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6分)
材料一 唐朝科举制开设科目繁多,有秀才、明经、进士、明法、明书、明算、武举、天文、医学、史科等,涉及文学、军事、历史、医学、数学、法律、艺术等各个领域。到了宋朝中期,科举科目仅剩进士一科,专注于考查儒家经义、诗词歌赋,偏重人文知识考核。明清时期,考试科目与内容基本沿用旧制,思想不能超出程朱理学,形式限制为八股文。
——摘编自谢玲《从科举考试科目与内容演变看高考改革》
材料二 1909年清政府核准《变通中学堂课程分为文科实科折》,采德国成法,认为分科可更好地因材施教,减轻学生学业负担。因师资及教学设施不足,难以推行。1912年,中华民国明确了中学的国民教育定位,效仿日本,废除了清末旨在为升学做准备的
“文实分科
”。1922年,教育部颁布
“壬戌学制
”,文理再次分科,导致
“重文轻理
”现象严重,1929年取消。1940年,国民政府修订中学课程,规定从高二学年开始采用文理分科教学,1948年取消。1952年,我国按照苏联模式进行大学院系调整,为适应大学招生,追求升学率,完成地方教育行政部门下达的升学指标,1954年开始文理分科。1977年恢复高考,依然采用文理分科,高二开始文理分科教学一直沿用至今。
——摘编自田建荣等《我国文理分科长期存在的原因探析》,2015年 (1)根据材料一,概括古代科举考试的变化。(6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与古代科举考试相比,列举近现代教育考试有哪些不同之处,并分析其产生的原因。(10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