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240.2019—2020学年度安徽省六安市高二第一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适用年级:高二级 试卷类型:期末考试 适用省份:安徽省 试卷年份:2020年 题数:27 浏览数:191

一、单选题

1.

西周时期学校的教育内容是 六艺 ,即所谓礼(礼仪规范)、乐(举行各种仪式时的音乐舞蹈)、射(射箭)、御(驾车)、书(书写)、数(计算)的 六艺 科目。其中礼、乐是教学的核心,而教师则由政府中的礼官和乐官及军队中的高级军官担任。关于上述西周时期的学校教育,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由学在官府向学在民间转变B.是培养封建官吏的场所C.体现宗法社会下的等级色彩D.教学内容以儒学为核心

2.

历史学家吕思勉说: 先秦诸子中……虽亦有其高远的哲学,然其所想解决的都是人事问题,……粗读诸子之书,似乎所注重的,都是政治问题。 这反映了春秋战国时期(  )

A.先秦诸子学说对政治的依附B.社会转型对学术文化的客观要求C.社会变革是历史发展的潮流D.先秦诸子学说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3.

西汉汉武帝改革官制,在全国设立了十三个州,其中有十一个州的名称沿用了《尚书》、《周礼》中的古州名。这说明了汉代(  )

A.监察体制走向成熟B.儒学的地位在上升C.地方行政区划变化D.皇权专制得以巩固

4.

清代学者纪昀编撰了《四库全书》,他在《总目提要·经部总序》中说: 洛(洛学)、闽(闽学)继起,道学大昌;摆落汉唐,独研义理;凡经师旧说,俱排斥以为不足信。 纪昀的这一评论(  )

A.是说程朱理学厚今薄古B.汉唐儒学被程朱全部否定C.指出汉唐儒学同化佛道D.肯定程朱理学的独立思考

5.

宋淳熙二年,朱熹与陆九渊兄弟有一场 鹅湖之会 的著名学术论。读下表可知,两派的分岐在于(  ) 

学术人物

各自主张

朱熹

论及教人,朱子之意,欲令人泛观博览,而后归之约。

陆九渊、陆九韶

二陆之意,欲先发明人之本心,而后使之博览。

A.世界本原之争B.治学方法之争C.唯物唯心之争D.道统思想之争

6.

下表是宋代至清代我国不同类型的书院数量变化简表,由此可知,各类书院的数量发生相对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

%

其他%

%

1528

7069

0

1403

元代

1723

6115

033

2128

5721

2984

024

1271

5667

2411

056

1859

A.经济发展增强了人们求学的积极性B.科举制度改革提高了官办书院的质量C.统治阶级加强对文化思想领域的控制D.活字印刷术的革新推动了书院的普及

7.

经历明清政权鼎革,知识分子提出了改良社会的药方。黄宗羲提出 授民以田 田土均之 ,顾炎武力主 均田 ,王夫之主张 有其力者治其地 。这些思想家们的主张(  )

A.目的是维护清朝统治B.具有浓厚的复古色彩C.体现了重农抑商思想D.是对个体小农的关注

8.

如图,据柏拉图《苏格拉底的申辩》中描述,面对死刑的审判结果苏格拉底说道: 倘若人人都以自己认为的正义为借口而任意践踏法律,社会秩序将混乱不堪,城邦将无法存在。 他拒绝了在朋友的帮助下获得免刑的机会,最终慷慨赴死。由此可知,苏格拉底认为(  ) 
苏格拉底之死

A.社会的公平正义彻底崩溃B.法律判决的结果符合正义C.法律应具有独立的权威性D.主张建立正义的法律秩序

9.

马克思说 他破除了对权威的信仰,却恢复了信仰的权威。他把僧侣变成了俗人,但又把俗人变成了僧侣。 马克思评论的历史事件是(  )

A.智者运动B.文艺复兴C.宗教改革D.启蒙运动

10.

世情小说是以社会现实生活,尤其是家庭生活为题材,刻画种种世态人情的小说。《醒世姻缘传》全书100回,前23回描写前世姻缘,23回以后重点写今世姻缘。小说以一个人生业果、冤仇相报的两世姻缘故事为线索。这部小说反应当时的社会生活(  )

A.婚姻自主日渐流行B.三纲五常日益强化C.爱情至上观念流行D.佛教观念影响很大

11.

清代有女诗人夏伊兰作诗曰: 人生德与才,兼备方为善。独至评闺材,持论恒相反。有德才可赅(兼有),有才德反损。无非亦无仪,动援古训典。我意颇不然,此论殊褊浅。……”这反映了清代女性中(  )

A.男女平等思想当时被普遍接受B.德才兼备成为主要评价标准C.出现了对传统伦理思想的反思D.产生了维护自身权益的实践

12.

15世纪,意大利一些画家为了客观真实的反映人物对象,开始对解剖与透视进行研究,如达?芬奇就解剖过大约30具人体标本,下图是英国王室藏本 ·芬奇人体解剖手稿 的图片,通过这些现象足以说明(  ) 

A.科学与艺术走向了结合B.人文精神出现严重缺失C.近代自然科学开始兴起D.艺术家要必备生物知识

13.

当代物理学家霍金认为,整个宇宙是一个高维果壳状的泡泡演化而来的,果壳上的皱纹(即量子扰动)在演化中产生了今天宇宙的所有结构。这一说法(  )

A.奠定了经典力学创立的基础B.提供了人们认识世界的新视角C.宣告了现代物理学的诞生D.揭示了时间和空间的本质属性

14.

目前中国已成为全球第一的网购市场,每年的双十一都成为中国网民的购物狂欢节,下图是历年天猫双十一成交额破千亿的用时,这说明了(  ) 

A.网络技术是推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B.互联网改变人们的观念和生活方式C.电子商务成为第三产业的支柱性产业D.技术进步带来实体经济的重新复苏

15.

国学大师王国维先生曾说: 我朝三百年间,学术三变;国初一变也,乾嘉一变也,道咸降一变也 ,并总结为: 国初之学大,乾嘉之学精,道咸以降之学新。 其中 道咸以降之学新 主要是指(  )

A.注重考据的新学术风气B.学习西方科技文化倾向C.对传统文化的全面总结D.批判旧传统的进步思潮

16.

剪辫子是辛亥革命时期人们与清朝统治者决裂、赞同革命的标志,但当时很多农民却竭力保存这条顺民象征的辫子。如江苏兴化一带农民为藏住辫子,纷纷购买尖顶帽, 一时皆大欢喜,中少年人纷纷购置,贫穷的人情愿衣不蔽体,食不果腹,也须购买一顶 。这一现象主要说明(  )

A.兴化农民怀念清朝政府的统治B.封建伦理道德是国家主流思想C.辛亥革命对农村的影响力有限D.戴西洋新潮帽成为农村的时尚

17.

1901年,清廷谕令各省科举考试在能够解说四书五经的同时,也要有论述中国历史、政治及西学政治、艺学的 策论 ,废除八股文章;将各省、府、州县的书院改设大、中、小学堂,学生毕业后可以取得功名;选派留学生出国留学,毕业后分别赏给进士、举人出身。这反映了当时(  )

A.教育近代化开始起步B.思想自由、兼容并包 的教育方针C.科举制度宣告终结D.中国教育呈现新旧交替的发展特征

18.

近代百年来,我国前卫的学术语境和精神气候经历了多次变化,折射出不同的时代特点。如 五四 时期的 反传统——启蒙 ,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 反帝——救亡 ,五六十年代的 反西方——冷战 八十年代的 反封建——新启蒙 。据此判断, 五四 时期对义和团运动的评价处于主导地位的核心词最有可能是(  )

A.迷信落后B.爱国进步C.救亡图存D.正义理性

19.

新文化运动的前期常常被称作中国的文艺复兴,这一认识的依据是两者都(  )

A.主张复兴古代文化B.构建未来社会的政治蓝图C.注重人的个性要求D.面临相似的政治经济环境

20.

民国十三年八月,孙中山在广州演讲时说: 共产主义是民生的理想,民生主义是共产的实行;所以两种主义没有什么分别,要分别的还是在方法。 这表明孙中山先生(  )

A.尝试寻找中国式的资本主义发展模式B.接受俄国式发展道路并确立三大政策
C.认为三民主义与马克思主义目标一致但过程迥异D.认为贯彻土地国有即是实现共产主义的必经途径

21.

(2020·天一大联考 皖豫联盟体 高三第二次考试·14)1956年至1957年上半年,中国文坛出现了 干预生活,暴露问题,掲露阴暗面 的批判现实主义的文学创作新潮,演奏出了一段转调的乐章。这一 转调 主要是由于(  )

A.双百 方针促进了思想解放B.三大改造丰富了创作内容C.文艺家敢于揭露社会矛盾D.的文艺思想已清除

22.

美国杜克大学教授弗雷德里克·詹姆逊认为, 文化的全球化 是真正意义上的全球化,是 界定全球化的真正核心 。他还预言 文化全球化 的后果,是美国的大众文化模式取代世界上各个民族的传统文化。弗雷德里克·詹姆逊的预言主要基于(  )

A.全球史观B.文明史观C.现代化史观D.民族史观

23.

法国作家尤金·尤奈斯库在1970年创作的话剧《禿头歌女》,全剧以闹剧的形式展示了家族生活的空虚无聊,一切都是混乱无序,荒诞不经。下列与此作品风格相似的是(  ) 

24.

他们反对当时学院派的保守思想和表现手法,采取在户外阳光下直接描绘景物,追求光色变化中表现对象的整体感和氛围的创作方法,一反过去宗教神话等主题内容和陈陈相因的灰褐色调,使欧洲绘画出现发挥光色原理加强表现力的新方法,对绘画技法的革新有很大影响。 他们 的作品(  )

A.强调对自然真实客观的刻画B.抒发对理想世界的强烈追求C.着重于描绘自然的瞬间景象D.表现了西方世界的精神危机

二、材料阅读

25.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25分)
材料一 17、18世纪的中国,新的经济形态还十分微弱、脆嫩,明清时期的早期启蒙思想家们先天不足……提不出新的社会方案,而只能用扩大相权、限制君权、提倡学校议政等办法来修补封建专制制度。18世纪欧洲启蒙思想家则拿出了……资产阶級国家蓝图。这表明,中国明清时期的进步思想与18世纪欧洲启蒙思想属于两个不同的历史范畴。前者是中世纪末期的产物,后者是近代社会的宣言书。

——张岱年、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

材料二 17、18世纪的欧洲掀起了 中国风 ,中国的文法、典籍、儒教、建筑风格、工艺美术、绘画、瓷器技术大量传入西欧,尤以政治制度影响巨大。伏尔泰说: 中国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是最美好的制度。 他还赞美孔丘 只诉诸道德,不宣传神怪 ,并相信儒学是最好最合人类理性的哲学,且以中国为理想国,提倡以中国文化为标准。

——摘编自沈福伟《中西文化交流史》

材料三 较晚时期的启蒙思想家如孟德斯鸠、卢梭等指出真实的中国根本不如尊孔人士想像和描述的那么美妙,他们对中国文化,尤其是毫无制衡的专制主义进行了猛烈的抨击和揭露。

——摘自庞忠甲《论儒学的国际影响》

(1)根据材料一比较中外启蒙思想的异同。(12分)
(2)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17、18世纪欧洲出现 中国风 的原因。(6分)
(3)根据材料二、三,概括欧洲启蒙思想家对儒学的不同态度。探讨两者目的在本质上有何共同之处?(7分)

26.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1894年,赫胥黎发表《进化论与伦理学》,对进化论的原理作了哲学上的阐释。他认为人类社会伦理关系不同于自然法则,人类社会的进展不应该模仿自然过程,而应当在同它斗争中不断走向完善。严复选译了其中的导言和第一部分,命名为《天演论》,内容上对赫胥黎原著加以增减、改造,又以 按语 的形式借题发挥。他认为进化是生物界和人类社会共通的客观规律, 进者存而传焉,不进者病而亡焉

——摘编自张昭军、孙燕京《中国近代文化史》

根据材料围绕 严复的进化论改动赫胥黎原著本意 的历史事实,结合所学知识拟定一个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2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5分)
材料一 明末清初,天主教耶稣会士来华传教。在传教的同时,除了向中国朝廷和士大夫进献一些新奇工艺品外,还介绍了某些科学知识。面对西学的冲击,中国开明的知识分子才真正意识到,原来自己的国家,自己的文明,并不是这世间唯一先进优越的,这些耶稣会士 货真价实的代表了欧洲的智慧,迫使他们的东道主承认在自己的文明之外,还存在有一种假如不相等,但也是可以钦佩的文明 。然而,传教士们在传教之时,只是把学术作为一种笼络人心的工具,在传播时也加以保留。因此,这种中西文化的交流在当时的实际效果是很有限的。
材料二 从利玛窦为代表的西方传教士的角度来看,他们的最初目的,是在中国传播天主教。但是他们很快发现,僧侣在中国的地位并不怎么高,至少不如他们在欧洲的时候一般德高望重受人敬重。而中国人,已经在 天朝上国 的繁荣强大之下受用了几千年,对一切的外来文明都似乎不屑一顾。而当时中国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也走向空前的强化。正统儒家文化需要对中国社会保持一种极为严格的思想控制。经历数千年的发展,儒家文化在中国已经形成了一套严密的理论体系,绝不容许任何其他宗教在此完整体系上打开哪怕是一个缺口。

——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近代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早期西学东渐对中国产生的影响。(7分)
(2)根据材料一、二,分析早期西学东渐在当时的中国没有产生实际效用的原因。(8分)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