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530.2018—2019学年度安徽省皖西南联盟高一第二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适用年级:高一级 试卷类型:期末考试 适用省份:安徽省 试卷年份:2019年 题数:24 浏览数:2350

一、单选题

1.

据考古发现,在江苏六合程桥的吴国墓、湖南常德德山的楚国墓、长沙的楚墓,还有山西侯马的北西庄等遗址出土的春秋晚期的多种铁器中,不乏铁耒、铁耜、铁铧等农具。这些考古发现可以佐证,春秋晚期(  )

A.南方耕作技术优于北方B.农业生产范围拓展C.铁农具已用于农业生产D.精耕细作走向成熟

2.

研究发现,两汉制造漆器的工种包括素工、木工等九种,监造人员有护工卒史、长、丞等多种。这说明汉代(  )

A.官营手工业技艺高超B.官营手工业分工细密C.官府控制民营手工业D.工商食官制度被打破

3.

明政府规定: 海外诸国入贡,许附载货物与中国贸易。因设市舶司,置提举官以领之,所以通夷情,抑奸商,俾法禁有所施,因以消其衅隙也。 由此可知,明政府意图(  )

A.设置官吏严厉禁止中外贸易往来B.打击外国商人在中国的不法行为C.解决中外贸易交往中的商业纠纷D.在朝贡贸易基础上发展对外贸易

4.

有学者认为,地理大发现是欧洲人自身 文明(优势)”的大发现。该观点主要是基于地理大发现(  )

A.引发了西欧商业革命B.拉开了西欧早期殖民扩张的序幕C.催生了世界市场雏形D.促进了各大洲之间的物种交流

5.

下面是16—19世纪中叶英国城市人口所占比重图(单位:%)对该图解读正确的是 (  )

A.16世纪英国贩卖的黑人奴隶主要流向城市B.17世纪后半期英国农村人口数量大幅减少
C.19世纪前后英国工业革命加速城市化进程D.19世纪中期英国城市化水平达到历史顶峰

6.

由于长期处于分裂制据状态,德国直到19世纪三四十年代才开始第一次工业革命。19世纪70年代,第二次工业革命在欧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展开时,德国尚未完成第一次工业革命。据此可推知,德国(  )

A.政府加大对科技投入B.并未真正完成国家统一C.工业化进程非常缓慢D.交叉进行两次工业革命

7.

按照美国人马士的说法, 在该口岸(福州)的历史上,第一年(1844年)没有外国船只进口;第二年有765吨的航运进口,贸易价值是375000元;但是在第三年和第四年又没有一只船了 。马士所述现象从侧面说明(  )

A.中国传统经济结构的顽固B.中国卷入了世界市场C.西方列强打开了中国市场D.中国自然经济的解体

8.

下图是山东利普织布公司于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发行的股票,股票上记载了利普织布公司初创时期的相关信息。这反映出当时(  ) 

A.山东企业出现近代经营理念B.山东纺织业水平全国领先C.中国民族工业以轻工业为主D.中国股份制公司较为流行

9.

据不完全统计,从1912年到1919年,短短8年的时间,就新建近代工矿企业470多家,投资资金近1亿元再加上这段时期对原有企业改造资金,1912—1919年这8年的投资,相当于1912年前50年的总和。由此可推知,近代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

A.资金充足利润丰厚B.与国内外环境变化密切相关C.具有顽强的生命力D.壮大了民族资产阶级的力量

10.

1957年9月,中共中央八届三中全会讨论通过了《关于改进工业管理体制的规定(草案)》、《关于改进商业管理体制的规定(草案)》、《关于改进财政管理体制和划分中央和地方财政管理权限的规定(草案)》等文件。这些文件的通过表明当时党中央(  )

A.改变了高度集中的计划体制B.及时纠正 大跃进 的错误C.积极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D.扎实推进社会主义三大改造

11.

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提到: 从深圳的情况看,公有制是主体,外商投资只占1/4,就是外资部分,我们还可以从税收、劳务等方面得到益处嘛!多搞点 三资 企业,不要怕。 这表明邓小平主张(  )

A.设立沿海经济特区B.坚持社会主义制度C.深化行政体制改革D.深入推进改革开放

12.

1903年,德菱、容菱两位格格留学归国,一时找不到合适的满服,西太后竟传旨说: 不必定穿旗服,甚愿汝等着西衣人见,可以考究西俗也。 这反映了当时(  )

A.服饰观念的开放B.清政府决心改制C.封建习俗被废除D.国人服饰西方化

13.

梁启超在《时务报》上发表文章指出: 理想的报刊应当承负起 广译五洲近事 的职责,好让读者可以知晓全地大局,与其强盛弱亡之故 这表明梁启超认为报刊应(  )

A.唤起国人的危机意识B.传播西方先进思想C.提高民众的文化水平D.启发民智以图自强

14.

美国传统的社会价值观是清教徒的传统观念,即努力工作、个人奋斗、节制物欲、反对浪费等。到了20世纪20年代,发财致富成为人们最大的希望,投机活动受到青睐,享乐之风盛行。20世纪20年代美国的这种社会价值观念(  )

A.奠定了美国经济繁荣的基础B.为世界经济危机的爆发埋下了隐患C.源于一战对美国的沉重打击D.体现了人们对自由放任正常的不满

15.

据相关文献显示,1977年完全受管制的产业创造了美国国民生产总值中的17%,这一比例在1988年下降到6.6%,运输、电信、能源和金融等行业得以摆脱经济法规的制约得到迅速发展。这一变化说明20世纪80年代美国(  )

A.减少国家干预经济B.对工业实行国有化C.加大社会福利开支D.重点发展信息产业

16.

1919年3月,苏维埃人民委员会颁布法令规定, 每个公民都是公社成员,都要到指定地点登记注册,才能领到配给的食品和日用品 ,1920年又颁布法令规定 逃避劳动就要受到法律的制裁 。这些法令(  )

A.调动了人民的生产积极性B.符合新经济政策的要求C.具有战时共产主义的特色D.确立了计划经济的模式

17.

据统计, 一五 计划期间苏联工业年增长率为2%, 二五 期间为8%, 三五 期间为13.2%。1933年,苏联农业总产值比1929年下降了23%,此后很长时间内一直不景气。这说明斯大林模式(  )

A.促进了苏联经济的持续发展B.压制了地方企业的积极性C.导致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D.体现了社会主义的优越性

18.

1957年初,最高苏维埃决定将原属中央和加盟共和国各部管理的企业一律交给所在地区的国民经济委员会管理。对此,赫鲁晓夫信心满满地认为 放松中央控制会推动生产发展 。但是,执行的效果并不明显。出现这一结果的主要原因是(  )

A.未扩大企业的经营自主权B.违背了斯大林的工业化模式C.苏联工业结构发展的失衡D.美苏争霸激化苏联国内矛盾

19.

1944年7月,《国际货币基金协定》确认了美国规定的35美元等于1盎司的官价,这实际上抬高了美元的对外价值,压低了黄金的价格。据此可知,布雷顿森林体系(  )

A.导致世界金融市场的混乱B.促进了世界贸易体系的形成C.避免了国与国的货币贬值D.有利于战后美国对外经济扩张

20.

右面为 英国脱欧 的漫画,对其解读合理的是(  ) 

A.欧盟内部利益矛盾不可调和B.欧洲一体化进程严重受挫C.欧洲联合违背历史发展潮流D.世界多极化格局趋势减弱

二、材料阅读

2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一 整个长安城非常方正、规整,街道笔直如前,以直角交错,将城廓分割成格子一样的 (居民区)与 (商业区)。事实上,在唐代长安城这个 大祺盘 中,确实隐藏着一套中世纪I式的城市制度:坊与市相分离,坊是封闭的空间,外面有坊墙包围,坊内没有商铺、市场、酒:楼,居民想买东西必须到东西二市。市也是一个封闭空间,也有高墙包围,并实行严格的开闭市制度, 凡市,以日中击鼓三百声而众以会。日入前七刻,击钲三百声而众以散 ,散市即关闭市门。甚至市中百货的价格,也由政府委任的市令决定。这一套城市制度,便是 坊市制 ,与 坊市制 相配套的还有另一项城市制度一 夜禁制

——吴钩《为什么说宋代发生了一场城市革命

材料二 北宋东京平面图
 
瓦肆是随着宋代市民阶层的形成而兴起的一种游乐商业集散场所。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在城市布局与城市商业发展上,北宋东京与唐代长安城的不同。(6分)
(2)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产生上述不同的原因。(6分)

2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一 1947年,中共颁布《中国土地法大纲》,规定:没收地主土地,实行耕者有其田,按农村人口分配土地。它向全中国和全世界表明:中国共产党高举反封建的战斗旗帜,为在全国消灭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提供了一个基本纲领。同时,它在国民党统治区产生了广泛的政治影响,对随后新中国政权的建立和巩固发挥了推进作用。

——摘编自李佑新、高文学《土地改革对新中国制度建设的历史影响》

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初期,新解放区和即将解放的地区尚未进行土地改革。1950年6月,中央人民政府公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以改变过去征收富农多余土地财产的做法,确立了 依靠贫农、雇农,团结中农,中立富农,有步骤、有分别地消灭封建剥削制度 的土改总路线。中央和地方政府派遣大批土改工作队,深入指导土改运动。1952年年底,除西藏、新疆等少数民族聚居区外,大陆土改取得了巨大胜利,约3亿农民分得7亿亩地和大量生产资料及其他财产,最终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中一项最基本的历史任务。

——摘编自靳德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共颁布《中国土地法大纲》的意义。(6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1950—1952年土地改革的基本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共推行土地改革的原因。(6分)

23.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1929年以来,凯恩斯就密切关心美国应对大萧条的各种措施。1932年5月,凯恩斯发表 世界经济展望 一文,告诉美国 这不是贫穷危机,这是丰裕危机 。有些人坚持摆脱之道是紧缩与节约,只要这种气氛不改变,美国在近期内就不会有繁荣。1933年3月,罗斯福就任总统不久,凯恩斯又在《繁荣之道》中更加有力地详细论证运用政府开支以摆脱萧条的道理,说明用于公共工程的赤字开支每直接雇佣一人,便可间接再雇佣两人。他还批驳罗斯福主张的平衡预算的政策,鼓吹减税,认为预算平衡只能依靠扩大国民收入,而这就要求增加就业。
材料二 田纳西河流城综合治理、全面发展计划的实施,大大提高了该地区人民的生活水平。1940年,而且是在战争开支产生影响之前,该地区7个州的人均收入比1933年增长73%,而同期全国人均收入只增长56……不仅如此,按照该局负责人之一戴维。利连撒尔的说法,这一计划的实施,使得 在那个流城里人民和他们的机构,在10年之内完全把这个区城的面貌改变了。土地的生产力增加了许多倍,为青年男女提供的机会已经增多了。人民现在掌握了现代的工具,正塑造着一个新的流城 。此外,田纳西河流域管理局还在农村电气化管理局的配合下,将电力输送到广大农村,彻底改变了农民的生活方式……然而,罗斯福政府毕竟是垄断资产阶级代理人,它未能克服南部的种族偏见,却让协同管理局工作的地方机构有计划地将黑人排斥在外,不许他们参与此事并分享收益。

——上述材料均摘编自刘緒貽《美国通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凯恩斯的经济主张。(6分)
(2)根据材料一、二,指出凯恩斯主义在罗斯福新政措施上的体现,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些措施的影响。(8分)

24.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一 二战以来,欧洲所接纳的移民人数不断增加,这些移民逐渐成为欧洲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1945年至20世纪70年代早期,欧洲的经济迅速发展,国际资本大规模流向欧洲,生产的扩大需要更多的劳动力。而二战夺走了欧洲大量的青壮劳力,人口的低出生率又不能及时弥补劳动力缺口。这样,欧洲成为大规模移民运动的目的地之一。对此,欧洲各国政府基本上是欢迎的,并主动到世界劳动力市场上寻找劳工。
材料二 1973年以后,招募劳工(不管是外籍劳工还是殖民地劳工)在很大程度上已经停止,但欧洲共同体内部的移民,事实上还在继续,技术劳工和高层次人才的移民不断增加。到20世纪90年代初期,把欧共体作为一个单一的劳动力市场以及把欧盟内部的流动看作类似于民族经济内部的流动开始成为习惯。

——材料一、二均摘编自薛永生《战后欧洲移民与移民问题》

材料三 在社会就业层面上,大量移民对当地劳动力市场也形成了冲击。尽管移民人口的失业率远高于当地人,但许多欧洲人和某些政党依然认为,大量移民的存在明显挤压了本国公民的就业空间。在国家安全层面上,大量移民的存在对国家安全构成了前所未有的挑战。由于缺乏有效的一体化社会融合政策,来自北非的移民及其后代,在社会教育、就业、语言、生活习惯等方面倍遭歧视,因而容易走上犯罪道路。

——摘编自刘晓平《战后欧洲移民政策与地中海南北移民问题初探》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1945年至20世纪70年代早期欧洲移民人数增加的原因。(4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1973年至20世纪90年代初期欧洲移民的特点。(2分)
(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战后欧洲移民对欧洲社会的影响。(6分)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