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明学:2017年高考新课标全国卷Ⅲ历史选择题答案初步解析
【编号:105225 |下载点数:免费 | 作者:周明学 - | 评论数:0 | 更新时间:2017/06/17 】
2017年高考新课标全国卷Ⅲ历史选择题答案初步解析
九江市一中 周明学(zhmingxue@126.com)
24.图4是西周与战国两个时期相同文字的不同写法,反映出字形发生了变化,促成这一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图4
A.文字的频繁使用 B.书写材料的不同
C.各国变法的实施 D.“书同文”的推行
【答案】A
【解析】
汉字形体的变化,主要在两个方面,一是笔画;一是结构。变化趋势主要是简化,脱离了图画痕迹和象形意味,变成了便于书写的符号。历史地看,字体演变的原因,一般来说,主观上是追求书写的便利和美观,客观上是书写材料、书写工具和书写方式的变化。这二者,前者是主要原因,后者也起推动作用,徐本一认为:“给书法带来变化的主要因素是文字使用率的提高和应用范围的扩大。”(《试论书法作品的类型及其相互关系》,《中国书法》1998年第5期)。甲骨文、大篆、小篆等古文字属于象形文字系列,图4中,战国文字体现了笔画、结构的简化,脱离象形意味。
A项的分析:战国时期,教育和学术更加普遍下移,私学广泛兴起,“士”的不断崛起——养士、用士和游仕之风盛行,百家争鸣进入高潮,工商业发展迅速,争霸战争不断,这些因素导致了使用文字的人群扩大,使用文字的机会增多(有文化典籍,有契约、债券,有昭告、盟书,等等),而简捷快速的书写方式更有利于实现文字的频繁、方便的使用,所以对古文字繁复难写的字体结构进行删改和简化,是适应社会发展和“文字的频繁使用”的需要的,A是可选的,是正确的。
B项的分析:根据我国现有的文字史料和实物史料,只知先秦是以石器、龟甲兽骨、陶器、青铜器、竹片、木板、缣帛等等来作为文字的书写材料的。至于殷商以前的书写材料,因史料不足,难以确知。从断代看,商代有甲骨文、金铭文、石鼓文、陶文等,但殷商时代,也包括西周时期,日用文字也是写在易得的竹片木条上的,并非进入战国之后才开始在简策上记事,竹木简是商周时期的主要书写材料,战国时期出现帛书、帛画,但帛产量少、价格高,难以普及,不可能成为主要书写材料(以上参见李更旺《先秦文字的书写材料和书写工具概述》,《图书馆学刊》1982年第2期;杨艳《隶书产生原因探析》,《现代语文(语言研究版)》2009年第12期)。所以,从书写材料角度看,战国与西周相比,没有大的变化,仍然是竹木简为主,B不正确。但本答案,还存在另外一种解释,即战国时期,书写材料发生了变化,开始在竹简或丝帛上书写,人教版初中历史教科书七年级上册即是如此介绍的,这就涉及字形变化的主要原因了,根据上文第一段观点,B也不是主要原因。从理论上讲,“文字的频繁使用”应该是社会和教育发展的结果,是主要原因、大的原因,相比而言,书写材料的变化是书写载体的变化,是次要原因、小的原因,所以A是主要原因,可选;B是次要原因,不可选。
C项的分析:战国时期,各国变法未见有简化文字的措施。C不正确。
D项的分析:“书同文”的基本含义是统一文字,而不是简化文字,当然在统一文字的过程中,也有简化的可能,但“书同文”的基本含义仍然是统一文字,D与题干无关,不正确。“书同文”最早出自《礼记·中庸》,最早推行一般认为是秦朝统一全国后。春秋战国时期文字混乱,周王室失去文字规范统一的作用,形成了“文字异形”的局面。当时文字有简化,未有统一。
25.《史记》记载,西汉前期,从事农牧业、采矿业、手工业和商业的人,通过自己的努力和智慧而致富,“大者倾郡,中者倾县,下者倾乡里者,不可胜数”。这反映了当时
A.义利观发生根本改变 B.朝廷注重提高工商业者地位
C.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 D.地方豪强势力控制了郡县
【答案】C
【解析】
A项的分析:义利观,简单来说,就是指对义(道德规范)、利(物质利益)二者关系的看法。秦朝以法家思想立国,法家的义利观主要是“利以生义”“以利为义”;西汉前期实行黄老之术,黄老道家的义利观主要是“以义取利”。法家、黄老道家在“取利”这一目标上具有一致性,没有根本的对立,只是在手段上有差异。题干材料“通过自己的努力和智慧而致富”,是符合当时黄老道家的观念——“通过自己的努力和智慧”,说明是“以义取利”的,也没有违背法家重利的义利观,看不出西汉前期与秦朝在义利观上的根本变化。A不正确。
B项的分析:汉高祖政治上颁布“贱商令”,经济上“不抑商”,此后“萧规曹随”。“贱商令”说明朝廷压低商人的社会地位。题干材料也未见“注重提高工商业者地位”信息。故B不正确。
C项的分析:西汉前期,农民、手工业者、商人都“致富”了,这是当时农业、手工业和商业恢复和发展的结果,C正确。
D项的分析:“大者倾郡,中者倾县,下者倾乡里”只是说明积累了巨额的财富,“地方豪强势力控制了郡县”也不符合史实,D不正确。
26. 表1为唐代后期敦煌某地土地占有情况统计表。据此可知,当时该地
A.自耕农经济盛行 B.土地集中现象突出
C.均田制破坏严重 D.农业生产效率提高
【答案】A
【解析】
A项的分析:一般来说,自耕农是以小块土地私有制为基础,以单个家庭为经济单位,从事耕织相结合的个体农业劳动的农户。题干材料中,100%民户拥有土地,130亩以下占到总民户的91.4%,据此推测,自耕农经济盛行,故A正确。
B项的分析:占有131~300亩的,为7.2%;占有300亩以上的,为1.4%,说明土地集中现象不很突出,故B不正确。
C项的分析:据邓文宽《敦煌吐鲁番文书与唐代均田制研究》(《中国文化》 1990年第1期)一文精神,唐代均田制规定丁男应授田百亩,但实际“授田”情况比较复杂,不一定足额。在唐代,不能简单以民户“已授田”是否达到“应授田”额,去判断均田制是否实行过,或者是否遭到严重破坏。敦煌地处唐朝边陲,就其实际授田情况来看,绝大多数民户都未达到“应授田”额。在敦煌,一般授田的标准额(乡土法)为:丁男、中男20亩,当户主的小男及老男、寡妇等非丁男口10亩,勋官30到50亩。所以,82.7%民户占有20亩以上土地,完全可能是当地均田制真实的实行情况,不能绝对说明C,C不正确。均田制在唐代后期是遭到了破坏,但题干材料不足以证明这一点。
D项的分析:题干材料只有土地占有信息,没有产量、成本、收入、利润等信息,“农业生产效率”无从计算和推断,D不正确。
27.关于宋太祖驾崩前夜宋太宗(时为晋王)的活动,北宋时期有不同记载。《续湘山野录》记载,宋太宗当晚曾与其兄宋太祖在宫中饮酒,并宿于宫中;《涑水记闻》则称,那晚宋太宗并未进宫。这反映出
A.历史事实都是通过历史叙述呈现
B.同一历史事实会有不同历史记载
C.历史叙述不能客观准确再现历史事实
D.综合多种历史叙述即可确认历史事实
【答案】B
【解析】
A项的分析:历史事实是指历史的真实情况。历史事实的呈现方式,有多种,除了历史叙述外,还有历史图像、考古材料、历史考证等。题干材料中两种记载互相矛盾,历史叙述有真有假,历史事实不一定是通过历史叙述来呈现的,故A不正确。
B项的分析:对同一历史事实,记载者由于主观方面或者客观方面的原因,会有不同历史记载,这在历史上还比较常见。本题就是典型的个案——宋太祖之死和宋太宗即位留下了“烛影斧声”的千古之谜,邓广铭先生说:“关于‘烛影斧声’的案情,在两宋期内即有极为庞杂的记述”。故B正确。
C项的分析:C说得太绝对,有些历史叙述不能客观准确再现历史事实,有些是能够的。本题两个不同记载——“进宫说”“未进宫说”,应有一真,C不正确。
D项的分析:D说得太绝对,综合多种历史叙述只是有可能确认历史事实,这是因为:有些历史叙述有意作伪;有些历史叙述有可能被有意篡改;真实的历史叙述有可能被毁灭,或者淹没在历史的尘埃中,或者不为研究者所见。总之因素很多,情况复杂,难以道尽。就本题而言,留下的记载虽多,但宋太宗究竟是采用何种手法把宋太祖置之死地的,仍然是“千古之谜”(邓广铭先生语)。D不正确。
28.1897年,有人指出:“中国创行西法已数十年,皆属皮毛,空言无补。至今两年来,忽大为变动,如邮政、银行、铁路,直见施行,今天津亦有小轮,风气之开,人力诚难阻隔也。”产生上述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维新变法运动迅速兴起 B.政府大力扶持官督商办企业
C.列强对华资本输出减少 D.政府放宽了兴办实业的限制
【答案】D
【解析】
A项的分析:维新变法运动,一般认为,其兴起是1895年公车上书,高潮是1898年6月开始的“百日维新”。“百日维新”之前,维新派的活动一般包括“上书皇帝,请求变法”“兴学办报论战,宣传变法”“成立团体,推动变法”等三块,其对社会影响较大的主要是“宣传”方面。高潮的百日维新,时间短,昙花一现,新政多未落实即失败。所以整个维新变法运动对中国社会的影响,主要是在思想领域,即起到了思想启蒙作用,对政治变革和经济发展影响不大, A不正确。
B项的分析:“政府大力扶持官督商办企业”是洋务运动时期的旧做法,不是“至今两年来”的新做法,故B不正确。
C项的分析:19世纪末列强对华的资本输出,是进一步扩大,不是减少,C不正确。
D项的分析:甲午战后,清政府经济政策发生变化,如国家资本向银行金融资本领域扩张,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等等。当时为了鼓励、资助和扶持私人资本在一些领域的发展,政府必然要兴办邮政、银行、铁路等,D大体正确。
29.20世纪30年代,上海市政府组织举办集体婚礼。仪式上,喜字纱灯引导,乐队演奏钢琴曲,新郎着蓝袍黑褂,新娘穿粉色旗袍,头披白纱,手持鲜花,婚礼场面整齐宏大。这反映了当时上海
A.民众实现了婚姻自主 B.中西习俗融合成为时尚
C.门当户对观念已颠覆 D.政府主导社会习俗演变
【答案】B
【解析】
A项的分析:婚姻自主权的内容包括结婚自主权和离婚自主权,题干材料只是反映新式婚礼(即集体婚礼)及其仪式,不能判断结婚是不是由男女双方自主决定,故A不正确。
B项的分析:集体婚礼作为一种新式婚礼,是与中国的传统旧式婚礼相对而言,是西风东渐的舶来品。仪式上,洋为中用,新旧交融。中式——如喜字纱灯引导,蓝袍黑褂,粉色旗袍;西式——如演奏钢琴曲,白纱,鲜花等。故B正确。当时的国民政府提倡新生活运动,在婚礼形制上也推广西式新婚仪,上海是首倡之地。1935年上海首倡集体婚礼,17对新人结成佳偶。从此“集体婚礼”便作为一种制度而存在,由官方定期举办,而且相当频繁,其他城市也有类似做法。
C项的分析:题干材料没有男女双方的家庭情况信息,不能判断门当户对观念是否已颠覆,C不正确。
D项的分析:婚礼习俗只是社会习俗的一个很小的方面,集体婚礼固然由政府定期举办,但不能判断其他社会习俗的演变是否亦由政府主导,D不正确。
30.1949年,渡江战役即将发起时,英国军舰擅自闯入长江人民解放军防线。人民解放军奋起反击,毙伤英军百余人,并要求英、美、法等国的武装力量“迅速撤离中国的领水、领海、领土、领空”。人民解放军的这一行动
A.有利于巩固社会主义阵营 B.是对列强在华特权的否定
C.切断了西方国家对国民党的军事援助 D.反映出“另起炉灶”外交政策的确立
【答案】B
【解析】
A项的分析:关于社会主义阵营形成的标志,学界有多说,如,1947年9月欧洲九国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的成立;1949年1月经济互助委员会的成立;到1949年,南斯拉夫、阿尔巴尼亚、波兰、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保加利亚、罗马尼亚、德意志民主共和国、越南、朝鲜和中国等国家,先后取得人民革命的胜利,建立了人民民主国家,这些国家加上苏联、蒙古,就形成了社会主义阵营;1949年苏联及欧亚人民民主国家与新中国建交并开展广泛合作;1955年华沙条约组织的建立;1957年莫斯科会议,等等。
所以,如果认为社会主义阵营形成于新中国成立以后,A肯定不正确,因为“1949年渡江战役即将发起时”,社会主义阵营还没有形成。如果认为“1949年渡江战役即将发起时”,社会主义阵营已经形成,但人民解放军的这一行动——毙伤英军百余人、要求英美法等国武装力量迅速撤离中国,是“准主权者”的自卫和正常要求,还看不出对社会主义阵营巩固的影响。关键要看成立后的新政权在外交上采取怎样的政策,大致三种可能,第一,实行“一边倒”——与苏联结盟、在外交上坚定地站在社会主义阵营一边,;第二,与英、美、法等西方大国建立正常外交关系并与之结盟;第三,奉行不结盟政策。这三种,也只有第一种是“有利于巩固社会主义阵营”的。所以在当时——“渡江战役即将发起时”,还不能判断是A。
B项的分析:英国军舰擅自闯入长江,英、美、法等国在中国驻有武装力量,当然是列强在华取得的特权,B正确。
C项的分析:人民解放军的行动——在长江毙伤英军百余人、要求英美法等国武装力量迅速撤离中国,不可能起到“切断了”的作用,当时南方各省等广大地区仍然由国民党控制,C不正确。
D项的分析:“另起炉灶”是新中国成立初期的一项外交政策。当时外交上“另起炉灶”的含义是:①对国民政府的屈辱的外交关系“不承认,不继承”,在新基础上,互致函电建交或谈判建交;②对国民政府的外交条约,则分别对待——承认,或废除,或修改,或重订;③组建一支全新的外交队伍。D不正确。
31.图5为1954年某画家创作的《婆媳上冬学》,这一作品
图5
A.继承了传统文人画的特点 B.受同期西方流行画派影响
C.体现了现实主义绘画风格 D.注重表现作者的艺术想象
【答案】C
【解析】
A项的分析:传统文人画的特点:①画风有写实到写意画为主——追求神韵意趣;②色彩由重彩到淡彩为主——主张用墨;③内容由人物画到花鸟画为主——托物言志、借物抒情;④构图由全景向局部转移;⑤融诗、书、画、印为一体,等等。《婆媳上冬学》不符合这些特点,A不正确。
B项的分析:20世纪以来西方画派主要流行现代主义风格,其基本特点是反传统、反理性,如重视画家内心的“自我感受”和“自我表现”,流露愤怒、消极、悲观、迷惘、失望、绝望等复杂心理和精神困惑;采用夸张、变形、抽象等表现方法。《婆媳上冬学》表现了喜悦感受和写实风格,B不正确。
C项的分析:现实主义绘画关注人生、关注生活、关注现实,从具体技法上讲是要求写实的,是写实主义而不是抽象主义,《婆媳上冬学》符合这些特点。作品描绘的是新中国成立初期两婆媳冒着寒冬严寒去上补习班的场景。图中年轻的搀着年老的,两人的脸上都满是笑容,仿佛根本就没把这冰雪严寒放在眼里。老人的手中拿着一本《文化课本》,显示出对知识的渴望。画家采用了写实为主的表现手法——如媳妇的发型、脖子上的围巾、脚上穿的浅筒胶鞋;婆婆头上的大围巾、腰上系的大围裙、脚上穿的木屐鞋,反映了新中国农村的新气象,歌颂了新社会的新道德、新风尚。C正确。
D项的分析:题材是现实的,手法是写实的。D不正确。
32.在古代雅典,官员就职前须宣誓保证依法履行职责,陪审员须宣誓保证公正审判,年满18岁的青年男子须参加成人宣誓仪式才拥有公民的权利和义务。这些宣誓旨在
A.限制权力滥用 B.防止官员腐败
C.培育权利观念 D.增强责任意识
【答案】D
【解析】
题干材料介绍了官员就职宣誓、陪审员就职宣誓、成人宣誓等三种宣誓,宣誓的种类不同,其目的有共性的一面,也有个性的一面,官员就职宣誓、陪审员就职宣誓旨在A,官员就职宣誓旨在B,成人宣誓旨在C,这三种宣誓旨在D。所以,D正确。
33.雨果在小说《九三年》中描述1793年法国唯一的最高权力机关国民公会,“既是正式选举会议又是十字街头,既是权威机关又是平民大众,既是法庭又是被告”。这里的国民公会所体现的政治理念是
A.三权分立 B.君主立宪 C.人民主权 D.法律至上
【答案】C
【解析】
A项的分析:“唯一的最高权力机关”,说明不是“三权分立”,因为“三权分立”是指立法、司法和行政等三权是相互独立和平等的,A不正确。
B项的分析:1793年是法兰西第一共和国(1792—1804年)时期,题干材料也未见君主制存在的信息,B不正确。
C项的分析:法国大革命期间,国民公会是由公民普选选出的最高权力机关,说明权力来源于人民;“既是正式选举会议又是十字街头,既是权威机关又是平民大众,既是法庭又是被告”说明权力服务于人民,这些都符合“人民主权”的政治理念,C正确。
D项的分析:题干材料体现了国民公会权力至上,未见“法律至上”的信息,D不正确。
34.1953年,苏共中央决定,改变集体农庄劳动报酬发放办法,由以前每年发放一次物质报酬改为按季度或按月发放,同时在一些集体农庄试行工资制度,农民可以像工人一样每月领取工资。这一措施旨在
A.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 B.改变计划经济管理体制
C.消除城乡之间的差别 D.推动农民走集体化道路
【答案】A
【解析】
A项的分析:对农民的劳动报酬发放办法的改革——由按年到按季度或按月发放,缩短了农民拿到劳动报酬的时间;部分集体农庄的农民每月领取工资,农民的劳动报酬得到了时间上和货币上的保证,A正确。
B项的分析:计划经济又称指令型经济,这种体系下,国家在生产、资源分配以及产品消费各方面,都是由政府或财团事先进行计划。计划经济管理体制,就是国家在生产、资源分配以及产品消费等各方面采取直接指令性行政管理,题干材料只是农民劳动报酬发放办法的改革,不是计划经济管理体制的改变,也不符合1953年苏联的史实,B不正确。
C项的分析:城乡差别,城市和乡村的差别的简称,是指城市和乡村之间在经济文化水平和社会经济关系上的不同和差异。农民劳动报酬发放办法的改革,不能消除城乡之间的差别。当时斯大林模式中的剥夺农民、积累资金发展工业的做法没有改变的意图,C不正确。
D项的分析:苏联在1934年宣布农业集体化基本实现,D不正确。
35.20世纪70年代初,美国联邦政府机构臃肿,财政支出庞大。总统尼克松在咨文中呼吁,应当“使权力和资源开始从华盛顿流回到州和地方,更重要的是回到全体人民手中。我们要使各州和地方担负更多的责任,我们将同他们分享收入”。由此可知,美国联邦政府试图
A.消除国家干预经济的弊端 B.将权力下放到州政府
C.扩大福利政策的覆盖范围 D.恢复自由放任的传统
【答案】A
【解析】
A项的分析:“使权力和资源开始从华盛顿流回到州和地方”,“使各州和地方担负更多的责任”,就是尽量减少中央政府——联邦政府对经济的干预,美国70年代初“滞胀”危机暴露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国家干预经济)的弊端,A正确。
B项的分析:将权力下放到州政府,是一种手段,也是部分权力,不是目的,也不是全部权力。否则就会改变联邦制的制度设计,违背美国宪法的基本原则,这不会是尼克松总统的意图,B不正确。
C项的分析:题干材料未见“福利政策”的信息,不能判断福利政策的覆盖范围是扩大了还是缩小了。当时尼克松总统意在适当减少了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只会缩小福利政策的覆盖范围,削减社会福利开支。C不正确。
D项的分析:题干材料未见“恢复自由放任的传统”,各州和地方仍然要担负更多的责任。当时是适当减少了国家对经济的干预,是一种混合经济,既有市场调节,又有政府干预,D不正确。
1、所有下载的附件请用最新版本的软件打开,如用旧版软件,可能会导致打不开。
2、用户一个月内下载同一个资料不会重复扣点。包年用户如有多个用户下载同一份资料只会计算一份。
3、下载的文件如果无法解压,或者解压后里面的文件夹为空,请下载2345解压软件。
4、所有下载的文件除非经过许可,不得上传到别的网站、博客、QQ群等,否则网站将封锁账号和IP。
5、如果该资料侵犯了你的版权,请第一时间联系网站,网站将核实以后将第一时间删除。
6、其它下载问题请QQ咨询:228280228。
用户评论
(以下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与本站立场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