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15分)
材料一 安史之乱
”后,中国经济重心不断南移,以种植水稻为主的江南地区经济在全国经济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农业通过五代和北宋200余年的持续发展,江南生产的粮食成为供给天下的粮食来源,于是出现了
“苏湖熟,天下足
”的民谚。到了明朝中后期,湖广地区承接江南地区农业功能,出现了
“湖广熟,天下足
”的说法。
——李华欧《论明清时期“湖广熟,天下足”经济现象》
材料二 由于家庭手工业的衰落,农民只能在改进产品或放弃手工业这两者之间进行选择,改革产品不仅仅是一个技术问题,也是一个社会再组织的问题……因此,仅仅实行土地改革、减收地租、平均地权并不能最终解决中国的土地问题,农民依然贫穷。最终解决办法,应该是增加农民的收入。因此,让我再重申一遍,恢复农村企业是根本措施。
——费孝通《江村经济》(1936年对吴县江村的调查报告)
材料三 1983年底,费孝通写出《小城镇再探索》一文,正是这篇文章中,他第一次提出了
“苏南模式
”。他写到:
“从西方工业革命发展的历史经验看,苏南的乡镇工业是不伦不类、难以理解的东西,而从中国农村的家庭经济结构上看去,乡镇工业却是顺乎自然的事情……与西方工业革命的历史相对照,草根工业无疑是中国农民的一个了不起的创举
”自改革开放以来,苏南地区始终保持着经济高速增长,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缩影。
——吴晓波《跌荡一百年》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隋唐至明代苏湖地区农业生产方面的变化。(4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指出当时制约农村企业恢复发展的不利因素。(8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苏南地区发展该模式的有利条件并说明其积极影响。(3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