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479.2018—2019学年度山东省烟台市高一第二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适用年级:高一级 试卷类型:期末考试 适用省份:山东省 试卷年份:2019年 题数:28 浏览数:336

一、单选题

1.

世界著名科技史家李约瑟说,没有任何的西方人在青铜器铸造方面能超过古代中国人。中国青铜器铸造的鼎盛时期是(  )

A.原始社会末期B.商周时期C.秦汉时期D.隋唐时期

2.

据记载,西周时期,在春耕前,周天子会率领诸侯亲自耕田,举行 籍田 的耕作仪式,寓意 敬天保民 。这一礼仪在《国语》、《汉书》、《唐书》中均有记载。后来,这一礼仪逐步成为一种国家礼仪被历代王朝延续。这反映了(  )

A.周天子拥有绝对权威B.中国古代重农思想盛行C.小农经济占主导地位D.政府推行重农抑商政策

3.

西汉时赵过总结劳动人民的生产经验,推行代田法;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旱地的耕耙耱技术形成,南方水田也采用耕耙技术,极大地提高了土地的利用效率。这说明中国古代农业(  )

A.工具种类繁多B.生产自给自足C.注重精耕细作D.经济发展迅速

4.

家产均分继承是中国封建社会最基本的继承原则,其在唐代被载人《唐律》,宋承唐制,其在继承法中的地位更加稳固。这种制度的实行(  )

A.源于人多地少的矛盾B.推动了多子多福观念的形成C.规范了耕织结合模式D.巩固了小农经济的经营模式

5.

至元二十一年,元朝政府实行 官船官本商贩之法 ,就是说,政府出本钱出船,然后招人去用官家的船进行海外贸易。获得的利益,政府得七分,个人得三分。这个政策反映出元代(  )

A.实施 与民争利 的做法B.封建海关赋税过于沉重C.对海外贸易采取鼓励态度D.私人海外贸易空前发达

6.

明朝苏州一位叫谭晓的人,低价购买大量洼地,雇佣百名乡民劳动。低洼为池养鱼,池上筑舍养猪、鸡,鱼食其粪;四周垒高地,按地质种果树、蔬菜等。产品卖出后,收入是田地生产的三倍。这一现象(  )

A.反映了庄园经济的盛行B.表明租佃关系日益普遍C.受益于商品经济的发展D.说明农业技术趋于成熟

7.

徽商耗费巨额利润来促使自己缙绅化,又将大量财富抛向非生产领域,诸如购置族田,建祠,修家谱,以及提倡程朱理学等。徽商这种做法(  )

A.补充和强化了自然经济B.是宗法制度动摇的体现C.是政治地位下降的反映D.冲击了重农抑商的观念

8.

《荒政丛书》记载: 一妇每日纺棉三两,月可得布二匹,数月之织,可供数口之用,其余或换钱易粟,或纳税完官。 材料表明古代中国(  )

A.重农抑商已有所改变B.农业是财政的主要来源C.已显露近代化的曙光D.小农经济并非完全封闭

9.

1524年,有西班牙人这样说: 以前我们在世界的边缘,现在在它的中央了,这给我们的命运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改变。 这里的 改变 是指(  )

A.西班牙从此走上资本主义的道路B.西班牙成为世界霸主和世界工厂C.殖民扩张给西班牙带来巨大财富D.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

10.

15世纪中叶,在与东方的贸易中,欧洲的金银源源不断向外流出, 黄金问题 变为欧洲经济上的严重危机。由此带来的直接影响是(  )

A.有利于欧洲资本原始积累B.引发了欧洲的价格革命C.刺激了欧洲开辟新航路D.欧洲中心地位逐步确立

11.

下表为德国劳动力比重变化表,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时间

农业

工业

服务业

1882

42%

39%

19%

1907

35%

42%

23%

A.德国农业经济渐趋衰退B.德国结束分裂完成统一C.德国走上资本主义道路D.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开展

12.

马克思说: 它创立了巨大的城市,使城市人口比农村人口大大增加起来,因而使很大一部分居民脱离了农村生活的愚昧状态。 巨大的城市 的形成。主要基于(  )

A.商业革命,贸易中心转移B.农民失去土地,被迫流向城市C.工业革命,生产力巨大发展D.资产阶级政治统治地位的确立

13.

据记载,19世纪晚期至20世纪初,大量洋纱、洋布占据传统的土布、土纱市场, 洋布盛行以来,价廉售易……士民多购用之 ,甚至出现 民间纺织渐至失业 的现象,这说明当时中国(  )

A.经济受到战争破坏B.土布具有广阔市场C.经济结构逐渐变动D.小农经济根深蒂固

14.

19世纪80年代以后,一批来华的传教士中有人首先提倡天足;维新人士更率先反对缠足,主张放足;1901年,慈禧太后下达了劝禁缠足的懿旨;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后,孙中山下令禁止缠足。这说明(  )

A.近代放足运动具有反封建政治意义B.传教士主张男女的社会地位平等C.维新人士反对缠足的态度最为坚决D.女性群体的地位受到社会的关注

15.

据统计,1949年我国农业总产值在工农业净产值中所占比重为84.5%,1952年为74.7%,1957年为62.3%,这种变化反映了我国(  )

A.农业生产受到巨大破坏B.农村社会变革成效有限C.现代化建设的成就突出D.国民经济比例失调严重

16.

在19世纪中后期,奥斯曼土耳其、俄罗斯、中国和日本社会都面临着来自内部和外部的双重挑战,为此,各国都进行了以西方为样板的近代化改革。这说明(  )

A.工业文明向落后区域扩展B.落后国家被卷入世界市场C.西方国家的中心地位巩固D.经济全球化取得积极成果

17.

1919年3月,列宁在《俄共(布)党纲草案》中提到: 俄共将力求尽量迅速地实行最激进的措施,来准备消灭货币 ,要求 在全国范围内用有计划、有组织的产品分配来代替贸易 。这一认识(  )

A.适应了当时战时经济体制的需要B.是对马克思主义的重大理论创新C.直接导致苏俄政权陷入内忧外患的困境D.为新经济政策的进一步实施提供了依据

18.

据记载,从1926 年起,苏联政府在保持农产品销售价格基本不变的情况下,大幅度提高了工业品的零售价格。这反映了(  )

A.斯大林模式取得巨大成功B.工农业经济协调发展得以实现C.农民生产积极性持续高涨D.工业化以牺牲农民利益为代价

19.

斯大林强调新经济政策仅仅是退却,是对农民的暂时让步,要求转入进攻。斯大林执政时期,为 转入进攻 采取的经济政策是(  )

A.余粮收集制B.废除实物分配制C.农业集体化D.取消义务交售制

20.

二战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普遍进行政策调整,建立起包括医疗保健、养老、住房、失业保险和教育在内的 福利国家 制度。其主要目的在于(  )

A.刺激社会消费B.改善劳资关系C.缓和社会矛盾D.重塑政府形象

21.

1931年12月,美国总统胡佛在向国会提交的复兴计划大纲中提出:大幅度削减行政开支,发展联邦公共工程;扩大联邦农业贷款银行的贷款能力。这说明该计划(  )

A.坚持了自由放任政策B.不利于缓解经济危机C.体现了国家的干预性D.提升了社会消费能力

22.

下表为东北地区工农业比例关系的变化情况,这一变化说明(  ) 

年份

工农业总产值

农业

工业

1952

100

403

597

1957

100

6

764

A.社会主义改造完成B.国家政策的调整C.国民经济比例失调D.大跃进 运动开始

23.

1961年,中共中央颁布了 农业六十条(修正案)”,缩小社队规模,取消公共食堂制对于供给制问题,规定社员一切收入都 按劳动工分进行分配 。这一修正案(  )

A.推动了经济体制改革B.调整了农业的生产关系C.结束了人民公社体制D.完成了国民经济的恢复

24.

2013年4月,亚太经合组织(APEC)在印度尼西亚泗水召开贸易部长会议,会上贸易部长们同意成员经济体国间分享信息,并承诺到2016年将关税削减到5%或以下。这说明亚太经合组织(  )

A.将建立统一的亚太区域市场体系B.把对抗欧盟作为该组织的重要任务C.将进一步推动区域内部自由贸易D.将会完全消除各国间的矛盾和冲突

25.

1957到1970年间美国母公司从2800家上升到3500家,子公司数从1万家增长到2.5万家。1970年,美国跨国公司营业额占商品总出口一半以上,进口的三分之一以上。在20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这20年间西欧共同市场国家的跨国公司规模增长2倍,日本增长3倍。这表明,二战后至70年代(  )

A.美国霸权地位受到挑战B.美日西欧经济三足鼎立C.经济全球化日益发展D.欧洲一体化进程加强

二、材料阅读

26.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7分)
材料一 宋朝值得注意的是,发生了一场名副其实的商业革命……根源在于中国经济的生产率显著提高。技术的稳步发展提高了传统工业的产量……经济活动的迅速发展还增加了贸易量,中国首次出现了主要以商业,而不是以行政为中心的大城市……尤其是宋朝,对外贸易量远远超过以往任何时期。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宋朝 名副其实的商业革命 的主要表现。(6分)
材料二 一个人口几乎占人类三分之一的大帝国,不顾时势,安于现状,人为的隔绝于世,并因此竭力以天朝尽善尽美的幻想自欺……这样一个帝国注定要在一场殊死的决斗中被打垮。在这场决斗中,陈腐世界的代表总是激于道义,而最现代的社会的代表却是为了获得贱买贵卖的特权。

——马克思《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一卷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社会发展出现的问题。(5分)
材料三 1984年春,邓小平视察完深圳来到上海,发现两个城市的反差惊人。1990年4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决定开发上海浦东地区,把中国最大城市上海推上舞台,等于向世界宣告中国改革开放将扩大范围、提高层次,继续推进。中共十四大和十五大都强调,浦东在体制创新、产业升级、扩大开放等方面走在前面。

——(美)库恩《中国30年》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90年代以来我国改革开放的重大举措及历史意义。(6分)

2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8分)
材料一 1846年开始有两艘外轮在香港、广州间从事运输业务。1862年美国旗昌洋行出资100万两在上海创办了 旗昌轮船公司 。19世纪70年代出现了 中国内江外海之利,几为洋人占尽 的严峻局面。

——《早期中国轮船航运业的崛起》

(1)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一历史现象出现的原因,并指出它对中国经济的影响。(6分)
材料二 1876年发生了一个巨大的转折,上海轮船招商局并购美商旗昌的轮船公司。这样,招商局的船就从头一年11只11854吨,猛增一倍多达到轮船29只,并使各通商口岸进出中外轮船对比数从0增加到36.7:63.3。以后国家涉江浮海之货船,更是半皆招商局旗帜。舆论给了很高的评价,说这是千百年来创见之事,近代商战第一捷。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 近代商战第一捷 的历史意义。(6分)
材料三 1895年,浙江宁波绅商最先创办了对外海商轮局和永安商轮局。得以航行沿海和内河。此后,福建、广东、广西、上海、苏州、杭州、镇江、湖北、湖南以及山东、天津、吉林等地商轮公司或轮船局相继开办。据统计,1895—1900年间,各地先后开业的小轮船运输业约100家,加上原来的一些商轮企业,除去中途停业者外,到1900年继续营业的约有80家,轮船约有440艘,总吨数约10000余吨。

——《中国近代航运业之演进》

(3)依据材料三概括甲午战后我国航运业发展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发展原因。(6分)

28.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5分)
材料一 20世纪30年代,保护主义到处蔓延,人们放弃了相对稳定货币的追求, 世界资本主义退到了民族国家经济及相关帝国的避难所里。

——【意】杰奥瓦尼·阿瑞基《漫长的20世纪》

(1)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一历史现象出现的原因,该现象有何消极影响?(5分)
材料二 世界经济在1950—1973年间比任何时候增长都要快,这是一个无与伦比的黄金时代……其原因是先进的资本主义国家创造了一种新型的自由国际秩序。

——安格斯·麦迪森《世界经济千年史》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从经济角度简述二战后 新型的自由国际秩序 的建立过程。(6分)
材料三 今天的经济全球化基本上是 谁出钱,谁就有权决定游戏规则 。经济全球化的规则和制度安排,从根本上说,是由各国的力量对比决定的。尽管也有国际间有关经济全球化制度与规则方面的各种各样的磋商和协议,但其结果仍然是发达国家起主要作用的,而广大发展中国家则处于无权、被动的地位。

——《经济全球化与国际经济》

(3)依据材料三指出当今世界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有效的解决途径。(4分)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