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699.2019—2020学年度山东省菏泽市高一第一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适用年级:高一级 试卷类型:期中考试 适用省份:山东省 试卷年份:2020年 题数:29 浏览数:654

一、单选题

1.

下图是1975年在山东日照市东海峪墓葬中出土的文物,此杯高6厘米,口径9厘米,为泥质黑陶,器表乌黑光亮,胎壁薄如蛋壳。此杯属于(  ) 

A.仰韶文化B.大汶口文化C.龙山文化D.良渚文化

2.

据甲骨文记载,商王鼓吹 是王的祖宗神,王是 的嫡系子孙。这说明(  )

A.神权与王权紧密结合B.商王的权力高度集中C.商王的权力大于神权D.宗法制主导政治统治

3.

《礼记·王制》规定:天子祭天地,诸侯祭社稷,大夫祭五祀。天子祭天下名山大川,五岳视三公,四渎视诸侯。诸侯祭名山大川之在其地者。这反映了(  )

A.贵族生活腐化B.血缘色彩浓厚C.社会等级森严D.中央集权加强

4.

老子提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孔子主张以 待人,以 待物,即 推己及人 成己成物 。二者思想都(  )

A.主张顺从自然B.倡导战胜自然C.蕴含和谐理念D.提出仁者爱人

5.

国学大师钱穆认为,中国古代史 前一段落为秦以前的封建政治,后一段落为秦以后之郡县政治 。对这两大 政治 的理解正确的是(  )

A.二者都维护了封建专制统治B.前者贵族政治后者官僚政治C.二者都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D.二者都实现了权力高度集中

6.

下图是汉初实行的一项政治制度。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有利于巩固汉朝大一统的政治局面B.行政制度的多元化有利于加强皇权C.宗法制在一定程度上仍有重大价值D.该制度的实行不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7.

有人指出,从汉武帝时期开始,中华大地从东北到西南,从草原到岭南,凡是中央王朝统治所及之地,无不渐染儒风,最终都成为儒学的教化之地。这得益于(  )

A.设立中朝、加强皇权B.罢黜百家、独尊儒术C.实行察举、选拔官吏D.分设刺史、巡视监察

8.

东汉时,察举制逐渐形成了由本乡名士主导的乡闾品评的传统;曹魏时由政府委任中正,把私人品评变作官家品评。此变化(  )

A.受佛教不断传播的影响B.反映世家大族不断衰落C.是推行科举考试的结果D.是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

9.

南方汉人认为北方 自晋、宋以来,号洛阳为荒土 ,到北魏后期却不得不承认 衣冠士族并在中原,礼仪富盛,人物殷阜,目所不识,口不能传 。材料旨在强调(  )

A.鲜卑族被汉族同化B.南北经济趋于平衡C.孝文帝改革的影响D.北方战乱社会动荡

10.

美国基督教传教士、京师大学堂的总教习于韪良曾经说: 当今在英国、法国和美国正在取得进展的文官考试制度,是从中国的经验中借鉴而来的。 材料中 中国的经验 是指(  )

A.察举制B.九品中正制C.选举制D.科举制

11.

下图为唐朝三省六部制机构设置示意图。对其说法准确的是(  ) 

A.皇帝失去对政令决策的否决权B.门下省拥有决策的绝对独立权C.中书省拥有草拟政令的自主权D.六部分担尚书省的实际执行权

12.

《新唐书·兵志》记载:大盗既灭,而武夫战卒以功起行阵,列为侯王者,皆除节度使。由是方镇相望于内地,大者连州十余,小者犹兼三四。这反映了(  )

A.安史之乱的过程B.藩镇割据的局面C.农民起义的情况D.宦官专权的形势

13.

唐朝租庸调制规定男子除租、调外,还可以纳绢或布代役;两税法规定每户按人丁和资产缴纳户税,按田亩缴纳地税。这一变化反映了(  )

A.国家废除了长期以来的人丁税B.国家对农民人身控制松弛C.政府实行不抑兼并的土地政策D.小农经济不断发展的结果

14.

读下表

朝代

南方

北方

人口

占全国户口比例

人口

占全国户口比例

西汉

2470685

198%

9985785

802%

唐代

3920415

432%

5148529

568%

北宋

44224760

629%

6624296

371%

据此可知(  )

A.南方经济重心地位在唐朝已确立B.南方商业不断发展C.政治重心南移带动经济重心南移D.经济重心逐渐南移

15.

佛教宣扬 众生平等 ,佛教徒出家要剃除须发,不得婚配。然而自东晋以来,佛教学者却对佛经中有关人际关系的说教不断加以调整,他们译出的若干佛经不是来自南亚佛教基地,而是就地取材于中国 的经典。这表明当时(  )

A.佛教与儒学实现了 两教合流 B.儒学的理论建构比佛教更先进C.佛教受儒学排拒而不断自我调适D.佛教学者被儒家伦理纲常同化

16.

杜甫被后人称为 诗圣 ,他的诗被称为 诗史 。他的诗 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 反映了唐朝盛世的场景。下列表述不属于导致这一局面产生原因的是(  )

A.政府轻徭薄赋劝课农桑发展生产B.唐德宗接受宰相杨炎建议实行两税法C.劳动人民不断改进生产技术与工具D.国君励精图治知人善任进行制度创新

17.

通过丝绸之路,中国的丝绸、纸张、瓷器等商品源源不断运往西方,西方的物品以及音乐、舞蹈、绘画、雕塑、建筑艺术、天文、历算、医药和宗教信仰也由此输入中国。这反映了唐朝对外交往的特点是(  )

A.世界领先求同存异B.高度繁荣多元一体C.官府主导朝贡贸易D.对外开放互通有无

18.

宋初通过科举制度大量提拔文人担任官职,中央政府的重要官员以及地方要员等,大都由文人担任,形成一个以科举出身的士大夫为主体的文官政府。宋代这样做的目的是(  )

A.分化事权B.扩大科举C.加强专制D.强干弱枝

19.

王安石遇一老妪,老妪曰: 妾孀居二十年,也要出免役、助役等钱,钱既出而差役如故。今桑麻失利,只得蓄猪养鸡,等候吏胥里保来征役钱,或准与他,或烹来款待他,自家不曾尝一块肉。 这反映了新法(  )

A.触犯官僚集团利益B.用人不当官吏扰民C.力图保障农民利益D.急功近利急于求成

20.

中央设置南面官和北面官,南面官办事衙署设在皇帝宫帐之南,所以称为南面官,北面官办事衙署设在皇帝宫帐之北,故称北面官。实行这一制度的是(  )

A.北魏B.辽朝C.西夏D.金朝

21.

元朝在中央设中书省,其余地区分设行中书省,并派遣官员管辖。行省的长官为丞相或平章政事,由其统领属下的路、府、州、县,掌管辖区内的钱粮、兵甲、屯种、漕运以及其他军政要务。这样设置旨在(  )

A.提高行政效率B.分化地方权力C.处理民族关系D.加强中央集权

22.

由于商品货币关系的发展,北宋时出现世界最早的纸币 交子 。交是交合的意思,指两张券合得起来就交钱。这表明该纸币(  )

A.在商品交易中注重了 防伪"功能B.推动了经济重心的逐步南移C.取代金属货币成为当时主要货币D.起源于封建政权的强力推行

23.

宋代理学是以儒家思想为基础,吸收佛教和道教思想形成的新儒学。认为 是宇宙万物的本源,普遍倡导 存理去欲 的修养论,把 天理 人欲 对立起来。其出发点是(  )

A.适应商品经济的发展B.培养经世致用的人才C.为封建等级制度辩护D.修身养性以提高素养

24.

有学者指出 如果想看看各种发明的力量、作用,最显著的例子就是新近发明的印刷、火药、指南针。因为这三种东西曾改变了整个世界的面貌和事物的状况。 材料旨在强调三大发明(  )

A.改变了中国古代的传统经济结构B.为人类文明的进步作出了贡献C.标志着世界范围内近代化的开端D.摧毁了欧洲封建君主专制统治

25.

明成祖朱棣即位后,选拔翰林学士入文渊阁值班,在皇帝授意下参与机务,批答奏章;明朝中后期,有内阁首辅权重一时、形同宰相的事例,但多数随俗浮沉以求免祸,于政事则无所主张。这反映出明朝(  )

A.官僚运行机制成熟B.内阁地位超越六部C.君主专制不断强化D.皇权架空依赖内阁

二、材料阅读

26.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1分)
材料一 汉代 四科取士 一曰德行高妙,志节清白;二曰学通行修,经中博士:三曰明达法令……四曰刚毅多略……皆有孝悌康公之行

——《后汉书·百官志注》

材料二 今立中正,定九品,高下任意,荣辱在手。操人主之威福,夺天朝之权势。爱憎决于心,情伪由于己……是以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愚臣以为罢中正,除九品,弃魏氏之弊法,立一代之美制。

——房玄龄等《晋书》

材料三 故太平君子,唯门调户选,征文射策,以取禄位,此行已立身之美者也。父教其子,兄教其弟,无所易业,大者登台阁,小者任郡县,资身奉家,各得其足。是以五尺童子,耻不言文墨焉。是以进士为士林华选,四方观听,希其风采。每岁得第之人,不浃旬而周闻天下,故忠贤隽彦韫才毓行者,咸出于是。

——韩国磐《隋唐五代史论集》

(1)根据材料一,指出汉代主要选官制度及选官标准。(4分)
(2)概括材料二中的主要观点并说明理由。(3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隋唐时期实行科举制的意义。(4分)

2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促进了农业生产力的飞跃,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使广大荒野、森林地区的开垦成为可能。随着荒地的不断开辟,公田之外的私田不断扩大,数量超过了公田。 私田 ……没有一定的规格,可以买卖、交换、抵押,并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不向国家交税。这使得农民增加了在 私田 上的兴趣,而不肯尽力于公田,导致公田日益衰败。

——杨宁一《历史学习新视野新知识》

材料二 魏初风俗至陋……迁都之后,于革易旧俗,亦可谓雷厉风行……民族根底,莫如语言,语言消灭,未有不同化于他族者。孝文以仰慕中原文化之故,至欲自举其语言而消;灭之,其改革之心,可谓勇矣。

——摘编自吕思勉《两晋南北朝史》

材料三 隋唐与魏晋南北朝时民族交融相比,有其自身的特点。它没有魏晋南北朝时期那样频繁的民族迁徙,没有各族之间的争战、割据以及由此产生的各族之间的同化、融合的复杂性和曲折性;而是在统一政权下内地汉族统治阶级通过各种政令、措施,逐渐同化、融合周边各族,或周边各族与邻近汉族和其他民族的自然融合;汉化仍然是隋唐时期民族融合的主流。

——周伟洲《试论隋唐时期西北民族融合的趋势和特点》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当时土地制度的变化及主要原因。(4 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孝文帝 迁都 的作用。(6分)
(3)用隋唐的史实说明材料三中统治阶级是如何加强与周边各族交融的?(4分)

28.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3分)
材料一 佛教在两汉之际传入中国。东晋南北朝时代,佛教已经成为中国最有影响的宗教。中国人在消化佛教哲学的同时,也把中国传统哲学思想融入佛教,使佛学本土化。宋、明时期,新儒学派又从佛学中汲取养料,并与外来佛学相摩相荡,终于产生了中国封建社会后期的文化正宗——宋明理学。

——摘编自张岱年《中国文化概论》

材料二 《资治通鉴》中记载唐宪宗亲自派人迎接佛骨,历时一个多月。据统计,中唐时期,唐代的寺院多达四万余所,僧尼有二十六万五千余人,寺院大量占有土地,且享有免除徭役和租税的特权。

——摘编自曾绍发《浅议韩愈反佛的原因》

材料三 从北宋中期起,一批学者掀起了儒学复兴运动。他们力图挖掘儒学经书中思想内涵,强调学术为现实服务,特别是希望通过充分发挥儒学在强化社会伦理道德秩序、树立基本价值观方面的作用。其中,被称为理学或道学的学派影响逐渐增大,其代表人物是北宋的程灏、程颐兄弟和南宋的朱熹,因此这一学派被称为 程朱理学 。从南宋后期,程朱理学受到官方尊崇。

——摘编自《中外历史纲要》(上)

(1)根据材料一概括佛教在中国传播的历程,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东晋南北朝时期佛教迅速发展的原因。(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韩愈反对佛教的理由与目的。(4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理学对当时社会的影响。(3分)

29.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一 宋朝的商品经济非常繁荣。新兴经济作物茶叶、甘蔗之类绝大部分进入市场。市场形成城市、镇市、草市三级金字塔型结构。在地方贸易网的基础上,初步形成了江南、西北等几个较大的区域市场。海外贸易规模超出唐朝,朝廷在南方沿海港口设立了多处市舶司。民间开始出现中国古代最早的纸币,称为交子。

——摘编自张帆《中国古代简史》

材料二 在宋代两浙地区,农村市场快速发育和成长,广大农民越来越多地卷入到市场活动之中。在两浙地区,到北宋中期,镇作为农村经济中心地位的意义已基本确立。南宋时期,不少镇的市场发展水平不仅赶上,甚至超过了所在县城。

——摘编自陈国灿《宋代两浙路的市镇与农村市场》

材料三 西汉中叶,中国商人渡海到达印度半岛,购置当地奇珍。到了唐代,海外贸易得到进一步发展,在广州设置了管理海外贸易的机构——市舶司。宋代是我国海外贸易大发展的时期。当时同中国发生贸易关系的国家和地区多达数十个,进口货物在4000种以上,宋王朝在海外贸易方面的收入不断增加。宋高宗绍兴初,年收入占当时全部收入的1/20。宋代及其以后,海路已经取代陆路而成为中外经济和文化交流的主要通道。

——摘编自王嘉《两宋海外贸易发展的社会基础》

(1)根据材料一,概括宋朝商品经济繁荣的表现。(4分)
(2)根据材料二,指出两浙地区出现的经济现象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原因。(4分)
(3)根据材料三,概括宋代海外贸易的特点。(4分)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