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924.2020年2月清华大学中学生标准学术能力基础性测试历史试卷(高一适用)

适用年级:高一级 试卷类型:月考测试 适用省份:不限省份 试卷年份:2020年 题数:33 浏览数:485

一、单选题

1.

下图是新石器时代中期的马家窑文化、大汶口文化以及半坡文化中出土的陶器,尽管他们相距遥远、几乎没有交通,但它们有着极其相似的文化特征,这可以说明中华文明的发展具有的特点是 (  )

A.起源最早B.世界领先C.独一无二D.多元一体

2.

东汉班固在《白虎通义》中说:“《礼》曰: 宗人将有事,族人皆侍。 古者所以必有宗,何也?所以长和睦也。 在这里班固强调(  )

A.早期社会秩序面临挑战B.宗法制度有利于家族团结稳定C.礼乐制度面临威胁破坏D.分封制实现了权力的高度集中

3.

下图为西周恭王(西周第六位君主)时期的青铜器——格伯簋。其铭文记载了一件事:格伯用四匹马换取了倗生三十亩田。这可以说明当时 (  )

A.土地买卖与转让关系频繁B.奴隶主贵族土地国有制崩溃C.周王朝不禁绝土地的交换D.周王严格控制土地买卖转让

4.

东周初期,士人游说出仕四方,但只要还在 华夏 范围内出仕,便不算违背道义。但后来被视为蛮夷戎狄的秦楚吴越广泛招揽人才的现象也不再被非议。这种变化表明(  )

A.民族融合与文化认同加强B.封建统治者极为重视人才C.百家争鸣推动士阶层崛起D.士人出仕推动诸侯国强大

5.

《商君书·垦草令》中说: 重关市之赋,则农恶商,商有疑惰之心。农恶商,商疑惰,则草必垦矣。 由此可以看出商鞅意图(  )

A.加大赋税征收增加国家收入B.分化社会阶层稳定统治秩序C.抑制工商业以促进农业生产D.增强农商竞争推动经济发展

6.

1975年,在湖北省云梦县出土了大量秦代的简牍,简文主要记载了秦代施行的20多个单行法规,共计法条多达600 条,并且多数为残酷的死刑、肉刑等。由此可以看出秦代(  )

A.法律细密,社会秩序稳定B.宽严相济,律法深入人心C.以法治国,统治基础牢固D.刑罚众多,隐含统治危机

7.

汉武帝发布《求茂才异等诏》说: 盖有非常之功,必待非常之人,故马或奔踶而致千里,士或有负俗之累而立功名。夫泛驾之马,跅弛之士,亦在御之而已。其令州郡察吏民有茂材异等可为将相及使绝国者。 这反映了汉武帝(  )

A.希望改变王国势力过大的局面B.不拘一格唯才是举的用人之道C.推动察举制成为主要取士之道D.对国力衰微官员庸碌倍感不满

8.

史书记载东汉樊宏 开广田土三百余顷。其所起庐舍,皆有重堂高阁,陂渠灌注。又池鱼牧畜,…… 作器物,先种梓、漆,……积以岁月,皆得其用。赀至巨万,而赈赡宗族,恩加乡闾。 据材料可知东汉时期(  )

A.豪强地主控制地方政治经济B.田庄经济发展迅速造成土地兼并C.田庄经济具有一定的进步性D.豪强地主剥削人民加剧阶级矛盾

9.

《魏书? 官氏志》记载: 有三世官在给事已上,及州刺史、镇大将,及品登王公者为姓……而有三世为中散、监已上,外为太守、子都,品登子男者为族。 由此可知孝文帝改革(  )

A.参照了魏晋的门阀士族制度B.消释了汉族与鲜卑族的隔阂C.打击了鲜卑族贵族政治特权D.缓解阶层矛盾便于稳定统治

10.

《唐大诏令集》中记载,安史之乱后, 两河宿兵,户赋不入,军国费用,取资江淮 。《读通鉴论》中也说 唐立国于西北而置根本于东南 ,屡经大难 而唐终不倾者,东南为之根本也 。由此可见唐末的藩镇(  )

A.推动南方经济的不断开发B.一定程度上延续了唐朝的统治C.使地方脱离中央趋势增强D.加强了唐朝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11.

宋人宇文懋昭《大金国志》记载:“(金)熙宗自为童时,聪明绝伦。适诸父南征中原,得燕人韩昉及中原儒士教之,遂能赋诗染翰,雅歌儒服,分茶焚香,弈棋象戏,尽失女真故态。 女真旧臣视其 宛如一汉户少年子也。 而熙宗则视女真旧臣是 无知夷狄。 据此可知当时少数民族政权(  )

A.汉化程度不断提高B.统治阶层内部矛盾尖锐C.极力保持民族特色D.民族对立情绪较为严重

12.

明代, 杭嘉湖三府属地,地窄人稠,民间多以育蚕为业,田地半植桑。岁产米谷,除办漕外,即丰收之年,尚不敷民间,”这反映了当时南方地区(  )

A.农业种植生产技术逐渐衰退B.赋税苛重影响农业发展C.农业生产呈现专门化地域化D.商业发展制约农业生产

13.

下表为当代学者统计的中国古代状元地域分布表。

地区

五代

北宋

南宋

北方

40

6

28

0

6

11

8

11

10

南方

18

10

24

37

0

0

2

77

69

共计

58

16

52

37

6

11

10

88

79

据此表可以推知(  )

A.古代科举考试制度尚不完善B.理学兴起推动考试内容变化C.政治形势对科举制影响较小D.经济重心变化影响文化发展

14.

1854年英国外交大臣克勒拉德恩说: 自从条约缔结以来,因我们对华通商的扩展有限而感到的许多失望……届时我们当有权要求中英条约修订。 克勒拉德恩认为中英条约需要修订是基于(  )

A.第一次鸦片战争英国遭到中国军民的顽强抵抗B.有限的通商口岸不能满足英国更大的经济需求
C.统治阶级的腐朽和民众的愚昧便利于英国入侵D.中国的资本主义生产与英国形成强有力的竞争

15.

《申报》作为当时有广泛影响力的报纸,在中日甲午战争前多次对日本的明治维新进行讥笑和嘲讽,并一直认为中日战争中国必胜。但战后《申报》又高度赞扬日本改革,主张中国应仿效日本进行变法。这种变化反映了(  )

A.政府放松了对言论的监管B.报刊报道失实导致中国战败C.国人对战争进行深刻反思D.中国的制度变革以失败告终

16.

1898年9月28日, 戊戌六君子 在北京惨遭杀害。但据一些个人日记记述:戊戌六君子被杀的时分,不少围观百姓纷纷叫好唾骂,还向刽子手扔赏钱,他们都以为国家杀了奸臣。由此可见(  )

A.民智民情有待进一步启蒙B.戊戌变法损害了大众权益C.戊戌变法推动新思想传播D.民众自觉维护清政府统治

17.

从 1912—1916年,北洋政府颁布的有关发展实业的条例、章程、细则、法规达86项之多,主要包括简化企业注册手续、奖励工商业发展、提供资金信贷、减免捐税、推广引导等。这些法规和政策(  )

A.改善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环境B.扭转了中国工业结构不合理的局面C.使中国经济摆脱了半殖民地特征D.彻底清除了民族资本主义发展障碍

18.

1926年12月至 1927年3月,湖南省、江西省和湖北省农民代表大会相继召开,通过了减免地租、取缔高利贷等决议案。陕西、河南、安徽、浙江、福建、四川等地也成立了农民协会,开展了反苛捐杂税、反土豪劣绅的斗争。到1927年初,全国农民协会会员达1000万人以上。据此可知这一时期(  )

A.农民斗争仍处于自发组织阶段B.国共两党利益趋于一致C.农民已成为中国革命的领导者D.农民运动推动革命进程

19.

1928年2月,彭德怀知道了毛泽东在井冈山创建的根据地,对之非常推崇,并写了一首诗表达自己的感想: 秋收起义在农村,失败教训是盲动。惟有润之工农军,跃上井冈旗帜新。我敬润之为榜样,或依湖泊或山区。 这反映了(  )

A.革命者对革命欠缺足够的反思B.在城市发动革命仍然具有可行性C.中国革命的道路逐渐清晰明朗D.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迫切性

20.

曾任侵华日军大本营参谋的山崎重三郎后来写文章说道: 毛泽东的抗日游击战,堪称世界历史上规模最大、质量最高的游击战。它是一种全民总动员的攻势战略。 在这里,他主要强调(  )

A.敌后战场成为抗日战争的主战场B.共产党战略战术推动了革命的发展C.统一战线的建立消弭了国共矛盾D.游击战是取得抗战胜利的根本原因

21.

1947年11月,郏县之战打响。郏县老百姓把口粮和所有能找到的粮食拿出来,供解放军吃了一天;第二天,又把田里的所有青苗都割了,又供军队维持了一天;最后一天,把村里的牲畜都杀了,又维持了一天。随后,郏县解放,国民党胡宗南军队被赶跑。这说明(  )

A.中国社会矛盾发生变化B.民心向背影响着战争胜负C.国共合作关系开始破裂D.国民党指挥失当决策失误

22.

2019年10月 1日,纪念新中国成立70周年的盛大阅兵在天安门举行。其中,行驶在装备方队最前面的战旗方队(见下图),成为阅兵场中的醒目亮色。 铁军 红一连 大渡河连 平型关大战突击连 济南第一团 塔山英雄团 等战旗反映了 (  )

A.近代中国革命任务不断变化B.中国民族战争的残酷与艰难C.科技强军保障中国和平崛起D.党领导下中国革命不断胜利

23.

五十年代湖南通俗读物出版社出版的一份读物中记述: 土地改革后,发展生产的人为障碍既已南一九五二年的丰产运动,……涌现了大批的劳动模范和生产能手,而且有许多翻身农民创造发明和改良了农业生产工具。 这说明了当时(  )

A.三大改造成绩显著B.土地改革实现了生产资料的公有制C.一五计划如火如荼D.生产关系的调整解放了农村生产力

24.

1957年4月,周恩来在国务院全体会议上说: 主流是社会主义,小的给些自由,这样可以帮助社会主义的发展。 在社会主义建设中,搞一点私营的,活一点有好处。 这反映了此时中央(  )

A.允许资本主义工商业自由发展B.对经济建设进行了有益探索C.明确了国内的主要矛盾与任务D.开始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25.

1972年,山东省双泉镇河东崖村生产队长张洪印做了一个大胆的决定——小包工,就是偷偷给乡亲们分地。随后几年里,队里一亩地粮食从三四百斤一下增产到了七八百斤。这反映了当时(  )

A.中央着手调整左倾思想对经济影响B.农民获得土地所有权和经营权C.农民自发尝试改革原农村经济体制D.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逐步推广

26.

2019年3月15日,为加强对外商投资合法权益的保护,十三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外商投资法》。该法律的通过和实施(  )

A.推动了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B.影响了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C.不利于民族企业的公平竞争D.标志着中国全面融入世界经济

27.

2019年1月2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告台湾同胞书》发表40周年纪念会上发表了题为《为实现民族伟大复兴,推进祖国和平统一而共同奋斗》的重要讲话,并引发台籍代表的广泛热议和海峡两岸特别是岛内民众的广泛共鸣。这表明(  )
①九二共识形成了广泛的群众性基础   ②国际势力是影响统一的重要因素   ③我国人民民主具有真实性和广泛性   ④制止分裂是两岸人民的共同追求

A.①③B.①④C.①②D.③④

28.

据报道,在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中,中国是第一大维和出兵国。截至2019年7月底,有2500余名中国维和官兵正在全球各地执行维和任务,有十余人在执行维和任务中牺牲,为维护世界和平方面做出了应有的贡献。这表明中国的外交目的是(  )

A.努力树立中国在国际社会的形象B.推动国际格局的多极化发展C.与各国一起打击威胁和平的因素D.为现代化建设创造有利环境

29.

2019年10月1日,德国下莱茵商会在位于鲁尔区莱茵河畔的杜伊斯堡市举办有关 一带一路 的研讨会。与会人士普遍认为, 一带一路 倡议为鲁尔区和德国带来了巨大发展机遇,并希望中德双方产业界一起拓展潜力。 一带一路 战略能够赢得世界范围的肯定与支持是因为(  )

A.为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带来机遇B.提升了中国的国际地位和影响力C.符合沿带路国家发展的共同利益D.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30.

2019年5月17日,美国商务部禁止华为采购美国科技原料的命令生效,根据此命令,美国供应商必须获得政府特殊许可,才能向华为出售产品。但截至 2019年6月,华为在全球电信设备市场占据了最高份额达28.1%,在全球获得的5G商业合同已达到50份,其中28份在欧洲签订。由此材料可以看出(  )

A.依靠科技自力更生是发展的根本B.公正合理的经济新秩序已经建立C.跨国公司通过资本扩张谋取利益D.经济全球化对民族企业发展不利

二、材料阅读

31.

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11分)
材料一 古代东亚国家之所以向中国朝贡,以各种不同的形式和中国发生关系,是因为各民族的国家形成比中国迟,所以有必要向中国学习其国家机构的建制及其运作。在这个时代,东亚各国与中国的交往,是以此为中心展开,并因此获得各种文化的。中国的国家机构建制及其运作,规定于律令之中。因此,对于各国而言,重要的是学习律令,引入律令所规定的各项制度。

——(日)崛敏一《隋唐帝国与东亚》

材料二 唐代是中国文化史上少有的既善于继承,又能够兼收并蓄的时代。尤其是在宗教、艺术、器用乃至习俗等方面,通过西域传来的印度、中亚、西亚文明以及通过南海传来的南亚文明,对隋唐文化的影响既深且远。其实,唐代文化本身就是一种中外、胡汉混合的文化,正是多种文化的交流会聚,才形成了绚丽多彩的唐代文明。

——张广达、王小甫《天涯若比邻》

材料三 近代中西文化的交流,是在鸦片战争的炮火中被迫开始的。在这一鲜明的时代背景下,中西之间的文化交流,是一种夹杂着战争掠夺和武力征服而来的不平等的两种文化之间的交流。以通商、传教、求学、遣使、游历、翻译等形式进行,凡此种种不同的交流方式,呈现出一种非和平背景下的和平。

——黄鹏程《近代中西文化交流探析》

材料四 文明的繁盛、人类的进步,离不开求同存异、开放包容,离不开文明交流、互学互鉴。历史呼唤着人类文明同放异彩,不同文明应该和谐共生、相得益彰,共同为人类发展提供精神力量。我们应该坚持世界是丰富多彩的、文明是多样的理念,让人类创造的各种文明交相辉映,编织出斑斓绚丽的图画,共同消除现实生活中的文化壁垒,共同抵制妨碍人类心灵互动的观念纰缪,共同打破阻碍人类交往的精神隔阂,让各种文明和谐共存,让人人享有文化滋养。

——2017年12月1日习近平在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高层对话会上的主旨讲话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朝中外交往的特点。(4分)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中外交往的背景和特点。(4分)
(3)结合材料四并综合上述材料,简述处理好当前中外交往的基本原则。(3分)

32.

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15分)
材料一 我们觉得无论是理论方面还是应用方面,科学都相对具有 官办 性质。……天文学家 只不过是皇帝的文职公仆而已。……而文化更低、更下一层的技师和工匠也无疑同样具有这种官僚性质。

——李约瑟《中国与西方的科学与社会》

材料二 自古以来,我国的农业就很发达,悠久的农业历史,使农学和农业技术知识得到了丰富的积累。专业农书……内容十分丰富。一些与手工业生产关系密切的学科,像力学、物理学等都不像与农业关系密切的一些学科那样发达,也不成体系。

——袁运开《中国古代科学技术发展历史概貌及其特征》

材料三 康熙曾经对西方科学技术很有兴趣,请了西方传教士给他讲西学,内容包括天文学、数学、地理学、动物学、解剖学、音乐,甚至包括哲学,光听讲解天文学的书就有100多本。曾经在1670年至 1682年间不间断学习西学,但大多是坐而论道、禁中清谈。1708年,清朝政府组织传教士们绘制中国地图,后用10年时间绘制了科学水平空前的《皇舆全览图》,走在了世界前列。但是,这样一个重要成果长期被作为密件收藏内府,社会上根本看不见,反倒是参加测绘的西方传教士把资料带回了西方整理发表,使西方在相当长一个时期内对我国地理的了解要超过中国人。

——2014年6月9日习近平在两院院士大会上的谈话

材料四 改革开放开启了科学的春天。……我国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积极推进,科技创新再创佳绩。基础研究、前沿技术、高端装备、重大工程等领域取得一批重大成果,嫦娥四号探测器成功在月球背面着陆。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新技术与实体经济加快融合,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蓬勃发展,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深入推进。新动能持续快速成长,为稳增长保就业、推动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成为当代中国创新发展的新标志。

——2019年1月8日李克强在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的讲话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推动中国古代科技进步的主要因素及中国古代科技的特点。(4 分)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清时期中国科技发展停滞的影响。(4 分)
(3)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科技取得巨大进步的主要原因及当前科技发展的特点。(5 分)
(4)综合以上材料简要谈谈你对当前中国科技发展的认识。(2 分)

33.

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14分)
材料一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渔网)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孟子·梁惠王上》

材料二 春耕、夏耘、秋收、冬藏,四者不失时,故五谷不绝而百姓有余食也;污池渊沼川泽,谨其时禁,故鱼鳖优多而百姓有余用也;斩伐养长不失其时,故山林不童而百姓有余材也。
材料三 清朝康、雍、乾长达一个多世纪中,社会总体稳定,清朝取消了人头税,根据耕地面积确定税额,减轻了下层百姓负担。农业上普遍采用了轮作、复种、多熟等农作制。玉米、甘薯等耐寒、耐旱、高产作物不断推广,人们将林木覆盖的山地和草原广为开垦。人口从清初的1.8亿增加到鸦片战争前夕的4亿之众,引起了一系列变化:一些地区 游手好闲者更数十倍于前 田地贵少,寸土为金 ;水土流失和草原沙化现象凸显。

——摘编自李龙潜《明清经济史》

材料四 大跃进 运动中,河北省盲目修建的众多水库潜伏下一系列环境问题。过量开采地下水,过度深翻土地,使农业环境趋于恶化;捕杀麻雀导致生物链在一定程度上断裂; 大炼钢铁 运动造成矿产资源的滥采溢挖,林木资源的滥砍滥伐;不合理的工业布局埋下污染隐患。 的指导方针不仅给经济发展带来了严重危害,也恶化了生态环境。

——张同乐、郭琪《大跃进时期生态环境问题论析——以河北省为例》

材料五 人类进入工业文明时代以来,传统工业化迅猛发展,在创造巨大物质财富的同时也加速了对自然资源的攫取,打破了地球生态系统原有的循环和平衡,造成人与自然关系紧张。……在人类200多年的现代化进程中,实现工业化的国家不超过30个、人口不超过10亿。在我们这个13亿多人口的最大发展中国家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其影响将是世界性的。

——2019年2月1日习近平在《求是》杂志发表的重要文章《推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迈上新台阶》

(1)列举孟子、荀子所代表的思想流派的核心思想。根据材料一、二概括孟子、荀子的思想观点。(4 分)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朝出现环境问题的背景。(4分)
(3)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 大跃进 产生的原因及影响。(4分)
(4)综合上述材料,简要说明社会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2分)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