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267.2019—2020学年度四川省南充市高一第二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适用年级:高一级 试卷类型:期末考试 适用省份:四川省 试卷年份:2020年 题数:27 浏览数:284

一、单选题

1.

黄梅戏《天仙配》插曲歌词: 树上的鸟儿成双对,绿水青山带笑颜。……你耕田来我织布,我挑水来你浇园。 材料反映了我国古代(  )

A.以家庭为生产单位丰衣足食的情景B.男耕女织的生产方式C.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模式日益完善D.种植业为主饲养业为辅

2.

《管子·小匡》记载:今夫工群萃而州处……相语以事,相示以功,相陈以巧,相高以知。《周礼·考工记》载:攻木之工七,攻金之工六,攻皮之工五,设色之工五,刮摩之工五,抟埴之工二。材料说明周代官营手工业(  )

A.生产规模小,工匠职业世袭B.建立行会制度,保护政府的既得利益C.技术垄断性强,不利于传承D.注重行业间交流,生产专业化水平高

3.

唐中期出现: 有幼未成丁,而承袭世资,家累千金者,乃薄赋之;又有年齿已壮,而身居穷约,家无置锥者,乃厚赋……”百姓举家逃亡,规避赋税,被称为 客户 。这表明当时(  )

A.赋税沉重,贫富悬殊较大B.按土地和财产征税C.两税法 加剧社会矛盾D.户籍制度日趋完善

4.

宋朝时期,政府在商业管理上出现两种模式,一曰 买扑 ,一曰 钞引 买扑 类似于后世的招标承包制。在暴利性的盐业出现 钞引 ,就是商人向官府缴纳一定数量的钱物换取凭证,拿凭证到指定机构支取食盐,再到指定地点销售。材料表明宋代(  )

A.放弃了传统盐铁专卖政策B.政府专营政策有所放松C.民间商人已处于主导地位D.官商勾结现象日益严重

5.

明初景德镇有官窑58座,民窑不过20座。但官窑管理腐败,很快衰落。为完成上贡任务,只好改行 官搭民烧 (民窑烧造,官府给予报酬)民窑迅速崛起,明末达到二三百座,窑身比官窑大三四倍。这反映了明代(  )

A.手工业分工细,管理手段新B.官窑产品占据了市场C.民营制瓷业逐渐占主导地位D.区域性分工更加明确

6.

有人评议重农抑商政策说:自秦朝以后的历代封建王朝将其作为一项基本国策加以推行,并由此基本政策衍化出轻商、贱商、鄙商的观心和意识,形成一个包括意识、观念、思想和政策在内的有机整体,一直持续到鸦片战争前后才开始走向破产。这说明重农抑商政策(  )

A.抑制了商业的发展B.导致鸦片战争的爆发C.促进了商业的发展D.有利于资本原始积累

7.

据时人(1846年)记载, 松(江)太(仓)利在梭布,较稻田倍蓰。……近日洋布大行,价才当梭布三分之一。吾村专以纺织为业,近闻已无纱可纺。松太布市,消减大半。 该现象说明近代中国(  )

A.产业结构发生巨变B.耕与织的联系更加紧密C.小农经济逐渐解体D.民族企业发展的曲折性

8.

1874年《捷报》记载:(广东)机器动力代替手工操作,使人们在幻想中觉得恶果很多,这是主要的反对理由……第二理由是因为男女在同一厂房里作工,有伤风化。第三……是工匠操纵机器,技艺不纯熟,容易伤人。又说高烟囱有伤风水。材料表明(  )

A.民族工业身受双重压迫B.机器生产取代了传统手工业C.轻重工业发展极不平衡D.传统观念阻碍民族工业发展

9.

甲午战争前后中国近代企业统计表中数据变化说明 (  )

时间

类别

厂矿数

资本额千元

占总资本额的百分比

甲午战争前

商办

53

4704

224%

官督商办

19

16208

776%

甲午战争后

商办

63

12465

70%

官督商办、官办

18

5345

30%

A.西方列强放松了对我国的侵略B.民间开矿设厂限制有所放松C.官督商办促进了资本主义发展D.清政府实行了实业救国政策

10.

严志才评 国民经济建设运动 指出:到1936年,帝国主义在华资本已达42.8亿多美元,控制了中国生铁产量的96.8%,原煤产量的55.7%,发电量的55%,棉布产量的64%……1937年,帝国主义直接和控制经营的铁路已占总里程的90.7%。材料反映出(  )

A.帝国主义控制了中国的经济命脉B.中国已融入资本主义市场C.国民经济建设运动取得显著成效D.官僚资本兴起并日益膨胀

11.

一五 计划指出: 矿产资源的勘查和它的勘查进度,资源供应的保证程度,是合理的分布生产力、建立新工业基地、正确地规定工业建设计划的先决条件。 这表明我国矿业政策(  )

A.有利于增强国防力量B.完善了工业化体系C.保护了稀缺矿产资源D.服务于工业化建设

12.

大跃进的红旗渠被誉为 人工天河 ,其干渠和支渠约1500公里,1960至1969年修建完工,参与民工7万人,先后81位干部、技工和农民献出了宝贵生命,削平了1250座山头,开凿211个隧洞,解决了全县干旱问题。材料反映了(  )

A.大跃进对生态平衡破坏严重B.中国人艰苦创业的时代精神C.为急于求成片面追求高速度D.我国高指标左倾错误的泛滥

13.

下图所示为我国国有企业的一种管理模式。该模式说明我国国有企业(  ) 

A.国家干预经济管理模式强化B.产权管理逐步私有化C.建立了科学的企业管理制度D.以人性化管理为基础

14.

邓小平在 南方谈话 中说: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城市企业下放自主权,是解放生产力,建立经济特区,也是解放生产力。但这些都是局部的,某个领域或方面的。只有实行从计划经济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转变,才是全局性的。这表明当时中国(  )

A.以建立计划经济体制为核心内容B.发展生产力必须改革经济体制C.必须坚持 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 D.两种经济体制的冲突逐渐缓和

15.

以市场为导向,调整优化农业生产品种结构和区域结构,促进了农业专业化和区域化发展,有效地调节农产品市场供求平衡,在满足居民食物消费结构升级和提高居民生活质量发挥重要积极作用。 我国 农产品流通体制市场化改革 (  )

A.优化了产业结构B.促进了城乡融合发展C.解决了供求矛盾D.推动了乡镇企业振兴

16.

诺贝尔奖得主斯蒂格利茨提出: 中国世纪从2015年开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实践正在不断突破既有的新自由主义理论框架,在全球治理中, 中国方案 致力于 构建创新、活力、联动、包容的世界经济 ,为世界经济复苏提供着中国智慧。 材料说明中国(  )

A.已经完全走上市场经济道路B.已经确立计划经济指导市场经济C.开始打破计划经济模式束缚D.为世界经济发展做出了较大贡献

17.

旗袍泛指旗人穿的长袍。清军入关,统治者力图用满族服饰来同化汉人……20世纪20年代,旗袍在吸收西洋服装样式不断改良,进入千家万户……20世纪50年代末旗袍作为 资产阶级生活方式 的代表逐渐淡出了人们的生活……1984年,旗袍被国务院指定为女性外交人员礼服。材料中旗袍的演变(  )

A.见证了我国各个政权的更替B.体现了中西方思想文化的大融合C.说明服饰改革是政治的需要D.反映了时代变迁和社会发展变化

18.

20世纪初,地方自治运动兴起,上海租界有关公共卫生的条例都被搬至华界。辛亥革命后,海外留学生带来了先进的卫生知识与疾病预防的新思想,政府在多数城市设立了专管公共卫生的卫生局。材料说明(  )

A.中国人的公共卫生意识普遍提高B.西方推动了我国卫生事业近代化C.社会各界积极推动卫生事业发展D.中国政府主导公共卫生事业发展

19.

1872年俄国出兵侵占伊犁,李鸿章借机提出 土车为铁路 的主张,指出俄占伊犁 我军万难远役 ,如果不修铁路,新疆等西北边境就无法用兵。而且英国垂涎云南、四川,如果中国自己开采煤矿、修建铁路,则列强将有所收敛。材料表明李鸿章修建铁路是为了(  )

A.抵御列强经济、军事侵略B.镇压太平天国维护清朝统治C.解决举办洋务的运输问题D.利用西方文明来挽救清王朝

20.

1872年,英人美查为赢利而创办了商业报《申报》,并聘用华人经营。他们改进业务,发表政论文章、改革新闻报道、重视发表副刊性文字和扩大广告范围,成为居主导地位的新闻传播媒介。这说明《申报》(  )

A.为列强经济文化侵略服务B.是面向大众的综合性报纸C.标志中国近代报刊的产生D.是官方新闻宣传传播工具

21.

《马可·波罗游记》记录了中亚、西亚、东南亚等许多地区和国家的情况。他描述了中国巨大的商业城市,良好的交通设施,华丽的宫殿建筑和无穷无尽的财富。大大丰富了欧洲人的地理知识,它向整个欧洲打开了神秘的东方之门。《马可·波罗游记》(  )

A.开启了东西方经济文化的交流之路B.加强了中世纪西方神权的统治C.首次让欧洲人从地理上知道了中国D.开辟了中西方直接联系的新时代

22.

宗主国通过向殖民地输出资本、技术,提供道路等基础设施,使其城市化步伐加快,出现了铁路、电讯、医院、学校等,把原本落后的殖民地地区带入了市场经济领域,同时殖民扩张也传播了西方人文观念。这表明殖民扩张(  )

A.对殖民地的 破坏性使命 B.是资本原始积累的主要手段C.对殖民地的 建设性使命 D.缓和了资本主义列强间矛盾

23.

工业革命不过花了短短两个世纪左右,就将不同的家庭和社群结合形成的部落、城市、王国与帝国这些单位粉碎成了原子,许多过去和家庭的社群功能,现在都被国家和市场取代。材料表明(  )

A.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已经在全球确立B.工业革命导致了家庭单位的解体C.社会革命是推动经济发展的根本动力D.工业革命是一次完整的社会革命

24.

《世界文明史》载: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英国科学家虽有不少发明,但他们固守原有工业革命时期的旧有技术,无视电力技术的应用,使得电力、化工等新兴工业发展缓慢。而同时期的美国则非常重视新的技术及其成果,他们特别注重发展应用技术,加强在这方面的技术研究和引进。材料反映了第二次工业革命(  )

A.英美对待科技革命态度的差异B.科学与技术结合程度越来越低C.英国无视科学技术的发明创新D.核心内容是电机的发明和运用

二、开放性试题

25.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分)
材料一 15世纪末16世纪初,欧洲为了获取充足的生存资料,一方面,通过殖民掠夺,使世界上许多地区的动、植物原料被带回欧洲,如玉米、土豆等。另一方面,欧洲人还将自己本土的一些动、植物带到殖民地,大量生产,以弥补欧洲食物原料供应的不足,如:变种小麦。在1750年至1850年,小麦逐渐取代了其他谷物的地位,引起了欧洲真正的食物革命,白面包不再是富人的专利和地位的象征,也不再是穷人奢望的食品。所有这一切促使欧洲人对食物原料的开发与利用趋于世界化。

——摘编自《欧洲饮食文化的新篇章》

(1)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欧洲 食物革命 出现的主要原因及其作用。(10分)
材料二 轮船招商局是李鸿章创办的第一个民用企业,是中国第一个近代股份公司。……洋务工业的官督商办和官商合办,官领其总,商出资本,无疑是一种切实的倡率引导。它们于不知不觉中把封建主义的坚冰钻开了些微裂缝,而后,民族资本主义则可以沿着这些裂缝慢慢渗开。但官督商办和官商合办终究是一种畸形物。……它所带来的垄断性抑制资本主义自由竞争,这又造成了民族资本主义萌生和发展的困难。……洋务运动其主观动机未必有真心打破旧轨,但其主张却历史地包含着逸出旧轨的趋向,推动着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摘编自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2)材料反映了学者对近代洋务运动的认识,对此认识请提出你自己的见解(赞成、质疑、修改皆可)并说明其理由。(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清晰。8分)
材料三 国际分工按参加国家的自然资源和原材料供应、生产技术水平和工业发展情况的差异可分为:18—19世纪中期,英国等少数先进工业国强迫落后的农业国进行分工,形成了以宗主国为工业生产中心,亚非拉农业国为附庸的分工格局;19世纪中后期到20世纪初,发达国家的相互贸易是建立在水平型国际分工的基础上,各国以其重点工业部门的产品去换取非重点工业部门的产品,形成重化工业制成品和农矿初级产品生产的国际分工;20世纪40年代以来,资本的国际化与生产的国际化趋势的加强,主要是跨国公司内部生产与协作、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生产协作,德国是 混合型 的典型代表,它对第三世界是 垂直型 的,而对发达国家则是 水平型 的。

——摘编自《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

(3)据材料指出近现代 国际分工 的基本类型,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影响 国际分工 形成和发展的主要因素。(7分)

三、材料阅读

26.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一 1956年2月8日,周恩来主持国务院第24次全体会议,讨论《关于目前私营工商业和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中若干事项的决定》。他告诫大家: 不要光看到热火朝天的一面。热火朝天很好,但应小心谨慎。要多和快,还要好和省,要有利于提高劳动效率。现在有点急躁的苗头,这需要注意。社会主义的积极性不可损害,但超过现实可能和没有根据的事,不要乱提,不要乱加快,否则就很危险。

——摘编自《1956年周恩来因反冒进与毛泽东生隙》

(1)据材料概括周恩来对经济建设的主要观点,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我国在社会主义建设十年中出现了哪些失误?(6分)
材料二 1993年2月制定《产品质量法》,明确产品质量责任,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1994年1月施行《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经营者提供商品或者服务有欺诈行为的,应当按照消费者的要求增加赔偿其受到的损失。
1995年6月通过《保险法》,国家建立基本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失业保险、生育保险等社会保险制度。
(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些经济立法的作用。(6分)

2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5分)
材料一 汉昭帝时,针对武帝时的盐铁官营问题展开讨论,下表为会上双方所持主张。

桑弘羊等官员

贤良文学派

强国富民之道

开本末之途,通有无之用;设百倍之利,收泽之税

罢盐铁,养桑麻,尽地力

治国理民之法

令严而民慎,法设而奸禁;法疏则罪漏,罪漏则民放佚

法能刑人而不能使人廉,能杀人而不能使人仁

——摘编自恒宽《盐铁论》

(1)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 桑弘羊 贤良文学 两派的各自主张及其原因。(6分)
材料二 宋代经济已含有近代商业的很多因素。公元9世纪中国出现了汇票形式的纸币(飞钱),私人金融家开始发行票据,只需付3%的手续费即可兑换成现钞。……宋朝时已经有了一些经纪人,奔走于地方市场与中央市场之间。宋朝人精通批发和零售的概念。宋朝已经有了专业经理,负责经营与自己非亲非故的人的公司。宋朝时还有理财专家,负责客户的投资业务等。

——摘编自(美)查尔斯·默里《文明的解析》

(2)据材料指出 宋代已含有近代商业的很多因素 的表现。(4分)
材料三 伊懋可教授发现:中国在16—19世纪的经济存在 高度平衡陷阱 ,即指由于农业剩余的减少以及人均收入和人均需求的下降,劳动力越来越廉价,而资源和资本越来越昂贵。因此,随着农耕和运输技术的日趋完善难以作出细小的改进,农民和商人的合理策略取向不是去发明省力的机器,而是经济地使用资源与固定资本。一旦出现任何短缺时,基于廉价运输的商业灵活性是比发明机器更迅速、更可靠的补救办法。巨大而静态的市场,无法在生产体系中创造出有可能促进创造力的瓶颈。正是这种传统经济的发展使有利可图的发明变得越来越困难。
(3)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中国古代不能实现转型走上资本主义道路的主要原因。(5分)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