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94.2020届山东省济宁市高三5月高考模拟考试历史试题

适用年级:高三级 试卷类型:高考模拟 适用省份:山东省 试卷年份:2020年 题数:18 浏览数:411

一、单选题

1.

在《春秋》一书所记述的242年间,鲁国向周天子朝聘了六次,向齐、晋等国朝聘30次;滕、薛等国朝聘鲁国超过30次。相反,周桓王在位23年间曾五聘于鲁。这些现象突出反映了(  )

A.鲁国在封国中的地位举足轻重B.周王室的影响力已不复存在C.朝聘成为维护礼乐秩序的手段D.传统文化被赋予了新的内涵

2.

客卿是战国时期对到其他诸侯国被委以重任的人才的通称。表1是当时秦国重用的客卿及其事迹简表。

时期

客卿

主要事迹

秦孝公时期

卫国人商鞅

两度推行改革,厉行法治,使秦国日渐富强

秦惠文王时期

魏国人张仪

提倡连横,诱使各国与秦结交,瓦解六国联盟

秦昭王时期

魏国人范睢

远交近攻之策

秦王嬴政时期

楚国人李斯

献离间计策,分化六国,帮助秦国逐一消灭六国

表1 
该表反映出当时的秦国(  )

A.顺应历史潮流不断推进改革B.重视引进人才促进了统一大业C.通过笼络人才削弱其他国家D.以重用外来人才打击本国贵族

3.

汉初,高祖规定商人不得衣丝乘车,吕后也规定商人子弟不能为官。但到汉文帝、景帝时期却出现了 今法律贱商人,商人已富贵矣 的局面。该局面的出现是由于(  )

A.重农抑商政策推行力度欠缺B.汉初统治者实行无为而治的政策C.社会经济的不断恢复与发展D.商业发展改变了原有的阶级关系

4.

据载,唐代的佛寺中,有的信徒在念诵父母恩重难报经,有的僧侣倡导 一日不作,一日不食 的修行方式。这些现象反映出(  )

A.唐朝的宗教政策较为开明B.佛教开始出现中国化的趋势C.儒家的正统地位不断巩固D.中华文化在融合中逐步发展

5.

1069年,王安石在变法中规定, 前此轮差职役的民户不再服役,改为按土地、家产多少缴纳免役钱。前此无差役负担的官户、僧道户、女户、单丁户、未成丁户以及上五等的坊郭户,一律按其户等减半出钱,谓之免役钱 。这一举措意在(  )

A.为封建政府拓宽财源B.遏制大地主大官僚势力的膨胀C.刺激商品经济的发展D.适应松弛人身控制的客观要求

6.

明初,政府在江南地区大量设立官田。表2为这一时期苏州、松江二府官田和民田比率表。
表2

地区

官田

民田

田额百分比

税粮百分比

田额百分比

税百粮分比

苏州

6299

947

301

6299

松江

8452

943

84

8452

明政府的这一做法(  )

A.刺激了江南经济的恢复发展B.遏制了地主和官僚势力的膨胀C.巩固了江南经济的重心地位D.加强了政府对江南地区的控制

7.

对图1的相关解释较为合理的是 (  )
图1 1864-1869年汉口茶出口

A.汉口茶的出口日益被外国商人垄断B.汉口与海外市场的直接联系不断加强C.茶叶转运上海是为争取利润最大化D.沿海的通商口岸更具发展外贸的优势

8.

1933年1月17日,《中华苏维埃临时中央政府、中国工农红军革命军事委员会宣言》发表,称红军愿意在 立即停止进攻苏维埃区域 立即保证民众的民主权利 立即武装民众创立武装的义勇军,以保卫中国及争取中国的的独立统一与领土的完整 等三个条件下, 与任何武装部队订立作战协定 。该宣言的发表表明中国共产党(  )

A.党内产生错误倾向B.已由幼稚走向成熟C.政策导向发生转变D.与国民党关系缓和

9.

在过渡时期,中国政府采纳了苏联的编制物资平衡计划的制度,主要商品的分配不通过市场机制而是直接归中央的计划人员掌握。这一做法主要是为了(  )

A.实现国民经济的协调发展B.保障计划建设目标的达成C.加快社会主义改造的步伐D.解决物资紧缺的社会压力

10.

公元前5世纪兴起的雅典智者学派认为,哲学重点要解释的是人,世界上并不存在每个人都必须服从的普遍真理, 只要掌握了雄辩术,一切观点都可以自我辩解 。智者学派的盛行(  )

A.提升了公民个体的道德修养B.强化了对城邦公共秩序的维护C.健全了直接民主的政治体制D.促进了古雅典自由主义的发展

11.

法国史学家阿尔德伯特等人认为,16世纪大量黄金白银流入西班牙, 与葡萄牙相比,西班牙更有利于在17世纪成为经济中心 ,然而它错过了机会,西班牙的黄金被投到欧洲其他地方,促进了英国、法国、荷兰工业的发展,西北欧成为经济中心。对上述观点的理解较为合理的是(  )

A.商业革命延缓了西班牙的发展历程B.价格革命推动了欧洲经济中心的转移C.封建制度阻滞了西班牙的社会进步D.殖民掠夺客观上促进了欧洲社会转型

12.

最先进的国家几乎都可以采取下面的措施:剥夺地产,把地租用于国家支出;征收高额累进税;废除继承权;没收一切流亡分子和叛乱分子的财产……对一切儿童实行公共和免费的教育,取消现在这种形式的儿童的工厂劳动。 上述内容应出自(  )

A.卢梭《论人类不平等的根源》B.亚当·斯密《国富论》C.圣西门《一个日内瓦居民给当代人的信》D.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

13.

1931年9月,英国政府放弃金本位,宣布英镑贬值,将英镑和美元的比价从4.86降到3.8,然后又降到3.4。截至9月底,12个国家跟随英国放开了货币兑换,另有11个国家在保留金本位的同时降低了本国汇率。英国的做法(  )

A.旨在针对来自美国的竞争B.促使德国等国走上法西斯道路C.无益于缓解本国经济危机D.进一步加剧了全球性经济灾难

14.

不设总部,无常设机构,无成文章程 各种会议均采取协商一致的原则 如有分歧,各成员国可采取书面形式向主席国正式提出保留意见,以示不受有关决议或文件的约束 。与上述特征相符的国际组织是(  )

A.关税与贸易总协定B.经济互助委员会C.不结盟运动D.亚太经合组织

二、材料阅读

15.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分)
材料
表3 唐朝后期南北户口升降比较表 

天宝元年

742户数

元和年间806

820户数

下降幅度

占全国户数

比例

北方

3 736 652

866 887

768

3652

南方

3 117 624

1 506 548

5168

6348

总计

6 854 276

2 373 435

6573

100

——据王育民《论唐代南北户口分布比重的消长》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表格中的数据变化做出合理的历史解释。(要求:史实运用正确,逻辑体系严密。)(12分)

16.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分)
材料 两个世界的初次碰撞――历法之争
康熙十一岁时,亲眼目睹了中西文化围绕历法的激烈交锋。康熙七年(1668)大臣会议,请皇帝圣裁。康熙命代表大统历的杨光先、代表回回历的吴明暄、代表西历的南怀仁,分别用各自的算法推算正午日影所止之处。
三次实地测验,杨光先、吴明暄有误,康熙又令测立春、雨水二节气及月、火、木星之运行。杨光先、吴明暄 逐款不合 ,南怀仁 逐款皆符 。杨光先痛心疾首道: 臣监之历法,乃尧舜相传之法也。皇上所正之位,乃尧舜相传之位也。今南怀仁,乃天主教之人。焉有法尧舜之圣君而奉天主教之法也?南怀仁欲毁尧舜相传之仪器,使尧舜之仪器可毁,则尧舜以来之诗书礼乐、文章制度皆可毁也! 宁可使中国无好历法,不可使中国有西洋人! 康熙则平静谕令: 著南怀仁为钦天监正。
康熙八年(1669)除鳌拜。南怀仁等立即发难,指杨光先、吴明暄是鳌拜党羽,请求将杨光先 即行处斩,妻子流放宁古塔 ,为已死之汤若望(德国人,传教士,在顺治帝时曾任钦天监正)平反昭雪。康熙准予昭雪汤若望,却宽免了杨光先、吴明暄。康熙始终将中西历法之争限制在文化、学术的范围之内。

——摘编自张研 牛贯杰《清史十五讲》

(1)指出 中西历法之争 中西人胜出的必然性。(6分)
(2)将康熙帝在 两个世界的初次碰撞 中的态度置于当时世界历史发展的框架内,分析说明其体现出当时中国社会的发展状况。(6分)

17.

某研究性学习小组在探究 辛亥革命的历史地位 时搜集到以下史料。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4分)
材料一 今全国人民心理,多倾向共和,南中各省既倡议于前,北方诸将亦主张于后,人心所向,天命可知,予亦何忍因一姓之尊荣,拂兆民之好恶?是用外观大势,内审舆情,特率皇帝,将统治权公诸全国,定为共和立宪国体……

——《清帝退位诏书》(1912.2.12)

材料二 辛亥革命看起来并不像我们认为革命应该是的样子。真正的原因在于,从许多方面来说,它都未带来一个与过去截然不同的未来。新生的 中华民国 并不是共和主义的,尽管帝制政治架构崩溃了,但许多前清官僚仍稳居原位,文化、社会与经济也貌似毫无改变。当然,它们在发生变化,但却不是作为辛亥革命的直接结果。

——【美】沙培德《战争与革命交织的近代中国》

材料三 中国革命的历史进程,必须分为两步,其第一步是民主主义的革命,其第二步是社会主义的革命,这是性质不同的两个革命过程。……而辛亥革命,则是比较更完全意义上开始了这个革命。

——毛泽东《新民主主义论》

(1)比较三组史料,分别说明其各自的史料价值。(6分)
(2)根据以上史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探究辛亥革命的历史地位。(8分)

18.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7分)
材料一
1696年 英国开征窗户税,法律规定:除了豁免缴纳教堂税和济贫税的人家,英格兰和威尔士其他一切有窗户的房屋每年每栋统一缴纳2先令的固定税赋。
1774年 修订法律,规定每户除缴纳固定算赋外,另按房屋的窗户数交税,拥有10-14扇窗户的房屋每扇窗户缴纳6便士,15-19扇的每扇9便士,20扇及以上者每扇1先令。
1776年 征税窗户的数目下调到7个。
1797年 将征税额提高三倍。
1845年 马修·亨伯顿向首相呈交备忘录,指出: 窗户税是对光、通风和健康要钱。
1845-1850年 以邓肯子爵为主导的一批英国人发起废除窗户税的呼吁。
1851年 窗户税最终被废除。
材料二 1884年12月13日,《伦敦新闻画报》刊登了一条推销 新世界专利 的广告,其大意是:佩戴沃尔夫清新空气呼吸器,人们甚至在冬季室内窗户紧闭时,也可以不间断地呼吸到新鲜空气。

——以上材料均据严玉芳 梅雪芹《19世纪英国城市的新鲜空气诉求》

(1)采用一个新的时间尺度,对英国窗户税的发展历程进行阶段性划分,并说明划分的依据。(8分)
(2)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解读材料二中的广告所反映的社会现实。(9分)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