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一 然而更矛盾的却在于,科举考试内容与科举制宣扬的选拔人才的目的,完全不相符。如其说科举及与其伴行的学校,在于养成或鉴定从政文官,则学校所习、科考所试,应针对其从政所需。笼统的经义,特别是以特种文字格式讲经载道的八股,可以说是与实际政治毫无关系的,而抒情言性、吟花弄月的诗赋更是相去十万八千里。这种离奇现象的解释,真如有些人所说,是由于当时君主大臣们都相信
“半部论语可以治天下
”,都相信经通一切皆通么?不是的……如其我们不否认科举制也希望达到选贤任能的目的,但它更大的目的,却在于使人们的思想拘囚于一定范式中;在于使人的意志集中到一定目标上;在于以形式平等的文化手段,胧糊智识水准逐渐提高了的一般人士的种族或阶级意识。
——摘编自王亚南《支持官僚政治高度发展的第二大杠杆——科举制》
材料二 科举考试所带来的社会流动
“量
”的大小不仅是一个绝对量,还是一个相对量的问题。清代虽然只有十分之一的贡生、举人和进士是从没有功名的人家选拔出来的,但科举时代的社会流动途径似小非小、似窄非窄。实际上,科举考试带来的社会流动更是一种价值导向:一个实现了自下而上社会流动的成功案例,往往激励着成千上万的人效仿。这种社会流动不仅具有示范效应,还有蝴蝶效应。通过个人努力可以实现社会地位的提升,这种价值观一旦为社会所认可,会有很多人虽然不走科举通道,但仍会试图通过其他方式改变自己的身份和地位。
——摘编自张天虹《“走出科举”:七至二十世纪初中国社会流动研究的再思考》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中国古代科举制存在的问题并分析产生问题的主要原因。(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中国古代科举制的社会影响。(6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