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372.2019—2020学年度山东省泰安市高一第一学期第一次月考考试历史试题

适用年级:高一级 试卷类型:月考测试 适用省份:山东省 试卷年份:2020年 题数:27 浏览数:524

一、单选题

1.

2019年7月6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位于浙江杭州的 良渚古城遗址 列入《世界遗产名录》。通过良渚考古发掘,学者们普遍认为当时私有制已经产生,阶级分化日益明显,出现了权贵阶层。该遗址的考古发现中,能直接佐证其 阶级分化日益明显 的是(  )

A.遗址中发现了大量的炭化稻堆积B.少数墓葬有精美的玉器和陶器随葬C.古城遗址布局与山形水势充分契合D.碳14测定年代为公元前3000年左右

2.

《左传》记载: 封建亲戚,以藩屏周。 《荀子》载周公 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 。这反映出西周实行(  )

A.禅让制B.分封制C.郡县制D.行省制

3.

《左传》记载桓公五年:“(周)王夺郑伯(郑庄公)政,郑伯不朝。秋,王以诸侯伐郑,郑伯御之……王卒大败,祝聃(郑庄公的部将)射王中肩。 这一事件反映了(  )

A.武王克商B.平王东迁C.王室衰微D.诸侯争霸

4.

战国时期,各国纷纷变法。下列对各国变法目的表述正确的是(  )

A.巩固卿大夫掌握的实权B.希望在兼并战争中取得优势C.促进工商业的繁荣发展D.试图恢复西周初年的分封制

5.

《史记·商君列传》中说 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 商鞅这项变法措施的积极意义在于(  )

A.承认土地私有B.打击旧的贵族C.革除陈规陋习D.强化社会控制

6.

战国时期,诸子百家和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原因有(  )
学在官府 局面被打破   ②社会处于大变革时期   ③民间的学术活动逐渐兴起   ④士受到统治者的重用

A.①②③B.①③④C.②③④D.①②③④

7.

以下关于秦统一六国的原因的表述,正确的是(  )
①商鞅变法实现了富国强兵   ②实行发展经济、招揽人才的政策   ③ 远交近攻 的战略部署   ④打击匈奴势力,形成稳固的后方

A.①②③B.①③④C.①②④D.②③④

8.

下图所示的中央机构创立于 (  )

A.秦朝B.隋朝C.宋朝D.明朝

9.

由于出土了大量文物,河南偃师二里头的文化遗址被考古学界认为是寻找 夏墟 的重大发现。但是史学界对夏朝的 信史 地位存在着质疑,这主要是因为遗址中没有发现反映该朝史实的(  )

A.兽骨B.文字C.铁器D.龟甲

10.

《汉书》记载: 武帝施主父之册,下推恩之令,使诸侯王得分户邑,以封子弟,不行黜陟,而藩国自析。 据此判断汉武帝实行 推恩令 的目的是(  )

A.恩泽贵族B.实现民族交融C.增加税收D.削弱王国势力

11.

《汉书》云: 汉家承秦之制,并立郡县,主有专己之威,臣无百年之柄。 这表明在西汉(  )

A.分封制度退出历史舞台B.宗法制度趋于瓦解C.郡县制有利于维护皇权D.官僚制度未能建立

12.

秦朝实行严格的上计制度。县对郡、郡对中央,每年一次上计,其中包括基层调查的人口、垦田、刑狱、赋役等数字。由此可知,上计的作用是(  )
①加强基层控制   ②监督农业生产   ③保证赋役征派   ④举荐地方人才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

13.

《史记》记载,西汉前期,从事农牧业、采矿业、手工业和商业的人,通过自己的努力和智慧而致富, 大者倾郡,中者倾县,下者倾乡里者,不可胜数 。这反映了当时(  )

A.义利观发生根本改变B.朝廷注重提高工商业者地位C.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D.地方豪强势力控制了郡县

14.

在中国思想文化第一个枝繁叶茂期,有思想家针对 百家异说 局面,认为人的认识应当力避 私(偏爱)其所积,唯恐闻其恶也;倚其所私,以观异术,唯恐闻其美也 。其观点旨在表达(  )

A.倡导独立思考精神B.不同学派应相互竞争C.吸收各家思想精华D.理论认识应格物致知

15.

汉武帝时期,设立中央官学,培养《五经》博士, 自此以来,公卿大夫士吏彬彬多文学之士矣 。中央官学的建立(  )

A.推动了儒家思想正统地位的确立B.结束了大富豪子嗣垄断官位的局面C.有利于学生思想创新和个性发展D.促进了百家争鸣局面的进一步发展

16.

战国后期,秦国建造了一批大型水利工程,如郑国渠、都江堰等,一些至今仍在发挥作用。这些工程能够在秦国完成,主要是因为(  )

A.公田制度逐渐完善B.铁制生产工具普及C.交通运输网络通畅D.国家组织能力强大

17.

周代作为 天子 的周王既掌握 天命 又主宰 天下 。王室衰微后,诸侯征伐只能获取实质上的 天下 ,却无法得到象征 天命 天子 身份。秦始皇创制皇帝名号,着重标榜自己的功德,淡化 天下 天命 的赐予。这说明了(  )

A.周代天命观念逐渐消亡B.秦注重按功德分配身份地位C.神权不再与王权相结合D.秦意在打破旧有的权力逻辑

18.

如图的考古发现,为距今六七千年我国原始居民使用的生产工具。从生产力发展的水平来看,此类工具的出现和使用佐证他们生活在 (  )

A.旧石器时代B.新石器时代C.青铜时代D.铁器时代

19.

下图是汉代画像石。这反映了 (  )

A.井田制度下的集体劳作B.小农经济生产劳作状态C.土地兼并导致农民贫困D.汉初经济恢复较为迅速

20.

制作年代标尺是历史学习的有效方法之一,它能将复杂的历史较直观形象的展示出来。下面是一位同学在复习中国古代某一历史时期政权更迭时制作的年代标尺,其中①处应该是 (  ) 

A.夏朝B.西周C.商朝D.东周

21.

秦以郡县治东方,结果激起东方的反抗。汉初,这种区域文化的差异与冲突又显现出来,且仍以楚、齐、赵三地最为明显。刘邦一方面必须 承秦 ,另一方面又必须尊重东方社会之习俗。这反映出(  )

A.汉代中华文化尚未出现融合B.汉初实行郡国并行制有合理性C.秦由于未从俗而治导致灭亡D.汉承秦制才是长治久安的保证

22.

中国古代手工业长期居于世界领先地位。 晚商文化分布示意图 表明青铜铸造 (  )

A.工具广泛用于农业生产B.产品供国王和贵族使用C.主要集中于黄河与长江流域D.随着商朝灭亡而衰落

23.

汉代的三公九卿设在宫外,这些官员觐见皇帝的朝仪十分繁琐,向皇帝提供信息比较缓慢,皇帝便将处理机要事务的责任转移到内廷,逐渐形成中朝。据此可知,设置中朝有利于(  )

A.制约丞相权力B.提高行政效率C.加强中央集权D.监察三公九卿

24.

自两汉以来,对孔子的褒封日益隆重,孔子由子而圣,由凡圣而神圣,最终在汉代公羊学中成为后世立法的神。促成这些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仁政观念深入人心B.儒家思想的神学化C.儒家思想的官学化D.经学之士积极推动

二、材料阅读

25.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20分)
材料一
经过半个世纪的田野工作,在这里(二里头遗址)发现了中国最早的城市主干道网,最早的宫城,最早的中轴线布局的宫殿建筑群,最早的封闭式官营手工业作坊区,最早的青铜礼乐器群、兵器群以及青铜器铸造作坊,最早的绿松石器作坊,最早的使用双轮车的证据,等等。这样的规模和内涵在当时的东亚大陆都是独一无二的,可以说,这里是中国乃至东亚地区最早的具有明确城市规划的大型都邑。

——许宏《二里头:华夏王朝文明的开端》

(1)结合材料一,运用二里头遗址的文明成果作为证据,说说你对中国早期国家形成的认识。(4分)
材料二
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僇力本业(努力从事农业生产),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免除徭役)。事末(从事工商)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妻子收为官家奴婢)。

——《史记·商君列传》

(2)概括材料二中商鞅变法的措施,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些措施的影响。(6分)
材料三
(汉高祖)认为秦亡的原因之一是不分封子弟,孤立无援,故而又重新分封了自己的若干兄弟子侄为同姓王。……诸侯王在自己王国内拥有较大权力,可自行任命大部分官员并征收赋税,大者地跨数郡,其总地盘超出汉朝廷直辖郡县。
汉武帝用主父偃之策,于元朔二年(前127年)颁布 推恩令 ,允许并鼓励诸侯王 推私恩 将王国土地再行分封给子弟为列侯。此举没有像削藩那样招致反抗,效果异曲同工, 不行黜陟,而藩国自析 。此后,又颁行 左官律 附益法 ,规定王国官为 左官 以示歧视,又限制士人与诸王 附益 交游。

——摘编自张帆著《中国古代简史》

(3)西汉时,中央政府面临怎样的威胁?到汉武帝时,这一问题是如何解决的?(10分)

26.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一
在公元前6世纪至3世纪之间,关于经济问题的广泛讨论,成为当时 百家争鸣 的重要内容。各学派都较为完整地提出了对经济问题的看法和主张……如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孔子主张足食与藏富于民,并指出 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 ;荀子提出开源节流、节用裕民、礼义为富强之本的主张。

——摘编自韦政通《中国思想史》等

材料二
先秦之时,政府对经济事务干预甚少。汉武帝时,商贾虽可乘车,但所征税倍于常人,又以商人为主要对象征收财产税;将煮盐、冶铁视为国营事业,导致铁器物劣价昂,盐价亦高,且强迫人民购买,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人民负担。公元前81年,昭帝诏有司问郡国所举贤良、文学,皆对 愿罢盐、铁、酒榷、均输官,毋与天下争利 。但这些经济统制措施,仍基本延续下去。

——摘编自《中国经济史》

(1)根据材料一、二,指出春秋战国时期与汉武帝时期的经济主张的不同。(4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春秋战国时期与汉武帝时期经济主张提出的历史背景。(8分)

27.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据载,在周公摄政时就分封了71国,其中大部分都是周的同姓子弟。
分封时要举行隆重的册封仪式,天子 授民授疆土 ,将某地区的土地连同这片土地上的人民封赐给诸侯,由他们去建立国家。诸侯要对天子承担镇守疆土、屏藩王室、缴纳贡物、朝觐述职、发兵从征等义务。
周朝的分封则主要是由统治部族对被征服地区主动进行的武装拓展,大大加强了王室对全国疆域的控制,巩固了周天子天下共主的地位,即所谓 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摘编自张帆著《中国古代简史》

(1)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西周建立分封制度的内容与影响。(10分)
材料二
《史记˙商君列传》所说的: 令民为什伍,而相牧司连坐。 此举体现了国野制度崩溃,国人与野人界线泯灭的变化。
秦孝公用商鞅变法, 并诸小乡聚,集为大县,县一令,四十一县 。事在孝公十二年(前350年)。
户籍相伍与集乡聚为县两事,是秦国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转折点。
县既由基层的乡聚组成,乡聚以下又有什伍之组织,这样一来,就将过去血缘关系的氏族组织,改造成为从户开始经什伍到乡聚再到县的严密的地缘关系组织,形成了完成意义上的基层地方行政组织体系。
从秦统一天下后将县的幅员定为 大率方百里 的原则看来,在商鞅集小乡聚为县时,必然也已有某种分划的原则。
同时每一县都由国君任命的县令担任长官,也标志着官僚制的完善。

——摘编自周振鹤著《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史》

(2)秦国地方行政制度有何重大变化?对秦国加强统治有何意义?(10分)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