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502.2020届安徽省皖江名校联盟高三第一次联考历史试题

适用年级:高三级 试卷类型:高考模拟 适用省份:安徽省 试卷年份:2019年 题数:27 浏览数:862

一、单选题

1.

据文献记载,禹死后, 启即天子位 益(人名)干启位,启杀之 ,又有 有扈氏不服,启伐之,大战于甘 。这说明(  )

A.父子相传已成王位继承的定制B.当时中国政治制度发生了变革C.夏启通过战争手段获得了王位D.大禹禅让于启引发了社会动荡

2.

有学者指出,春秋时期各国执政都是出身于特定的世卿家族,国君基本上无权任命执政,而战国宰相等高官多是由本国国君任命,宰相或者由国君最亲近的子弟姻亲担任,或者由出身寒微的士人担任。这反映了(  )

A.血缘宗法制度完全被破坏B.中央集权制度的全面建立C.各国出于富国强兵的需要D.君主专制得到进一步加强

3.

孔子时代,儒家比较侧重强调 ,而汉代儒家比较侧重强调 ,并有 汉以孝治天下 之说。据此推知其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儒学深受黄老之学的影响B.察举制取代了军功授爵制C.汉武帝采取诸多尊儒措施D.汉代巩固统治的现实需要

4.

武则天称帝前后,按照 上有依于古体,下有改于新文 的设想,亲自创造了十八个新文字(如下图所示),史称 武周新字 武周新字 的创造(  ) 

A.推动了唐代文学艺术发展进入新阶段B.为后代唐朝文物考证提供了历史信息C.标志着我国古代文字走向成熟D.顺应了古汉字演变发展的趋势

5.

日本学者摅薮内清在《中国·科学·文明》中说: 北宋时代是中国历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时代。 作者旨在说明北宋(  )

A.诗词散文繁荣B.出现新的生产关系C.中央集权加强D.科技文化高度发达

6.

根据下表信息可以得知,在澎湖地区的管理过程中,明朝政府(  ) 

时间

事件

事件后续

1281元世祖至元十八年

设置澎湖巡检司,隶属福建行省泉州府

明初沿袭

1384明太祖洪武十七年

因海禁而废澎湖巡检司

1563年,考虑沿海治安等,复设

1622明熹宗天启二年

荷兰人占领澎湖

1624年,明军收复澎湖

A.增强了政府领土主权意识B.加强了对台湾诸岛的管辖C.推动了两岸经济文化交流D.抵制了荷兰在亚洲的扩张

7.

下图为明清时期晋商行商路线示意图。该图反映出(  )

A.明清实行重农抑商政策B.山西成为全国商贸中心C.跨区域间长途贩运发达D.晋商垄断全国商业贸易

8.

晚清光绪年间,中国开始了机器铸造银元,名义上由政府掌握货币铸造权,实质上由各省直接管辖,如粤、闽、川等,因而也就出现了私铸银元现象。这表明(  )

A.银元始终是主要流通货币B.清政府中央集权面临危机C.铜钱消失于市场流通领域D.列强控制中国经济的加强

9.

王韬在近代首次提出 变法 的主张,他在介绍西方国家的 君主 民主 君民共主 这三种制度时,最早提出废除封建君主专制,建立 与众民共政事,并治天下 的君主立宪制。该思想(  )

A.为最早的提出发展资本主义B.推动了维新变法的兴起C.反思了当时中国近代化问题D.受社会进化论思想影响

10.

1902年1月,《英日同盟》正式签订,规定缔约双方要求通过维护中国和朝鲜的独立和领土完整以及一切国家在此两国机会均等,来维持东亚的现状和全面和平。此条约的签订(  )

A.使英国势力范围扩大到朝鲜地区B.抑制了日本在东北亚地区的扩张C.加剧了英日俄之间争夺远东的矛盾D.刺激了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11.

在1927年召开的中共五大上,共产国际代表鲍罗廷和罗易就土地革命问题出现激烈的争论,一个主张 土地革命广出论 ,一个坚持 土地革命深入论 ,结果导致中共中央在革命紧急关头无所适从。此次会议说明(  )

A.中国革命必须走自己的道路B.苏联对中国革命影响有限C.中国革命学习苏俄式的经验D.国民大革命已延伸到农村

12.

1932年12月,中苏恢复外交关系,对此,当时出席国际裁军会议的中国代表顾维钧说: 我国同苏联恢复外交关系出人意料,在日内瓦引起轰动,给人以良好印象。因为时机适宜……使中国在国联的朋友得到鼓舞。 中苏复交(  )

A.有力地遏制了英美等对华侵略B.适应了民族战争新形势的需要C.使中国国际地位得到显著提高D.壮大了中共领导下的革命力量

13.

下表为安徽省铜陵市和马鞍山市区划演变部分情况,据此可知,两市区划演变(  ) 

铜陵市

马鞍山市

作为中国铜工业摇篮的铜陵,1949421日解放,同年513日划归皖南行署池州专区管辖。19561012日,成立铜官山市,属省直辖。1958年,95日,撤销铜陵县建制,市、县合并,改名铜陵市,属省直辖。

19558月,设马鞍山矿区政府县级,隶属芜湖专区。19561012日,国务院批准设立马鞍山市,为省辖市。其间,当涂县先后隶属芜湖专区地区、宜城地区。

A.是工业化发展的需要B.沿用苏联建设模式C.受计划经济体制影响D.沿袭两地历史建制

14.

近70年以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既是中国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的基石,也被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所接受,已成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实现各国互利共赢的重要准则。这表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

A.己被国际社会共同认可B.能够解决各种国际争端C.成为中国智慧重要构成D.成为中美关系破冰关键

15.

雅典陪审法庭判决苏格拉底死刑后,有人劝他逃跑,遭到了拒绝。为此他打了个比喻,说法律是父亲或主人,自己是儿子或奴隶,儿子不能用父亲对待自己的方式对待父亲或者奴隶不能用主人对待自己的方式对待主人一样。由此表明(  )

A.法律面前所有雅典人一律平等B.苏格拉底不满法庭判决的结果C.维护法律即维护了城邦公共利益D.苏格拉底主张改革雅典民主政治

16.

公元前242年,罗马设立外事审判官,专门审理涉及异邦人的民商事案件,但在审判时,既不适用罗马公民法,也不适用异邦法,而是对于本案相关各国的实体法进行综合处理,运用相对简单的规则。这些审判规则(  )

A.根本上维护了异邦人的合法权益B.利于公民法完善和发展到万民法C.使民商事等法律开始融进罗马法D.体现出万民法中公平正义等精神

17.

近年来的史学研究表明,在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中,代表国王和代表议会的两大阵营里,各阶层的比例大体相当,都有贵族、乡绅、富商巨贾和一般商人,也有中小土地所有者和手工工匠。据此(  )

A.可以分析未来英国政治基本趋势B.能证明英国社会结构有利于革命C.无法划分两大阵营最明显的界限D.能探讨英国发生革命的根本原因

18.

有学者指出,1789年法国大革命后至19世纪晚期,法国的政治制度进入到多变时代。这一时期最核心的变化是(  )

A.封建帝制与君主立宪制之争B.王权与公民权利地位的变化C.君主立宪派内部权力之争D.民主共和派内部权力之争

19.

1802年美国成立的西点军工学院和1824年成立的闵斯利尔多科技术学院堪称美国科技教育史上的两个先驱;1869年又仿效柏林大学,又办起了美国自己的第一所大学——霍普金斯大学;1876年美国首创科学技术研究院。这些院校的创办(  )

A.推动美国率先完成工业革命B.取得了与西欧平起平坐地位C.充分发挥了中央集权的作用D.加速了世界科技中心的转移

20.

巴黎公社做出规定,一切工作人员都实行全面选举制并可以随时撤换,把国家公职人员的薪金减到 工人工资 水平。这些规定(  )

A.有助于打碎一切国家暴力机器B.提高了民众的政治与经济地位C.铲除了产生社会不公平的基础D.意在调动工人参与革命的积极性

21.

1927年,斯大林说: 我们无法预知帝国主义者哪天会进攻苏联,甚至阻扰我国的建设,任何情况下他们都能够用我们在技术、经济上的短处来侵犯我们,这是毫无疑问的。 为此,苏联(  )

A.确定加速发展农业的方针B.制定优先发展重工业政策C.积极用市场调节发展经济D.大规模引进西方人才技术

22.

由于罗斯福政府采取的措施,美国的工业生产恢复得较其它国家快,从1934年的低潮到1937年7月的高峰,工业产值增长了79%,但实际国民生产总值直到大约1942年才恢复到危机前的水平。这表明,美国(  )

A.新政措施不力B.经济危机破坏严重C.受到二战影响D.深受贸易壁垒影响

23.

据国际劳工组织统计的资料显示,1990年后全球移民工人共有1.75亿,其中5600万在欧洲;又据联合国人口司推断,2005年初国际移民的数量已达1.85亿至1.92亿之间,其中欧洲是最主要移民接收地之一。国际移民多数前往欧洲的根源是(  )

A.国际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B.冷战结束和两极格局瓦解C.世界多极化发展趋势加速D.欧盟各国人口政策的吸引

24.

美国学者韦勒克有这样的论述: 它要求在题材上包罗万象,同时在方法上做到客观,即使这种客观性在实践中难以实现……由于不能总是在描述和规定之间实现一定冲突,它就试图在 典型 的概念中调和二者。 材料论述的文学流派是(  )

A.新古典主义B.浪漫主义C.现实主义D.现代主义

二、材料阅读

25.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分)
材料一 明朝前期,消费呈现尚 、务实特征,万历《通州志》卷2风俗载,南直隶通州 弘、德之间,枕有淳本务实之风。 成化《山西通志》卷2载,太原 工商务实勤俭 。然而,中期以降,消费发生嬗变,凸显奢靡之风尚,乾隆《震泽县志》卷25风俗序载,苏州府 万历以后迄于天崇,民多世富,其奢侈乃日甚一日焉。 上至皇室下至民间竞相奢靡,顾炎武认为: 自神宗以来,黩货之风日甚一日,国维不张,而人心大坏,数十年如此矣。 消费奢靡,对明代的社会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张邦建《明朝中后期奢靡之风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材料二 与16世纪相比,这一时期欧洲消费竞争的特征发生了变化。首先,消费竞争的主体是家庭,竞争的目的是为了维护家族的地位和荣耀;到了18世纪,消费竞争的主体则成为个人,消费竞争的目的是为了个人的地位和荣耀。其次,16世纪消费竞争的动力主要在于政治,但18世纪消费竞争的动力主要在于文化与市场,其表现形式就是对时尚的追逐和竞争。而时尚的制造者不仅仅是贵族,市场也参与到时尚的制造中来……时尚的大众参与导致西方进入了 大批量需求 时期。

——李琴《从勤俭节约到消费至上对西方消费主义文化的历史考察》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朝中后期社会风尚嬗变的原因,并作简要评价。(13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说明明朝中后期与16-18世纪欧洲消费变化的相同之处,并分析由此产生的主要不同影响及其原因。(12分)

三、开放性试题

26.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一种同一的、总的动因会对不同的局部产生不同的影响,因为每个局部都会以不同的方式,对同样动因所驱使的各种力量做出反应并起到自己的作用。

——摘自(英)阿诺德·汤因比《历史研究》

结合中国近现代史,评析材料中的观点。(要求:论点明确,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述清晰)

四、材料阅读

2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5分)
材料一 (世界)文明都出现了伟大的精神导师,古希腊有苏格拉底,中国有孔子……他们提出的思想原则塑造了不同的文化传统。而且更重要的是他们虽然远隔万里,但却有许多相通的地方。

——雅思贝尔斯《历史的起源与目标》

材料二 古代中国不重神权的思辨哲学及对伦理道德的强调,与追求理性主义的启蒙运动相符,因此,一些启蒙思想家对以中国文化为代表的东方文化表现出极大的兴趣。著名思想家伏尔泰在其著作《风俗论》中提到,如果说某些历史共有确实可靠性,那就是中国人的历史。伏尔泰还对中国古代政治、法律制度和道德加以称颂。孟德斯鸿认为,中国的统治者因为严格遵守礼教而取得成功。除了实现精神文化方面的推崇外,中国的园林建筑、服饰、风俗等也被当时的欧洲人所仿效。

——周晓非《启象运动时期的中国热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苏格拉底和孔子所塑造的文化传统,并分别概述其思想演进和政治影响。(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法国启蒙思想家们推崇中国文化的历史背景。(6分)
(3)综合以上材料,谈谈你对东西方文明的认识。(3分)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