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分)
材料一 春秋时期,民族矛盾尖锐、各诸侯国之间政治斗争激烈。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提出了
“裔不谋夏,夷不乱华
”
“内诸夏而外夷狄
”等思想,主张蛮夷必须向天子朝贡,承认天子的统治地位,后来大多数中原政权将此奉为圭臬。为了树立
“大一统
”正统王朝的形象,清初几位皇帝都强调自己的所作所为及入主中原是符合
“中华
”价值标准的正当举措。雍正皇帝对此解释说:
“我朝肇基东海之滨,统一诸国,君临天下,所承之统,尧舜以来中外一家之统也;所用之人、大小文武,中外一家之人也;所行之政,礼乐征伐,中外一家之政也。内而直隶各省臣民,外而蒙古极边诸部落,以及海陬,梯航纳贡,异域遐方,莫不尊亲。
”
——摘编自李治亭《清代民族“大一统”观念的时代变革》等
材料二 1939年12月,毛泽东在《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一文中专门论述了
“中华民族
”,说明
“中国是一个由多数民族结合而成
”的国家,
“中华民族
”是中国各民族的共同称谓。中国共产党成立以后,为动员少数民族参加革命,一直以各民族
“自决
”相号召,毛泽东认为这一口号已失去了意义,要
“团结中华各民族(汉、满、蒙、回、藏、苗、瑶等)为统一的力量共同抗日图存
”,为争取中华民族自决权而斗争。在统一的国家之下,少数民族
“有自己管理自己事务之权
”。随着日本侵华的加剧,中华民族作为中国抗击日本侵略的整体力量用语逐渐成为中国共产党社会动员的最强音。
——摘编自黄兴涛《重塑中华:近代中国的中华民族观念研究》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清初统治者民族观与孔子民族观的不同之处,并对清初统治者民族观做简要评价。(14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的中华民族观的基本内涵,并说明其意义。(11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