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902.2020年3月河南省开封市高考模拟考试文综历史试题

适用年级:高三级 试卷类型:高考模拟 适用省份:河南省 试卷年份:2020年 题数:17 浏览数:440

一、单选题

1.

王国维《殷商制度论》记载: 自殷以前,天子、诸侯君臣之分未定也。……盖诸侯之于天子,犹后世诸侯之盟主,未有君臣之分也。……逮克殷践奄,灭国数十,而新建之国皆其功臣、昆弟、甥舅……由是天子之尊,非复诸侯之长而为诸侯之君……其在丧服,则诸侯为天子斩衰三年,与子为父、臣为君同。 这一变化(  )

A.建立起周天子的集权统治B.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C.标志着贵族政治开始确立D.加强了民族认同和文化认同

2.

陈独秀认为: 三纲之名词,虽不见经,其学说实质是孔教之本意 ;有学者认为 虽不见经 ,但见于 ,在《韩非子·忠孝》一篇中说过这样一种说法: 臣事君,子事父,妻事夫,三者顺则天下治,三者逆则天下乱 。这说明(  )

A.三纲 之说来源于法家学派B.陈独秀对孔教理解偏颇C.汉代儒学吸收了其他学派思想D.儒家与法家同源

3.

明朝中后期,江南一些地区的矿冶、造纸、纺织、陶瓷、造船等私营手工业部门后来居上,在社会生产中超过了官营手工业,居于主导地位。这反映了(  )

A.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B.封建政府重农抑商政策有所松动C.官营手工业走向衰落D.私营产品生产质量超过官营手工业

4.

研究18世纪中国物价、人口膨胀这些重大经济问题,难以避免会碰到一个十分荒谬的现象:一方面长期温和的通货膨胀的积累效应严重地削弱了国家的财力,使国计民生和吏治遭遇空前困扰;另一方面朝廷明知症结所在,却以权宜之计苟且敷衍。这种现象反映了(  )

A.通货膨胀导致了王朝衰落B.人口膨胀导致社会物价飞涨C.统治阶级拒绝经济改革D.统治者重视统治稳定

5.

郑观应强调,在与外国协定税率时,必须坚持独立自主;在外交交涉中, 异邦客商,一切章程,均由各国主权自定。实与公法吻合 。郑观应的这一观点(  )

A.开启了外交观念的近代化B.接受了西方民主理论C.已突破 中体西用 的观念D.体现了近代国家观念

6.

下表反映了1895—1910年中国纺纱工业的部分发展状况。据此推断(  ) 

时间

厂名

创办人

资本关系

1897

苏州苏纶纱厂

陆润庠国子监祭酒

苏州商务局筹款

1899

南通大生纱厂

张謇翰林院编修

领用官机,征集商人资本

1905

无锡振新纱厂

荣宗敬钱庄主

张石君洋行买办

1910

上海公益纱厂

祝大椿怡和买办

后改制为中英合资

A.纱厂的创立得益于民国政府的建立B.创办者皆为儒学士大夫出身C.纱厂的创立受实业救国思潮的影响D.维新变法运动取得较大成效

7.

1937年7月,蒋介石表示, 决心运用全力抗战 以保持我国家之人格 。1938年,毛泽东也说: 我们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不但是国内各个党派各个阶级的,而且是国内各个民族的 。这表明当时(  )

A.中国民族主义和爱国主义已经高度重合B.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已初步建立C.中日民族矛盾开始上升为社会主要矛盾D.国共之间的分歧已经基本消除

8.

1953年,苏联对我国 一五 计划提出一些建议,例如:要十分注意农业的发展,不仅要大量生产质量好、价格低的农机具和肥料,还要保证工业品对农村的供应,发展城乡物资交流等。基于此,我国对 一五 计划作了较大的调整。这一调整(  )

A.推动了农业专业化的实现B.避免了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弊端C.有利于工业化举措的完善D.实现了国民经济结构的均衡发展

9.

最初,罗马大法官审理案件,完全处于被动地位,仅是机械地按照法律的规定办理。然而随着《布艾体亚法》的颁布,大法官被授予自行决定诉讼程式的权力,大法官就有了指挥诉讼过程的主动权力。从而,使法官在某种程度上获得了法律创制权,可以根据实际需要和 公平 正义 对法律进行解释、补充和纠正。这一变化体现了(  )

A.大法官掌握了司法权和立法权B.司法审判具有高度的灵活性C.司法审判注重保障公民的权利D.司法程序中形式主义较严重

10.

法国大革命期间,制宪会议于1791年颁布宪法,其中在选举制度上规定:按照财产多少将公民划分为享有选举权的 积极公民 和不享有选举权的 消极公民 。这一规定(  )

A.顺应了时代发展潮流B.刺激了资本主义的发展C.限制了公民的参政权D.否定了君主的专制统治

11.

20世纪50年代,英国对欧洲一体化的态度从拒绝逐步走向接近,并于1961年和1967年两度申请加入,但均遭到法国总统戴高乐的否决。戴高乐首先考虑的是: 英国一旦成为欧洲的第七个成员国,要它永远扮演二流角色,是不可想象的。 而且戴高乐还认为,联系如此紧密的英美关系将会使英国成为美国投放在欧洲的 特洛伊木马 。材料反映了(  )

A.美国企图通过英国控制欧洲B.英国霸权主义思想使其难以融入欧洲一体化
C.英法矛盾是英国加入欧洲一体化的主要障碍D.国际形势和国家利益影响法国对英国入欧态度

12.

有学者认为,反全球化的国家主要是债务缠身的第三世界国家以及根本就参加不了全球化的最不发达国家。得出这种结论的依据是(  )

A.全球化威胁着不发达国家的经济主权B.全球化阻碍了世界经济的发展C.反全球化运动主要是反经济全球发展D.发达国家是全球化最大受益者

二、材料阅读

13.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分)
材料一 英国1825年修筑了世界上第一条铁路后,美国联邦政府就给予了充分重视,在1824年到1838年间联邦政府就出资并派遣技术人员勘探铁道线路,美国一方面从英国购买机车,一方面加紧国产火车头的研制工作……由于运河在地理上有较大的局限性,只能连接已有的河流形成水路交通网,在河流稀少的地区就不能够发挥作用,而铁路长年可用,是不受地理条件限制的最强大的交通设施,铁路建设如雨后春笋迅速发展。到19世纪40年代,美国的铁 路总长度已经在世界上排名第二,达到2818英里。

——《19世纪美国交通运输革命研究——以铁路建设为中心》

材料二

发展阶段

筑路总里程公里

综合统计

大事记

肇兴

1876-1894

4734,其中官办占693%

全国总里程23万公里,计023公里/百平方公里,东北和沿海地区占比94%

1880年,第一家铁路工厂胥 各庄机修厂诞生

第一次筑路高潮

1895-1911

9200,其中借外资或列强直接修建占835%

1909年,近代中国第一条自 建的干线铁路京张铁路建成

从低谷走向高峰

1912-1937

11000,在已建成的铁路中 列强直接或控制经营占 867%

1923年,京汉铁路工人罢工,中国第一次工人运动进入高潮

——摘编自杨勇刚《中国近代铁路史》

材料三 改革开放40年,作为 国民经济发展的动脉 ,中国铁路是这种沧桑巨变的缩影。40年,中国铁路由小到大、由弱变强,从内燃机车到电力机车,再到高铁动车,中国铁路变迁史就是一部世界铁路革命史。铁路运营里程大幅延伸,时速大幅提高。40年前,中国铁路营业里程只有5.17万公里,平均时速不到40公里。截至2017年底,铁路营业里程达12.7万公里,较 1978年增长16%。其中,高铁2.5万公里,占世界高铁总里程的66.3%,居世界第一位。

——《40年中国铁路变得越来越强大》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19世纪美国铁路建设的历史背景。(8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指出近代中国铁路发展的特点。(8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新时期中国铁路建设发展的意义。(9分)

14.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威尔·杜兰特在第九章 社会主义与历史 中,指出, 社会主义反对资本主义之斗争,是财富集中与分散之历史乐章的一部曲 ,并预言: 资本主义的恐惧迫使社会主义放宽自由,而社会主义的恐惧也迫使资本主义增加平等,东方是西方,而西方也是东方。不久,两者就要碰头。 为何如此?他在第三章 生物学与历史 中已经指出了三条教训:生命即是竞争、生命即是选择、生命必须繁衍。 学习和吸收人类文明的一切优秀成果 ,人类最终必然相向而行。

——摘编自叶雷《让历史真正有意义——读杜兰特名著<历史的教训>》

结合材料与所学现代史的史实,围绕 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的关系 ,自行拟定一个具体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说明。(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15.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5分)
材料 清末,中国封建主义盐务管理制度已 弊窦百出 ,加上清王朝垮台,政局混乱,省自为制, 盐枭活跃,倍徙平时 ,至1913 年时, 盐务腐败,已达极点
为此,北洋政府开展了广泛的盐务改革。1913年12月,公布《盐税条例》,将从前各项课税名目一律删除,改征统一税,统一税率每担2.5元。同时,又对盐场进行进行整顿,裁撤产量少,质量差的不合格盐场。1914年2月,又公布了《盐务稽核总、分说章程》。章程规定,在北京设立盐务稽核总所,在各产盐地方设立稽核分所。 征收一切盐税盐课 。1914年,北洋政府开始在直隶、河南两地74县废除封建专商垄断的运销体制,实行自由贸易。此后,全国各地又有一些县陆续开放了食盐贸易。到1931年,全国已有近半数的县实行了自由贸易,同年国民政府公布的《新盐法》规定: 盐就场征税,任人民自由买卖,无论任何人,不得垄断

——摘编自丁长青《民国盐务史稿》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北洋政府盐务改革的特点。(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北洋政府盐务改革的作用。(9分)

16.

【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15分)
材料 历史上,中国虽然宣布了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但并没有真正派出军队参战。真正卷入战争的中国人,是14万中国劳工,协约国称为 中国劳工旅
在欧洲战场上,以英法为首的协约国在德国的步步紧逼下损失惨重,面临着严重的人力资源危机。……为了让更多的欧洲人从工业劳动中解放出来走向前线参战,英国和法国将他们的目光投向中国廉价又丰富的人力资源。……1916年至1918年,英法两国在中国共招募华工14万人左右。按照最初约定,华工的工作是以工代兵,并不参战,但事实上华工的工作几乎都是处于最前线。他们到欧洲后多从事挖掘战壕、筑路、救护伤员等战勤和战斗工作,约两万人付出了自己的生命,有的只有工号连名字都没有留下。
中国劳工旅的大多数人在1919年和1920年回国,留下来的三千人在欧洲扎下了根,构成了当时法国和比利时华人社会的核心。
李肇星在凭吊一战赴欧华工墓地后表示,许多一战华工战后成为第一批移居法国的华人,为中法友谊作出贡献。

——摘编自《14万中国劳工参加一战:与德军搏斗约2万牺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 中国劳工旅 出现的背景。(9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 中国劳工旅 的历史贡献。(6分)

17.

【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15分)
材料 苏颂(1020~1101年),北宋杰出的政治家、外交家、文学家、史学家、科学家。他出生于望族,自幼勤奋。苏氏有诗礼传家的传统,其祖父苏仲昌对他要求甚严。苏颂叔父苏缄及家人为国捐躯的壮烈之举,也深刻影响了少年苏颂。
苏颂出任江宁知县时,核实丁产,造册课税,严惩逃税劣绅,减轻了百姓的负担。在颍州知州任上,上书为民请命,减轻百姓负担。曾负责修撰仁宗、英宗两朝正史,编写外交史料《华戎鲁卫信录》29卷,书目5卷共200册。苏颂的科学贡献是多方面的,他主持创制了世界上最早的天文钟——水运仪象台;他主持编著的《本草图经》是我国古代的药物学巨著。苏颂注重用家风家训规范子孙,要求家人 广读博学 学貴于勤 ;既要重视文化知识的学习,但更注重道德操守的培养,身教重于言教,以孝为本;还训示子孙 处事必公″ 为官必廉 。苏颂的廉政思想亦是流传后世的一份精神财富。

——摘编自张沧海《苏颂:博学爱民清白传家》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苏颂的历史贡献。(8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苏颂取得卓越成就的原因。(7分)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