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525.2018—2019学年度江西省上饶市高二第二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适用年级:高二级 试卷类型:期末考试 适用省份:江西省 试卷年份:2019年 题数:27 浏览数:240

一、单选题

1.

《诗经》由王室乐官制作的乐歌、公卿列士进献的诗歌及经收集、筛选的民歌构成,由周天子颁诸各国,成为通用统一的标准诗乐,从此通过各种方式流传蔓延。《诗经》的传播(  )

A.以书面记载为主要方式B.推动了平民教育的发展C.维持了天下共主的地位D.有利于构建文化的认同

2.

据《周礼·春官》记载,周人去世后,实行聚族而葬的 族墓 制度。 族墓 公墓 邦墓 公墓 是国君与显赫贵族实行族葬的公共墓地,事先有一定的规划,按照宗法等级关系排定墓位; 邦墓 则是 国民族葬 的墓地。这反映出西周(  )

A.墓位规划依据血缘B.以礼乐制维护宗法制C.国君拥有绝对权威D.丧葬制度已非常完善

3.

汉代察举制的标准基于乡里 清议 ,而 清议之论 多基于地方儒士的口碑,且经察举而入仕者,能影响其所出之乡里的后续察举。这反映出当时(  )

A.儒生把持人才选用B.儒学政治影响扩大C.选官标准完全统一D.官僚政治渐趋成熟

4.

明初废中书省后,皇帝直辖六部,尚书、郎中权重,侍郎、员外郎权轻,到清代,六部尚书和侍郎均称为堂官,都有直接上奏权,如若意见不一致由皇帝裁决。这变化反映了(  )

A.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弱化B.君主专制统治逐渐加强C.内阁议政功能已被剥夺D.六部成为行政权力中枢

5.

大明宝钞 货币制度标志着国家权力对社会经济过程的控制,而海外白银的大量流入和普遍使用,对朝廷所长期坚守的钱钞货币体系构成致命冲击。 夫银产于地,人得而私之 相对于宝钞和铸币,白银是封建统治者们所不能控制的。材料反映了白银货币化(  )

A.打破了专制政府的货币垄断权B.切断了货币恶性通货膨胀C.是民间私有资本迅速发展产物D.促进了社会商品经济发展

6.

在第一次鸦片战争中,珠江两岸数以万计的当地居民以十分平静的神情观看自己的朝廷与外夷的战事,好似在观看一场表演,当挂青龙黄旗的官船被击沉,清军纷纷跳水,两岸居民竟然发出像看马戏看到精彩处的嘘嘘声,类似的现象在近代列强侵华战争中不断重复上演。这主要反映了(  )

A.清政府的统治腐朽没落B.小农意识深厚不谙熟世情C.近代中国国民意识淡薄D.普通民众受教育程度较低

7.

1864—1867年间,清廷下令在长江中下游六省开展清赋,在 清户口 清地籍 清地亩 的基础上重新编制册籍。这一举措意在(  )

A.保障财政赋税征收B.强化对地方的控制C.恢复社会经济发展D.清除太平军的影响

8.

1912年由中华书局编写、教育部审定发行的《中华共和国民读本》上册,有国家、国体政体、国民、权利、义务、中华民国人民权利义务、行政、同法、行政裁判所、行政诉愿及诉讼、国会、选举等课目。据此可知,当时(  )

A.教学内容切近社会现实B.政府重视国民常识教育C.国家强化对思想的控制D.教材成舆论宣传的载体

9.

1936年,西南地区开办了21个重工业厂矿,陇海铁路延伸至宝鸡,湘桂、黔桂、湘黔、川滇、滇缅等铁路在1937年前后也相继破土兴建。这体现出当时政府(  )

A.加强工业基础设施建设B.着力提升中国国际地位C.积极准备对日持久防御D.试图强化国共对峙实力

10.

据统计,陕甘宁边区1937—1940年公粮征收情况如表所示。
表1937—1940年陕甘宁边区公粮及人均负担表单位(单位:石) 

年代

实征公粮

购粮

合计

人均负担

占收获量百分比%

备注

1937

13895

13895

01

128

机关部队脱离生产人员最多不过3万人

1938

15972

16700

32672

012

132

大后方学生大批涌入

1939

52250

24400

76650

04

292

调前线部队回防,学生陆续涌入,脱离生产人数增至4万人

1940

97354

18751

116105

07

638

粮食征、购不足,与实际需粮尚差34000

由此可知,这一时期的公粮征收 (  ) 

A.服务于战时经济的需要B.保障了敌后的粮食供应C.促进了土地资源的开发D.减轻了边区人民的负担

11.

下图为创作于1953年的新年画《又増加了两分》(局部),描绘了一位年青的姑娘在麦收劳动中表现优秀,获得了集体评工会增加的两个工分。这反映了当时(  ) 

A.女性成为农村建设的主力B.人民公社化运动蓬勃开展C.男女平等观念已深入人心D.互助劳动提升农民积极性

12.

1983年,《人民日报》头版发表《一快一慢说明什么》的文章,提到北京市顺义县投资建立燕京啤酒厂,一年就顺利投产;山东省青岛市的青岛啤酒厂搞扩产,三年过去了连章都没盖全, 婆婆太多,相互掣肘 。这表明(  )

A.单一的所有制结构已被突破B.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势在必行C.多种经济成分开始共同发展D.市场经济改革成为社会共识

13.

恩格斯指出,罗马法 作为商品生产者社会的第一个世界性法律 ,使得 中世纪后期市民阶级在不自觉地追求的东西 有了现成的依据。恩格斯意在说明罗马法(  )

A.奠定了资产阶级的政治原则B.影响了近代欧洲的法律复兴C.维系了罗马帝国的政治统治D.确立了法律至上的司法观念

14.

古希腊人常在重大场合及庆典活动中举行竞技比赛以展示男性的力量和勇气,优胜者将获得橄榄枝花冠并彰显父辈和城邦的荣耀,他们会获得城邦人民的敬重、塑立雕像和唱颂赞歌。这表明(  )

A.竞技精神是人文主义的体现B.成年男性公民是民主的基石C.英雄人物塑造源于竞技比赛D.公共活动能够凝聚城邦力量

15.

1701年英国议会通过的 嗣位法 规定,法官的任免权不再属于国王而属于议会;以后凡议会谴责、定罪的人,国王都不能任意赦免等。这些规定说明当时的英国(  )

A.对王权的限制有重大突破B.王权专制走向终结C.司法权高于王权得到认可D.责任内阁已经建立

16.

19世纪,把公园和公地比喻为 城市之肺 的观念在伦敦广泛流传,报刊媒介大肆宣传 城市之肺 的益处。这一现象的出现反映了当时英国(  )

A.社会环保意识增强B.交通阻塞状况严重C.工业革命成效显著D.人口增长速度过快

17.

17—18世纪,英国的思想家普遍认为不守时是贫穷的祸根,许多学校都将 准时 作息规律 写入了办学宗旨当中。这反映出当时英国(  )

A.生产组织形式发生变化B.技术进步推动思想发展C.社会观念适应经济需要D.政治体制影响教育理念

18.

列宁在多次广泛调研之后,发现俄国 无产阶级不但是少数,而且是极少数,占大多数的是农民 商业是千百万小农与大工业唯一可能的经济联系 。为此,他推动政府(  )

A.固定粮食税以促进经济的恢复发展B.实行农产品的国家收购制C.先农业后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D.加快社会主义工业化进程

19.

17—18世纪,欧洲社会不再颂扬个人对国王和宗教的忠诚,各种爱国人士的塑像竖立起来,出现了国旗、国歌和各种国家节日。这反映出欧洲(  )

A.封建专制王权进一步强化B.资产阶级革命的影响扩大C.启蒙运动推动思想的解放D.国家和民族认同观念显现

20.

1955—1959年,苏联与越南签订多项协定,在贸易、航海、贷款方面相互给予最惠国待遇,苏联向越南提供无偿援助4.4亿美元,无偿转让技术资料、互派专家等。据此可知,苏联此举意在(  )

A.与美国争夺中间力量B.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C.推动越南的民族独立D.扩大在东南亚的影响

21.

1930年,美国通过了极端贸易保护主义的 斯穆特一霍利关税法案 。该法案修订了1125种商品的进口税率,其中增加税率的商品有890种。在当时的形式下,美国的这一做法(  )

A.缓解了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B.诱发了国际自由贸易体系的崩溃C.体现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特征D.有效转嫁了经济危机造成的危害

22.

1969年哈易斯·哈里斯做的一次民意测验表明,人们强烈反对在海外使用美国军事部队。多数人认为美国 不应该太多地从国际的角度来考虑问题,而应该更加集中力量解決我们自己国内的问题,在我们自己的国土上增加力量,创造繁荣 。这折射出(  )

A.苏联开始威胁美国本土B.美国全球战略面临调整C.国际政治格局发生巨变D.美国经济已陷入 滞胀

23.

在今天,当西方发达国家向海外低廉劳动力地区每移植一家工厂,便输出相应的工作机会,或者说同时输入相应规模的失业人数。原先享有优惠和高工资待遇的西方劳工,也就只好来分担第三世界工人的传统性失业和低工资了。这表明经济全球化(  )

A.使传统社会问题呈现全球共性B.加剧了全球竞争中的利益失衡C.削弱了发达国家资金技术优势D.缓解了发展中国家的失业问题

24.

这是一种纯文学的写作手法,它借用虚构与艺术手法在作品中去描写政治谎言、道德谎言、商业谎言等谎言,客观的呈现现实生活、人生特征等 。与此描述相符的作品是(  )

A.《唐璜》B.《百年孤独》C.《老人与海》D.《玩偶之家》

二、材料阅读

25.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分)
材料一 山西一地在明代276年间曾37次出现灾疫,且多在成化十八年(1482年)之后,尤以万历、崇祯两朝为甚。疫灾常常与水、旱、地震等自然灾害同时发生,尤与饥荒并发的频率最高。战祸一起,疮痍满目,疫疠丛生。面对频发的灾疫,朝廷常常发布诏令减免税粮田租,也常发帑赈济直接救济灾民,减缓灾情。在疫病流行时期,军营将士会食用特定草药预防疫病,并将染病患者与健康士兵隔离开来,以免扩大传染。地方官府常常采取施医送药的救疗手段,扩大救疗面。明朝时对疫病发生虽已有较为科学的认识,但仍然存在以天命解释灾难和疫病发生的情况,认为天意不可违,因而一些地方官也常采用斋戒祈祷的方法驱避疫气。一些深怀济世思想的医生不避疫气,不辞劳苦,施医送药。深受儒家爱民思想的知识分子和有识之士也主动出资出力,救助于民。

——摘编自张丽芬《明代山西疫灾特点及救疗措施述略》

材料二 14至17世纪中期,伦敦先后爆发过20多次大小瘟疫。面对最初的黑死病疫情,教皇亲自设计弥撒驱逐瘟疫,教会则通过教堂担负起医疗救治的责任。政府规定严禁暴尸街头,死者必须深埋;限制出入病疫区。许多地方当局还规定有传染嫌疑的房屋及家具要通风熏蒸、曝晒消毒,并向民众普及医学和公共卫生知识。英王对疫病重灾区免除征税,同时发布公告严控伦敦城内的屠宰活动,禁止污血流入街道或泰晤士河。随着疫病的扩散,政府进一步制定卫生法规,管制医药行业,推进医疗的正规化进程,并新建或重建多家医院。城市也开始设置清道夫清扫街道。到了16世纪,关注公共健康成了欧洲各大城市普遍的现象。这些医学上的变化被称为人类历史上的 第一次卫生革命

——摘编自魏晨光《从黑死病反观14—17世纪英国的社会生活和医疗状况》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代山西地区防治疫情的措施和作用。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14—17世纪英国应对疫情措施的背景并说明 卫生革命 的意义。

三、开放性试题

26.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近代 国学 的观念,从19世纪末到20世纪20年代末,经历了三个阶段的变化

阶段

时间

内涵

第一阶段

晚清到辛亥革命

国学代表一个国家的文化和语言,其出发点是本于爱国主

义的立场、着眼于政治的救亡。

第二阶段

辛亥革命到新文化运动

人们关注的不是把国学作为国家兴亡的文化基础,反而是从文化的角度,批判原有文化,引进西方文化价值来发展现代中国的文化。

第三阶段

20世纪20年代

人们对国学的关注,既不是强调政治,也不是突出文化,

而是注重如何发展学术研究。

——据陈来《近代国学观念的发生与演变》整理

从材料中提取一到两个信息,自拟论题并结合近代中国的相关知识予以阐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言之成理。)

四、材料阅读

27.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5分)
材料 刘晏是唐代著名经济改革家和理财家,曾任宰相,长期负责财政工作。他曾对漕运大米进行改革:将全程运输改为分段运输,将散装米改为袋装;开设10个船厂,建造2000艘大船;废除无偿劳役,改为工资雇佣制。运米的费用来自盐税改革,即将官产、官运、官销改为民产、官收、商运和商销,这一制度一直沿用到明清。此外,他还在各地设立巡院,作为经济信息基地,并以高报酬招募大批善于奔走的信息员( 疾足 驶足 )传递经济信息,在巡院和京师之间设立驿站,负责接应信息。各地确定收粮数据,丰年收贮粮食,灾年贱价在灾区出售;同时还免除一些赋税。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代漕运改革的措施。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唐代漕运改革的意义。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