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243.2019—2020学年度山东省潍坊市五县市高一第二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适用年级:高一级 试卷类型:期中考试 适用省份:山东省 试卷年份:2020年 题数:20 浏览数:221

一、单选题

1.

人类历史先后出现了三次社会大分工。第一次是畜牧业同农业分离,第二次是手工业与农业分工,第三次是出现了专门经营商品买卖的商人。其中,第二次社会大分工的出现主要由于(  )

A.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品的需求量增加B.人类从食物采集者变成食物的生产者C.社会生产力发展,剩余产品的出现D.专门性的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发展

2.

在中世纪的欧洲,如果附庸一方违背约定,领主可以抛弃附庸,同样,如果领主不履行诺言,附庸同样可以离弃领主,当时有一个专用词汇谓之 撤回忠诚 。这说明当时欧洲领主和附庸关系的特点是(  )

A.以血缘关系为纽带B.带有严格等级性质C.具有双向契约特征D.属于行政管理关系

3.

中世纪的西方文化,比起同时代的阿拉伯、印度和中国都要落后。古代希腊罗马的文化遗产在那里几乎灭尽,赖有阿拉伯文版本将其保存,并在中世纪的后期又译成拉丁语等西方语言重新回到欧洲。这说明阿拉伯人(  )

A.促进了欧洲文艺复兴运动的到来B.在沟通世界贸易中发挥重要作用C.在自然科学的成就方面影响西方D.一度成为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桥梁

4.

新航路开辟以后,欧洲人把欧亚大陆的马、牛、猪、羊等家畜家禽,小麦、燕麦等农作物引入美洲;美洲特产马铃薯、玉米、番茄、甘薯、花生等也流入世界各地。这说明新航路的开辟(  )

A.客观上促进了殖民地经济腾飞B.推动了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C.促进新旧大陆经济互补和发展D.改善了世界各地的饮食结构

5.

马丁·路德认为:灵魂得救只须靠个人虔诚的信仰,根本不需要教会的繁琐仪式。上帝的恩典是上帝给人的礼物,只有上帝才能赦免罪人。这一主张(  )

A.使人们摆脱了宗教信仰的束缚B.否定了教皇和神职人员权威C.确立了世俗政权高于教会原则D.批判了封建贵族的等级观念

6.

北美殖民地时期的文学,经历了前期以圣经为重心来描述生活,到后期受深受欧洲启蒙运动思想影响的演变过程。这一演变的主要影响在于(  )

A.奠定了独立战争的群众基础B.推动了美国资本主义发展C.有利于维护美国的国家统一D.促进了联邦制政权的确立

7.

19世纪早期的英国工业家弗莱尔说: 50年前我们不需要议会代表,现在我们需要啦。因为那时我们几乎完全为国内消费而生产……现在却大不相同了——我们现在为整个世界生产,假如我们没有自己的议员来促进和扩大我们的贸易,我们商业的伟大纪元就要结束了。 材料说明当时英国(  )

A.资产阶级谋求建立世界殖民霸权B.资产阶级民主政体需要不断完善C.工业资产阶级已成为议会的主导D.国外市场扩大加速工业革命到来

8.

阅读1870—1930年美、德两国就业结构表(单位:%),对表中数据变化理解恰当的是 (  )

产业

国家

1870

1890

1910

1930

第一产业

美国

522

451

349

249

德国

491

400

351

273

第二产业

美国

235

263

292

295

德国

291

357

379

406

第三产业

美国

243

284

359

454

德国

218

243

270

321

A.结构不合理引发了经济危机B.德国成为工业实力最强的国家C.工业革命带来产业结构变化D.美德两国的农业生产逐渐落后

9.

恩格斯称《共产党宣言》是共产党人的第一个周详的理论和实践纲领,对那些打着 社会主义 旗号的杂七杂八的思潮加以甄别和澄清,对于确立科学社会主义在工人运动中的主导地位,无疑是完全必要的。恩格斯在此强调《共产党宣言》的发表(  )

A.使科学社会主义由理论走向实践B.为工人运动提供了科学理论指导C.促进了国际无产阶级的联合斗争D.意味着空想社会主义思想的终结

10.

读下图 1570年前后墨西哥和秘鲁地区人口变动(单位:万人)”,这一变动表明 (  )

A.大批当地土著居民被卖为奴隶B.工业革命改变了世界人口布局C.新航路开辟致使人口流动频繁D.西方国家进行黑奴贸易的必要性

11.

西属拉美独立战争给西班牙殖民者以毁灭性的打击。西班牙殖民帝国的瓦解,正是中世纪与近代之交的一个封建堡垒的彻底崩溃。这说明西属拉美独立战争(  )

A.奠定了拉美各国的政治格局B.促进了拉美资本主义的发展C.加速了欧洲封建主义的崩溃D.完成了资产阶级革命的任务

12.

他们坐在巴黎,决定着哪些国家将存在,哪些国家将不存在,它们的边界应如何划分,以及中东和世界其他地区将在战胜国之间如何分配等 。这反映了当时(  )

A.美国掌握世界霸权B.国际联盟存在明显不足C.大国强权统治世界D.帝国主义阵营更加巩固

13.

1932年,苏联的工业产值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已达到70%,已从农业国变成了工业国,建立了独立的国民经济体系。1937年,苏联的工业总产值跃居欧洲第一位,世界第二位。这说明当时苏联(  )

A.新经济政策仍具较大影响力B.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明显改善C.经济建设存在着冒进的倾向D.斯大林模式具有一定的合理性

14.

甘地认为,发展手工纺织运动可以使人远离大城市而生活,是对每个人都应从体力劳动中获得生活必需品原则的践行,是印度人民摆脱英国人剥削取得自治的必由路径。这一思想的核心目的是(  )

A.抵制西方资本控制印度B.实现印度的自治和独立C.竭力维护现存社会秩序D.用道德力量来治理国家

15.

杰里·本特利《新全球史》认为:为了扩大全球影响,修正主义国家重整军备,占领那些被认为是战略重点地区,进而扩大它们的帝国控制。同盟国默认了这些修正主义国家早期的侵略行动。这说明(  )

A.维护世界和平是英法的主要目标B.绥靖政策助长了侵略气焰C.英法与法西斯国家利益逐步趋同D.国联的决策机制难以运行

二、材料阅读

16.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分)
材料一 拜占庭文明是亚欧中世纪文明中一枝独具特色的奇葩。首先,它立足于东方希腊化地区文化的肥田沃土之上,从其产生的那一时刻起就带有明显的东方色彩。其次,它又是典型的基督教文明……最后,拜占庭文明还具有明显的罗马因素。在许多方面,特别是在政治法律体系及官僚统治体系方面,拜占庭几乎全面继承了罗马帝国的传统,使之成为中世纪拜占庭政治制度的骨架。

——摘编自徐家玲《走进拜占庭文明》

材料二 在相当长的时间里,拜占庭皇帝们始终缅怀罗马大帝国的光荣,特别是在拜占庭帝国早期,皇帝们无不以恢复和重振罗马帝国昔日辉煌为己任。拜占庭帝国所在的特殊的地理位置,使它不仅在经济上独享东西南北商业汇集的便利,而且使它能够比较容易地进行多种文化间的交流活动。活跃的商业和频繁的军事活动成为拜占庭文化与其他文化交流的媒介。应该说,拜占庭文化的开放性也是其历史演化的必然结果。

——摘编自陈志强《论拜占庭文化的独特性》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拜占庭文明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成因。(6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拜占庭文明的历史地位。(6分)

17.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分)
材料一 伏尔泰与卢梭两人在感情上的交恶有性格、兴趣上的原因,根源却在于解决社会矛盾的方案和理论上的斗争。伏尔泰赞成 开明专制 ,主张实行君主立宪;卢梭主张主权在民,号召推翻专制王权。在伏尔泰看来,启蒙的旗帜是理性;而卢梭对理性提出质疑,认为崇拜理性、把理性视为真理的向导是不可靠的,主张尊重人的天性,宣扬感情至上,走向了浪漫主义。

——摘编自(法)亨利·古耶《卢梭与伏尔泰:两面镜子里的肖像》

材料二 文艺复兴时期,人们高呼 个性解放 人的自由 ,提出人要摆脱 神学 的束缚,人可以达到一切他想达到的目的。到启蒙运动时期,在理性的指导下,人们更是提出了 自由、平等、博爱 的口号,自由被认定为是一种自然权利,是天赋人权。

——摘编自孙兴《论近代西方哲学的人文精神》

(1)根据材料一,概括伏尔泰和卢梭主要观点的差异,并指出两人在思想认识上的相同之处。(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西方人文精神内涵的变化及其影响。(6分)

18.

19世纪以来,德国迅速崛起,在世界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1分)
材料一 19世纪30年代中期,工业革命刚刚起步,德国的第一条铁路——富尔特—纽伦堡铁路便建成通车了。30年代末,普鲁士政府制定《铁路法》加强对铁路建设的统一规划、指导、监督,从1848年起,政府开始投资修建铁路。到1850年,全国铁路网达6040公里,1839年已超过法国,50—60年代超过英国。德国还大力修公路,开运河口发展内河航运和海上运输。……交通运输业的发展带动了其他工业部门的变革,重工业的迅速发展,铁路对煤和铁的巨大需求促进了煤铁产业的发展,到了十九世纪五十年代,钢铁行业的年增长率为30%。

——摘编自《德国通史简编》

材料二 正像达尔文发现有机界的发展规律一样,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面对时代的转型移步与思想的起承转合,马克思借助德国古典哲学和英国古典经济学,试图把社会主义从 乌托邦 的错误起点拯救出来。

——摘编自(英)戴维·麦克莱伦《卡尔·马克思传》等

材料三 一战前列强经济实力、占有殖民地对比表

国家

英国

沙俄

法国

德国

占世界工业总产量%

14

26

6

16

殖民地面积万平方米

3350

1740

1060

290

(1)根据材料一,概括德国工业革命的特点。(4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马克思的主要理论贡献。(3分)
(3)根据材料三,概括德国历史发展状况,并简要分析对20世纪初期世界政治格局的影响。(4分)

三、开放性试题

19.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9分)
材料 在经历了半个多世纪的滥砍滥伐后,以及印度民族大起义的冲击,殖民政府终于认识到 过去六十年的愚蠢错误和漫不经心所酿就的恶果 ,并表达了对 保护和改善森林的巨大忧虑 。因此,殖民政府在孟买、马德拉斯、缅甸、西北省、中央邦、奥德等地建立了森林管理机构。森林管理机构的两大目标是保护森林、获得税收。19世纪30年代殖民政策进入新阶段后,其破坏性和建设性双重使命都逐渐明朗。但殖民者对破坏性和建设性两个使命的完成都不彻底,一般说都是在进行一定阶段后半途止步。这同样是由其卑鄙私利决定的。为了巩固殖民统治,它需要谋求殖民地半殖民地原有封建势力的支持,为此就需要自觉地与旧势力妥协,人为地保留某些旧的制度与结构;而说到建设性使命,殖民者虽然不得不实行,却绝不愿看到殖民地半殖民地真正出现一个新社会。

——摘编自孙中华《英国殖民统治对印度森林的影响(1757—1947)》等

根据材料提炼观点,结合所学进行论述。(要求:观点明确,论证充分,表述清晰)

20.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1分)
材料 目录
第八编1914年以来西方衰落与成功的世界
第36章第一次世界大战:全球性影响
第37章殖民地世界的民族主义起义
第38章1929年以前欧洲的革命与和解
第39章五年计划和大萧条
第40章走向战争1929——1939年
第41章第二次世界大战:全球性影响
……

——摘编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914年以来的西欧历史发展的基本趋势并加以说明。(要求:表述成文,观点明确,论证充分,逻辑清晰)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