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分)
材料一 儒家学派在我国不同历史时期国家治理的实践中体现出明显的阶段性特征。春秋末期,其核心是
“仁、义、礼、智
”;秦朝时,遭受毁灭性打击;汉武帝时,提出
“春秋大一统
”和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宣扬君权神授;到宋代,儒家思想与佛教和道教相融合,形成了新的哲学流派——理学,其中,具有较大影响力的程朱理学主张
“存天理,灭人欲
”;明朝中期,形成了以王阳明为代表的心学,主张追求
“格物、致知、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的理想,费孝通将这种由己到家、由家到国、由国到天下的通路称为中国人的
“差序格局
”。
——摘编自李宁《“大一统”——我国历史上的国家治理》
材料二 在古代欧洲,政权与教权之间的关系在国家治理结构中占据重要地位,公元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奴隶制的中央集权官僚体制结束,西欧长期陷入无政府状态,在混乱动荡的社会中,人们渴望王权与秩序,君权神授的封建君主专制思想应运而生。此后,世俗君权和宗教神权既相互支持又相互斗争,经历了罗马帝国的二元平等并列、11世纪之前教权臣服于王权、12世纪到13世纪教权强盛、14世纪政教斗争等历史阶段。
——摘编自王芳《比较视角下的国家治理模式及其理论构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不同时期儒家治国思想的主张。(9分)
(2)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西方国家治理理念的异同。(16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