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180.2020届山西省大同市高三第三次模拟考试文综历史试题

适用年级:高三级 试卷类型:高考模拟 适用省份:山西省 试卷年份:2020年 题数:17 浏览数:871

一、单选题

1.

秦国商鞅实行军功授爵制度,其中规定:有爵位之人可以具有升官、抵罪和免除徭役的资格,如无爵位 虽丞相子亦在戍边之调 。该制度(  )

A.确立了新的等级秩序B.受到贵族政治的影响C.提高了平民参政的热情D.表明宗法制根深蒂固

2.

西汉初年,儒生陆贾总结秦朝灭亡以及先秦政治得失成败的经验教训,作《新语》12篇,主张 行仁义,法先圣" ,同时强调人主必须无为,受到汉高祖刘邦极大赞赏。陆贾的思想(  )

A.成为汉代治国理政的指导思想B.丰富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学说C.促使汉初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D.为独尊儒术局面的出现奠定基础

3.

南宋时期,出现了 圩田 沙田 涂田 等多种土地利用形式;稻麦两熟制得以推广,也有在水稻收割后种植其他粮食、蔬菜油料作物或绿肥作物。这些现象(  )

A.有利于缓解人口增长的压力B.表明经济重心南移的完成C.说明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D.受到当时土地政策的影响

4.

明代的廷推制度,指当大臣缺员应补,不待考核期满而推升时,主要由吏部主持,会同九卿、科道官推举数人备皇帝简用,如保举不当,实行连坐。由于经过几方考虑,一般比较合适, 廷无闲议"。这反映出明代(  )

A.君主专制得到了强化B.选官制度趋向多样化C.原决策机构权力丧失D.刑法比以往更为严苛

5.

晚清外交重臣伍廷芳主持修订的《中墨通商条约)中规定:领事必有认准文凭,方能视事,如办事不合,违背地方条例,可将文凭收回;遗照欧美通例,凡侨居他国人民遇有控告案件均归地方官审断。据此可知,伍廷芳(  )

A.敢于质疑晚清条约的合法性B.使中国的国际地位得到提高C.具有废除领事裁判权的观念D.积极探索中外交往的新模式

6.

辛亥革命前后,革命派内部出现了一种思想,既反专制、反强权,又对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阴暗面进行了深刻揭露,认为最明显的标志在于资本家与佣工之间的不平等。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来看,这一思想(  )

A.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奠定思想基础B.扩大了新文化运动在社会中的影响C.与孙中山的三民主义思想背道而驰D.对中国工人的觉醒有一定启蒙作用

7.

下表为1948年土改期间张庄村(现隶属山西长治市)农民加入中国共产党的动机调查表。据此可知(  ) 

入党动机

人数

想争取平等权利、言论自由

10

因为翻了身而拥护党

3

想为人民服务

2

想打倒地主

1

想当干部

4

想掩盖缺点

4

想在党的保护下躲避财产没收

1

不知道为什么

1

A.革命激发了农民的政治热情B.平等自由思想在农村广泛传播C.农村投机革命的现象较为严重D.土地改革在各地得以顺利开展

8.

1958年,存在大量盐碱地的鲁西北在 以粮为纲 的口号下广泛种植小麦,但产量很低;到了80年代,当地农民改种棉花后卖给国家换取粮食,因而流传一首民谣:一亩小麦吃不饱,半亩棉花做贡献。出现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国家改变了统购统销政策B.农产品商品化程度的提高C.农民获得土地经营自主权D.山东摆脱了计划经济体制

9.

恩格斯说,近代资产阶级国家可以 把罗马法以及它对简单商品所有者的一切本质的法律关系(如买主和卖主、契约、债务等)所作的无比明确的规定作为基础 。恩格斯旨在强调罗马法(  )

A.极力维护债务奴隶制B.具有浓厚的人文色彩C.维护商人的经济利益D.经济方面的深远影响

10.

16世纪末,威尼斯的贵族和商人、律师、医生以及政府公务人员热衷于对艺术品的投资。他们将自己的子女送至大学和各类专门的学校,甚至捐资新建大学校舍。这说明当时(  )

A.社会财富分配均衡B.不同阶层利益趋同C.文化消费成为时尚D.高等教育走向普及

11.

19世纪中期,当阶级斗争于1849年和1871年撕裂了巴黎、引导德国工人去拥抱马克思的社会主义的时候,英国虽然有严重的不平等和对下层的严重忽视,却出现了阶级调和。对此合理的解释是(  )

A.马克思主义尚未传播B.法德两国工人政治素质高C.英国经济繁荣的影响D.英国工人的政治地位较高

12.

欧洲委员会借人权公约生效之际,于1999年成立了以权委员会,并特别成立了一个常设法院。该法院的判决对所有缔约国一律有效。许多成员国根据法院的判例修订了自己的立法和内部司法程序,以便与公约条款相吻合。这些现象表明欧盟(  )

A.具有一定的超国家色彩B.完成了政治一体化进程C.成员国之间的隔阂消失D.司法体系逐渐走向统一

二、材料阅读

13.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分)
材料一 由于平定边疆叛乱、收复台湾等军事斗争的需要,清朝前期十分重视西方火器技术的引进和仿造。康熙朝设内外火器营,各省设乌枪营,由满洲和蒙古兵组成。此时的火器专家戴梓发明出可连发28发的连珠火铳(机关枪的早期形制)和类似于榴弹炮的子母炮等先进火器。乾隆以后,社会比较稳定,国防科技逐渐衰落。到鸦片战争前夕,清军的火药技术依然停留在手工作坊阶段。火炮管理混乱,没有形成定,期造换制度。舰船装备性能落后,实战经验严重不足。两次鸦片战争的惨败惊醒了国人,从19世纪60年代开始, 军事自强 成为了洋务派的重要工作。清政府先后创办了30多个兵工厂;1866年,福州船政局的创办,标志着我国蒸汽规船建造工业的诞生;科学家龚振麟用新法铸造火炮,改进配制火药的工艺;1868年,江南制造慈局设翻译馆,其中与军事技术有关的译著还60多种200多卷;晚清政府还兴办了各种军事技术专业学堂,如1874年建立的操炮学堂等。

——据卢嘉锡主编《中国科学技术史·军事技术卷》等

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初期,面对严峻的国际形势和可能存在的核威胁,中共中央确定了发展核武器、导弹事业的方针。围绕 两弹一星 ,1956年,毛泽东组织编制了《1956—1967年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确定了原子核技术等6项需要率先突破的领域,触角伸向当时前沿高科技领域。中苏两国科学院、高教部门展开对口合作,相继建立了航天、航空、船舶和核工业,整顿了兵器工业。60年代以后,中国的武器装备生产开始步入自行设计、自行制造为主的新阶段。1964年10月,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1967年6月,中国第一颗氢弹空爆试验成功。1970年4月,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发射成功。中国科学家在物质技术基础十分薄弱的条件下创造了非凡的人间奇迹,为国防事业留下了重要的精神遗产。同一时期,新中国先后成立了原子能研究设计院等高水平研究机构,创办了军事工程学院等一批技术院校,培养了大批国防科技人才。

——摘编自刘祖爱《毛泽东与新中国国防科技基业的奠定》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朝国防科技的发展变化,并简析其原因。(14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20世纪50—70年代中国国防科技发展的特点,并说明其历史意义。(11分)

三、开放性试题

14.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据高德步《世界经济史》等整理

上图为1901—2010年世界经济增长率曲线图,任选材料中的一个阶段或整体,自拟论题并加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阐述需围绕论题展开,史论结合,逻辑严谨。)

四、材料阅读

15.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5分)
材料 新中国成立以后,逐渐建立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在这体制下,国家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是国营企业上缴的工商税收和利润,国营企业成为政府机构的附属物,企业和职工失去了发展生产、改善经营管理的积极性。这是我国经济一度严重落后的重要原因之一。1983年4月,国务院决定实行利改税的第一步,即税利并存制度。在企业实现利润中,先征政一定比例的所得税和地方税,然后对税后利润采取,多种形式在国家和企业之间进行合理分配。1984年10月,中央决定实行第二步利改共税,将国营企业应当上交国家财政的利润按11种税种向国家交税,税后利润归企业自己供安排使用,从税利并存逐步过渡到完全的以税代利。这体现了 国家得大共,企业得中头、个人得小头 的分配原则,比较好地处理了国家、企业和个人三者之间的利盈关系。

——摘编自刘佐《国营企业利改税及其历史意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20世纪80年代国企 利改税 改革的背景。(7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20世纪80年代国企 利政税 改革的作用。(8分)

16.

【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15分)
材料 一战后,依旧是世界上最大殖民国家的英国拒绝接受威尔逊总统的计划:让国际联盟或者其他国际委员会来仲裁殖民地的未来。英国政府还拒绝承认自决权。但战争仍改变了英国和英属殖民地之间的关系。战后世界贸易急剧萎缩,尤其是在1929年开始的大萧条期间,这为兴起的独立运动提供了动力。在还没有完全独立的时候,各自治领就派遣代表签署了《凡尔赛和约》,分别加入国际联盟。在 英联邦 是这个英国及其自治领的联盟中,每个国家都将是独立的,只是通过对英国君主的共同效忠团结在一起。协约国建立了 托管制度 来处理德国的殖民地,通过 托管制度 ,英国的帝国疆域增加了100万平方英里。英国通过苏丹、埃及官员和苏伊士运河,保持着对埃及的非正式控制,即使1922年埃及名义上获得独立后也是如此。

——摘编自美的翰·梅里曼《欧洲现代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一战后英国殖民统治发生的变化。(7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一战后英国殖民统治发生变化的原因。(8分)

17.

【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15分)
材料 杜佑(735—812),唐代政治家、史学家。他历时36年撰写《通典》。《通典》以历代典章制度的历史演变、得失兴革为撰述中心,兼记与此有关的言论。其记事上地山黄帝。下迄唐玄宗天宝末年。其所据文献,主要是(五经》、群史,以及历代士人的文文集、山模述、论议。 杜佑在《通典》中,从内容编次上规定了共逻辑体系,即首先论述经济制度,然后依次论述选举、职官、礼、乐制度,以及用兵之道和刑罚设施,最后论述地方政权的建置和边防的重要。杜佑的历史进化思想,一是反对 非今是古 ,从人口、地理等的物质因素分析历史进化的 ;二是主张 变通 适时 ,以顺应历史进步的趋势。他的 以富国安人之 术为已任 的政治胸襟和《通典》的经世致用思想,证明他是这个历史潮流中的先驱之一。《通典》创造了综合性的典制体通史形式,这是在编年体、的纪传体之后发展起来的又一种重要的史书体裁。

——摘编自瞿林东《中国史学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杜佑的史学贡献。(9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杜佑具有的史学精神。(6分)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