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790.2019—2020学年度山东省济宁市高二第一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适用年级:高二级 试卷类型:期末考试 适用省份:山东省 试卷年份:2020年 题数:19 浏览数:267

一、单选题

1.

下表反映的是孔子的教育方针和教育内容。据此可知,孔子教育思想的主要目的在于(  ) 

教育方针

以四教

文、行、忠、信

绝四

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不语四

怪、力、乱、神

教育内容

德行、政事、言语、文学

A.学习致用,以行其道B.有教无类,齐物逍遥C.礼法并施,义以为上D.崇尚官位,致道达仁

2.

公元前 124 年,汉武帝在长安兴办太学,太学的学习科目为 五经 ,一律由儒学五经博士教授,同时下令全国各郡国设置学校。汉武帝的这些措施(  )

A.打破了贵族垄断文化教育的局面B.宣告了 百家争鸣 局面的结束C.确立了儒学在文化上的主导地位D.推动了儒学走向世俗化和生活化

3.

下表是先秦至宋代一些杰出思想家的代表性主张。据此能够认定这些人都(  ) 

代表人物

思想主张

表现形式

孟子

四有

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董仲舒

五常

仁、义、礼、智、信

宋代理学家

四德

忠、孝、节、义

A.推动了中国儒家思想的多元化B.强调了传统文化中的人伦价值C.意在弥补传统儒学文化的缺陷D.改造儒学以服务于政治的需要

4.

李贽在《又与焦弱侯》中写道: 商贾亦何可鄙之有?挟数万之资,经风涛之险,受辱于关吏,忍诟于市易,辛勤万种,所挟者重,所得者末。 这反映了李贽(  )

A.对传统经济思想观念的反思B.动摇了封建正统思想的地位C.同情最底层民众生活的疾苦D.冲破了重农抑商政策的束缚

5.

明代冯梦龙的《醒世恒言》中曾记述了这样的情节:老仆阿寄通过经商获利,重振祖母家业,且勤谨自守,获得了乡人的尊重,还获得朝廷的旌表。该历史情节表明(  )

A.传统经济结构开始变动B.古代取仕途径日趋多元C.商人社会地位有所提高D.市民文化成为时代潮流

6.

1833 年,江苏发生严重水灾,林则徐请求朝廷拨款赈灾,强调 多宽一分追呼,即多培一分元气 ,只有 纾民力,培元气 ,才能 安贫保富 。这体现了林则徐(  )

A.藏富于民 的经济思想B.师夷长技 的国家意识C.反帝反封 的爱国思想D.民为邦本 的民本思想

7.

从鸦片战争到 1895 年,清政府主要引进军事技术和少数相关技术,对西方技术体系一知半解,未发展机器制造等基础技术和基础工业。这样,技术上落入 引进——落后——再引进——再落后 的循环。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中体西用 思想的局限B.洋务派忽视技术人员的培养C.封建顽固派的阻挠和破坏D.洋务派只注重发展军事工业

8.

五四运动后,各种社会改良思潮的形成、发展都或多或少地打上了社会主义的印迹。下表反映的是当时有关中国历史走向之争,由此可知他们都(  ) 

人物

相关主张

梁启超

张东荪

一方面口头上承认资本主义必倒,社会主义必兴,另一方面又从

所谓国情出发,认为中国当务之急是开发实业,发展资本主义。

毛泽东

中国不是多了一个本国的资本主义,相反地,我们的资本主义是太少

了,因而我们不但不怕资本主义,反而在一定条件下提倡它的发展。

A.大力传播马克思主义的社会革命理论B.肯定了资本主义对社会发展的进步性C.印证了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D.代表着近代中国先进思想的发展方向

9.

美国哈佛大学中国近代史思想史专家华兹认为:中国近代史上自由主义、文化保守主义和马克思主义同时出现的事实,说明它们是在许多共同观念的架构里运作的。对此,说法正确的是(  )

A.都具有强烈的民族主义热情B.都符合当时中国社会的国情C.都成为指导中国革命的旗帜D.都曾推动了中国现代化进程

10.

1956 年,我国提出了 向科学进军 的口号,并制定出中国第一个发展科学技术的长远规划,确定了 重点发展,迎头赶上 的方针和今后科技发展的主要目标。这反映了我国科技发展的主要特色是(  )

A.巩固国防满足冷战的需要B.科技发展与经济建设并举C.追求科技发展的高速发展D.科技发展由政府主导布局

11.

普罗塔格拉认为,万物的存在与否、性质形态都是相对的,完全取决于人的主观感觉; 知识就是感觉,只要借助感觉即可获得知识。他的这一思想(  )

A.注重道德自觉与社会和谐B.奠定了希腊民主制的基础C.强调了个人的价值与理性D.成为当时社会阶层的共识

12.

1534 年,耶稣会在巴黎创建。会内纪律严格,一般会士必须绝对服从会长和教皇。会士可以不穿僧服,不住修道院,加强同世俗间的交往,兴办学校、医院,结交各国宫廷显贵,甚至担任官职。据此可知耶稣会(  )

A.意在冲击天主教的精神统治B.体现出宗教改革的部分成果C.不利于促进文化交流和整合D.是早期资产阶级反封建组织

13.

霍布斯认为在国家出现之前人类处于 自然状态 ,根据人的 自我保存 原则, 人对人像狼一样 彼此无休止地厮杀。为结束这种敌对状态,人们彼此订立契约,把一切权力交给国家,因而国家统治者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力。据此可知,霍布斯意在(  )

A.论证专制制度的合理性B.采用天赋人权维护公意C.通过契约强调主权在民D.用分权制衡来约束王权

14.

牛顿体系的本质在于,地球和其他天体都按照相同规律运动,并且可以量化计算……牛顿通过自己的伟大著作宣告了科学时代的来临。这主要说明牛顿的发现(  )

A.诱发了天文学领域的革命B.引起人类认识的巨大飞跃C.使人类摆脱了神学的影响D.使人类开始关注现实世界

15.

它敢于正视现实,批判社会的黑暗,矛头针对封建贵族,反对资本主义社会中残存的封建因素,同时对资产阶级本身所造成的种种罪恶现象也有所揭露,因而充满反抗、战斗的激情,寄理想于未来,向往新的美好生活 。该文艺流派(  )

A.是对现代工业文明的反思B.反映了文艺复兴时代的追求C.是对传统古典主义的反叛D.引领了二十世纪的文艺潮流

二、材料阅读

16.

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4分)
材料一 民亦劳止,汔可小康。惠此中国,以绥四方。

——《诗经·大雅·民劳》

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论语·为政篇》

夫先王之制,邦内甸服,邦外侯服,侯卫宾服,蛮夷要服,戎狄荒服。

——《国语·周语》

材料二 德川幕府末期,社会矛盾空前激化,要把如此充满利益冲突和思想撕裂的社会重新整合为高度认同的民族国家,并非易事。然而,历史的发展进程表明,乱世葬送了幕府,却迎来了 王政复古 ,取而代之的是更加强大的皇权,国民统治又有了从道德规范到制度强制的聚合点和轴心,日本亦变成了对外一致的近代民族国家。

——杨栋梁《皇权与明治维新》

(1)指出材料一中所蕴含的中国古代国家认同的特点,并说明这些特点形成的原因。(8分)
(2)结合日本明治维新,说明材料二中 从道德规范到制度强制 的国家体制对日本近代化的影响。(6 分)

17.

人文精神是一种普遍的人类自我关怀。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3分)
材料一 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孔子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范仲淹

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

——顾炎武

材料二 宇宙是以人为中心的,是上帝为人类的世俗生活而造就的东西 。

——彼特拉克

人具有高贵的理性,人具有伟大的力量,人的行为象天使,人的智慧象天神。

——莎士比亚

(1)指出材料一中三者倡导的人文精神的特点,并说明其形成的原因。(9 分)
(2)比较材料一、二,指出近代西方人文精神与中国古代人文精神的差异。(4 分)

18.

书籍的翻译和著述是中西文化交融的重要媒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6分)
材料一 在明末清初的西学东渐中,传教士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他们在试图将天主教传入中国的同时,引介了西方的科技学术思想,译著了大量的西方学术相关书籍。其中扮演起重要角色的有利玛窦、汤若望等人。

——崔西平《晚明西方来华传教士与西学东渐》

材料二 1843—1860 年和 1902—1904 年的中国国内翻译西书状况
(1)指出材料一中这一文化现象出现的社会因素。(6 分)
(2)比较材料二,指出 19 世纪中期至 20 世纪初翻译西书出现了哪些新变化,并说明这些变化的历史意义。(10 分)

三、开放性试题

19.

教育是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决定性意义的事业。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分)

阶段

留学方向和群体

人数

留学生代表

鸦片战

到甲午战争

留美幼童学生群

1872 年起 4 批共120

唐绍仪、詹天佑等

福州船政学堂留欧学

生群

1877 年起 4 次共 80 余人

严复、马建忠等

甲午战争到民国初

涌向日本的留学群

推算当在 22000 人以上

宋教仁、蒋介石、

鲁迅、陈独秀等

留学欧美学生群

辛亥革命前至少在 600 人左

孙中山、蔡元培、竺可桢等

民国初到 20 世纪 20 年代末

留美学生群

推算人数达 5362

茅以升、闻一多、梁思成等

赴法勤工俭学学生群

共计有 1700 名以上

周恩来、聂荣臻、邓小平等

留苏的政治家群

总计在 1600 人左右

刘少奇、邓小平、叶剑英等

留日学生群

当在 20000 人以上

郭沫若、苏步青、李大钊等

留欧学生群

当在 5000 人以上

徐悲鸿、李四光、朱德等

1979 年到 2000

分布欧美日等100 多个国家和地区

由教育部门派出的就达 457700

陈竺原卫生部长

万钢原科技部长

——据周棉著《近代中国留学生群体的形成、发展、影响之分析与今后趋势之展望》

结合材料与所学知识,围绕近现代中国留学教育,以合理的时空视角,自拟论题,并就该论题进行阐述。(要求:论题观点正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叙述准确。)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