和冶金术的进步,各诸侯国已广泛采用坑道战术来攻占设防城市,同时还策划过各种反制措施。我们的话题也正由此展开……
高手对决战法独创
这是一个“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故事。
公元前5世纪,中国进入诸侯纷争、群雄并起的战国时期。在这大动荡、大变革的年代,诸子百家兴起,著书立说以求救世济民。其中,主张“兼爱非攻”的墨子颇为时人瞩目,并常以扶弱抑强的方式宣扬其仁政之说。
当时,楚国是屈指可数的强邦,为称霸天下,对其北邻宋国多次发动进攻。公元前约440年,楚惠王决意彻底消灭宋国,并重用一位鲁国工匠公输般研发攻城器械,此人就是后来家喻户晓的大发明家鲁班。墨子得悉警讯,徒步十昼夜从千里之外的鲁地赶到郢都,劝谏楚王停战。为彻底打消后者的灭宋企图,墨子解衣带作城,取木片为械,与鲁班进行了一场高水平的沙盘攻防战演习。开始,鲁班从地面用各种战术攻城,均被墨子逐一破解。到第九回合,鲁班使出撒手锏——改由地下挖坑道进攻,结果又遭墨子用“备穴”之法挫败。最终,墨子用智慧制止了这场迫在眉睫的战争。
所谓“备穴”,在墨子所著《城守篇》里有详细说明。穴即洞穴,“备穴”就是指防御敌军坑道攻击的综合战术——为探知敌人挖地道的方位,墨家发明了一种称为“罂听”的侦察手段。他们让守军在城内沿墙根每隔6米挖一个彼此深浅不同的井,然后在井里埋设一个薄皮革封口的大陶坛“罂”,让听觉特别灵敏的人伏在坛口,通过监听、比对各处声音响度便可判断敌情。确定方位后,守军就从城里开掘坑道迎击,待双方坑道接近,即用木板封堵连接面,仅留一孔,再开动冶铁鼓风设备把浓烟压到对方坑道内窒息敌人。最后,派遣配备短矛、短戟、短弩等特制兵器的部队,将敌人从地道中赶走或消灭。
古代战争中,强攻敌方城池是一项非常艰巨的任务。在火器出现前,诸如投石机、攻城塔、云梯等古代军械,其攻坚威力远非今人想象中那样强大。况且即便有这些装备配合,进攻者依然要迎着守军居高临下的猛烈打击殊死推进,甚至长围久困的效果都好于强攻。
相比地面突防几无可免的巨大伤亡,坑道战虽同样危险重重,却不失为一条“效费比”较高的良策。坑道攻坚不外2套战法——“奇袭”与“破城”。纵观古代城池攻防战,城门从来都是最薄弱的环节,坑道奇袭正利用了这一点。进攻者只要将坑道挖到距城门不远的地方,就有机会出奇兵夺取城门。听起来简便易行,但其实这一战法存在致命缺陷——古代城门多有瓮城保护且驻扎重兵,而突击队人数通常不会太多,奇袭很难奏效。于是“坑道破城术”应运而生,即将坑道开掘至城墙底部,然后掏空墙基并用木柱支撑,同时填以柴草,浇上油脂,最后引燃,立柱焚毁,城墙自然倾倒造成缺口,便可冲进城去。
看来,“倾国倾城”的不只是佳人,还有坑道。
防守反击奇招迭出
坑道战亦有其特殊性,比如多发生在城市攻防中、双方行动隐秘、对地势土质要求高、作战空间狭仄等,特别是由于坑道深处地下,光线昏暗且空气流通不畅,这些因素都会极大制约对垒双方的战术运用。因此到晋代后,坑道战才有了新发展,主要体现在防御方开始利用坑道主动出击。
公元423年,魏宋虎牢(今河南汜水)大战,守城宋将毛祖德挖掘6条地道,遣400余敢死之士绕至围城魏军背后发动突袭,一举斩杀数百魏军并烧毁其攻城器械。这组地道覆盖层厚约17米,从城内伸到敌后,工程量十分浩大。进攻受挫的魏军并不罢休,很快还以颜色。他们从城外挖地道与城内水井连通,使守军水源涸竭,最终攻陷虎牢关,由此开创了地道“泄井”夺城的新战法。
胜败乃兵家常事,坑道攻防本是一对相生相克的矛盾产物,这场激烈残酷的虎牢大战预示着两者对抗将更上层楼。
安史之乱猝然爆发,击碎了唐朝的百年盛世。唐肃宗至德二载(公元757年)正月,安禄山派史思明统兵10万进攻太原。作为李唐皇室的龙兴之地,太原与长安、洛阳并称“三都”,政治、军事地位显要,但当时唐军驻兵不足万人,骄横的史思明叫嚣:“太原屈指可下!”
得知叛军来袭,唐营众将纷纷请求抢修城墙,但守将李光弼看得明白:太原城方圆40里,敌兵将至,修城已然不及。于是,他率军民开掘出多条环城深壕,又用所挖之土做了几十万块未烧制的砖坯,存放城内。(编者注:这里需说明一点,唐代城池多为版筑夯土墙体,砖石结构尚未普及。)
不久,叛军进抵城下,旋即发动猛攻。李光弼指挥若定,数日内连退叛军进攻。激战使城池受损,唐军就一边守城,一边用砖坯及时修补。叛军久攻不克,便在城外叫骂。于是,李光弼募得矿工3名,令其带人连夜抢修地道,直通城外。当叛军又跑到城下仰头叫骂时,立即被潜伏的唐军拽住脚脖拖进坑道,拉至城上枭首示众。眼瞅着大活人莫名其妙“陷”入地里,一转眼脑袋就被从城头扔下,叛军都盛传“地藏菩萨”显灵,从此再不敢轻易靠近城墙。史思明初战不利,又赶制飞楼、堆筑土山,准备发动更大攻势。孰料李光弼早命人将城外地面挖空,飞楼、土山近城则陷,叛军费劲周折仍一筹莫展。
叛军强攻不成,转而将太原城团团包围。为避免久困城中,李光弼使出诈降计稳住史思明,同时又将地道挖到对方营垒,由于覆盖层很薄,便临时用木材支撑。到了约定的投降日期,李光弼派部将率数千人出城诈降,叛军见状蜂拥出营观看,毫无戒备。突然间,叛军营垒地面塌陷,千余人被埋,顿时乱作一团。李光弼趁机挥军攻杀,俘斩万人,取得空前大捷,创造了战争史上“挖地道、出奇兵,以一当十”的奇迹。
攻防一体“地下长城”
“胡马秋肥塞草黄,弯弧直拟犯渔阳。归鞭却避弓闾水,知是嫖姚旧战场。”从北宋郭昭度这首借古喻今的《塞上曲》中,我们还能感受到宋人对汉唐功业的追慕和丢失幽云十六州的切肤之痛。幽云十六州北接胡地,南连华北平原,是古代中原农耕民族抵御北方游牧民族的天然屏障。公元936年,幽云十六州被契丹(辽)控制,成为其南下跳板,而之后一统中原的宋朝却因北疆无险可守屡遭辽军侵掠。由于北方旷野平川利于骑兵驰突,当时以步兵为主的宋军要想遏敌攻势,挫其锋锐,除使用弓弩、火器等技术兵器外,最有效的手段无非2条——“筑城”和“挖壕”。
高墙厚垒虽可使敌顿足城下,却要付出弃守大片外围地区的代价,且有遭敌分割包围、各个击破之虞。当时北宋与西夏作战,曾大力推行“堡垒线”政策,即通过修筑堡寨并使之连线成网,来达到巩固占领区之目的。该战略取得过一定成效,但人地两失的惨痛教训也不少。公元1082年,宋朝征调大批军民在无定河畔修建了永乐城。因其地处水陆冲要,西夏遣重兵30万以死争之。由于援军不继,水源又被切断,守城宋军渴死大半,最终城池失守,“死者将校数百人,士卒、役夫二十余万”。而相比沟壑纵横的西北前线,在宋辽边境平原筑城不仅无险可依,也更易遭受攻击。
于是,“挖壕”成了宋军的主要选择,并由此形成明暗两类坑道形制:一种是通过开掘河道,将当时冀中平原的天然水系串连起来,形成一道半人工的“水长城”,但在秋冬枯水、封冻季节,辽军南下并无大碍;另一种则是构筑以“永清战道”为代表的永备坑道体系,打造内线作战环境。当时,宋辽在河北以益津、瓦桥、岐沟(今河北霸州、雄县、涿县西南)三关为界,三关以北的永清正是两国军争的最前沿。而从地图看,雄县、霸州和永清基本处在一条东北向的直线上,雄县西南就是白洋淀——宋代“水长城”的重要一环。从这几处战略要地的相对位置不难判断:永清战道区不仅是宋军水陆防线的核心关节点,还是一处大纵深的预设阵地。那么,这些坑道究竟是何模样,又有哪些实战功能呢?
考古发现,战道区东西长约65公里,南北宽约10-20公里,总面积约1300平方公里,且分布四通八达,既有联接堡寨的主交通壕和野战屯军的藏兵洞,也有去往各处预设阵地的支线坑道,出口则设在寺院、祠堂、军营甚至水井中,十分隐秘。换言之,依托战道宋军便可在上千平方公里的广阔地域内运兵自如。敌众我寡时可由明转入暗处战斗,保存实力,等待援军;一俟时机成熟则可以逸待劳,潜伏攻击,断敌退路。
同时,战道自身防御体系也远较地面城池复杂和坚固。坑道埋设于深达5米的地下,全部用规格统一的巨型青砖铺就,顶部为受力均匀的弧形拱券结构,布局严谨,施工科学,历千年却坚固如初。坑道内配备了灯台、土炕、气孔等生活设施,显然出于长期作战的考虑。战道中还设有闸门、翻板等机关,可在敌攻入后迟滞其行动,并用来对付敌方的灌水和烟熏。
此外,战道复杂的构造和转弯处的直角拐角更是大有学问,外人置身其中如走迷宫,难辨方向,而每处转角又都是绝佳的设伏地点。考古专家还发现,尽管战道蜿蜒曲折,但墙壁上却挖有大量呈直线分布的嘹望孔,这意味着一旦敌军进入,无论宋兵身居何处,都能很快观察到敌情并做出相应部署,甚至可直接从嘹望孔发射弩箭击杀辽兵。
北宋战道群以其精妙构思与攻防一体的双重效能,打造了堪称“地下长城”的古代军事工程奇观,今天人们走进这里,仍可想见当年发生于此的刀光剑影,血战边关。
坑道爆破无坚不摧
清咸丰三年(公元1853年)3月19日凌晨,一声巨响打破了南京城的静谧,西北角仪风门10多米高的雄伟城墙被炸开一个缺口,夹杂着黑火药的呛人烟尘和伤者的哀号,破砖碎石散落遍地,现场一片狼藉。“发匪(编者注:清军对太平军的蔑称)在穴地攻城!快去堵口子!”一阵慌乱过后,回过神来的守城清军从四面八方赶往增援被轰塌的地段。但奇怪的是,对面太平军阵地上却静悄悄的,丝毫没有趁机发动进攻的迹象。还没等清军想明白,他们脚下的大地再次剧烈震颤起来。随着一连串震耳欲聋的爆炸声,大批清军与百余米城墙一起被炸飞。与此同时,城外杀声四起,无数头扎红巾的太平军将士如神兵天降突入了南京城。
这不是古装电影,也非穿越小说,而是清朝史料中对太平军运用坑道爆破攻取南京城的真实描绘。
火药发明后,坑道战在形式和威力上都有了革命性突破,特别是出现了“以火药填充坑道轰塌城防”的新战法。目前可知,最早采用坑道爆破的是明末李自成起义军,但将这一古代战法真正发扬光大的,却是清末的太平军。
太平军练就一身高超的坑道爆破本领并非偶然。自金田起义始,陆续有大批谙熟爆破技术的矿工加入太平军。为充分发挥这些人的专长,太平军以湖南煤
矿工人为主力组建了一支专业的工兵部队——“土营”。土营成立后,将开矿技术运用于实战,在前人基础上创造出了威力惊人的“坑道爆破攻城法”。据载,当时太平军“掀翻巨城,如揭片纸”,从湘南到苏南,长江流域无数重兵把守的坚城都在一声声巨响中轰然陷落。由于屡建殊勋,土营受到特殊优待,高层明确规定该部“专司坑道作业,非万不得已决不令之参战”,以示爱护。
一旦目标确定,土营即开始土工作业。起初,太平军多利用靠近城墙的空闲民房或废弃城垣就地爆破,但后来清军也学精了,往往将城池周边坚壁清野。敌变我变,太平军于是改在距城数里处,借助地形隐蔽物(如土丘、树林等)秘密开掘长线坑道,并依工程进度加装支护来增加承重、避免塌方,同时以立柱为界,中部为掘进段,两侧留出空间方便土渣外运。而且,太平军还在开挖坑道时“金鼓齐鸣”,制造杂音干扰清军“罂听”效果,掩护己方行动。待坑道掘成,土营就用空心圆木、柜子甚至棺材盛装大量火药运至城底安放,再根据所需长度以竹筒埋设好引线(可防潮),最后在安全距离外实施远距引爆,借此为攻城部队打开突破口。
除技术外,太平军的坑道爆破战术也在不断创新。针对坑道单线掘进易遭敌封堵破坏的新情况,太平军随即转变战术,改用双向叠加的连环爆破法,即在不同方位埋雷击发或同一地点实施上下层连环爆破,效果极佳。特别是后一种方式,上层先行爆破轰开缺口,待守军抢堵时再引燃下层地雷杀伤人员。运用这一战法,太平军所向披靡,令清军闻之胆寒,大骂“地道之计殊恶”,前文所述的南京城正是这样攻陷的。
坑道战的历史就这样绵延了数千年,甚至到今天,仍是有效的战争攻防手段。
1、所有下载的附件请用最新版本的软件打开,如用旧版软件,可能会导致打不开。
2、用户一个月内下载同一个资料不会重复扣点。包年用户如有多个用户下载同一份资料只会计算一份。
3、下载的文件如果无法解压,或者解压后里面的文件夹为空,请下载2345解压软件。
4、所有下载的文件除非经过许可,不得上传到别的网站、博客、QQ群等,否则网站将封锁账号和IP。
5、如果该资料侵犯了你的版权,请第一时间联系网站,网站将核实以后将第一时间删除。
6、其它下载问题请QQ咨询:228280228。
分享资料2
手机扫码后打开或分享资料
用户评论
(以下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与本站立场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