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中学历史教学园地>> 教研教改>> 核心素养研讨>>正文

14年抗战与历史学科核心素养

【编号:136178 |下载点数:免费 | 作者:佚名 - | 评论数:0 | 更新时间:2018/12/06

在国家确定14年抗战之前,我已经按一个历史老师的基本要求理解为14年了。(未雨绸缪)

“中国抗日战争以1931年九一八事变为起点,到1945年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结束,经历了十四年艰难曲折的斗争”。

由此可见,“十四年抗战”已成为社会各界关于中国抗日战争历史的主流认识。

“十四年抗战”与“八年抗战”的关系:

需要特别说明的是,明确“十四年抗战”概念,并不意味以往提出的“八年抗战”概念错了。“十四年抗战”和“八年抗战”,是与抗日战争从局部抗战到全国性抗战的过程相联系的两个概念。从中国抗日战争的全过程来看,大体经历了两个阶段共十四年抗战历程:前六年(从1931年至1937年)是局部抗战,战事主要在东北、华北及上海等地,是整个抗日战争的先声和重要组成部分;后八年(从1937年至1945年)是全国性抗战,是前期局部抗战的延伸和发展,也是中国以全国之力全面抗击并最终战胜日本侵略者的决战阶段。

可以说,以往的“八年抗战”概念仅是指1937年至1945年的全国性抗战,而“十四年抗战”概念反映的是中国抗日战争的全过程,并没有改变史实,也不是重写历史,只是更全面、更完整地反映历史。

 

历史学科核心素养解读之——历史解释:九一八事变发生后,富有爱国主义传统的中国军民,在中国共产党的号召、影响和领导下,就开始了抗击日本侵略的斗争。明确“十四年抗战”概念,就是反映东北、华北、上海等地中国人民的抗日斗争,把1931年开始的局部抗战与1937年开始的全国性抗战连接起来,完整地论述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史。(——朱汉国《明确“十四年抗战”概念有重要意义》2017年01月11日:新华网)

一、日本帝国主义大举侵华

(一)“九一八”事变

1931年9月18日,日本关东军炮轰东北军驻地北大营,攻占沈阳,制造了“九一八”事变。1932年,日本扶植溥仪做傀儡,建立伪满洲国,东北三省沦为日本殖民地。

历史学科核心素养解读之——历史解释:侵略东北,是日本发动侵略战争的重要环节。自甲午战争开始,日本从中国东北获得了巨大的政治、经济和军事利益。日本逐步将中国东北视作自己的势力范围,并提出了先夺“满蒙”、后取整个中国,进而吞并亚洲、称霸世界的侵略政策。在这一侵略方针的指导下,从侵略东北到全面侵华,再到发动太平洋战争,日本的对外侵略是逐步推进、一脉相承的,日本是发动法西斯侵略战争的策源地。(——朱汉国《明确“十四年抗战”概念有重要意义》2017年01月11日:新华网)

(二)一二八事变

1932年1月28日,日军突袭上海,制造一二八事变,通过《凇沪停战协定》,日军取得“可暂驻扎”权。

例示1:(2014年高考新课标文综Ⅱ卷30)1932年11月,中国代表顾维钧在一次国际会议上说:“目前远东和平的恢复与维护,要求其他与会各国采取道义上的、物资上的、财政和经济上的具体行动。”否则,远东的暴力和动乱“就会达到不经受另一次世界大战的考验和磨难,就不可能制止和控制的程度”。他的主要目的在于

A.争取各国对华同情和帮助    B.警示世界大战爆发的可能性

C.批评列强对日的绥靖政策    D.敦促列强维护原有世界格局

【解析】解答此题要注意题干中的时间“1932年11月”,再结合材料“要求其他与会各国采取道义上的、物资上的、财政和经济上的具体行动”可知其主要目的在于“争取各国对华同情和帮助”。所给材料没有B、D项信息,排除B、D。材料没有涉及绥靖政策的信息,排除C。

【答案】A。

(三)华北事变

1935年日军威逼平津,制造了华北事变。又策划华北五省自治,妄图把华北变成第二个伪满洲国。日本不断加紧侵华,中华民族危机不断加深,中华民族面临亡国灭种的危机关头。华北事变之后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

二、1931—1936年中国的局部抗战(抗日救亡运动)

九一八事变发生后,日本侵略者步步进逼,扩大侵华战争,导致中华民族的灾难日益加重。这时,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制约中国社会其他矛盾的主要矛盾,抗日救亡成为全民族压倒一切的中心问题,成为一切有良心的中国人的历史使命。在强烈的民族情感和爱国热忱的激励下,中国社会各阶级和阶层掀起了声势浩大的抗日救亡运动。

例示2:(2016·全国丙卷304是1932年出产的一款火柴上的图案。据此可知,当时中国

 

4

A.民族火柴工业举步维艰          B.新的营销方式得到采用

C.开始兴起实业救国思潮          D.全国抗日救亡运动高涨

【解析】抗日救亡运动的兴起,向世人证明了中华民族不是一盘散沙,具有不畏强暴,敢于反抗的英雄气概和强大的力量。抗日救亡运动的兴起,也标志着国内战争将逐步转向民族革命战争。

【答案】D。

“九一八”事变后,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政府奉行不抵抗政策。在社会舆论的强大压力下,蒋介石又提出“攘外必先安内”政策,以“必先安内”作掩护,继续推行向日本帝国主义妥协,对红军“围剿”的反动方针。

“九一八”事变后,中国共产党立即发表宣言,提出“发动群众斗争,反动日本帝国主义”,并派大批干部到东北去组织抗日游击队。1935年,中共发表《八一宣言》,号召停止内战,一致抗日。年底在瓦窑堡会议上又确定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

1、东北义勇军的抗战:

首先起来抗日的,是失去家园的东北同胞。九一八事变发生后,不愿做亡国奴的东北人民和不愿意撤退的东北军,纷纷自发地组织抗日义勇军,同日本侵略者和汉奸卖国贼展开了殊死的斗争。义勇军的名称很多,也没有统一的组织和领导,他们英勇战斗,给日伪军以沉重打击,涌现了马占山这样的英雄人物。

2、东北抗日联军:

在东北义勇军相继被日伪军个个击破的时候,却有一支坚强的抗日武装由小变大逐步成长,这就是中共领导的东北抗日联军。日本帝国主义的步步进逼,国民政府不抵抗,丧权辱国,也引起了民主人士和国民党内部爱国力量的强烈不满。他们纷纷举起抗日反蒋大旗,也投入了抗日救亡运动。

3、中国民权保障同盟的成立:

1932年底,以宋庆龄、蔡元培、杨杏佛为首的民主人士在上海成立了中国民权保障同盟。中国民权保障同盟要求国民政府释放政治犯,保障人民的权利。该组织对推动抗日救亡运动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但国民党反动派又是如何对待这一组织呢?

4、察哈尔民众抗日同盟军:

1933年1月,日本侵略者又开始了新的对华侵略。在此情况下,国民党爱国将领冯玉祥同其老部下、共产党吉鸿昌组织了“察哈尔民众抗日同盟军”,与日寇血战五昼夜,收复了多伦,将日伪军赶出了察哈尔省。这一胜利鼓舞了全国人民的抗日斗志。但蒋介石却污蔑同盟军“妨碍统一政令”,其实就是破坏了他的“攘外必先安内”的反动政策,遂派兵勾结日伪军夹击同盟军,结果同盟军弹尽援绝、宣告失败。冯玉祥离开张家口,吉鸿昌避入天津租界,后被国民党逮捕杀害。

5、一二八淞沪抗战(1932年1月—3月):

1932“一二八”事变后,蒋光鼐、蔡廷锴指挥国民党军第十九路军在淞沪地区抗击日本侵略军的战役。

6、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革命政府:

一二八淞沪抗战失败后,十九路军被蒋介石调往福建进攻红军,屡战屡败。该军将领逐步认识到“剿共”没有出路,士兵和下级军官的厌战和反蒋抗日情绪,推动了蔡廷锴等将领走上了抗日反蒋道路。1933年11月,蔡廷锴等联合国民党反蒋势力李济深、陈铭枢等,在福建成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革命政府(也称“福建人民政府”),由李济深出任主席。他们与红军达成了《抗日停战协定》,调转枪口,向闽浙边界推进。中华共和国人民革命政府与红军的停战,共同抗日救国,得到了国内舆论的支持和同情。但却遭到蒋介石的仇恨。1933年底,蒋介石亲率大兵15万,并联合日军,夹击十九路军,中华共和国人民革命政府坚持不到两个月,最后失败了。

7、一二·九运动

背景:华北事变后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中国社会主要矛盾,中共倡导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影响,国民党实行攘外必先安内政策

意义:①打击了国民党的卖国政策。②揭露了日本企图吞灭中国的阴谋。③宣传了中国共产党“停止内战,一致对外”的抗日救国主张。④促进了中华民族的新觉醒。⑤知识分子走上同工农相结合的道路。③掀起了全国抗日救亡运动的新高潮。

8、西安事变

1)背景:①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帝国主义步步进逼,国民政府连连退让,引起国民党内爱国力量的不满,促进国民党内部分化。②1935年,中国共产党发表《八一宣言》,号召“停止内战,一致抗日”。中国共产党1935年底的瓦窑堡会议,确定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③“一二·九”运动,掀起了全国抗日救亡运动的新高潮。④在中国共产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的感召下,爱国将领张学良、杨虎城要求蒋介石联共抗日。

1936年12月12日,张、杨扣押了蒋介石,实行“兵谏”,逼蒋抗日。这就是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

2)原因:

根本原因:日本侵华加剧,民族危机加深,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

主要原因:中共建立抗日统一战线政策的感召。

直接原因:蒋介石的倒行逆施,加剧蒋介石与张扬的矛盾。

3)和平解决的必要性:

当时全世界面临法西斯侵略威胁,日本大举侵华,民族矛盾成为主要矛盾;日本力图借此挑起中国内战,以便趁机大规模侵华;国民党内部亲日派头子何应钦力主讨伐张杨,企图置蒋于死地,以便取而代之;因此杀蒋会引起新的内战,削弱抗日力量,推迟全国抗日的发动。从当时国际国内的政治形势看,英美担心亲日派掌权会损害他们的在华利益,因而主张在维持蒋介石统治地位的前提下,同共产党采取某种形式的合作,希望和平解决;国民党内亲英美派宋子文、宋美龄为了营救蒋介石,也主张和平解决;中间阶层大多数人赞成抗日,担心事变扩大引发内战。因此和平解决有利于结束内战,推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中共从中华民族的整体和抗日大局出发,确定了和平解决事变的方针,不仅顺应了中国各阶层人民团结抗日的强烈愿望,表现了中共团结抗日的诚意,而且迫使蒋介石接受停止内战、联共抗日的主张,从而宣告了蒋介石“攘外必先安内”反动政策的破产,揭开了国共两党由内战到和平,由分裂对峙到合作抗日的序幕。以此为标志,基本完成了中国由国内战争向抗日民族战争的转变。

4)意义:掀起抗日救亡运动的顶点;促使国共两党调整政策,促进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5)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①华北事变后,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中共发表《八一宣言》,提出了建立统一战线的方针。②红军长征到达陕北后,通过瓦窑堡会议确立了建立统一战线的方针。毛泽东《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的报告,又奠定了建立统一战线的理论基础。③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标志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初步形成。

三、全民族的抗战:1937—1945(全国性抗战)

(一)全国性抗战的阶段特征

1、全面抗战、持久抗战、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旗帜下的全民族的抗战。1937年9月,国民党公布了共产党提交的国共合作宣言,标志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

历史学科核心素养解读之——史料实证:

例示3:(2015年高考新课标文综Ⅰ卷30)1933年到1937年上半年,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先后统筹完成了江宁、镇江、虎门、马尾、连云港等要塞区的建设,又大规模构筑了京沪、沪杭、豫北、晋北、绥东等侧重于城市和交通线防御的工事。它反映了国民政府

A.力图防范各地兴起的反蒋运动    B.对日持久防御作战的战略意图

C.全力“围剿”红军的企图        D.试图削弱各地军阀的实力

【解析】江宁、镇江、虎门、马尾、连云港在东南沿海地区,而京沪、沪杭、豫北、晋北、绥东涉及到华北、江浙等地,根据题干的时间提示,在1931年九一八事变日本占领东北三省和1932年日本发动一二·八事变进攻上海即华东地区后,国民政府之所以在这些地区采取一系列的防御措施就是为了与日打持久战,故B项正确;1933——1937年处于国民十年对峙时期,反蒋运动并不是在各地都兴起,况且国民党军队比红军实力要强得多,故A项错误;红军在国共十年对峙时期多在江西、贵州、四川等偏僻的农村地方活动,与沿海要塞设防、构筑城市与交通线防御工事不符,且1936年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后,蒋介石决定联共抗日,故C项错误;1933年时张学良早已“东北易帜”,新军阀之间的混战在1933年底也基本结束,故D项错误。

【答案】B。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①“七·七”事变后,中共发表通电,要求两党合作,加快了合作步伐。②“八·一三”事变后,国民政府发表自卫宣言,表示抗战;中共武装开始改编为八路军和新四军,统一战线进入到实施阶段。③1937年9月,国民党公布了中共提交的国共合作宣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最终形成。

西北的工农红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战斗序列(第18集团军):

总指挥:朱德

副总指挥:彭德怀

参谋长:叶剑英

—一五师师长:林彪

第一二○师师长:贺龙

第一二九师师长:刘伯承

江南游击队改编为新四军。

历史学科核心素养解读之——史料实证:

例示4:(2012年高考海南卷27题13分)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瓦窑堡会议后,中共中央加强了统一战线工作。与此同时,从1935年冬开始,国民党方面先后在南京、上海、莫斯科秘密同共产党人商谈抗日问题。1936年8月,中共中央发出致国民党中央委员会的信,倡议国共两党实行第二次合作。许多国民党上层人物表示赞同停止内战、一致对外的主张。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后,国共两党经过反复谈判磋商,双方合作形势渐趋明朗。1937年7月中旬,周恩来将《中共中央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送交蒋介石。宣言宣布:“(一)孙中山先生的三民主义为中国今日之必需,本党愿为其彻底的实现而奋斗。(二)取消一切推翻国民党政权的暴动政策,及赤化运动,停止以暴力没收地主土地的政策。(三)取消现在的苏维埃政府,实行民权政治,以期全国政权之统一。(四)取消红军名义及番号,改编为国民革命军,受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之统辖,并待命出动,担任抗日前线之职责。”9月,国民党中央通讯社公布该宣言。

——摘编自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国共产党历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中共中央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的主要内容与中共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政策的不同之处。(5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国共第二次合作得以实现的原因。(8分)

【解析】本题考点是中国军民的抗日斗争。第(1)问学生先要能从材料中概括出《合作宣言》内容,只有这样才能结合所学知识进行比较。第(2)问学生要根据材料并结合当时的时代特征和所学知识组织答案。

【答案】1)取消武装反抗国民党政权及农村土地革命的政策;承认国民党的领导地位;苏维埃政府改制;红军改编。(5分)(2)日本帝国主义的不断侵略,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国共双方政策的调整与相互妥协;西安事变和平解决;社会各界的推动。(8分)

关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特点:(1)具有广泛的民族性。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任务是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人反抗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因此统一战线中不仅包括无产阶级、农民阶级、城市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还包括蒋介石为首亲英美派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和其他爱国人士。(2)没有一个统一的正式的组织机构,也没有一个为国共两党所共同承认和正式公布的政治纲领。(3)国共两党都有自己的政权和军队,中共领导的军队和抗日根据地是民族统一战线的中心支柱。(4)统一战线内部始终存在着两条不同的抗战路线,即国民党的片面抗战路线和中共的全面抗战路线。它们之间的斗争贯穿于抗日战争始终。

2、两条不同的抗战路线(国民党片面抗战路线、共产党全面抗战路线)

全面抗战路线即动员全民族的一切力量,争取抗日战争的胜利的人民战争路线。片面抗战路线即单纯依靠政府和军队作战。两条抗战路线的区别是由于国共两党所代表的阶级利益不同导致的,但是有一点可以肯定,两个战场都是抗战的重要组成部分。

国共两党实行不同的抗战路线的原因和结果:

①不同的抗战路线是由国共两党不同的阶级利益决定的。国民党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利益,与群众对立,害怕群众,单纯依靠政府和军队来抗战。共产党代表工农群众利益,必然发动群众和依靠群众,进行全民族的抗战。

②不同的路线带来不同的结果:国民党片面抗战造成正面战场的溃败和半壁江山的失陷;共产党全面抗战使抗日根据地和人民军队发展壮大,牵制了大量日伪军,敌后战场变成了抗日前线。

 

历史学科核心素养解读之——时空观念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是由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决定的,是符合中华民族全民族的利益的。任何时期国家利益都是高于一切的,中华民族历来具有爱国的光荣传统。

抗日战争,是在国共实现第二次合作后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基础上的全民族的抗战,这是抗战取得胜利的重要保证。

这条统一战线贯穿于抗日战争的始终,两个战场,两条路线,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政府坚持抗战。这保证了抗日战争成为一场全民族抗击日寇的持久战。

3、三个阶段(防御、相持、反攻)

4、三个战场(正面、敌后、国际)

正面战场以国民党军队为主,敌后战场以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和新四军为主。两个战场相互配合、相互依存,国共军事合作的典范就是抗战初期的太原会战。我们中国军队不光本土作战,还开辟国外战场,更加体现出中国的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

历史学科核心素养解读之——史料实证:

例示5:(2014年高考新课标文综Ⅱ卷47题15分)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日军入侵缅甸,驻缅甸英军节节败退,1942年2月,由精锐力量组成的中国远征军入缅,与日军作战,在仁安羌作战中,中国远征军与敌浴血奋战,解救出被困英军,轰动英伦三岛,英军在战局不利的情况下,放弃缅甸,向印度撤退,中国远征军掩护英军,并分别撤至印度和国内,中国大后方重要的对外陆路通道分别被切断,滇西一度被日军占领。

1943年10月,中国远征军与盟军配合,反攻缅北和滇西,在密支那战役中,中国军人组成敢死队,绕到敌军背后,与正面部队同时发动进攻,使敌人背腹受敌,崩溃逃跑,日军指挥官绝望自杀。中国远征军兵力总计达40余万人,伤亡接机20万人,以巨大的牺牲换取了最后的胜利。——摘编自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中国抗日战争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远征军入缅前太平洋战场和中国战场的战略态势。(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国远征军入缅作战的军事意义和政治意义。(9分)

【解析】第(1)问,结合所学知识,从材料中归纳概括。回答时要注意材料所提示的时间“1942年2月、1943年10月”,同时要注意结合这一时期中国战场、太平洋战场及整个世界反法西斯形势分析回答。回答第(2)问,结合材料“……在仁安羌作战中,中国远征军与敌浴血奋战,解救出被困英军……中国远征军掩护英军……1943年10月,中国远征军与盟军配合,反攻缅北和滇西,在密支那战役中,中国军人组成敢死队,绕到敌军背后,与正面部队同时发动进攻,使敌人背腹受敌,崩溃逃跑,日军指挥官绝望自杀。中国远征军兵力总计达40余万人,伤亡接机20万人,以巨大的牺牲换取了最后的胜利。”回答其意义。

【答案】1)日军大举进攻东南亚,美、英处于守势;国际反法西斯联盟已形成;中国抗日战争处于相持阶段。(6分)(2)军事意义:消灭了日军有生力量;保存了盟军反攻的实力;打通了中外国际交通线。政治意义:表现出中国军队的英勇善战;增强了民族自信心,提升了中国的国际地位。(9分)

5、中国战场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抗击日本法西斯的东方主战场。

6、中国人民付出了巨大牺牲和代价,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巨大贡献,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增强了中华民族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取得了抗击日本法西斯的完全胜利。

历史学科核心素养解读之——家国情怀:中国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战场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日、德、意法西斯发动的第二次世界大战,是在东、西方分别酝酿,并通过一系列局部战争逐步演变而成的。日本率先在中国挑起九一八事变,点燃了世界法西斯侵略战争的第一把战火。面对日本侵略,中国人民奋起反抗,打响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第一枪,揭开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序幕。“十四年抗战”概念的提出,有力地说明中国反法西斯侵略战争开始时间最早,持续时间最长,付出代价最大,对彻底战胜法西斯起到了决定性作用。(——朱汉国《明确“十四年抗战”概念有重要意义》2017年01月11日:新华网)

历史学科核心素养解读之——史料实证:

例示6:(2015年高考新课标文综Ⅱ卷30)1938年日本侵略者在北平设立“中国联合准备银行”,发行“联银券”,流通于平、津、鲁、豫等地;同时还发行了大量不具备货币性质的“军用票”,流通于市场。日本侵略者上述行径的目的是

A.扰乱国统区金融秩序 B.转嫁战争负担 C.封锁抗日根据地经济 D.强化物资管制

【答案】B。

【解析】抗日战争爆发后平、津、鲁、豫等地相继被日军占领,“国统区”与史实不符,故A项错误;日本发动侵华战争的目的是为转嫁国内经济危机,实行的侵华政策是以战养战,故可知其发行“联银券”、“军用票”是为获得中国的物资维持战争,故B项正确;流通“联银券”、“军用票”的地区是敌占区,故C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流通的货币,没有体现对物资的管理,故D项错误。

(二)防御阶段国民党正面战场的抗战(1937、7、7—1938年10月)

七七事变是日本帝国主义全面侵华战争的开始,也是中华民族全国抗战的开始。这一时期,日本大举进攻中国;国共两党实现第二次合作,建立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国出现两个战场抗战的局面,这是中国抗战的重要特点之一。

抗战初期,国民党军队对日军的疯狂进攻进行了较为有力的抵抗,先后组织了凇沪、太原、徐州等大的会战,正面战场成为当时抗日的主战场,歼灭了大量日军,粉碎了日本企图三个月灭亡中国的狂妄计划;鼓舞了全国人民的抗战;客观上为八路军、新四军开辟敌后战场创造了条件;并且扩大了中国抗战在世界上的影响,争取到了国际社会舆论的同情和财力、物力的支持。但是,国民政府单纯依靠政府和军队片面抗战路线,结果导致了大片国土沦丧于日军的铁蹄下。

1、凇沪会战(粉碎了日本三个月灭亡中国的狂妄计划)

2、太原会战(平型关大捷——首次大捷)

3、徐州会战(台儿庄战役——抗战开始以来取得的最大一次胜利)

4、南京会战

5、武汉会战

(三)相持阶段(1938年10—1945年8月)

1938年10月,日本占领广州、武汉后,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这一阶段,日本改变了侵华策略;汪精卫集团叛国投敌,蒋介石集团发生动摇,消极抗日,积极反共;中国共产党坚持抗战、团结、进步的方针,克服重重困难,坚持敌后游击战争,使敌后战场成为抗日战争的主要战场,对抗战胜利具有决定的意义。

1、共产党敌后战场的抗战

1)洛川会议(1937):①制定了抗日救国十大纲领。②强调要打倒日本帝国主义,关键在于实行全面抗战路线(即人民战争路线)。③会议强调,必须坚持统一战线中无产阶级的领导权,在敌人后方发动游击战争,在国民党统治区发动抗日群众运动。

2)百团大战(1940年)

3)1941—1942年共产党坚持抗战

中国共产党开展了整风运动和大生产运动,制定了“三三制”政权、减租减息等一系列政策,克服了困难,为夺取抗战的胜利奠定了思想基础和物质基础。

在政权问题上,中共中央要求各根据地贯彻实行“三三制”建政的原则,即共产党员、非党左派进步分子和中间分子各占1/3。据此原则,各抗日根据地通过各种民主方式建立并健全了各级政权机构,成为中国最进步、最坚强、拥有最广泛社会基础的抗日民主政权。 抗日根据地普遍实行的“三三制”政策,是中国共产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基本方针在政权问题上的具体体现,这一政策从政治上调动各阶级、各党派的抗日积极性,巩固和发展了根据地人民的团结,促进了全国抗日民主运动的发展,为敌后抗战渡过极端艰苦的阶段奠定了重要的政治基础。

历史学科核心素养解读之——史料实证:

例示7:(2016·海南卷201942年,中共中央规定:“一切尚未实行减租的地区,其租额照抗战前租额减低百分之二十五”“在游击区及敌占点线附近,可比二五减租还少一点,只减二成、一成五或一成。”这一规定旨在

A.打击封建地主经济            B.加强各阶层的抗日大联合

C.削弱国民党在敌后的势力      D.纠正王明“左”倾路线

【答案】B。

1941一1942年中国共产党为克服困难而制定并采取的政策和措施:①在根据地政权中实行“三三制”原则。(加强了各阶层人民的团结.巩固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②根据地实行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的土地政策。(提高了农民抗日和生产的积极性;同时也有利于联合地主阶级一致抗日。)③根据地实行精兵简政政策。(提高了主力部队的战斗力;增强了政府机关的行政效能;减轻了人民的负担。)④根据地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大生产运动。(使根据地渡过了严重的经济困难.为争取抗日战争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⑤1942年,中国共产党开展了整风运动。内容是:反对主观主义,反对宗派主义,反对党八股。通过整风,全党从思想上清算了“左”和右的错误,达到空前的团结和统一,为争取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和新民主主义革命在全国的胜利奠定了思想基础。⑥根据地军民执行“基本的游击战,不放松有利条件的运动战”的方针,开展积极的反“扫荡”斗争。

例示8:(2013年高考新课标文综Ⅱ卷30)抗日战争期间,湖北省政府曾发布《湖北省减租实施办法》,在农村推行“减租”为内容的土地改革并取得一定成效,但未得到国民党中央的肯定。这表明当时国民党中央

A.放弃了对农村原有土地制度的保护   B.阻止地方政府进行土地政策的调整

C.无力趁制地方政府的行为           D.无意改变农村的生产关系

【答案】D。

例示9:(2014年高考海南卷27题13分)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文艺正是激励人民发动大众最有力的武器……自抗战展开以来……因中心都市的沦陷,出版条件的困难,文艺人的流亡四散,虽一方产生了大量新型的报告、通信等文艺作品,且因抗战的内容,使新文艺消失了过去与大众间的隔阂,但在一切文化部们的对比上,文艺的基本阵营,不可讳言是显得寂寞了一点。反视敌国,则正动员大批无耻文氓,巨量滥制其所谓战争文学,尽其粉饰丑态,麻醉民众的任务。我们感到文艺抗战工作的重大,散处四方的文艺工作者有集中团结,共同参加民族解放伟业的必要。

——摘自《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发起旨趣》(l938年)

材料二:关于抗日文化统一战线:

(一)一切文化人,只要他们赞成抗日,均应在抗日的目标下团结起来,不论他们在文化上所做的工作是否同抗日有无直接的关系。

(二)欢迎任何文化人使用他的文化武器(如文学、艺术、科学等)为抗战直接服务。在文化人中发展文化应该服从于抗战,服从于政治的思想。

(三)文化人间,除以抗日不抗日作为团结的分界线外,还可以在关于文化的各种方面与各种问题上进行统一战线……

(四)抗日文化统一战线,同其他抗日统一战线一样,有它的统一性,也有它的斗争性,斗争的目的,是为了求得更充实的与坚强的统一。

——摘自张闻天《抗战以来中华民族的新文化运动与今后任务》(1940年)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抗日文化统一战线形成的原因。(7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抗日文化统一战线的特点。(6分)

【答案】1)原因:抗战全面爆发;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文艺能够激励民众抗战;日本奴化政策;文艺界抗战分散。(7分)(2)特点:广泛性;以抗战为共同目的;既统一又斗争;没有严密的统一组织。(6分)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解读史料获取信息的能力。(1)解题关键从材料中找准关键时间1940年以及关键文字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概括,依据材料一中“抗战展开以来,中心都市的沦陷”“民族解放伟业”“以及材料二中“抗日统一战线”并结合所学从抗战爆发、统一战线建立、日本奴化统治以及抗日文化作用等角度归纳答案。(2)依据材料二中“一切文化人,只要他们赞成抗日”“服从于抗战”“以及“有它的统一性,也有它的斗争性”的信息来概括抗战文化的特点。

历史学科核心素养解读之——史料实证:

例示10:(2014年高考新课标文综Ⅱ卷46题15分)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材料:1940年3月,中共中央发出党内指示,强调敌后政权在性质上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权。指示规定,在政权的人员分配上,“共产党员占三分之一,非党的左派进步分子占三分之一,不左不右的中间派占三分之一”。并指出,共产党在政权中的领导作用,是要靠党员的质量来保证的,而不必有更多的人数,不是要盛气凌人地要人家服从,而是要以党的正确政策和自己的模范工作,使别人愿意接受我们的建议。

各抗日根据地比较认真地贯彻了三三制原则,陕甘宁边区,1941年根据三三制原则进行了改选。党外人士担任乡以上干部者有3592人,占总数三分之二。根据地内的开明绅士由此得以进入政权机构。——摘编自张海鹏主编《中国近代史》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抗日根据地政权实行三三制的原因,并指出三三制政权的特点。(8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实行三三制的主要意义(7分)

【解析】第(1)问,结合所学知识,从材料中归纳概括。结合抗战这一大的时代背景及这一时期国共两党之间的关系、共产党在抗日根据地实行的政策分析回答。回答第(2)问,从三三制实行的原因及内容、作用上归纳概括回答。

【答案】1)原因:巩固抗日根据地;抗日民族统一战线需要调动各阶层积极性,实行民主。特点:中国共产党领导,各阶层联合;民主协商。(8分)(2)广泛团结了抗日力量,调动各阶层积极性;保证了各阶层民主权利;根据地人民民主政权得到巩固。(7分)

历史学科核心素养解读之——时空观念

4)1938年,毛泽东发表《论持久战》

历史学科核心素养解读之——唯物史观。

背景:抗战初期,国民党内的亲日派散布“亡国论”,片面强调中国武器和技术不如日本,大叫“再战必亡”。国民党内的亲英美派,宣扬“速胜论”,幻想依靠英美的力量,迅速战胜日本。

目的:为了驳斥“亡国论”和“速胜论”,向全国人民指出抗日战争的正确道路。

毛泽东《论持久战》引文:正是由于敌强我弱,所以我们不能“速胜”,但由于我们地大、人多、物多,加之得道多助,所以我们也不会“亡国”,那么该采取怎样的战略赢得最后的胜利?那就是依靠广大的民众,进行“持久战”,因为毛泽东说过“战争伟力之根源在于广大民众之中”,中日双方的特点决定了这场战争只能是持久战。

5)“七大”(1945,延安)

 

历史学科核心素养解读之——时空观念

背景: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和中国抗日战争胜利的前夕。

内容:①毛泽东在会上作了《论联合政府》的政治报告。(指出:a.中国人民面前有两个前途,我们要努力争取实现光明的前途。b.建立民主联合政府是中国人民当前的基本要求。只有废除国民党的一党专政,才能成立民主的联合政府,达到打败侵略者.建设新中国的目的。)②大会提出在抗日战争即将胜利的形势下,党的任务是:放手发动群众,壮大人民力量,领导人民打败日本侵略者,解放全国人民,建立一个独立、自由、民主、统一、富强的新民主主义国家。③大会确立毛泽东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

意义:①这次大会是党在民主革命时期最重要的一次代表大会,是团结的大会,胜利的大会。②它为争取抗日战争的胜利和新民主主义革命在全国的胜利作了重要准备。

(四)反攻阶段(1945、8—9月)

1945年8月,苏联对日宜战,美国动用原子弹轰炸日本,中国举行全国规摸的反政,抗日战争进入反攻阶段。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9月2日正式签署投降书。至此,中国抗日战争取得最后胜利。

1、美国投放原子弹(8月6日和9日)

2、苏联出兵中国东北(8月8日)

3、毛泽东、朱德发出对日寇最后一战的声明(8月9日)

4、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

5、9月2日,日本向盟军投降仪式在东京湾密苏里号军舰上举行。在包括中国在内的9个受降国代表注视下,日本在投降书上签字。

6、9月3日2014年确定为抗战胜利纪念日)

7、9月9日,日本向中国投降仪式举行

(五)全民族团结抗战的重要性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是由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决定的,是符合中华民族全民族的利益的。任何时期国家利益都是高于一切的,中华民族历来具有爱国的光荣传统。

抗日战争,是在国共实现第二次合作后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基础上的全民族的抗战,这是抗战取得胜利的重要保证。

这条统一战线贯穿于抗日战争的始终,两个战场,两条路线,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政府坚持抗战。这保证了抗日战争成为一场全民族抗击日寇的持久战。

四、日军的滔天罪行

1、南京大屠杀

2、潘家峪惨案

3、七三一部队

五、抗日战争胜利在中国反抗外来侵略斗争中的历史地位:

经过14年浴血奋战,我们终于打败了日本帝国主义,取得了抗日战争的胜利。1945年8月15日,日本帝国主义被迫宣布无条件投降,9月2日正式签署投降书。9月3日,国民政府决定全国放假一天,庆祝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最终胜利。这一天,全国人民欢天喜地,载歌载舞,各地到处张灯结彩。

(一)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从日、中、国际三个角度分析)

日本:其发动的战争是侵略的、非正义的、法西斯战争,这种战争必然以失败告终。

中国: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全民族的抗战,是日本失败的主要原因。

国际:世界反法西斯联盟的有力配合和世界各国人民的支援,也是日本战败、中国抗战胜利的重要因素。

强调:从鸦片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中国都失败了。抗日战争的胜利,是中国人民一百多年来第一次取得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的完全胜利,全民族的抗战是取得胜利的关键,为抗战的胜利作出牺牲和贡献的中华儿女,他们都是中华民族的英雄。

(二)抗日战争胜利的意义:(历史学科核心素养解读之——家国情怀)

抗日战争胜利的意义:①抗日战争的胜利,是中国人民近百年来第一次取得反对帝国主义斗争的完全胜利。②大大增强了全国人民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为民主革命在全国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③中国的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战场是反对日本法西斯侵略的主要战场。④中国人民的抗战,对欧洲和亚洲其他地区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起了重要的战略配合作用。

中国抗日战争胜利的伟大历史意义。我们可以从国内、国际两个方面来分析:

国内:抗日战争是鸦片战争以来中国抵御外敌入侵取得的第一次完全胜利,成为中华民族由危亡走向振兴的历史转折点;抗日战争促使中华民族的觉醒,中华民族迎来一次新生。

国际:中国的抗日战争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中国抗日战争的胜利,推动了世界民族解放运动,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奠定大国地位①废除不平等条约。通过伟大的抗日战争,废除自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种种不平等条约的伟大历史成就。中国在法理上取得了欧美诸国平等的地位。当然真正的平等还要靠中国人民继续奋斗,只有中国强盛了,真正的平等才能最终实现。②发起、参加国际会议。主要有《联合国家宣言》、《开罗宣言》《联合国宪章》《波茨坦公告》等。中国为战时和战后国际和平做出了重大贡献。③ 实现了国家统一。抗日战争胜利,日本侵占的中国领土全部归还中国。中国的神圣领土不容侵犯,中国不仅有决心,而且完全有能力捍卫自己的领土完整和主权独立。④共同发起创建联合国。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转折点,最重要的体现就是中国参与发起创建了联合国,并列安理会五大常任理事国之一。)

1、所有下载的附件请用最新版本的软件打开,如用旧版软件,可能会导致打不开。

2、用户一个月内下载同一个资料不会重复扣点。包年用户如有多个用户下载同一份资料只会计算一份。

3、下载的文件如果无法解压,或者解压后里面的文件夹为空,请下载2345解压软件。

4、所有下载的文件除非经过许可,不得上传到别的网站、博客、QQ群等,否则网站将封锁账号和IP。

5、如果该资料侵犯了你的版权,请第一时间联系网站,网站将核实以后将第一时间删除。

6、其它下载问题请QQ咨询:228280228。

用户评论

(以下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与本站立场无关)

网友评论共 0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