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687.2019年11月清华大学高三学生标准学术能力诊断性测试文综

适用年级:高三级 试卷类型:月考测试 适用省份:不限省份 试卷年份:2020年 题数:24 浏览数:2000

一、单选题

1.

商王对神的意志绝对信仰,事事都要征得神的旨意,以至于每事必卜。而西周统治者则强调 顺乎天而应乎人 民之所欲,天必从之 。这种变化反映了(  )

A.对天命鬼神思想的否定B.先秦神权政治的常态化C.尊礼敬德 思想的普及D.周人对政治兴亡的反思

2.

孔子说 禹、稷躬稼而有天下 ,揭示了 躬稼 有天下 的前提;孟子的 有恒产者有恒心 ,阐发了土地所有权与民心向背、国家治乱的关系。这表明(  )

A.土地五谷就是家国天下B.儒家推崇重农抑商思想C.农耕经济影响儒家思想D.民本思想成为主流观念

3.

战国时期阴阳家邹衍提出天道运行、人世变迁遵行 土、木、金、火、水 相次转移的 五德终始 说。此后历代新朝统治者都会给自己的王朝赋予一种克胜所灭朝代的所谓新德,以此宣扬(  )

A.以德治国B.效法古代C.统治合法D.君权神授

4.

汉武帝时增设十三州刺史。刺史 以六条问事 ,一条为监察地方豪强,其余五条针对高级地方官员及其家属的不法行为,刺史不得超越 六条 之外问事。汉武帝这一举措(  )

A.使刺史成为地方最高长官B.意在防止官员们滥用权力C.杜绝了地方官员腐败行为D.使行政权监察权开始分离

5.

宋代以后,越南铸造的铜钱在两广、福建等沿海地区流通,被称为 夷钱 ;清道光年间广东行使钱文,内有越南 景兴钱 等境外货币。这些现象表明(  )

A.岭南形成特殊 通货区 B.海上丝绸之路不断扩展C.我国海外贸易长期出超D.外来货币干扰中国市场

6.

下表为17—19世纪中国人地情况统计,据此判断该时期(  ) 

年代

人口亿

耕地亿亩

人均耕地/

1650

100150

600

600400

1750

200250

900

450360

1850

410

1210

295

A.赋税制度改革是人口激增的主要原因B.人地矛盾尖锐促使抑商政策逐步松动C.先进耕作技术引入导致耕地数量增加D.人地数量的增长使经济缺乏转型动力

7.

清同治八年,奕 上奏指出:从前各国条约, 最难措手者,惟 中国如有施恩利益,各国一体均沾 等语 。光绪年间,曾纪泽进一步指出, 中国与各国立约,所急欲删改者,惟 一国倘有利益之事,各国一体均沾 之语,最不合西洋公法 。这表明清朝部分官员(  )

A.抛弃了天朝上国观念B.要求废除不平等条约C.仇洋和排外思想浓厚D.外交观念逐步近代化

8.

19世纪60、70年代,中国出现了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的思想。无独有偶,同一时期日本和朝鲜也分别出现了 和魂洋才 东道西器 的思想。据此可知(  )

A.向西方学习已成为东亚历史潮流B.东亚国家以儒学为共同价值取向C.东西方文明开始出现融合的趋向D.文化本土化已成为东亚社会共识

9.

清末主张废帝王纪年而用新纪年者约四种,除康有为主张孔子纪年和刘师培主张黄帝纪年外,章太炎曾主张共和纪年,高梦则主张耶稣纪年。这些纪年之争共同反映了(  )

A.满汉民族矛盾不可调和B.实现社会转型的强烈要求C.中西文化交流日益频繁D.恢复传统制度的迫切愿望

10.

据统计,1895—1913年间,中国平均每年增设厂矿28.9家,新增投资633.1万元,主要行业增长速度达15%—20%,民族资本的商办企业资本所占比重从4%上升到76.3%。这一投资热潮的出现(  )

A.与民族热情的高涨密切相关B.得益于民国初年政局的变动C.为民族独立奠定了经济基础D.抵消了西方经济势力的冲击

11.

对《新青年》的数据分析表明:在十月革命的当时乃至以后几年,这一革命被提及的次数也很少,只是在1920年下半年开始重新被注意,尤其在1921年后对十月革命的提及才出现爆炸式增长。导致这一变化的原因是(  )

A.十月革命的道路符合中国的国情B.苏俄对华外交越来越友善和平等C.国人认为苏俄的新社会模式可以救中国D.苏俄在第一次国共合作时起了重要作用

12.

新中国成立之初,掀起了一场轰轰烈烈的社会风气治理运动,将 除旧与布新 作为社会风气治理的方向与目标,扫除旧社会的一切污泥浊水,在全国建立一种积极向上的新社会风气。其主要目的在于(  )

A.继续完成民主革命任务B.适应政治经济建设需要C.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D.完成向社会主义的过渡

13.

1982年,胡耀邦在中共十二大上曾说: 这几年……扩大了企业在计划管理方面的权限,注意发挥市场调节的作用……今后,要继续注意发挥市场调节的作用,但绝不能忽视和放松国家计划的统一领导。 这说明当时(  )

A.推行市场经济成为党内共识B.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C.非公有制经济得到国家认可D.中央认识到市场的重要作用

14.

法国思想家贡斯当说: 雅典公民并不是自己财产的主人,当他拈阄时被指定要造一艘船,他必须毫无保留地贡献自己的财富……他不是自己言语和情感的主人,因为任何人都可以随时审判他是不是合格的公民……”这说明雅典(  )

A.公意至上忽视个人权利B.直接民主导致滥用权力C.所有公民都有高尚觉悟D.随波逐流缺乏理性精神

15.

八世纪时,英王在登基前就宣誓: 保证教会、国家和人民的安全 保证维护法律 ,如果国王违背誓言则被视为 违法行为 ,可能被废黜,甚至招致杀身之祸。这说(  )

A.法治观念开始深入人心B.确立了君主立宪制的雏形C.专制王权得到严厉打击D.有限王权植根于历史传统

16.

史学界关于英国1688年光荣革命,一直存在着不同的历史评价。这反映(  ) 

历史学家

观点

辉格派史学家

光荣在于议会最终战胜了国王。

托利派休谟

没有权威,自由就不能存在;建立政府的目的不是为了提高自由,而是为了提供正义;对当权政府的反抗,是不可饶恕的行为。

马克思主义史学家克里斯托夫希尔

光荣革命仅仅是一场政变,相对而言更重要的是先前四五十年代的暴力革命。

A.光荣革命的真相难以清晰B.时代和立场影响历史评C.历史评价方式具有多样性D.百家争鸣学术氛围较宽松

17.

列宁用一个公式概括社会主义:苏维埃政权+普鲁士的铁路秩序+美国技术和托拉斯组织+美国的国民教育等+……=总和=社会主义。据此可知列宁(  )

A.放弃了共产主义伟大理想B.实现了俄国与西方和平共处C.意在学习第二次工业革命D.丰富了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

18.

凯恩斯派人士坚持这样一种观点:即工人完全就业产生的收入必然会带来消费需求,而这一需求会给萧条的经济带来最大的刺激动力。罗斯福新政中最能反映这一观点的是(  )

A.整顿财政金融B.建立紧急救济署C.推行 以工代赈 D.调整农业政策

19.

1973年,世界石油价格大涨,令苏联这个富油国获得了一笔 大而易得 的外汇收入,苏联领导层认为无论政治还是经济都可以高枕无忧。也正是从这一年开始,苏联在历史上第一次成为粮食净进口国,并且进口依赖越来越大。这导致了苏联(  )

A.新经济体制得以建立B.对美国军备竞赛优势明显C.错过经济改革最佳时机D.开始优先发展重工业

20.

1999年2月15日的德国《明镜》周刊的一篇报道中说: 自工业时代开始以来,职工和所有者之间,从未像现在这样陌生。现代的金融市场正在使两个重要的生产因素——资本和劳动——彻底隔离。 报道中所谈到的现象(  )

A.是国家干预经济的产物B.反映了资本的社会化趋势C.有利于社会秩序的稳定D.说明阶级矛盾已大为缓和

二、材料阅读

2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6分)
材料一 《史记·商君列传》: 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 。秦始皇登碣石山,立碑刻辞,有 上农除末 一语,但秦代却出现蜀卓氏、曹邮氏、宛孔氏等以盐铁而成巨富的事迹。汉景帝时晁错曾说: 今法律贱商人,商人已富贵也;尊农夫,农夫已贫贱也。 汉武帝将天下盐铁收归官营,桑弘羊亦 以计算用事 。唐朝刘晏对食盐专利实行民制、官收、商运、商销的办法。北宋庆历时一年的商税收入为1975万余缗,酒课为1710万余缗,盐课为715万余缗。到神宗时,一场全面的商业官营又在王安石的主持下展开了。

——摘编自陈长华《抑商质疑——兼论中国古代的赋税制度》

材料二 明中后期,出现了 士好言利 的社会氛围和 弃儒从贾 的社会现象。从《士商类要》、《商贾便览》、《生意世事初阶》等大量商书记载来看,在 关系问题上,要求商人重信义、守承诺;强调君子之财,取之有道,强调要谨慎、勤勉、自我约束,充分发挥个人才智,善于应付处理各方面的社会关系,并将此视为经商成败与否的关键。虽然清代政府的工商政策趋向宽松,各级官员的 恤商 思想也有所发展,但却始终没有明确保护商人利益的相关法律或制度保障机制。

——摘编自张海英《明清商业思想发展及其转型困境》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战国至北宋时期商业政策的特点。(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清商业思想发展的表现及其影响。(10分)

2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6分)
材料一 中国佛教中的 不是造物主,佛和菩萨大多是人修习佛法可以成就的。道教认为人有道心,有先天之性,此为人修道的前提,佛教也认为人有佛性,这是人觉悟成佛的根据。中国的各种宗教基本上是多神教,它们的许多神灵与人的现实生活的要求密切相关。政府允许各派宗教存在,以便教化百姓,一种宗教的存在和发展取决于政府的态度,各种宗教都必须为谋求自身的生存和发展而竭尽全力,根本没有能力去排挤其它宗教的存在。

——摘编自尚九玉《中西宗教精神之比较研究》

材料二 新教主张按照自己的理解思考世界,强化了 认识自然就是认识上帝 的观念,认为并不存在各种大小不等的天神,而是上帝直接控制宇宙,并非借助各等级的神。新教主张信徒不必去修道院,在日常生活中多做善事就可获得拯救,宗教改革还改变了人们的工作态度,认为勤勉工作是对上帝信仰的确证。新教倡导 因信称义 原则,可以自主阅读《圣经》,从而否定了教皇。新教倡导 君权神授 的国家学说,并认为教皇的权力是人为的、不合法的,神授的君权有改革教会、建立民民主化的教会组织——长老制教会,这些思想都是资产阶级建立近代民族国家,进一步发展资本主义的理论武器。

——据李勤《16世纪宗教改革运动的历史作用》等文章改编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古代宗教文化的特点及其成因。(10分)
(2)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中国古代宗教相比,西方宗教改革的突出作用。(6分)

23.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6分)
材料一 唐朝科举制开设科目繁多,有秀才、明经、进士、明法、明书、明算、武举、天文、医学、史科等,涉及文学、军事、历史、医学、数学、法律、艺术等各个领域。到了宋朝中期,科举科目仅剩进士一科,专注于考查儒家经义、诗词歌赋,偏重人文知识考核。明清时期,考试科目与内容基本沿用旧制,思想不能超出程朱理学,形式限制为八股文。

——摘编自谢玲《从科举考试科目与内容演变看高考改革》

材料二 1909年清政府核准《变通中学堂课程分为文科实科折》,采德国成法,认为分科可更好地因材施教,减轻学生学业负担。因师资及教学设施不足,难以推行。1912年,中华民国明确了中学的国民教育定位,效仿日本,废除了清末旨在为升学做准备的 文实分科 。1922年,教育部颁布 壬戌学制 ,文理再次分科,导致 重文轻理 现象严重,1929年取消。1940年,国民政府修订中学课程,规定从高二学年开始采用文理分科教学,1948年取消。1952年,我国按照苏联模式进行大学院系调整,为适应大学招生,追求升学率,完成地方教育行政部门下达的升学指标,1954年开始文理分科。1977年恢复高考,依然采用文理分科,高二开始文理分科教学一直沿用至今。

——摘编自田建荣等《我国文理分科长期存在的原因探析》,2015年

(1)根据材料一,概括古代科举考试的变化。(6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与古代科举考试相比,列举近现代教育考试有哪些不同之处,并分析其产生的原因。(10分)

24.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1812年狄更斯出生于一个家境殷实的海军职员家庭,幼年曾在私立学校接受过教育。但是由于父亲经常大宴宾客,金钱上没有节制。12岁时,父亲因债务问题入狱,家境困窘。狄更斯当过鞋油厂童工、律师行学徒录事和法庭记录员。20岁时成为一名《晨报》的国会记者,专门采访英国下议院的政策辩论,也时常环游英国采访各种选举活动,了解到了社会的种种弊端。三、四十年代发生了经济危机,受欧洲大陆革命运动影响,英国工人也掀起了罢工斗争。狄更斯深入观察人民生活,他的创作始终紧跟时代潮流。1842年访美,他看到了美国农奴制的残酷,民主的虚伪,对美国很失望,归国后写了大量批判美国的作品。

——《查尔斯·狄更斯生平》

结合世界近代史的所学知识,从上述梗概中提取一段狄更斯的经历,指出它所反映的重大历史现象,并概述和评价该历史现象。(要求:简要写出所提取的个人经历及历史现象,对历史现象的概述和评价准确全面。)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