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中学历史教学园地>> 高中统编>> 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四单元 明清中国版图的奠定与面临的挑战>> 第15课 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正文

第14课 明至清中叶经济与文化【2022年统编版各地期末试题按课分解2】

【编号:347329 | 下载点数 :10点券 | 作者:园地编辑 - | 评论数:0 | 更新时间:2022/10/01

注:本资料由《中学历史教学园地》独家提供。试题精选自统编版使用地区2021—2022学年度高一年级各地期中期末考试试题,按课顺序分解而成。试题排版工整合理、精美规范,欢迎各位历史同行交流使用,因时间有限,如有遗漏和错误,望广大同行指正、批评。 另外,中学历史教学园地真诚希望各位同行尊重园地资料版权,尊重园地解析和分解的成果,请不要把该资料转载到其它网站、公众号和QQ群交流或微信群等作盈利之用,否则经发现查实转移资料者,园地将永久封锁其IP,不得再访问本站,特此声明,谢谢合作! 中学历史教学园地《名题精解》栏目 按纲要上分课汇总(统编版) 分解、整理:园地编辑 第15课 明至清中叶经济与文化 一、选择题 知识点一 社会经济的发展与局限 1.(2022•北京海淀区高二下期末•21)明清时期,江苏南汇、川沙两县盛产棉花,所产粮食仅够当地居民吃两个月,无锡县“乡民食于田者,惟冬三月”,其余各月均是“抱布贸米以食”。以上现象反映当时(  ) A.农民固守传统经营方式 B.农民生活困苦濒临破产 C.棉布生产替代了丝织业 D.农产品商品化程度很高 【答案】D 【解析】据材料可知,明清时期,南汇等县盛产棉花,棉织业发达,粮食作物种植很少,需要卖出棉布换取粮食,说明农产品商品化程度很高,故选D项;“固守”说法错误,农民传统经营方式是男耕女织,很少和市场联系,而材料中农民和市场联系紧密,排除A项;粮食不够吃,是因为粮食作物种植少,种获利更多的经济作物了,“生活困苦濒临破产”说法错误,排除B项;材料强调明清江南农产品商品化程度很高,不涉及丝织业信息,得不出“替代”结论,排除C项。 2.(2022•山东聊城高二下期末•9)南宋“苏湖熟,天下足”的民谣,到明清变成了“湖广熟,天下足”。雍正五年(1727年)湖广总督福敏奏称:“大江以南,皆系财赋重地,唯独米谷皆赖湖广接济。”这一变化突出说明,明清江南地区(  ) A.耕作技术明显提升 B.经济作物品种繁多 C.人地矛盾日益凸显 D.经济格局发生变动 【答案】D 【解析】“唯独米谷皆赖湖广接济”体现了粮食种植的集中化,说明南方的经济格局的发生变化,故选D项;“大江以南,皆系财赋重地,唯独米谷皆赖湖广接济”体现了种植格局的变化,没有体现耕作技术的变化,排除A项;“南宋‘苏湖熟,天下足’的民谣,到明清变成了‘湖广熟,天下足’”只能说明区域的变化,但无法判断变化的区域是否种植经济作物,排除B项;“大江以南,皆系财赋重地,唯独米谷皆赖湖广接济。”体现了种粮区域的变化,无法说明人地矛盾的关系,排除C项。 3.(2022•湖北恩施高二下期末•5)“内卷化”是指一种社会或文化模式在某一发展阶段达到一种确定的形式后,便停滞不前或无法转化为另一种高级模式的现象。有学者提出,明清时期华北地区小农经济的内卷化,表现为在土地上投入更多劳动力,不能使家庭劳动生产率得到提高,也不能使农业生产力得到进一步提升。其直接原因在于(  ) A.高产作物的传播 B.赋税制度的改革 C.人地矛盾的激化 D.对外政策的调整 【答案】C 【解析】材料认为明清时期在土地上投入更多劳动力也不能提高家庭劳动生产率,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清时期土地私有制盛行,土地兼并严重,且随着税制的改革和高产作物的引进使得明清时期人口激增,因此出现了人多地少的情况,正是人地矛盾的出现使得人力无法成为提高生产率的条件,故选C项;高产作物的引进是间接原因而非直接原因,排除A项;赋税制度的改革也是间接原因,排除B项;明清时期实行海禁和闭关锁国的政策,但是该政策对国内土地和农业生产的影响较小,排除D项。 4.(2022•广东珠海高二下期末•7)明清时期,我国移民趋向主要是从人口稠密的大河下游三角洲地区向大河中游和上游山地逐渐推进。这种趋势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 A.外来农作物传入和推广 B.区域分工的出现 C.政府对西南地区的开发 D.自然环境的变迁 【答案】A 【解析】据材料“明清时期,我国移民趋向主要是从人口稠密的大河下游三角洲地区向大河中游和上游山地逐渐推进”并结合基础知识可知,明清时期人地矛盾尖锐,伴随着新航路的开辟,外来农作物的传入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农产品不足而造成的人地矛盾情况,促使人口迁移向其他地区转移,故选A项;材料仅涉及到明清时期的人口迁移,没有明确具体的区域分工且中国古代的经济区域分工于春秋战国时期便已出现,与材料时间相距甚远,排除B项;人口向大河中游以及上游山地迁移并不等于西南地区,故“政府对西南地区的开发”与材料不符,排除C项;自然环境变迁会影响人口居住的分布,但自然环境的变迁更多是长时段发生的事件,此时的人口迁移仅属于明清时期,且因为人地矛盾及作物的引进致使人们大量开采,故“自然环境的变迁”是结果而非原因,排除D项。 5.(2022•广东新高考高二下期末•6)乾隆皇帝大幅度扩大地方政府的职责范围,将“农事考课”强行列入决定官员前途的考核,希望提高粮食产量,但有些官员大力发展棉花、茶叶、蔬菜水果、甘蔗、油菜甚至花卉等产业。材料反映出清朝时期(  ) A.粮食产量已经出现富余 B.农产品商品化程度较深 C.官场腐败现象日益严重 D.经济作物种植产量更高 【答案】B 【解析】A项,乾隆皇帝采取措施希望提高粮食产量,结合清代人口不断增长、人地关系紧张的史实,说明粮食问题仍然困扰清朝,故排除A项。官员曲解皇帝旨意种植经济作物,说明有利可图,也说明农产品商品化程度较高,故B项正确。C项,材料没有涉及官场腐败问题,排除。D项,产量更高不对,利润更高则可选。故答案选B。 6.(2022•广东东莞高二下期末•8)明清时代,出现了土地永佃权,也叫田面权,永佃权是佃农在按租约交租的前提下,永久租种某块土地的权利,地主出卖转让土地,不影响佃农继续租种。具有田面权的佃农,不但可以长期使用这块土地,并且有将田面权出卖、抵押和典当的自由。土地永佃权的出现(  ) A.彻底改变了社会经济结构 B.加速了社会阶层的流动 C.强化了封建人身依附关系 D.有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 【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永佃权是佃农在按租约交租的前提下,永久租种某块土地的权利,地主出卖转让土地,不影响佃农继续租种。具有田面权的佃农,不但可以长期使用这块土地,并且有将田面权出卖、抵押和典当的自由”并结合基础知识可知,土地永佃权下,地主和佃农可以出卖转让土地,永佃制度使得地主和佃户之间的租赁关系发生了内部变化,白银的大量流通,又直接促进了更多的佃户开始重视经济作物的种植,这既是商品经济发展的结果同时又有利于促进商品经济的发展,故选D项;宋代以来商品经济发展,社会经济结构中商业比重上升,但“彻底改变”一词表述过于绝对,排除A项;材料仅涉及到明清时期的土地租佃关系,没有明确社会阶层的变化情况,且社会阶层流动通常与选官制度相关,故“加速了社会阶层的流动”与材料不符,排除B项;土地永佃权的出现弱化了封建人身依附关系而非强化,排除C项。 7.(2022•江苏徐州高二下期中•5)《耕织图》是中国古代为劝课农桑,采用绘图的形式详实记录耕作与蚕织的系列图谱。清代最初由宫廷画师临摹宋代《耕织图》作画,再由帝王亲自题写诗文,装裱后择其优者刊刻印行,形成了形态各异的“耕织图”文献。或深藏清宫、或赏赐王公、或立碑长存、或流布民间、或广传海外。这表明,清代《耕织图》(  ) A.全部以宋代耕织图为蓝本 B.反映了君主专制得到加强 C.真实反映出农业生产技术 D.艺术价值和实用价值并存 【答案】D 【解析】据材料“《耕织图》是中国古代为劝课农桑,采用绘图的形式详实记录耕作与蚕织的系列图谱,清代最初由宫廷画师临摹宋代《耕织图》作画,再由帝王亲自题写诗文,装裱后择其优者刊刻印行”可知,《耕织图》较为真实地反映了农业生产状况,皇帝题写诗文起到了劝课农桑的作用,也增加了画的艺术价值,表明《耕织图》艺术价值与实用价值并存,故选D项;据材料“清代最初由宫廷画师临摹宋代《耕织图》作画”可知,材料只说明清初《耕织图》以宋代为蓝本作画,不能体现整个清朝的状况,排除A项;清朝通过设立军机处加强了专制皇权,排除B项;据材料“《耕织图》是中国古代为劝课农桑,采用绘图的形式详实记录耕作与蚕织的系列图谱”可知,《耕织图》属于艺术创作,可以较为真实的反映农业生产技术状况,排除C项。 8.(2022•湖北黄冈高二下期中•7)据统计,明代弘治年间,福建顺昌县只有4处集市,嘉靖时增至8处;同时,建宁县的集市从原来的1个增至9个。这反映了当时福建(  ) A.弃农经商者增多 B.农产品商品化的趋势明显 C.手工业规模扩大 D.政府放松了对市场的控制 【答案】B 【解析】集市指定期聚集进行的商品交易活动形式,在曾经商品经济不发达的时代或地区遗留下的一种贸易组织形式,福建集市的增加说明农村的商品交易较以前频繁,故选B项;题干未提及农民转行进入商业的信息,排除A项;题干未提及集市中手工业品越来越多的信息,排除C项;“放松了”不合史实,明清时期政府固守重农抑商政策,加强了对市场的控制,排除D项。 9.(2022•天津市红桥区高二上期末•9)明代松江府大地主潘允端的《玉华堂日记》中,反映土地租佃关系的记事有4条。在日记中,关于垦田挑泥、种麦等往往有发给“工本”和“工银”的记载,他的田庄产品除自用外,也有一部分投放市场。该日记可以佐证(  ) A.农村雇佣劳动基本普及 B.地主剥削程度有所减轻 C.地主收入依赖家庭副业 D.农业生产经营方式多样 【答案】D 【解析】“关于垦田挑泥、种麦等往往有发给‘工本’和‘工银’的记载”说明当时农业上也存在雇佣的现象,“田庄产品除自用外,也有一部分投放市场”表明农业的商品化程度提升,农业产品可以进入市场,因此说明当时农业的生产经营方式都不再是完全的以家庭为单位自给自足,而是农业的生产和经营都有了更多的形式,故选D项;“普及”的说法错误,农业始终还是以家庭为单位占据主导,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是生产和经营的形式,与地主的剥削没有直接联系,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是农业,并不算家庭副业,排除C项。 10.(2022•福建省三明市高二上期末考试•6)康熙时期,将明朝藩王的土地“改入民名”;雍正时期,命各乡选择一二名“勤朴无过”的老农负责督课农业生产;乾隆时期,允许百姓垦种一些海岛、滩涂、山区。由此可推知,清朝前期(  ) A.加快边疆区域的开发建设 B.实践社会均富的儒家理想 C.确立均田免赋的土地制度 D.推行藏富于民的经济政策 【答案】D 【解析】“乾隆时期,允许百姓垦种一些海岛、滩涂、山区”可见鼓励垦荒,但没有强调税收,这样使民众会更多的积累财富,故选D项;“明朝藩王的土地‘改入民名’;雍正时期,命各乡选择一二名‘勤朴无过’的老农负责督课农业生产”这些惠民措施并不是发生的边疆,排除A项;“各乡选择一二名“勤朴无过”的老农负责督课农业生产;乾隆时期,允许百姓垦种一些海岛、滩涂、山区”这些措施可能让一些农民受惠,但无法改变社会贫富差距的问题,不可能均富,排除B项;“将明朝藩王的土地‘改入民名’;雍正时期,命各乡选择一二名‘勤朴无过’的老农负责督课农业生产”这些措施能够促进农业生产,但无法判断当时国家税收的情况,排除C项。 11.(2022•浙江省绍兴市高二上期末•11)据文献记载,乾隆年间,河南巡抚陈宏谋“募间人种红薯”;江西大廣县知县余光璧也在当地大力推广种植红薯并“告以种法”。上述史料可直接说明当时(  ) A.民本思想的践行 B.新型作物的传播 C.饮食习惯的变化 D.人地矛盾的加剧 【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河南巡抚陈宏谋‘募间人种红薯’;江西大廣县知县余光璧也在当地大力推广种植红薯并‘告以种法’”可知,河南巡抚和江西大廣县知县都大力推广种植红薯,说明当时新型作物红薯的传播,故选B项;民本思想的含义是古代统治者在统治中坚持以民为本,减轻对农民的剥削,让农民安心从事农业生产,进而发展小农经济,达到维护统治秩序的作用目的,与材料中政府官员推广红薯种植方法无关,排除A项;材料中强调官员推广红薯种植,没有体现出因为红薯的种植对大众饮食习惯的改变,故二者无关,排除C项;材料中河南巡抚和江西大廣县知县推广红薯的史料直接说明了新型作物的推广,而D项是推广高产作物的原因之一,是对推广红薯这种现象的深层分析,故与“直接说明”的要求不符,排除D项。 12.(2022•安徽省蚌埠市高二上期末历史•11)中国古代的移民主要是由北部和西部地区向中原地区移民,由山区向平原地区移民。但明清时期,长江流域和南方各省的移民趋向,则主要是从人口稠密的大河下游三角洲地区向大河中游和上游山地逐渐推进。明清时期长江流域和南方各省移民趋向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 A.自然环境的变迁 B.区域分工的出现 C.人口政策的调整 D.高产作物的传入 【答案】D 【解析】略 13.(2022•安徽黄山高二下期末•20)中国古代官府对手工业工匠人户编订特别户籍制度,称之为匠籍制度,世代相袭,很多工匠因不忍受到沉重剥削,常以逃亡、怠工等方式进行反抗,明政府不得不指定适应商品经济发展的“以银代役”法,这种匠籍制度的改革(  ) A.促进了民间手工业的发展 B.体现了重农抑商的政策 C.源于新式生产方式的推动 D.促进了赋税制度的改革 【答案】A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以银代役”法有利于放松工匠与国家之间的人身依附关系,打破政府对工匠技术的垄断,促进工匠技术的自由流动,有利于民营手工业的发展,故选A项;材料并未说明政府对农业发展的措施,无法体现“重农”,排除B项;明清时期废除匠籍制度是商品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而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对社会生产的影响极为有限,排除C项;明清时期赋役征银主要针对的是农业税和徭役、杂役,不涉及手工业的发展,排除D项。 14.(2022•湖北高中六校高二下期中•1)明清时期,商业的繁荣催生了一批新兴工商业市镇。江苏松江府地区种植棉花的占百分之七八十,棉布有“衣被天下”之称;浙江崇德石门镇榨油业发达;江西景德镇瓷业也是“工匠来八方,器成天下走”。据此可知,明清时期(  ) A.市镇的规模在不断扩大 B.手工业的经济主导地位日趋凸现 C.区域生产的专业化明显 D.商业的经营方式发生根本性转变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江苏松江府地区种植棉花的占百分之七八十”“崇德石门镇榨油业发达”“江西景德镇瓷业也是‘工匠来八方,器成天下走’”,可知明清时期的松江府、石门镇和景德镇形成了自身的特色产业,体现了区域生产的专业化的趋势,故选C项;市镇规模的扩大主要体现在市镇数量、市镇人口和产业的发展扩大,而材料主要强调的是市镇的分工具有多样性,排除A项;小农经济在传统农耕经济中占据主导地位,排除B项;我国商业的经营方式伴随着近代化的转型而发生根本性的转变,排除D项。 15.(2022•浙江省金华十校高二上期末•8)松江嘉定县明清以前本是稻米之乡,但清初著名学者顾炎武在《天下郡国利病书》中却说:“(嘉定)县不产米,仰食四方。夏麦方熟,秋禾既登,商人载米而来者,舳舻相衔也。”关于该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说明当地自然环境发生了重大变化 B.《天下郡国利病书》孤证不立,记载有误 C.与物种交换引发的种植结构变化有关 D.当地人们的饮食结构发生了彻底改变 【答案】C 【解析】据材料“夏麦方熟,秋禾既登,商人载米而来者,舳舻相衔也”可知,明末松江、嘉定一带是经济作物和手工业品的集中产地,由于经济作物的广泛种植,导致这一带粮食作物需要依靠购买,故出现商人载米前来买卖的现象,体现了当地种植结构的变化,故选C项;种植结构的变化与棉花等经济作物的大量传入有关,当时自然环境未发生重大变化,排除A项;材料中不涉及史料辨析的问题,仅是提到了《天下郡国利病书》的记载,排除B项;彻底改变的说法过于绝对,排除D项。 16.(2022•北京市海淀区高二上期末考试•6)康熙年间,江苏嘉定县娄塘镇“所产木棉布匹倍于他镇,所以客商鳞集,号为花布码头。往来贸易,岁必万余;装载船只,动以百计”。以上材料可以作为论据,说明清朝前期(  ) A.地域性商帮的出现 B.专业性集镇的发展 C.自由雇佣制度流行 D.海外贸易非常繁荣 【答案】B 【解析】据材料信息可知,清朝江苏嘉定县娄塘镇生产木棉布匹,成为区域货运中心,说明清朝前期专业性集镇的发展,故选B项;材料反映的是专业生产木棉布匹的江苏嘉定县娄塘镇的情况,与区域性商帮无关,排除A项;材料反映清代嘉定县娄塘镇是木棉布匹产地,并非强调生产方式是否雇佣,排除C项;材料反映的是江苏嘉定县娄塘镇盛产木棉布匹,贸易繁荣,无法看出是否销往海外,排除D项。 17.(2022•湖南省天壹名校联盟高二上12月联考•11) 《明实录》记载,17世纪20年代初的天启年间,政府财政收入达到1000万至1400余万两白银。1642年明王朝灭亡前夕,太仓(国库)的白银多达2300万两,这些数以千万两计的白银是明朝白银最高年产量的的5至8倍。据此可知(  ) A.明后期对外贸易繁荣,白银大量流入 B.明朝商品经济发展导致白银产量激增 C.明后期经济发达,白银成为唯一货币 D.明朝政府税制改革推动了白银货币化 【答案】A 【解析】题干提及明朝后期国库白银多,是
数据加载中,请稍后···

查看全部内容需要下载哦~

--

1、所有下载的附件请用最新版本的软件打开,如用旧版软件,可能会导致打不开。

2、用户一个月内下载同一个资料不会重复扣点。包年用户如有多个用户下载同一份资料只会计算一份。

3、下载的文件如果无法解压,或者解压后里面的文件夹为空,请下载2345解压软件。

4、所有下载的文件除非经过许可,不得上传到别的网站、博客、QQ群等,否则网站将封锁账号和IP。

5、如果该资料侵犯了你的版权,请第一时间联系网站,网站将核实以后将第一时间删除。

6、其它下载问题请QQ咨询:228280228。

用户评论

(以下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与本站立场无关)

网友评论共 0

资料篮

已选:-

发布者资料

资料总数:229 ,访问人次:311260

手机扫码后打开或分享资料

同专辑同类资料

  • 还没有任何内容!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