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721.2019—2020学年度山东省潍坊市高一第一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适用年级:高一级 试卷类型:期中考试 适用省份:山东省 试卷年份:2020年 题数:29 浏览数:1249

一、单选题

1.

良渚古城遗址是人类早期城市文明的范例。经考古发现,遗址中存在王陵、大规模墓葬、祭坛、大型宫殿基址以及大批玉制礼器等。良渚古城遗址的考古发现(  )

A.表明中国古代文明长期领先世界B.实证了中华五千多年的文明史C.说明历史记载必须经过考古证实D.标志着最早的奴隶制国家诞生

2.

《尚书》保存了是西周初期的一些重要史料,其中有 人无于水监,当于民监 欲至万年惟王,子子孙孙永保民 的记载。这反映了(  )

A.儒家思想已经形成B.王权与神权相结合C.民本思想历史悠久D.天人合一 学说

3.

有学者认为, 华夏 并不是自古有之的,它形成于一定的历史阶段。这个历史阶段是(  )

A.夏商时期B.西周时期C.春秋战国时期D.秦汉时期

4.

战国时,孟子主张“(天下)定于一 ,墨子认为应使 天下之百姓,皆上同于天子 ,韩非子提出 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 。这些思想相通之处是,都主张(  )

A.君主专制B.实行仁政C.以德治国D.国家统一

5.

秦朝统一全国后,采取了一系列巩固中央集权的措施。其中最基本的措施是(  )

A.建立皇帝制度B.实行三公九卿制C.修筑万里长城D.全面推行郡县制

6.

汉朝境内的百姓不再以 齐人 燕人 楚人 相区别,而是 某郡某县 人,大家 书同文、车同轨、人同伦,逐渐都称为 汉人 。这表明汉代(  )

A.中国的疆域基本确立B.中央集权巩固发展C.民族认同感大大加强D.政权分裂根源消除

7.

据《宋书》记载,南朝时江南 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称,则数郡忘饥。……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 出现这种现象最主要的原因是(  )

A.南方社会相对安定B.北方人民大量南迁C.江南自然条件优越D.政府重视经济发展

8.

史料记载,唐朝时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同时由皇帝临时加以名号的其他官员也成为宰相,唐中宗的时候,居然出现同时有10多个宰相共秉朝政的局面。这一现象(  )

A.瓦解了三省制度B.强化了君主专制C.提高了行政效率D.有利于科学决策

9.

唐中期出现了 恣行吞并,莫惧竟程 口分永业(国家授予的田地),违法卖买 的现象。面对这种现实,为了解决财政困难,唐政府实行了(  )

A.租庸调制B.两税法C.募役法D.方田均税法

10.

唐代元稹《估客乐》: 北买党项马,西擒吐蕃鹦。炎洲布火浣,蜀地锦织成。……经游天下遍,却到长安城。城中东西市,闻客次第迎。 这主要反映了唐朝(  )

A.抑商政策废弃B.中外交往频繁C.商业贸易繁荣D.边疆治理加强

11.

唐朝一切文物亦复不闻华夷,各种人民,各种宗教,无不可于长安得之……长安胡化盛极一时,好之者盖不仅帝王及一二贵戚达官己也。据此可知唐朝文化(  )

A.兼收并蓄B.领先世界C.源远流长D.影响深远

12.

宋太宗将全国州郡划分为十五路,陆续在各路设转运司、提点刑狱司、安抚司、提举常平司四司,合称 四监司 ,对各州进行监控。 四监司 的设立(  )

A.强化了君主专制B.加强了中央集权C.提高了行政效率D.杜绝了政治腐败

13.

钱穆在《国史大纲》中指出: 安石之开源政策,有些处又迹近于敛财……那时的百姓,实有不堪再括之苦……还带有急刻的心理。 作者认为王安石变法(  )

A.加重人民的负担B.实现了富国强兵C.使北宋走向衰亡D.加强了社会管控

14.

在宋辽交往中,《周礼》《孟子》《论语》等儒家经典书籍经由榷场流入辽国,潜移默化地改变着辽国人的阅读习惯和思维方式。这体现了榷场的设置(  )

A.结束了宋辽的敌对状态B.促进了民族之间的交融C.体现了民族平等的原则D.展现了中原文化的优越

15.

下图是南宋画家夏圭的《临流抚琴图》,画中一位士临流而坐.作抚琴之状。该作品(  )

A.社会生活的真实描绘B.构图气势宏伟、画风豪放C.注重表现意境和笔墨情趣D.以人物为核心布局、构图

16.

朱熹认为: 天下之物,则必各有所以然之故,与其所当然之则,所谓理也。 据此可知,他认为(  )

A.是世界的根本原则B.人与自然应和谐相处C.应当与民休息、无为而治D.天理 在自己心中

17.

元朝的行省辖区广阔,掌握地方军政大权,但是没有中书省、枢密院转发的诏旨行省长官就不能更改赋税和调动军队。据此可知,行省制的设置(  )

A.削弱了中央集权B.消除了割据隐患C.完善了对地方的管控D.促进了地方经济发展

18.

瓷器是中华民族经典的文化符号。下列有关制瓷业的表述,准确的是(  )

A.西汉瓷器开始大量出口B.唐三彩是唐朝标志性瓷器C.宋朝进入彩瓷生产时期D.青花瓷是元朝制瓷业代表

19.

我朝阁臣,只备论思顾问,原非宰相!中有一二权势稍重者,皆上窃君上威灵下侵六曹之职掌,终以贾祸。 这表明,明朝内阁(  )

A.内阁学士都是宰相B.掌握实际决策权C.成为最高行政机构D.权力来源于皇帝

20.

奏折制度的形成,既从决策程序上保证了皇帝对重大事务的独断地位,也从信息控制上防止了臣僚与皇权抗衡。 材料反映了奏折制度(  )

A.滋生因循守旧的作风B.导致行政效率低下C.极大便利了君主专权D.弱化对官员的控制

21.

明清时期在传统城市发展的基础上,出现大量工商业市镇,有产地市场型、集散市场型、零售市场型等多种类型。这反映了(  )

A.政府放弃抑商政策B.大量农产品投放市场C.商品经济非常活跃D.城市以经济功能为主

22.

明朝中后期,苏州出现 郡城之东,皆习机业,工匠各有专能,匠有常主,计日受值 的现象。这主要反映了(  )

A.小农经济逐渐解体B.新的社会经济因素出现C.生产分工更加细密D.明代手工业者生活困苦

23.

《论南洋事宜》记载: 南洋未禁之先,闽广家给户足,鲜有在家饥寒窃劫为非之患。 而随着海禁政策的强化, 樵不通,生理日蹙,海上居民转而为盗'。 据材料可知,海禁政策(  )

A.破坏了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B.导致中国落后于世界发展潮流C.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D.有利于抵制西方列强殖民侵略

24.

顾炎武在《日知录》中指出: 后世有不善治者出焉,尽天下一切之权而收之在上,而万几之广,固非一人之所能操也。 该思想(  )

A.主张实行民主政治B.体现了经世致用思想C.维护传统宗法伦理D.批判了君主专制制度

25.

中国历代王朝对边疆的治理促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发展。下列属于清朝加强边疆治理举措的是(  )

A.设宣政院管理西藏地区B.设澎湖巡检司管理台湾和澎湖C.设奴儿干都司管理东北地区D.设伊犁将军总领新疆军政事务

二、材料阅读

26.

制度创新是人类社会发腮进步的重要推动力。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明尊卑爵秩等级,各以差次名田宅,臣妾衣服以家次。有功者显荣,无功者虽富无所芬华 。……商鞅 为田,开阡陌封疆,而赋税平 ……废止 田里不鬻

——《史记·商君列传》

材料二 公元前106年,汉武帝为了加强中央对郡国的管理,把全国除了三辅、三河和弘农以外的地区分成了十三个州部、中央在每个州设立刺史一名,负责考察吏治、奖惩官吏、决断冤狱。
材料三 九品中正制,本想替当时用人定出一客观标准,还是不失此项制度所应有的传统精神的。但后来却变成拥护门第,把觅取人才的标准,无形中限制在门第的小范围内,这便大错了。唐代针对此弊,改成自由竞选、所谓 怀牒自列 、既不需地方长官察举,更不需中央九品中正评定;把进仕之门扩大打开,经由各人各自到地方政府报名,参加中央之考试。

——钱穆《历代政治得失》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商鞅变法是如何摧毁奴隶主贵族特权,维护新兴地主阶级利益的?(4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汉武帝建立刺史制度的影响。(4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代科举制度的意义。(4分)

27.

宋朝是中国封建社会的一个重要变革时期,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3分)
材料一 开封是最繁华的城市,到神宗朝时,人口约有百万之众门市内于工业作坊众多,街道两旁商店、旅舍、货摊林立,市场上的商品有来自各地的粮食、水产、牛羊、果品、酒、茶、纸、书籍、瓷器、药材、金银器、生产工具等,还有来自日本、高丽和大食(阿拉伯)等国的货物。营业时间不受限制,除白天营业外,还有夜市和晓市。……市内还出现了 瓦子 ,里面有 勾栏 、酒肆和茶楼,还有说书、演戏的,是娱乐的中心。

——朱绍侯、齐涛、王育济《中国古代史》

材料二 唐宋之交,贵族社会转向平民社会,社会结构和社会关系发生巨大变化。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如何让整个社会有效凝聚起来,让国家的长远发展有一个稳定的根基,这是张载所深思的问题。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这四句言简意宏、掷地有声的名言,就是张载给那个时代的答案。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说明宋朝商业发展的特点。(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张载四句名言的积极意义。运用唯物史观说明材料一与材料二的内在联系。(7分)

28.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13分)
材料一 英国学者威尔斯在《世界简史》比较欧洲中世纪与中国盛唐的差异说: 当西方人的心灵为神学所缠迷而处于蒙昧黑暗之中,中国人的思想却是开放的,兼收并蓄而好探求的。 所谓 有容乃大 正是唐文化金光熠熠的身后根基。……中国文化发展至唐,显示出一种阶段性的集大成的灿烂风采,其辉煌令后世追慕不已。

——张岱年、方可立《中国文化概论》

材料二 在古典科技方面,明清之交出现了一批科学技术巨著,如李时珍的《本草纲目》,在药物学、植物和矿物学分类方面达到了当时世界的先进水平;徐光启的《农政全书》,既集传统农业之大成,又总结了明末农业生产的先进经验,还吸收部分传入的西方灌溉技术的资料;宋应星的《天工开物》已经注意到了运用数据来说明生产质量和效率的方法……已经接近近代科学研究中的实验方法。

——朱绍候、齐涛、王育济《中国古代史》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朝文化繁荣突出表现,并简要分析其形成的原因。(7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字知识,概括明清科技发展的特点。(6分)

三、开放性试题

29.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16—18世纪中西方出现的部分文化现象

1590年,李贽出版《焚书》。1602年,因敢倡乱道,惑世诬民的罪名入狱。

l601年,耶稣会付教士利玛窦进入北京,向明神宗献自鸣钟、八音琴、三棱镜、天像、圣册像等次年在中国刊印了世界地图《坤舆万国全图》。

1607年,由利玛窦与徐光启合作翻译的《几何原本》正式出版,使西方几何学笫一次传到我国,对我国的几何学发展起了十分重要作用

1612年,《泰西水法》由意大利传教士讲授,徐光启根据笔记整理,并结合中国的水利机械情况经过实验后编译成书。后被收入《四库全书·子部农家类》和《农政全书》。

1613年,耶稣会士曾德昭到达中国,1636年返回欧洲,在旅途上完成了《大中国志》,为西方人理解中国,尤其是学习中国语言提供了理论前提。

16631679年,黄宗羲于慈溪、绍兴、宁波、海宁等地设馆讲学,撰成《明夷持访录》《明儒学案》等。

1756年,伏尔泰的《风俗论》在日内瓦出版。作为一部百科全书式的著作,其中也对中国有不少论述。伏尔泰借用中国儒家思想对当时法国的专制制度进行了批判。

从表中提取至少两条历史信息,自拟论题,并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写明论题,史论结合,史实准确)(12分)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