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中学历史教学园地>> 教研教改>> 教学研究探索>>正文

恰当呈现史料 促进学生自主学习

【编号:43414 |下载点数:免费 | 作者:liangximing - | 评论数:0 | 更新时间:2013/12/21

恰当呈现史料 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关键词:史料呈现 自主学习 媒介 时机 人文性 知识点间联系内容摘要:课堂上恰当地呈现史料有利于促进学生形成自主学习状态。课堂上呈现史料促进学生自主发展影响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历史课堂教学中必须精选史料、适量呈现史料才能保证教学效益最大化,呈现的史料媒介选用必须恰当, 呈现的史料时机也应该适当 ,呈现的史料应该多具人文性,重点、难点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也应该补充史料。我们多研究课堂教学中影响促进学生自主发展的因素,并积极运用于课堂改进教学,一定能在课堂教学中更好促进学生自主地全面地发展。 构建高效课堂需要学生自主学习,学生自主学习状态的出现不是天然形成的,教师采取适当的教学方式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基于自己的教学实践,我简单谈谈在课堂如何恰当地呈现史料从而促进学生形成自主学习状态新课程观认为教科书与其他材料一样,仅仅是课程资源之一,是学生学习的素材。教师实施教学时应该调动一切课程资源促进学生自主发展的,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补充史料是教师分内的工作。补充史料可以充实教学内容,给学生提供更多的自主学习材料,是学生主动接受更多知识、培育能力和养成良好情感的依托。但在课堂教学中如果史料呈现不当,不仅不能促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反而会造成学生在课堂上紧张忙乱、一无所获,致使课堂教学出现零效益甚至负效益。课堂上如何呈现史料才能有效地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呢 ?一、课堂教学中呈现史料必须适量. 历史教学中为营造情景、证明观点,我们教师需要补充史料,但教师补充史料不是多多益善,必须通盘考虑。教师不要认为找到与自己将教授课题相关的材料不易,能找到的材料我都要用上,不能浪费了,用了它们或多或少总会起点作用的。其实不然,补充史料应根据教学需要,精选教学的重点、难点等内容所需要补充材料的,其他的内容就可少补充或不补充史料。需要补充史料的教学内容也必须精选史料,因为一堂课的时间、容量有限,教师必须保证教学效益最大化。 一般地说,课堂上呈现的材料越多,越有利于学生获得更多的信息、更多分析判断理解问题的角度更有利于学生主动发展。但我们课堂上呈现史料一定要考虑学生的接受程度,学生是否能有效地理解材料。学生在课堂上任务繁多:阅读教材、做笔记,记住新知识、领悟新观点,培养新能力。学生在课堂上精力是有限的,阅读领会教师补充的史料的精力能有多少?心理学研究表明,人对信息的感知、记忆,瞬时记忆能保持大约0.25—2秒,信息编码以信息物理特性进行。受注意后短暂地呈现大约1秒的短时记忆。此时在人脑中,不论是从瞬时记忆中受注意而来的信息,还是为解决当前问题而从长时记忆中提取出来暂时存放的信息,短时记忆对它们容纳的数量是有限的,一般约7个组块。组块可大可小,我们虽然可以将一些分散的、较小的知识单元组合成较大的、有意义的信息单元,呈现给学生,但人记忆组块数量是一定的。理解材料还受人的记忆能力的影响,学生阅读史料必须调动已有知识,才能有效的理解材料。保持在长时记忆中的信息能否顺利提出,取决于两个方面:一是提取的线索是否恰当;二是信息的保持是否牢固(取决于信息之间意义的联系程度及其丰富程度)。因此教师每节课呈现的史料不宜过多,补充的材料过多,学生阅读领会不了,在参与讨论和回答问题时只能言不由衷、只鳞片爪说几句的。呈现的材料过多,呈现的次数必然也多,学生在学习强度过大的环境中学习,身心极易疲劳。学生身心俱疲后思维活跃程度下降,学习效率必然低下。这样的教学不但浪费了史料,更抑制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因此我们要精选材料既要控制为每个重点知识补充的的材料条数,也要控制每段材料的字数,课堂呈现的材料总量得到控制,从而给学生的主动发展创造宽松空间。 二、呈现的史料媒介选用必须恰当 不同类型的史料应该选取其适宜的媒体呈现,才能达到应有的效果。文字型史料概括性强阅读速度慢,其信息传递只能通过视觉传输通道。课堂教学时间紧,没有较多的时间供学生阅读这些材料。因此一些文字型的史料应该采取纸质材料呈现,并在课堂教学前事先将这些文字性材料在纸上打印好,与预习提示一起在发给学生。教师指导学生自学教材和阅读这些补充的的史料,最大限度地促进学生课前自学自我发展。我们这样做是因为补充的文字史料多是近代以前的或外国语言翻译过来的,学生在阅读这些史料时会遇到许多障碍,如生词、冷僻字与现代汉语表达不一致的句式等,即使补充的史料是现代的文字史料,但像外交文件类史料、科技类史料等也多是隐晦的、难懂的。学生阅读速度是有限度的,不是教师主观上设计教学时学生应达到多快阅读速度,学生客观上就能达到那样快的阅读速度。学生的阅读速度受多种因素的制约,特别是用多媒体呈现文字史料更多学生阅读速度产生影响。不少学生不适应屏幕阅读,感到读起来很费劲。学生对材料理解的速度、程度是不一致的,多媒体屏幕只有一块,不能满足每个学生个性化阅读要求。班级授课制下全班学生共用一台多媒体设备,阅读速度慢些的学生在屏幕上文字一闪而过的情况下很难读透。有的学生在屏幕上看了后面的材料忘了前面刚读过的史料,需要回放。而多媒体回放时,每屏回放的材料有限不能有效地满足学生的重读要求,更无法满足学生个性化的重读要求。将需要补充的文字史料打印在纸上,在课堂教学前发给学生,就能很好地解决以上问题。如若教学必须即时补充史料才能达到最佳教学效果,教师在补充文字材料时,教师一定要现场朗读或采取画外音读给学生听,从视觉、听觉等多通道把信息传输进学生大脑,教师适时点拨,提高传输的速度和效果,从而有利于学生自主发展。 我认为文字性史料最好不用多媒体屏幕呈现原因如上所述。而营造情景型的史料,如音频、视频、动画、图片等材料,多媒体是有其自身的优势的,这些类型的史料最好用多媒体呈现给学生。此外我们补充材料还应坚持不要单纯地追求材料的原始性、完整性,只要能有助于学生理解,就不要过度追求形式。总之,历史教学中史料的呈现,教师不要仅从自己的专业要求和主观愿望出发而想当然。要从学生自主学习的角度构建课堂,教学才是有效的、有意义的。 三、呈现的史料时机应该适时 补充的史料与教科书一样仅是是学生学习资源之一,教师对于要补充的史料,其呈现的时机还是大有讲究的,教师必须仔细斟酌的,时机不当,效果全无。对于补充的史料,教师大可不必在课堂教学前故作神秘,秘而不宣,非得到课堂上才展示出来。教师如果选用的史料属于拓展教科书内容的,如补充新史实、新观点、基础性概念等。教师就可以将这些材料在课堂教学前发放给学生,学生有机会提前阅读史料。我在讲解《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建立》一课时,我在课前补充了1. 君主立宪制含义,(资本主义国家)以世袭的君主为国家元首,君主权力按宪法规定受到一定限制的政权组织形式,英国的君主立宪制是资本主义的代议制政体。2. 代议制度 代议制是由选举产生的代表民意的机关来行使国家权力的制度,其基本特征是:由通过普选产生的议员组成议会,形式上代表民意行使国家权力;议会议决事项均由议员共同讨论并经多数通过;议会享有立法权、财政权和行政监督权。3. 民主制度与专制制度的主要区别:(1)人权本质:自然享有还是统治者的恩赐(2)国家权力的本源:主权在民还是君权神授(3)治理国家的基本方式:法治还是人治(4)国家基本政治体制:代议制还是君主专制(5)国家权力结构框架:三权分立还是金字塔或民主集中型(6)统治者产生方式:选举还是世袭。课堂上学习、讨论时学生们熟练地运用这些材料解决问题,促进了学生主动地全面的发展。如果教学时需要创设情景给学生提供身临其境的感觉、震撼学生心灵,引发学生心理冲突,达到更加好的教学效果,呈现史料就要求即时性。对于这些史料,不论是文字型史料,还是其他型史料,事先就不应该给学生看到。需要即时呈现的史料最好选取图片、图像、视频,如找不到这类史料,不得不使用文字型史料,教师一定要现场朗读或采取画外音读给学生听减少不必要的障碍。如在《罗马法的起源和发展》一课教学中,在引导学生学习完罗马法的影响后,我突然展示以下材料并提问:“罗马法产生如此大的影响?”“在长期斗争的过程中,平民取得担任执政官和其他高级官职的权利;废除了债务奴役制。平民开始享有完全的公民权。 平民会议成为具有完全立法权的机构。”“罗马公民享受着名符其实的政治权利。在一个幅员辽阔、 公民人数达数十万的国家里,公民能够对立法、 官吏的选举和监督以及部分司法事务直接行使权利,就是希腊人也没有做到。”“进入帝国以后,元首或皇帝的权力已经建立。‘皇帝的意志具有法律效力’,但是‘人民是终极的权力来源’, 只是人民通过《王权法》将他们的全部权力授予了皇帝。” ——《罗马帝国的遗产 》 以上材料属于教材延伸内容,在学生意料之外。材料展示后,学生极为兴奋思维活跃,积极地思考和讨论。教师引领学生解读材料,得出以下创造性的认识:(1)古罗马建立在血缘关系被打破的基础之上个人权利得到发展,罗马法是古代民主政治的法律性成果与现代民主政治有相通之处;罗马法是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不断修正、和完善,是建立简单商品生产基础之上的,与资本主义高度发达的商品经济社会在本质上有一致性和继承性 ;罗马帝国疆域辽阔,地跨亚、非、欧三洲。(2)中国古代法律也很完备,中国古代是宗法制专制社会,个人权利在法律上得不到保障压制,中国古代法律保障封建等级制度与近现代社会民主自由平等基本精神相悖。法律形式 我进一步引导学生:从本课学习中我们能得到以下启示:(1)法律在人类社会生活中的价值。(2)罗马法是在血缘关系被打破,个人权力得到发展,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商品生产者社会的第一个世界性法律”— 恩格斯)基础上得到发展的。罗马法体现了古代民主政治的法律性成果。中国在进入文明社会时,部族的血缘关系进一步巩固加强。中国古代法律不但不保障个人权力反而压制个人权力,它保障君主专制和封建等级制度,与近现代社会民主、自由、平等基本精神相悖,因此中国建立完善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任重道远。在《罗马法的起源和发展》的教学中我的这样做法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另外学生受课堂教学上教师讲解、其他同学讨论的启发,他们必会产生一些新想法,学生在课后需要进一步查找资料延伸学习,教师为节约学生时间,可预先收集一些史料课后呈现出来,当然应同时附上材料的出处和查找路径供学生自主选用和进一步自主发展。 四、呈现的史料应该多具人文性 历史是人文学科,中学历史教育的主要任务甚至是唯一任务只能是培育学生的人文精神。由于种种原因中学历史教学承担了不需承担的任务。这就实际弱化了历史教学的人文精神培育的功能,降低了中学教学的功效,是国民的人文精神缺失的重要原因之一。我们历史教学中,不论选取补充教学的史料还是运用教材原有的材料都要坚持人文性原则,从而充分发挥历史教学应有的功能。 1. 我们新版历史教材依然没有摆脱干瘪、枯燥的现状。培育学生的人文精神关键在于通过历史细节触动学生的心灵,干瘪、枯燥的历史教材是不行的。我们要补充的材料,一要具体,学生得到的信息充分感悟才能深刻;二要是关于人的活动、言论,历史中不能见不到人。2. 在运用教材现有材料进行教学时,也要充分挖掘材料的人文精神。例如人教版《抗日战争》一课的教学。我们可以利用南京大屠杀等惨案资料,设问:你如果是被屠杀现场的中国民众之一,你当时会有什么想法?引导学生体会当时人们的恐惧、害怕、愤怒等情绪和对国家、民族强大的企盼,由此引导学生将这种情绪和思想升华为反对不义战争、珍惜和平、奋力建设强大的祖国等意识。运用中国军队上海抗战的史实设问:如果你是当时中国军人的一员,你的精神支柱是什么?引导学生感悟“国家兴亡,匹夫有责”这一中华人文传统的力量并认同接受它 ,树立为了国家、民族利益和民众的安危牺牲而个人的献身精神。我们再补充一些下层民众抗击日军方面的史料,就可进一步增强学生人文意识。这样学生在学习后将不再是只掌握抗日战争的背景、过程、意义、胜利原因等干巴巴的知识。3.选择的史料要贴近社会、贴近学生经验。历史课堂任务在于引导学生从历史的角度认识社会,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和人文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历史课堂上只有选择贴近社会、贴近学生生活经验的史料才能拉近学生与历史的距离,将自己与历史结合起来去感受和思考,关注社会,孕育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我在《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建立》一课教学中,我在课堂导入环节选取了英国政府为威廉王子结婚安保提供安保的图片及其花掉上亿英镑安保费用的说明。在教授英国责任制内阁的产生和职权时我提问:戴维•卡梅伦2010年5月11日成为英国第53任首相,它成为首相应具备什么条件?这都拉近了学生与历史的距离,神入历史,汲取历史营养五、不吝惜为知识的重难点之间的内在联系补充史料。我们历史课堂教学注重突破知识的重难点,这是无需置疑的,但知识重难点之间的内在联系我们也不能忽视,应给与充分的重视。历史学习的重要目标之一是激活学生思考的积极性,能在已学习的知识和没有学习的知识之间发生迁移,即用已学过的知识、已形成的能力去解决新问题,形成新认识。本课已学过的知识也是重要课程资源,是后面知识学习、能力发展的基础,因此我们对于教材中一课内前后联系不密切的也因补充一些史料,构建其联系。例如我在进行《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教学时观察到,学生在学完“二、经济体制改革”后继续学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思维中断了,感觉知识点之间跨度太大。我为此指明我国1978年——1992年资源配置方式、管理体制“计划”、“市场”所起的作用有个变化的过程,此外我还补充以下史料:“价格双轨制是指同一产品计划内部分实行国家定价,计划外部分实行市场调节价的制度。在中国一般系指工业生产资料价格双轨制……价格双轨制是指中国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过渡中的一种特殊的价格管理制度……改革开放初期,为了缓解巨大的商品供需矛盾,中国曾试行把同一商品分成计划内和计划外两种,在计划内以较低的价格出售,在计划外则按市场价格出售。这就是“价格双轨”。于是,有官员将计划内商品卖给黑市,从中赚取差价,“官倒”、“倒爷”正是在这种背影中产生的。这种寻租活动获得了巨额垄断租金,并摧生出中国第一批“权贵资本”。今天,当人们讲到“资本”的原罪时,总也离不开“价格双轨”。 20世纪90年代向市场经济转轨以来, 价格双轨逐步退出历史舞台。”我做了以上补充后,学生思路贯通了,顺利地运用“经济体制改革”的知识理解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内容。我们本节课的教学构成内在统一性,前后连贯,一气呵成,效果极佳。课堂教学促进学生自主发展影响因素还有很多,我们只要多留心,多思考,我们一定能在课堂教学中更好促进学生自主发展,自主创新。 参考书目:何成刚 张汉林 沈为慧 《史料教学案例解析》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2年版陈 琦 刘儒德 《当代教育心理学 修订版》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恰当呈现史料   促进学生自主学习

关键词:史料呈现 自主学习  媒介  时机  人文性  知识点间联系

内容摘要:课堂上恰当地呈现史料有利于促进学生形成自主学习状态。课堂上呈现史料促进学生自主发展影响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历史课堂教学中必须精选史料、适量呈现史料才能保证教学效益最大化,呈现的史料媒介选用必须恰当, 呈现的史料时机也应该适当 ,呈现的史料应该多具人文性,重点、难点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也应该补充史料。我们多研究课堂教学中影响促进学生自主发展的因素,并积极运用于课堂改进教学,一定能在课堂教学中更好促进学生自主地全面地发展                                                                                                               

构建高效课堂需要学生自主学习,学生自主学习状态的出现不是天然形成的,教师采取适当的教学方式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基于自己的教学实践,我简单谈谈在课堂如何恰当地呈现史料从而促进学生形成自主学习状态

新课程观认为教科书与其他材料一样,仅仅是课程资源之一,是学生学习的素材。教师实施教学时应该调动一切课程资源促进学生自主发展的,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补充史料是教师分内的工作。补充史料可以充实教学内容,给学生提供更多的自主学习材料,是学生主动接受更多知识、培育能力和养成良好情感的依托。但在课堂教学中如果史料呈现不当,不仅不能促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反而会造成学生在课堂上紧张忙乱、一无所获,致使课堂教学出现零效益甚至负效益。课堂上如何呈现史料才能有效地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呢

一、课堂教学中呈现史料必须适量.                                                

    历史教学中为营造情景、证明观点,我们教师需要补充史料,但教师补充史料不是多多益善,必须通盘考虑。教师不要认为找到与自己将教授课题相关的材料不易,能找到的材料我都要用上,不能浪费了,用了它们或多或少总会起点作用的。其实不然,补充史料应根据教学需要,精选教学的重点、难点等内容所需要补充材料的,其他的内容就可少补充或不补充史料。需要补充史料的教学内容也必须精选史料,因为一堂课的时间、容量有限,教师必须保证教学效益最大化。                                       

一般地说,课堂上呈现的材料越多,越有利于学生获得更多的信息、更多分析判断理解问题的角度更有利于学生主动发展。但我们课堂上呈现史料一定要考虑学生的接受程度,学生是否能有效地理解材料。学生在课堂上任务繁多:阅读教材、做笔记,记住新知识、领悟新观点,培养新能力。学生在课堂上精力是有限的,阅读领会教师补充的史料的精力能有多少?心理学研究表明,人对信息的感知、记忆,瞬时记忆能保持大约0.252秒,信息编码以信息物理特性进行。受注意后短暂地呈现大约1秒的短时记忆。此时在人脑中,不论是从瞬时记忆中受注意而来的信息,还是为解决当前问题而从长时记忆中提取出来暂时存放的信息,短时记忆对它们容纳的数量是有限的,一般约7个组块。组块可大可小,我们虽然可以将一些分散的、较小的知识单元组合成较大的、有意义的信息单元,呈现给学生,但人记忆组块数量是一定的。理解材料还受人的记忆能力的影响,学生阅读史料必须调动已有知识,才能有效的理解材料。保持在长时记忆中的信息能否顺利提出,取决于两个方面:一是提取的线索是否恰当;二是信息的保持是否牢固(取决于信息之间意义的联系程度及其丰富程度)。因此教师每节课呈现的史料不宜过多,补充的材料过多,学生阅读领会不了,在参与讨论和回答问题时只能言不由衷、只鳞片爪说几句的。呈现的材料过多,呈现的次数必然也多,学生在学习强度过大的环境中学习,身心极易疲劳。学生身心俱疲后思维活跃程度下降,学习效率必然低下。这样的教学不但浪费了史料,更抑制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因此我们要精选材料既要控制为每个重点知识补充的的材料条数,也要控制每段材料的字数,课堂呈现的材料总量得到控制,从而给学生的主动发展创造宽松空间。

     二、呈现的史料媒介选用必须恰当                                          

     不同类型的史料应该选取其适宜的媒体呈现,才能达到应有的效果。文字型史料概括性强阅读速度慢,其信息传递只能通过视觉传输通道。课堂教学时间紧,没有较多的时间供学生阅读这些材料。因此一些文字型的史料应该采取纸质材料呈现,并在课堂教学前事先将这些文字性材料在纸上打印好,与预习提示一起在发给学生。教师指导学生自学教材和阅读这些补充的的史料,最大限度地促进学生课前自学自我发展。我们这样做是因为补充的文字史料多是近代以前的或外国语言翻译过来的,学生在阅读这些史料时会遇到许多障碍,如生词、冷僻字与现代汉语表达不一致的句式等,即使补充的史料是现代的文字史料,但像外交文件类史料、科技类史料等也多是隐晦的、难懂的。学生阅读速度是有限度的,不是教师主观上设计教学时学生应达到多快阅读速度,学生客观上就能达到那样快的阅读速度。学生的阅读速度受多种因素的制约,特别是用多媒体呈现文字史料更多学生阅读速度产生影响。不少学生不适应屏幕阅读,感到读起来很费劲。学生对材料理解的速度、程度是不一致的,多媒体屏幕只有一块,不能满足每个学生个性化阅读要求。班级授课制下全班学生共用一台多媒体设备,阅读速度慢些的学生在屏幕上文字一闪而过的情况下很难读透。有的学生在屏幕上看了后面的材料忘了前面刚读过的史料,需要回放。而多媒体回放时,每屏回放的材料有限不能有效地满足学生的重读要求,更无法满足学生个性化的重读要求。将需要补充的文字史料打印在纸上,在课堂教学前发给学生,就能很好地解决以上问题。如若教学必须即时补充史料才能达到最佳教学效果,教师在补充文字材料时,教师一定要现场朗读或采取画外音读给学生听,从视觉、听觉等多通道把信息传输进学生大脑,教师适时点拨,提高传输的速度和效果,从而有利于学生自主发展。

    我认为文字性史料最好不用多媒体屏幕呈现原因如上所述。而营造情景型的史料,如音频、视频、动画、图片等材料,多媒体是有其自身的优势的,这些类型的史料最好用多媒体呈现给学生。此外我们补充材料还应坚持不要单纯地追求材料的原始性、完整性,只要能有助于学生理解,就不要过度追求形式。总之,历史教学中史料的呈现,教师不要仅从自己的专业要求和主观愿望出发而想当然。要从学生自主学习的角度构建课堂,教学才是有效的、有意义的。                                                         

    三、呈现的史料时机应该适时                                          

补充的史料与教科书一样仅是是学生学习资源之一,教师对于要补充的史料,其呈现的时机还是大有讲究的,教师必须仔细斟酌的,时机不当,效果全无。对于补充的史料,教师大可不必在课堂教学前故作神秘,秘而不宣,非得到课堂上才展示出来。教师如果选用的史料属于拓展教科书内容的,如补充新史实、新观点、基础性概念等。教师就可以将这些材料在课堂教学前发放给学生,学生有机会提前阅读史料。我在讲解《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建立》一课时,我在课前补充了1. 君主立宪制含义,(资本主义国家)以世袭的君主为国家元首,君主权力按宪法规定受到一定限制的政权组织形式,英国的君主立宪制是资本主义的代议制政体。2. 代议制度  代议制由选举产生的代表民意的机关来行使国家权力的制度,其基本特征是:由通过普选产生的议员组成议会,形式上代表民意行使国家权力;议会议决事项均由议员共同讨论并经多数通过;议会享有立法权、财政权和行政监督权。3. 民主制度与专制制度的主要区别:(1)人权本质:自然享有还是统治者的恩赐(2)国家权力的本源:主权在民还是君权神授(3)治理国家的基本方式:法治还是人治(4)国家基本政治体制:代议制还是君主专制(5)国家权力结构框架:三权分立还是金字塔或民主集中型(6)统治者产生方式:选举还是世袭。课堂上学习、讨论时学生们熟练地运用这些材料解决问题,促进了学生主动地全面的发展。

如果教学时需要创设情景给学生提供身临其境的感觉、震撼学生心灵,引发学生心理冲突,达到更加好的教学效果,呈现史料就要求即时性。对于这些史料,不论是文字型史料,还是其他型史料,事先就不应该给学生看到。需要即时呈现的史料最好选取图片、图像、视频,如找不到这类史料,不得不使用文字型史料,教师一定要现场朗读或采取画外音读给学生听减少不必要的障碍。如在《罗马法的起源和发展》一课教学中,在引导学生学习完罗马法的影响后,我突然展示以下材料并提问:“罗马法产生如此大的影响?

在长期斗争的过程中,平民取得担任执政官和其他高级官职的权利;废除了债务奴役制。平民开始享有完全的公民权。 平民会议成为具有完全立法权的机构。

罗马公民享受着名符其实的政治权利。在一个幅员辽阔、 公民人数达数十万的国家里,公民能够对立法、 官吏的选举和监督以及部分司法事务直接行使权利,就是希腊人也没有做到。”“进入帝国以后,元首或皇帝的权力已经建立。皇帝的意志具有法律效力,但是人民是终极的权力来源 只是人民通过《王权法》将他们的全部权力授予了皇帝。           ——《罗马帝国的遗产

                                             以上材料属于教材延伸内容,在学生意料之外。材料展示后,学生极为兴奋思维活跃,积极地思考和讨论。教师引领学生解读材料,得出以下创造性的认识:

1)古罗马建立在血缘关系被打破的基础之上个人权利得到发展,罗马法是古代民主政治的法律性成果与现代民主政治有相通之处;罗马法是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不断修正、和完善,是建立简单商品生产基础之上的,与资本主义高度发达的商品经济社会在本质上有一致性和继承性 ;罗马帝国疆域辽阔,地跨亚、非、欧三洲。

2)中国古代法律也很完备,中国古代是宗法制专制社会,个人权利在法律上得不到保障压制,中国古代法律保障封建等级制度与近现代社会民主自由平等基本精神相悖。法律形式

 我进一步引导学生:从本课学习中我们能得到以下启示:(1)法律在人类社会生活中的价值。(2罗马法是在血缘关系被打破,个人权力得到发展,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商品生产者社会的第一个世界性法律”— 恩格斯)基础上得到发展的。罗马法体现了古代民主政治的法律性成果。中国在进入文明社会时,部族的血缘关系进一步巩固加强。中国古代法律不但不保障个人权力反而压制个人权力,它保障君主专制和封建等级制度,与近现代社会民主、自由、平等基本精神相悖,因此中国建立完善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任重道远。

在《罗马法的起源和发展》的教学中我的这样做法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另外学生受课堂教学上教师讲解、其他同学讨论的启发,他们必会产生一些新想法,学生在课后需要进一步查找资料延伸学习,教师为节约学生时间,可预先收集一些史料课后呈现出来,当然应同时附上材料的出处和查找路径供学生自主选用和进一步自主发展。

    四、呈现的史料应该多具人文性                                   

    历史是人文学科,中学历史教育的主要任务甚至是唯一任务只能是培育学生的人文精神。由于种种原因中学历史教学承担了不需承担的任务。这就实际弱化了历史教学的人文精神培育的功能,降低了中学教学的功效,是国民的人文精神缺失的重要原因之一。我们历史教学中,不论选取补充教学的史料还是运用教材原有的材料都要坚持人文性原则,从而充分发挥历史教学应有的功能。

    1. 我们新版历史教材依然没有摆脱干瘪、枯燥的现状。培育学生的人文精神关键在于通过历史细节触动学生的心灵,干瘪、枯燥的历史教材是不行的。我们要补充的材料,一要具体,学生得到的信息充分感悟才能深刻;二要是关于人的活动、言论,历史中不能见不到人。

2. 在运用教材现有材料进行教学时,也要充分挖掘材料的人文精神。例如人教版《抗日战争》一课的教学。我们可以利用南京大屠杀等惨案资料,设问:你如果是被屠杀现场的中国民众之一,你当时会有什么想法?引导学生体会当时人们的恐惧、害怕、愤怒等情绪和对国家、民族强大的企盼,由此引导学生将这种情绪和思想升华为反对不义战争、珍惜和平、奋力建设强大的祖国等意识。运用中国军队上海抗战的史实设问:如果你是当时中国军人的一员,你的精神支柱是什么?引导学生感悟国家兴亡,匹夫有责这一中华人文传统的力量并认同接受它 ,树立为了国家、民族利益和民众的安危牺牲而个人的献身精神。我们再补充一些下层民众抗击日军方面的史料,就可进一步增强学生人文意识。这样学生在学习后将不再是只掌握抗日战争的背景、过程、意义、胜利原因等干巴巴的知识。

3.选择的史料要贴近社会、贴近学生经验。历史课堂任务在于引导学生从历史的角度认识社会,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和人文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历史课堂上只有选择贴近社会、贴近学生生活经验的史料才能拉近学生与历史的距离,将自己与历史结合起来去感受和思考,关注社会,孕育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我在《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建立》一课教学中,我在课堂导入环节选取了英国政府为威廉王子结婚安保提供安保的图片及其花掉上亿英镑安保费用的说明。在教授英国责任制内阁的产生和职权时我提问:戴维·卡梅伦2010511日成为英国第53任首相,它成为首相应具备什么条件?这都拉近了学生与历史的距离,神入历史,汲取历史营养

五、不吝惜为知识的重难点之间的内在联系补充史料。

我们历史课堂教学注重突破知识的重难点,这是无需置疑的,但知识重难点之间的内在联系我们也不能忽视,应给与充分的重视。历史学习的重要目标之一是激活学生思考的积极性,能在已学习的知识和没有学习的知识之间发生迁移,即用已学过的知识、已形成的能力去解决新问题,形成新认识。本课已学过的知识也是重要课程资源,是后面知识学习、能力发展的基础,因此我们对于教材中一课内前后联系不密切的也因补充一些史料,构建其联系。例如我在进行《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教学时观察到,学生在学完“二、经济体制改革”后继续学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思维中断了,感觉知识点之间跨度太大。我为此指明我国1978年——1992年资源配置方式、管理体制“计划”、“市场”所起的作用有个变化的过程,此外我还补充以下史料:

价格双轨制是指同一产品计划内部分实行国家定价,计划外部分实行市场调节价的制度。在中国一般系指工业生产资料价格双轨制……价格双轨制是指中国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过渡中的一种特殊的价格管理制度……改革开放初期,为了缓解巨大的商品供需矛盾,中国曾试行把同一商品分成计划内和计划外两种,在计划内以较低的价格出售,在计划外则按市场价格出售。这就是价格双轨。于是,有官员将计划内商品卖给黑市,从中赚取差价,官倒倒爷正是在这种背影中产生的。这种寻租活动获得了巨额垄断租金,并摧生出中国第一批权贵资本。今天,当人们讲到资本的原罪时,总也离不开价格双轨 20世纪90年代向市场经济转轨以来, 价格双轨逐步退出历史舞台

我做了以上补充后,学生思路贯通了,顺利地运用“经济体制改革”的知识理解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内容。我们本节课的教学构成内在统一性,前后连贯,一气呵成,效果极佳。

课堂教学促进学生自主发展影响因素还有很多,我们只要多留心,多思考,我们一定能在课堂教学中更好促进学生自主发展,自主创新。

  参考书目何成刚 张汉林 沈为慧 《史料教学案例解析》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2年版

  刘儒德  《当代教育心理学 修订版》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所有下载的附件请用最新版本的软件打开,如用旧版软件,可能会导致打不开。

2、用户一个月内下载同一个资料不会重复扣点。包年用户如有多个用户下载同一份资料只会计算一份。

3、下载的文件如果无法解压,或者解压后里面的文件夹为空,请下载2345解压软件。

4、所有下载的文件除非经过许可,不得上传到别的网站、博客、QQ群等,否则网站将封锁账号和IP。

5、如果该资料侵犯了你的版权,请第一时间联系网站,网站将核实以后将第一时间删除。

6、其它下载问题请QQ咨询:228280228。

用户评论

(以下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与本站立场无关)

网友评论共 0

发布者资料

资料总数:1 ,访问人次:1113

手机扫码后打开或分享资料

同专辑同类资料

  • 还没有任何内容!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