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单选题
时间
年均增长率
1953—1957年
4.5%
1971—1975年
4.0%
1958—1962年
4.3%
1976—1980年
5.1%
1963—1965年
11.1%
1981—1985年
8.1%
1966—1970年
3.9%
1215年《大宪章》
1628年《权利请愿书》
1689年《权利法案》
制定者
封建大贵族
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占多数的议会
内容
以法律限制王权,特别是征税权,没有贵族同意,国王不得随意征税。
以法律限制王权,特别是征税权,没有议会同意,国王不得随意征税。
限制国王的权力,约束国王的实际统治权,保证议会的立法权、财政权、司法权和军权等。
二、材料阅读
——摘编自尹娜《两宋时期江南的瘟疫与社会控制》
——摘编自刘雪芹《近代上海的瘟疫和社会》
——摘编自牟海林《中国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公平取向及其实现》
三、开放性试题
中国
朱之瑜
主张道德教育是其教育思想的核心。关于教人之道,他认为因弟子“资性”之不同,提出不同的要求,并予以不同的启示;他重躬行实践,却不废读书;对于读书之法,他则认为读史应先于读经。
黄宗羲
重视经学的学习,认为经学能够经国济世。他还向学生传授天文、数学、地理等自然科学知识;认为教师除了向学生进行传道、授业、解惑外,还必须清议(议论朝政)。
顾炎武
把“明道救世”作为教育宗旨的基本原则。他提倡经世致用、救国救世之“实学”,他倡导严谨的治学态度、扎实的考据方法以及注重实际的实事求是的治学方法。
西方
伏尔泰
强调通过平等的教育消除人们的愚昧无知,提高人的理性;教育目的是培养具有健全理性的自由人。他重视感觉经验,认为观察、实验和实际锻炼是最主要的学习方法。
孟德斯鸠
指责封建专制教育是“降低人们的心志”,“培养好的奴隶”。主张男女平等教育,国家的教育须重视培养公民的义务心。人要接受三种教育:一种来自父母,一种来自教师,另一种来自社会。
狄德罗
认为教育是启发人的理性的唯一手段,认为教育只能发展优良的素质,抑制不良的素质。他还注重教育民主和平等,主张教育世俗化,由国家管理。
四、材料阅读
——摘编自未听昌《争夺制天权:美国“高边疆”战略的发展历程及其影响》
——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