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143.2020届北京市昌平区高三第二学期第二次统一练习历史试题

适用年级:高三级 试卷类型:高考模拟 适用省份:北京市 试卷年份:2020年 题数:20 浏览数:492

一、单选题

1.

春秋初期,各诸侯国一直沿用西周的法律。公元前536年,郑国执政子产 铸刑书于鼎,以为国之常法 ,这是我国最早的成文法。公元前513年,晋国将范宣子所制刑书 铸之于鼎 ,正式公布晋国的成文法。之后各诸侯国纷纷颁布本国法律。这一现象反映出(  )

A.各诸侯国间争霸战争频繁B.各诸侯国中央集权的加强C.周天子的权威得到了巩固D.西周的礼法制度遭到破坏

2.

公元前216年,秦始皇下令 使黔首自实田 ,即令地主和有田农民呈报所有土地实际数额,并按规定缴纳赋税,其土地所有权就得到政府承认和保护。其土地载入户籍,户籍中有年纪、土地等项内容。以上措施(  )
①推动了土地私有制度的发展   ②加强国家对人民的有效统治   ③解决了地主兼并土地的问题   ④使得国家征收赋税有了依据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3.

史书记载:唐朝的长安城,宫城、皇城位于北部正中,中央官署在宫城前。城北是渭河,象征江河山川横贯;西北是禁苑草坪,象征拓展的西北少数民族地区;东北是人工修凿的大明宫太液池,象征东海,池中的土山名曰 蓬莱山 ;东南是曲江池和杏园,象征江南水乡;西南郊的昆明池水,象征云南的滇池。此记载中长安城的这种布局,体现了唐朝(  )

A.大一统和中央集权的理念B.奉行三教并行的文化政策C.长期实行开放的对外政策D.区域间长途贩运贸易发展

4.

图1是宋代诗人分布图,据此判断影响宋代诗人分布的主要因素是宋代 (  ) 
图1
①程朱理学成为官方哲学   ②政治中心的东移南迁   ③经济重心转移到了南方   ④科举取士以诗赋为主

A.①②B.①③C.②③D.③④

5.

明末小说《三言二拍》中,描写使用白银的社会阶层十分广泛,上至皇帝、官吏、富商,下至家丁、商贩、僧尼,三教九流无所不包。当介绍人物时,伴随着籍贯、年龄、职业的介绍之外往往还要附上家庭财产状况,比如 家资巨富 广有家财 ,或 富民 富翁 等,一个人所拥有财富的多少已成为其身份的标志。由此可知明末(  )

A.礼教束缚解除,传统观念转变B.倡导求实精神,平等观念传播C.商人地位提升,传统社会解体D.商品经济发展,价值观念变化

6.

19世纪30年代,有英国人描述道:中国有世界上最好的粮食——米;最好的饮料——茶,最好的衣着——棉、丝和皮毛。既然拥有这样大宗的土特产和农副产品,所以他们不需要从外地购买一文钱的东西。这一描述反映了(  )

A.中国传统社会自然经济的特点B.英国向中国资本输出的原因C.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经济影响D.中国被卷入世界市场的结果

7.

近代以来,天津的发展与国家命运紧密相连,有人说: 海河两岸的潮起潮落,实际上就是近代中国的历史缩影。 天津可以见证的中国近代的历史事件或现象有(  )
①近代民族工业的起步  ②架设中国首条有线电报线   ③太平天国的北伐失利   ④维新派创办报刊宣传变法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8.

浙江龙泉县司法档案记录了自清咸丰年间至新中国成立前近百年的司法案件。清末,原、被告双方所提交的诉状、辩诉状等法律文件的结尾,都使用 号泣青天大老爷明鉴 之类的用语。民国初期, 请求县政府恩准 逐渐取代了旧式用语。之后,则统一使用 谨诉龙泉地方法院公鉴 的用语。这一现象反映了(  )

A.清末到民国政权更迭频繁B.新民主主义革命成效显著C.清末到民国的司法改革初见成效D.《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有效实践

9.

下表是中国共产党在某些重要会议上发布的决议节选,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

党的工作重心必须由乡村转移到城市

确定开展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统治的总方针

纠正倾军事路线错误,肯定毛泽东的正确军事主张

党的中心工作是组织工人阶级,领导工人运动

A.①②③④B.②①④③C.③①②④D.④②③①

10.

图2是1947年5月4日,东北解放区发行的纪念五四运动的邮票。票面上描绘了一把斧头斩断锁链,左右印刷了宣传口号 打破专制枷锁,争取民主自由 。此邮票反映了 (  )
图2

A.政协协议得到有效贯彻B.辽沈战役取得重大突破C.人民反对专制求民主的诉求D.国民党军队主力基本被消灭

11.

除非哲学家成为我们这些国家的国王,或者那些我们现在称之为国王和统治者的人能够用严肃认真的态度去研究哲学……否则,我们的国家将永远不会得到安宁,全人类也不能免于灾难。 持以上言论的思想家是(  )

A.普罗泰格拉B.苏格拉底C.柏拉图D.亚里士多德

12.

16世纪晚期,欧洲一幅名为 《亚美利哥·韦斯普奇发现美洲》的绘画非常有名,其以新旧世界对比的隐喻方式描绘了文明欧洲与原始美洲相遇的场景。画中,航海家穿戴整齐、乘坐先进航海工具到达美洲,象征着欧洲文明的生活方式和理性主义;而赤身裸体、从吊床中起身的美洲人,则暗示着美洲的原始、未开化和被征服。对此解释合理的是(  )

A.欧洲人宣扬其殖民侵略的正当性B.欧洲殖民的目的是传播工业文明C.现实主义美术流派在欧洲的盛行D.此画真实反映了当时美洲的全貌

13.

下表是两位启蒙思想家对英国政治制度的看法,其共同点是 (  )

伏尔泰:英国是世界上抵抗君主达到节制君主权力的唯一的国家……在这个政府里,君主……倘使想做坏事,那就双手被缚了。

孟德斯鸠:这就是英格兰的基本政体:立法机构由两部分组成,二者用否决权彼此约束,并与行政机构相互制约。

A.主张行政权高于立法权B.倡导实行民主共和制度C.猛烈抨击了教会的特权D.强调要对权力进行制约

14.

19世纪40年代以后,英国削减了海关750个税目的进口税,废除了羊毛的出口税,废除了机器出口禁令。1846年,英国全面放弃保护关税政策。1849年,英国废除《航海条例》,使得航运业务对所有国家开放。这一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英国(  )

A.取得海上霸权成为日不落帝国B.工业革命使得生产力获得发展C.加强了国家对经济的干预政策D.处于资本主义的原始积累阶段

15.

1950年,美国中情局出资2亿美元资助 文化自由大会 ,并给叛逃到西方的波兰诗人颁奖,给东欧和苏联诗人支付高额稿酬,推销反苏联的文学作品。苏联则实行严格的报刊审查制度,限制翻译和介绍西方的文学作品,禁止在文艺创作中肯定西方文化。以上现象可以说明(  )

A.美苏之间的军备竞赛不断地升级B.美苏冷战思维扩大到了文化领域C.表现精神危机的现代主义成为文学主流D.美苏非常重视两国间文学与艺术的交流

二、材料阅读

16.

《缁衣·体全章》(8分)
材料一 《小戴礼记》是西汉礼学家戴圣据前代礼书所编,在唐代成为 五经 之一。其中《缁衣·体全章》中记载: 子曰:民以君为心,君以民为体。心庄则体舒,心肃则容敬。心好之,身必安之。君好之,民必欲(满足)之。心以体全,亦以体伤。君以民存,亦以民亡。
材料二 1993年,湖北荆门郭店一号战国中期楚墓出土了大批典籍竹简,其中有《缁衣》等十四篇为战国时儒家所传文献,其中《缁衣·体全章》中记载: 子曰:民以君为心,君以民为体。心好则体安之,君好则民欲(满足)之。故心以体害,君以民芒(亡)。
(1)分别指出以上记载了《缁衣》篇的两则史料的类型。(2分)
(2)对比分析以上两则史料中《缁衣·体全章》的相关内容,你有什么发现?并加以说明。(6分)

三、开放性试题

17.

中西方文化交流(13分)
材料一 16—18世纪,西方基督教传教士不断东来。他们在不违背基督教教义和教规的前提下,采取了 技术传教 文化传教 ,他们将西方的天文学、历算学、几何学、解剖学、地理学等科学技术知识,炮弹制造、天文仪器制造等实用技术传到中国。明清皇帝重用传教士,康熙曾研习西洋历算。徐光启等人与传教士合作,翻译大量西方著作。传教士将中国的儒家思想、政治制度等中国文化介绍到欧洲。欧洲社会兴起了 中国热 ,启蒙思想家对儒家的治国理论推崇备至,对中国文化加以吸收和利用。18世纪初,罗马教皇与康熙帝之间进行了 中西礼仪之争 。罗马教皇认为,中国教徒祭祖、祭孔等行为,与基督教的 一神 观念冲突。康熙帝认为,禁止中国人祭祖、祭孔干预了中国人的社会生活,冒犯了皇帝的权威。1706年,康熙皇帝下旨驱逐传教士,禁止基督教传播。
材料二 1861年,冯桂芬指出: 中国,人无弃才不如夷,地无遗利不如夷,君民不隔不如夷,名实必符不如夷,船坚炮利不如夷。……如以中国之伦常名教为原本,辅以诸国富强之术,不更善之善哉? 1897年,严复完成了介绍西方社会进化论的名著《天演论》,借达尔文的进化论,阐明自己的政治主张。
材料三 1902年,梁启超指出: 今世所称好学深思之士,有两种:一则徒为本国思想学术界所窘(困),而于他国者未尝一涉其樊(范围)也;一则徒为外国学术思想所眩(迷惑),而于本国者不屑一厝(了解)其意也。夫我界既如此其博大而深赜(深奥)也,他界复如此其灿烂而蓬勃也,非竭数十年之力,于彼乎,于此乎,一一撷其实、咀(咀嚼)其华,融汇而贯通焉。
结合所学,解读中西方文化交流的演变历程。(13分)(要求:观点正确,史实充分,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18.

沉沦 上升 (12分)
有学者认为,1912—1923年,是中国社会从 沉沦 谷底 并转趋上升的时期。中国社会内部发展开始呈现上升趋势,资产阶级及其政治代表的力量、无产阶级及其政治代表的力量迅速成长,并终于取代旧势力开始成为主导社会发展的力量。
结合所学,说明材料中 1912—1923年,中国社会内部发展开始呈现上升趋势 这一观点。(12分)(要求:多角度说明,史实充分,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四、材料阅读

19.

(10分)罗斯福新政
材料一 罗斯福通过向国会提出特别咨文、写信等方式,把过去破例向国会提出立法草案的做法,变成了一种经常性的行政活动,扩大了总统的立法职能。为了创办和管理新建的大量国家事业或公共工程,罗斯福增设许多新的独立机构和附属机构,从而扩大了政府的行政职能。从前属于州权范围的,如教育、卫生、社会福利、工业管制、劳资关系等权力,均受到总统和联邦政府的干预。
材料二 1933年,一位共和党国会议员在《纪念林肯诞辰的演说》中说: 我已经看到一位独裁者正在成长,他(罗斯福)已使希特勒、斯大林、墨索里尼和土耳其的凯末尔十分妒忌。私营企业的独立性已成往事,个人自由不过是记忆而已。
材料三 1950年,美国学者施瓦辛格在《罗斯福时代》中写道:新政标志着公共权力和私有权益之间冲突的继续,而罗斯福将这种冲突提高到了一个新的层次。以前毫无限制的企业权利最终得到有效的遏制,由此产生的是一个改造了的资本主义体系,其中工人、农民、消费者等比以往受到了更多的保护。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分析罗斯福新政实施后美国政治制度的变化。(4分)
(2)分别概括材料二、材料三中对罗斯福新政的评价,结合所学,简要分析其原因。(6分)

20.

新中国对外贸易的发展(12分)
新中国对外贸易发展 

时段

对外贸易情况

19491952

国家颁布一系列对外贸易法令和法规,把全国对外贸易经营活动置于国家集中领导、统一管理之下。同时,积极发展与苏联、东欧国家的经贸关系,大量进口国民经济恢复发展所必需的物资与抗美援朝物资,出口农副土特产品及原料产品。

19531957

195310月,中共中央指出:生产是贸易的基础,贸易为生产服务,要有计划地扩大对外贸易,有计划地组织出口商品的生产。为此,我国分别从苏联、东欧国家进口156项和68项重点建设工程所需技术设备。

19581965

进口物资中粮食等生活资料比重大幅度增加,生产资料比重下降。对外贸易额从急剧增加到大幅度下降后转为逐步回升。 

19661978

我国的对外贸易从停滞下降到回升,并创建国以来的历史新高。

19781992

调整外贸管理机构,实行外贸代理制和出口承包责任制。扩大外贸经营权,建立对外贸易企业自负盈亏制度,减少国家对出口商品的管控。

19922001

建立以市场为基础的人民币汇率机制,逐步取消进口配额和许可证限制,完善对外贸易法律法规。

20012007

放开对外贸易经营权,降低关税,对货物贸易法、对外贸易法、知识产权法、外资法等法律进行调整。

结合材料和所学,采用新的时间尺度重新划分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对外贸易的发展阶段,并对划分依据进行说明。(12分)(要求:阶段划分合理,说明准确,史实充分,逻辑清晰)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