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三年来安徽卷中开放式试题的命制 【人教版】
【编号:52280 |下载点数 :免费 | 作者:xxliangjunfeng - | 评论数:0 | 更新时间:2014/07/27 】
上下求索 ——看三年来安徽卷中开放式试题的命制 安徽省萧县中学 梁军峰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兴起,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越来越受到重视。这样,开放式试题在各地的高考历史试卷中应运而生。安徽卷从2012年开始出现这一题型,如今已历三年,好好审视三年来的安徽历史卷,我们能够体会到命题者们在这一题型上的谨小慎微和不懈探索。2012年高考安徽历史卷第37题:材料一 欧洲文艺复兴的策源地在意大利,宗教改革的故乡在德国,启蒙运动的中心在法国,决 非偶然,它们显然是由各自深刻而特定的社会历史条件所决定的。——摘自董小燕《西方文明:精神与制度的变迁》材料二 意大利人文主义者阿尔贝蒂认为,财富的日益增长是家庭幸福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一个家庭应当修建和装饰自己的房子,拥有珍贵的书籍和健壮的马匹。加尔文认为基督教学说必须适应经济生活的需要,每一个基督徒都可以通过自己在现世的勤奋劳作与成功来证明自己是上帝的“选民”。启蒙运动时期,法国有学者认为,经济也存在一套自然法则,那就是供给与需求。当政府对经济行为干预最小之时,这些法则运行得最好。 ——摘编自裔昭印主编《世界文化史》(增订版)材料三 当物质活动作为基础性的东西决定精神与制度发展的同时,后者也通过影响物质活动的目的性和倾向性来制 约物质活动,使物质生产方式服从精神(或文化观念)的引导。——摘自董小燕《西方文明:精神与制度的变迁》(1)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一中“各自深刻而特定的社会历史条件”分别是什么?概括材料二的基本观点及其共同精神。(14分)(2)结合材料,运用所学知识论证材料三阐述的观点。(12分)试题第一小题的第一问实际上是让学生用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的背景知识来论证“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哲学原理。第二小题是开放式试题,是以小论文的形式出现的,但难度并不大,一方面第一小题已经做出了示范,另方面论点已经非常明确的告诉考生就是材料三的观点。试题的要求比较含糊,既有“结合材料”,又有“运用所学知识”,在批阅试卷时就遇到了既有用材料中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的知识作为论据进行论证的,也有采用与材料无关的的一些史料进行论证的,还有把二者结合在一起论证的。这虽然在论据的采用上显示了考查的多样性,但论点是一定的,对学生多样性思维的考查仅限于浅表的记忆层面,对多角度思考问题的能力方面的考查没有涉及。难道是命题者考虑到安徽省初次引入这一题型,暂时只能浅尝辄止,以后慢慢过渡?不过这一题型的出现确实给安徽省的高中历史教师提了个醒:死记史实或死记结论的教法要改一改了,要在日常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能力,也要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和语言表达能力。2013年高考安徽历史卷第37题材料一 后(武则天)欲以武三思为太子……二人(狄仁杰与王方庆)同辞对曰:“……姑侄与母子孰亲?陛下立庐陵王(武则天儿子李显),则千秋万岁后常亨宗庙;三思立,庙不袱(新死者附祭于先租)姑。”后感悟,即日遣徐彦伯迎庐陵王于房州。王至,后匿王帐宁,召见仁杰语庐陵事。仁杰敷请切至,涕下不能止。后乃使王出,曰:“还尔太子”材料二 中国的县志中有丰富的女性资料,它们清楚地表明,妇女的贞节是当地荣誉的象征……对风俗的描述,列女志的前言,甚至许多地方志的编纂体例都清楚地显示,女性贞节是向外部世界描绘地方道德标准的总共和价值观的组成部分。来自长江下游的一些例子很有说服力,七中有如下描写:“欲称闺门卸鲁(指文教兴盛之地)盖西川清淑之气所独钟,抑亦程朱之教泽。” ——邓小南等《中国妇女史读本》材料三中国妇女解放的要求,不但是精神上的,而且是身体上的。……我以为按照中国妇女地位,再决定“男女平等”这个问题之前,更要紧的问题,是决定女子也是个“人”我们中国的诗礼人家,有客来访时,若男主人不在家,女主人必定隔着门帘回答说:“我家里没有人”。这就是中国的妇女不自算是个“人”的铁证。所以总过妇女,第一必须取得法律家所谓“自然人”的资格,然后才能够说道别的问题,才能够说到和别人同等权利。 ——陈独秀《我的妇女解放观》(1921年3月8日)(1)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一中使武则天“感悟”的历史因素、(6分)(2) 依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程朱理学何以对女性贞节作为地方道德标准产生影响。(9分)(3) 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列举清末民初有关妇女解放的主要史实,并对上述三则材料所反映的妇女地位分别进行辩证解读。 (15分)2013年的安徽历史卷37题的第三小题的第二问不是一个严格意义上的开放式题目,但是确实在有意识的考查学生的多角度思考历史问题的能力。在“开放”的广度上收了,在考查的深度上进了一步。可能是鉴于上年37题在论据上撒的太开的缘故吧,这次指定“对上述三则材料所反映的妇女地位”解读,最重要的是告诉你要“辩证解读”。如果说2012年的37题是告诉考生回答历史问题要史论结合,那么2013年的37题就是在告诉考生要学会多角度的看待历史。这不都是在教学生应对开放式试题的技能吗?是不是命题者在逐步填平传统试题与开放式试题之间的深沟,让无论考生还是中学教师都能在心平气和的状态下接受?命题者真是用心良苦!我感觉学生大多数都能对妇女地位进行反正两个方面思考,差别仅在语言的组织方面和是否回答完整上,还有一些同学忽视了题目要求中的“分别”俩字,只是笼统的进行评价,这属于审题不仔细的原因了。2014年高考安徽历史试题37题材料 有学者认为,与其他国家相比,中国最独特之处在于,我们是唯一保持了两千年中央集权制度的国家。中国历史上的众多制度创新,从本质上来说,都围绕着四大基本制度展开。着四个基础制度,如四根“支柱”共同支撑起中央集权的“大厦”,历经上千年的打磨和探索,日渐趋于完善,在明清时期达到巅峰。图示如下: 中央集权与四大基本制度图15(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图15中每项制度是如何加强中央集权的。(12分)(2)结合所学知识,论述制度创新对王朝盛衰的影响。(16分)(要求:联系中国封建王朝盛衰的史实;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言之有理即可。)通过连续两年的过渡,2014年安徽高考历史试题37题的第二小题已经是典型的开放式试题了。有了前两年的经验,试题显得更加成熟。问题紧扣这一大题的主题“制度创新”,解决问题的依据是“结合所学知识”,又担心出现2012年论据太散的情况,在括号中补充附加条件“联系中国封建王朝盛衰的史实”;对整个论证过程的要求也显得“开合有度”:观点一定要“明确”,史论一定要“结合”;但“言之有理即可”。学生既可以谈适合国情的制度创新促使王朝兴盛,也可以讲脱离国情的制度创新导致王朝动荡,还可以从反面谈制度僵化使王朝走向衰败,给考生的思维较大的自由度。我在阅卷时就发现很多学生并没有受惯性思维影响,答题角度很灵活,而且论证也充分,按照评分要求,照样给了很高的分数;也出现一些同学超出试题规定范围去寻找论据,比如:斯大林模式、罗斯福新政等,我们只能说声“对不起”了。今年我整体的感觉是安徽卷开放式试题的命制是成功的:既有效地考查了学生的创新思维、逻辑思维、语言表达能力,又通过对论据范围等方面的限制让阅卷老师有章可循,避免赋分随意性大而损害个别考生利益导致公平缺失。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三年来,安徽高考历史试题的命题者本着对千万考生负责的精神,在新题型的命制上精益求精,稳步前进着。我们相信:在开放式试题的多样化上,对试题的评阅赋分的可操作性上,命题专家们孜孜不倦的追求会给我们带来新的喜悦。我们期盼着下一年!
数据加载中,请稍后···
1、所有下载的附件请用最新版本的软件打开,如用旧版软件,可能会导致打不开。
2、用户一个月内下载同一个资料不会重复扣点。包年用户如有多个用户下载同一份资料只会计算一份。
3、下载的文件如果无法解压,或者解压后里面的文件夹为空,请下载2345解压软件。
4、所有下载的文件除非经过许可,不得上传到别的网站、博客、QQ群等,否则网站将封锁账号和IP。
5、如果该资料侵犯了你的版权,请第一时间联系网站,网站将核实以后将第一时间删除。
6、其它下载问题请QQ咨询:228280228。
资料篮
已选:-个
其他文章推荐
同专辑同类资料
- 还没有任何内容!
用户评论
(以下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与本站立场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