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606.2020届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高三摸底考试文综历史试题

适用年级:高三级 试卷类型:高考模拟 适用省份:广西壮族自治区 试卷年份:2019年 题数:17 浏览数:1119

一、单选题

1.

西周的礼制非常严格,在丧礼中对王朝的三公及诸侯一级贵族的赐谥,由太史负责;而对公卿一级贵族的赐谥工作则由低于太史的小史负责。这一举措(  )

A.保障了贵族的政治特权B.巩固了社会的等级秩序C.维护了周王的专制统治D.促进了文化交流与认同

2.

汉武帝以后,随着儒学自上而下的大力推行和民众自下而上的主动学习,汉族民众的民族意识不断增强,其他各族人民在意识、行为、思维和价值观等方面也渐趋一致。究其原因是,汉代儒学(  )

A.强调天人合一B.宣扬君权神授C.倡导大一统观D.劝君主行仁政

3.

宋真宗外戚刘美不但将女儿嫁给开封茶商马季良,而且其子娶了 来自裨贩 的嘉州土豪王蒙正之女。另外,宋代的达官显贵如韩琦、王安石等人的女婿大多是富家子弟。这反映出当时(  )

A.官商勾结加剧了统治黑暗B.商品经济发展影响人们价值取向C.女性的社会地位逐渐提高D.国家的 抑商 政策遭遇严重挫折

4.

明初朱元璋发布的《教民榜文》规定: 今出令昭示天下,民间户婚、田土、斗殴、相争,一切小事,须要经由本里老人、里甲断决。若系奸盗诈伪、人命重事,方许赴官陈告。 这一制度(  )

A.利于维护基层社会稳定B.减少了官民间的冲突C.消除了尖锐的社会矛盾D.促进了儒学的世俗化

5.

在1874~1894年的20年间,清政府财政收入由6080万两上升到8103万两,增长幅度为30%。这一变化打破了自乾隆中期以后一百多年间清政府财政收入长期徘徊在4000万两左右的局面。晚清财政收入迅速增长主要得益于(  )

A.清政府关税自主改革措施B.民族资本主义得到了初步发展C.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D.社会秩序的稳定便利政府征税

6.

下面为1908年《安徽白话报》第四期刊登的反帝宣传画——《铜官山之险象》。画中一个洋人同六个中国人在争夺铜官(安徽铜陵境内一地名,盛产铜矿),洋人抱着铜官的头说 你们可知兵轮利害 ,而中国人抓住铜官的脚说 你可知道公理利害、你可知道民气更利害 。该漫画说明(  ) 
图6

A.公理战胜强权成为现实B.民众的民族意识增强C.中国遭受列强的瓜分D.革新与守旧的斗争激烈

7.

1920年8月,觉悟社、曙光社、青年互助团、人道社及少年中国学会五团体 谋从事改造事业的各团体之大联合 ,并制订了《改造联合约章》,其第一条就是 本联合结合各地革新团体,本分工互助的精神,以实行社会改造 。这表明当时(  )

A.实业救国运动如火如荼B.民主与科学观念广泛传播C.批判传统礼教成为共识D.马克思主义影响日益增强

8.

下表反映的是新中国 一五 计划期间国内生产总值的变化。这可以佐证该时期(  ) 

年份

1953

1954

1955

1956

1957

GDP总量亿元

824

859

910

1028

1068

A.工业化战略助推了经济的稳步增长B.中国原有工业基础薄弱C.生产关系变革促进了国民经济恢复D.社会主义改造逐步完成

9.

公元前5世纪晚期,雅典的法令由公民大会通过,法律由立法委员会通过;法律是永久性的固定规则,而法令则是针对具体情况且有一定时限的措施。陪审法庭通过违法法律诉讼可否决立法委员会颁布的法律,通过违法法令诉讼可取消公民大会的法令。这反映出当时的雅典(  )

A.存在权力交叉现象B.司法权凌驾于立法权之上C.注重对民主的监督D.陪审法庭获得部分立法权

10.

英国 湖畔派 诗人华兹华斯曾指出:“(诗人)有一种能力,能从自己心中唤起热情,这种热情与现实事件所激起的很不一样。但是,比起别人只由于心灵活动而感到的热情,则更像现实事件的热情。 与该流派文学风格一致的作家是(  )

A.莎士比亚B.雨果C.巴尔扎克D.马尔克斯

11.

1921年始,苏俄大部分文化艺术企业被取消收归国有,私人或集体电影企业被允许进行活动,为了利润,他们以少量的资金到外国购买现成的影片,导致外国影片泛滥, 电影实际上已成为资产阶级影响的传教士或是劳动群众的腐蚀剂 。1923年俄共(布)十二大后,苏联开始生产自己的电影。这一历程表明此时的苏俄(  )

A.新经济政策逐步被废除B.文化市场日益受到西方控制C.政府较为重视意识形态的影响D.文化宣传成为中心工作

12.

有学者认为,反全球化的国家主要是债务缠身的第三世界国家以及根本就参加不了全球化的最不发达国家。得出这种结论的依据是(  )

A.全球化威胁着不发达国家的经济主权B.全球化阻碍了世界经济的发展C.反全球化运动主要是反经济全球发展D.发达国家是全球化最大受益者

二、材料阅读

13.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分)
材料一 英国的城市化运动主要出现在工业革命发祥地和工业化地区,工业革命发祥地多是近代早期的乡村工业区。随着工业革命的深入和机器工厂的出现,原有的乡村工业城镇成长为城市,对资源和人口的吸附力大为增强;原有的乡村工业村庄演变为工业城镇,原有的农民要么就地转变为城镇居民,要么移居本区域新兴的工商业大城市。这些地区后来一直是英国主要工业城市分布的区域。1851年,经过大约一个世纪的工业革命后,英国城市人口已超过50%,基本完成城市化。城市化高潮的早期基本上是农村城镇化的高潮,因为城市人口增长主要依靠农民移民,其次才是城市居民的自然繁衍。

——摘编自刘景华《农村城镇化:欧洲的经历与经验》

材料二 在近代中国发展最耀眼,也是城市化特征最明显的城市是那些对外开放通商口岸。1895年底,中国总共对外开放26个通商口岸。这些开放通商口岸分布的区域,形成了一个以开放口岸城市为中转枢纽,各方面力量参与其间的广泛的贸易网络。几乎在西方国家将商业势力拓展到通商口岸的同时,中国内陆地区各种资源(人口、商业等)也开始了向通商口岸的集中。中国对外开埠通商后,口岸城市在对外贸易的刺激下获得了长足的发展,它们逐渐盖过了一些传统内陆城市的光芒。开埠通商既是对中国传统市场圈的改组,也是对国内资源的一次整合,更是对中国近代城市分布格局的调整。由此开始,口岸城市的迅速崛起,打破了中国城市发展的某种均势。

——摘编自徐峰《商业与近代中国城市化的启动(1840—1895)》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9世纪英国的城市化与清末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异同。(14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清末中国城市化的意义。(11分)

三、开放性试题

14.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吕思勉对中国古代史的分期:其一,周秦之变。先秦为封建时代,秦汉以后是郡县时代, 其情形是迥然不同的 。其二,新莽败亡。自东周进入乱世,周秦诸子皆谋挽救世运,直至新室王莽推行社会全面改革失败,此后不再产生根本改革社会的思想和行动。其三,盛唐结束。唐宋之际中国文化发生转变,唐中期之前未脱离胡化性质,安史之乱后则在政治与学术上恢复汉化,宋学虽大成于庆历之世,实则导源于隋唐之间,继盛于元和之世,到庆历间,已是其成熟之时了。其四,西力东渐。近代西方列强的侵略,使中国数千年来的文化优势遭到严重冲击,这可以说是旷古未有的大变局。

——摘编自李波《吕思勉的中国史观》

结合所学知识评析材料中的观点(任意一点或整体),得出结论。(要求:结论不能重复材料中观点,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述清晰)

四、材料阅读

15.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5分)
材料 1946年,英国议会通过了《国民保险法案》,成为建设福利国家的支柱之一。相继出台的还有《工伤法案》,其对受伤者提供了更为优厚的补助和津贴。1948年,英国议会又通过了《国民补助法》和《儿童法》,其中《国民补助法》主要用来援助那些不具备领取国民保险资格但仍处于贫困线的人,这无疑是对国民保险法的重要补充。从某种程度来说,在艾德礼政府时期,现代福利国家的基本框架得以确立。1948年,艾德礼政府宣布英国已完成对福利国家的构建,建成了 福利国家

——摘编自李立颖《浅析英国福利国家制度》

(1)根据材料,概括英国福利国家构建的特点。(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英国福利国家建立的影响。(9分)

16.

【历史一一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15分)
材料 早在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不久,1941年年底,蒋介石曾向美、英等国提出在华盛顿组织 联系军事、政治之永久机构 。然这一建议未能得到美、英等国响应。由于中国人民的英勇抗战使得中国的国际威望日益提高,战后中国在远东地区发挥重要作用也符合美国全球战略的需要,因此,美国积极支持中国与美、英、苏一起列为世界四强……1944年8月起,中国以四强之一的地位与美、英、苏三国一起,为联合国的组建和宪章的揣摩举行会议。在会议过程中,中国代表积极提出建议,并对会议的分歧进行力所能及的调解,为联合国的创立做出了重大贡献。

——摘编自宗成康《论中国与联合国的创建》

(1)根据材料,概括中国为创立联合国而做出的努力。(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国参与联合国创建的主要影响。(9分)

17.

【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15分)
材料 张文谦(1217—1283),字仲谦,邢州(今河北邢台)人。1260年三月忽必烈即位,立中书省,以文谦为左丞,与平章政事王文统共理政务。至元七年(1270年),诏立司农司,专掌劝课农桑,以文谦为司农卿。(文谦)遂拟定条画,奏立四道巡行劝农司,其使、副定期分赴各路州县督促、检查农业生产及兴办水利等事;命地方长官皆兼劝农事,岁终由司农司考核,作为其治绩优劣的依据之一。又令农司诸官搜阅古今农书,删繁撮要,编纂成《农桑辑要》七卷,以指导农业生产。在他的领导下,农司工作成效甚著, 民间垦辟种艺之业,增前数倍

——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概括张文谦任司农卿时采取的经济措施。(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张文谦的经济措施。(9分)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