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119.福建省莆田市2020年高中毕业班教学质量第三次检测文综历史试题

适用年级:高三级 试卷类型:高考模拟 适用省份:福建省 试卷年份:2020年 题数:17 浏览数:589

一、单选题

1.

卫国为殷商故地,周初分封卫国时,周公命始封君康叔对卫地的周人犯酗酒罪即 予其杀 ,而对殷商遗民,则 毋庸杀之,姑惟教之 。据此可知,周初(  )

A.形成德主刑辅的治国理念B.对殷商遗民实施怀柔政策C.采用儒法并施的治理策略D.承袭殷商的地方治理模式

2.

图6是发掘于河南南阳的汉代画像砖,此类汉代画像砖已在河南地区有较多发现。据此可得出的历史结论是汉代 (  )
图6

A.农本观念在中原地区影响深厚B.农耕中已经普遍使用畜力C.农业集体耕作制度出现新形态D.出现可控制耕土深浅的犁

3.

唐代京兆府(西安)盛产隔纱,至宋代, 越州(浙江)尼皆善织,谓 寺绫 者,乃北方隔织耳 。唐代前期的贡品中,彭、汉州(四川)有交梭罗,越州有交梭绩,北方不见,而唐代后期绛州(山西)也上贡了交梭罗。这说明唐宋时期(  )

A.丝织品生产的地域特色强化B.北方丝织业比南方发达C.丝绸工艺存在南北双向交流D.南北之间长途贸易活跃

4.

入关前,满族重视主奴差别,强调笃诚事上的传统。入关后的清朝诸帝无不强调满洲官僚贵族要 毋忘根本 ,反对 学彼(汉人)伪习 ,如 虚伪浮华、沽名钓誉、结党揽权 。清朝诸帝此举旨在(  )

A.抵制儒家伦理的渗透B.论证满族文化的优越性C.保持贵族的特权地位D.加强封建君主专制统治

5.

1906~1911年,清政府举办了六届留学毕业生考试。学部先举办学业考试,主要考核学生的文化素质和专业水平,只授科名,不授官职,须再通过廷试,才能授予实官,廷试完全仿照旧式科举。由此可知,清末留学毕业生考试(  )

A.渗透了 中体西用 的思想B.助长了资产阶级革命风潮C.拓展了科举制的实施范围D.促进了中国教有的近代化

6.

新文化运动除了批判封建礼教和重义轻利的价值观外,还批判不讲卫生、缠足、懒惰、奢侈、贪腐、不诚无信等行为。这表明新文化运动(  )

A.具有直面现实的反思精神B.绝对肯定西方文化的价值C.具有贯通中西文化的倾向D.推动近代思想格局多元化

7.

南昌起义军南下失利后,朱德、陈毅率领余部在江西南部农村进行了三次整顿,建立了党支部,规定了部队的组织纪律和群众纪律,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开展军事训练。这些整顿(  )

A.开辟了工农武装割据的道路B.是中国共产党参与军事斗争的开端C.推动了新型人民军队的创建D.标志着中国共产党从幼稚走向成熟

8.

据不完全统计,1987年5月至1990年年底,广东股份制试点企业中有1000多家企业发行股票、债券,仅筹集资金8.5亿元,大部分都是在企业内部发行,在社会上公开发行的企业只有50多家,且多是国有小企业、集体企业和乡镇企业。这一状况的出现主要是由于(  )

A.对社会主义的僵化认识B.对外开放的水平有限C.民营企业的地位比较低D.经济改革重心的转移

9.

公元前413年,雅典投票设立立法审查委员会,负责审查公民大会的立法。公元前411年,在贵族寡头派的策动下,公民大会投票将(城邦)政权移交给一个400人的寡头政体。这说明当时雅典(  )

A.反专制成为社会主流价值取向B.直接民主缺乏理性精神C.公民大会扩大了公民的参政权D.遵循民主化的决策机制

10.

中世纪神学家将基督教的 光明 与古典 异教 黑暗 对立起来。启蒙思想家追随人文主义者,将 古典 视为竞相追逐和模仿的对象,而将中世纪视为 古典 的对立面。由此可见(  )

A.启蒙运动在实践中脱离了理性主义B.改革教会成为启蒙思想家的主要诉求C.中世纪的思维方式在近代得到延续D.古典时代以来人文主义成为主流思潮

11.

表1为1922~1927年苏俄(联)农村经济发展概况。据表格可知,此时期苏俄(联) (  )
表1 

年份

1922

1923

1924

1925

1926

1927

出租土地农户占全体农户比重%

28

33

42

61

174

130

出租土地百万俄亩

30

45

70

109

133

使用雇工农户占全体农户比重%

10

10

17

19

198

雇工人数百万

10

12

1635

1632

A.资本主义雇佣关系在农村确立B.新经济政策在农村得到贯彻C.农村社会结构发生根本性变化D.农村人民生活水平徘徊不前

12.

欧洲债务危机发生以来,南欧国家在欧元区的经济话语权尽失,被迫按照北方国家的要求实施财政紧缩政策和结构改革,甚至被迫接受北方国家的监督,经济主权受到较大侵蚀,沦为欧盟内的二等国家。这一现象表明(  )

A.债务危机威胁欧盟的安全B.欧盟内部的离心力加强C.欧盟力量重心向北方倾斜D.主权让渡的原则被打破

二、材料阅读

13.

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分)(12分)
材料一 美国是近现代西方对外援助的发起国。二战刚刚结束,美国就通过 马歇尔计划 ,对欧洲进行大规模的经济援助。从1946年开始,美国向埃及、以色列提供了巨额的经济援助,在加沙发生武装冲突后和第三次中东战争中,又分别向埃及、以色列提供了大量的作战武器和 志愿人员 。1961?年,美国率先通过《对外援助法案》,将对外援助政策制度化。美国用手对外援助绝对数量在一定时期内是最多的,但是和其他援助国相比,用手对外援助的拨款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却是最低的。美国的对外援助涵盖面较为广泛,外援目标体系中常常出现互相矛盾和缺乏连贯性的现象。

——摘编自周弘《对外援助与国际关系》

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后不久,中国在自身财力十分紧张、物资相当匮乏的情况下,开始对外提供经济技术援助,并逐步扩大援助范围。1955?年万隆亚非会议后,中国对外援助范围从社会主义国家扩展到其他发展中国家。1964?年,中国政府宣布以平等互利、不附带条件为核心的对外经济技术援助八项原则,确立了中国开展对外援助的基本方针。1971?年10月,在广大发展中国家的支持下,中国恢复了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1978?年改革开放后,中国同其他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合作由过去单纯提供援助发展为多种形式的互利合作。20?世纪90年代以后,中国重点是推动援助资金来源和方式的多样化。进入新世纪,中国对外援助资金保持快速增长。

——摘编自《中国的对外援助》白皮书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二战后美国对外援助的特点及影响。(12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现代中国对外援助的变化,并简析其意义。(13?分)

三、开放性试题

14.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在经济上和政治上,我们认为西洋的那些国家都很小。从农业国那种只有田地多、人口多才算富强的价值判断他们,认为他们土地面积小和人口少,所以国力自然无法和中国相提并论。殊不知,在工商业社会中,决定国力强弱的已经不是这种标准了。另外,我们看不起这些异国商人,看不起这些以工商为立国之本的西方国家。在文化上对他们就有一种先天的鄙视。一直到1840年的鸦片战争,我们强大的帝国海军和陆军,被实际上只由几千人组成的英国远征军(16艘战舰,4艘汽艇,4000名英军)所击败。我们中国人才梦醒,对这些 洋鬼子 不得不刮目相看。

——摘编自何新《中国文化史新论》

根据材料并结合有关史实,围绕 中国人眼中的西方 发表自己的看法,并予以说明。(要求:看法具体明确,说明须史论结合。)

四、材料阅读

15.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6分)
材料 19世纪,西欧各国相继完成了监狱改革,提倡对犯人实施以惩罚劳动为主,教育导化为辅的刑制。列强以中国刑罚苛重、监狱落后等为借口,攫取了领事裁判权。1902年,赵尔巽上奏,列举了当时把犯人发配到偏远地方的流配制度中的 失弊 ,建议仿照汉代输作之制,各省通设罪犯习艺所。在赵尔巽的督率下,安徽、山西、湖南、四川这几个省份州县级罪犯习艺所的覆盖面为全国之冠。到1908年,全国已有20个行省或地区建立起习艺所。习艺所设立后,原来主刑中的徒、流二刑变得名实不符。1903年,刑部奏准删除充军名目。1910年颁布的《大清新刑律》将徒、流遣刑一并删除,分别改为有期、无期徒刑。各地在改良监狱时,纷纷吸纳了罪犯习艺所确定的罪犯管理制度、劳作制度、教诲制度等。

——摘编自孙以东《赵尔巽与晚清罪犯流配制度的改革》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推动晚清罪犯流配制度改革的因素。(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晚清罪犯流配制度改革的影响。(9?分)

16.

【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15分)
材料 1921年11月16日,北洋政府在华盛顿会议上提出 十点原则 :一、尊重中国领土及行政的完整;二、赞成门户开放、机会均等原则;三、各国如不预先通知中国,不得缔结关系中国的条约;四、各国在华所得特殊利益,均当宣布,否则概认为无效;五、撤废各国对华政治上所加的各种限制;六、中国现有条约,须附以期服;七、凡解释让与权时,须以有利于让与者严格解释之;八、尊重战时中国的中立国权利;九、订立一解决太平洋及远东问题国际争端的和平条文;十、设立一讨论太平洋及远东问题的会议。11月21日,美国代表提出 四点原则 ,主要内容可概括为尊重中国主权与独立暨领土与行政之完整;各国在中国门户开放、机会均等。最终, 四点原则 以条约形式被 法典化 ,为列强所认同,成为国际协定。

——摘编自李祥麟《门户开放与中国》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北洋政府提出 十点原则 的意图。(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美国 四点原则 法典化的具体表现及其影响。(9分)

17.

【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15分)
材料 裴秀(224~271年),地图学家,被誉为 中国的科学制图学之父 。秦汉时期,统治阶级担心地图被叛乱者利用,人为销毁了大量地图资料。早年,裴秀曾跟随司马昭征讨,在行军沿途各地,不忘抽出时间来考察和搜集当地的地理资料。西晋泰始四年(268年),他升任司空,负责全国户籍和国家地图的管理。由他所组成的研究团队花费数年时间,完成了《禹贡地域图》。在这部书的序言中,他总结前辈绘制地图的经验,提出了制图应该遵守的六条原则:比例尺、方位、路程距离、地势起伏、倾斜角度、道路与河流的曲直。唐宋时期的诸多地理学家运用上述理论研制出了地图。直至今日的地图理论,除了投影和经纬度之外,在裴秀的地图理论中几乎都能找到理论渊源。

——摘编自王庸《中国地理学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裴秀的历史贡献。(9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裴秀取得上述贡献的原因。(6分)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