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412.2020—2021学年度山东省六校高一第一学期阶段性联合考试历史试题

适用年级:高一级 试卷类型:月考测试 适用省份:山东省 试卷年份:2020年 题数:30 浏览数:1209

一、单选题

1.

山东平阴县朱家桥村落遗址出土的文物中,有用于农作的石斧、石刀、蚌镰、蚌刀等,有用于手工业生产的石锛、铜斧、骨锥、角锥、蚌锯等,有用于纺织的陶纺轮、石纺轮等,有用于渔猎的网坠、骨镞、铜镞等。虽数量不多,但门类齐全。这表明,这一村落(  )

A.居民经济状况较为均等性B.生产经营具有自给自足性C.形成发展具有连续性D.属于红山文化的典型

2.

陶寺遗址发掘的大型墓长3米上下、宽2米多,使用木棺,随葬品可达一、二百件,有彩绘陶器、彩绘木器、玉或石制的礼器和装饰品以及整猪骨架等。这种规格的墓葬已发现9座,不及墓葬总数的1%。这说明本时期(  )

A.黄河中游成为文化中心B.手工技术已经非常发达C.社会结构发生重大变化D.生产分工日趋精密细致

3.

殷商王朝强调自己 天命神授 ,但代表神意的殷王朝却被无情的推翻,这个事实给周初统治者以深刻教训。鉴于此,周初统治者(  )

A.建立尊卑贵贱秩序B.强化神权政治观念C.制定分封宗法制度D.强调敬德保民思想

4.

1959年夏,中国考古学家徐旭生率队在豫西进行 殷墟 调查时,发现了二里头遗址。对于二里头遗址的下列说法,属于历史解释的是(  )

A.范围为东西约2公里,南北1.5公里,面积约3平方公里B.遗址出土大量陶器、青铜器、玉器、漆器、绿松石器等
C.位于河南偃师二里头,南临古洛河、北依邙山、背靠黄河D.二里头是 最早的中国 ——东亚大陆最早的广域王权国家

5.

从夏后氏比较笼统的霸权,经过商人同心圆布局的统治机制,最后到西周的封建网络,这三个阶段的发展促使 中原 成为中央政权的基地,而又以同心圆的方式扩散其势力于各处。 材料表明西周时期(  )

A.周王室加强了对地方的统治B.继续沿用商朝的内外服制度C.嫡长子继承制度得以最终确立D.井田制是土地经营的基本方式

6.

夷夏之辨在春秋时期曾经是诸侯争霸的舆论利器,而在战国晚期秦与六国的这一场殊死较量中,已经完全被遗弃了。这主要反映了先秦时期(  )

A.国家政权的统一B.农耕文明的扩展C.种族和文化的认同D.宗法制度的形成

7.

《商君书》载: 民不逃粟,野无荒草,则国富 僇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 治国之举,贵令贫者富,富者贫,贫者富,富者贫,国强 ,这些记载反映了商鞅的治国方略是(  )

A.发展农业B.奖励军功C.中央集权D.取信于民

8.

尊王攘夷、践土会盟、独霸西戎、问鼎中原等历史现象反映了一个时代的基本特征。与这些现象的产生具有直接关系的是(  )

A.百家争鸣的出现B.铁器牛耕的使用C.分封制度的瓦解D.阶级关系的变动

9.

赵武灵王在位期间(公元前325年—公元前299年),采用胡人的衣冠和军事技术,聘请擅长骑兵战术的匈奴军官为赵国训练军队,使用铁链制成或皮制小扣串成的伊兰式盔甲,以取代从前用犀牛皮制成的硬重甲胄。这一举措(  )

A.确立了赵国国力和制度优势B.强化了服饰的身份标示功能C.推动了统一国家的出现D.促进了民族之间的交融

10.

《左传》记载:“(周)王夺郑伯(郑庄公)政,郑伯不朝。秋,王以诺侯伐郑,郑伯御之……(周)王卒大败,祝聃(郑庄公的臣下)射王(周王)中肩。 这一事件反映的是(  )

A.平王东迁B.列国纷争C.华夏认同D.王室衰微

11.

祠堂主要供奉祖先的神主排位,对祖先的崇拜,也是中国传统文化心理的一个重要特征,祭祀祖先是最重要、最严肃、最重的礼制, 礼有五论,莫重于祭 。这一现象主要源于(  )

A.分封制B.宗法制C.王位世袭制D.礼乐制

12.

战国时,齐国统治者不惜财力物力创办稷下学宫,实行各种优惠政策,招徕天下有识之士,稷下学宫也成为中国古代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的策源地,成为战国时期的文化中心。齐国统治者创办稷下学宫是为了(  )

A.实现富国强兵争雄天下B.树立田齐尊贤重士形象C.弘扬 举贤上功 传统D.推动学术文化发展繁荣

13.

齐威王按照邹忌的谏言颁布命令: 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于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据此判断邹忌的思想倾向于(  )

A.法家B.儒家C.道家D.墨家

14.

由下表材料,可以得出的确切结论是 (  )

明法度,定律令,皆以始皇起。———《史记·李斯列传》

并吞战国,海内为一,功齐三代。——《汉书·主父偃传》

秦之所以革之者,其为制,公之大者也。——柳宗元《封建论》

始皇帝,自是千古一帝也。——李贽《藏书》

A.秦朝高度重视法制建设B.郡县制度利于中央集权C.强盛的秦朝存在严重的政治危机D.历代高度评价秦始皇统一和秦制

15.

秦统一后建立起 东至海暨朝鲜,西至临洮、羌中,南至北向户,北据河为塞,并阴山至辽东 幅员辽阔的国家。为了有效地管理地方,秦朝采取的主要措施是(  )

A.修筑万里长城B.推广郡县制度C.整顿社会风俗D.实行郡国并行

16.

《汉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史书,记述了汉高祖元年(公元前206年),下至新朝王莽地皇四年(公元23年)共229年的史事,下列事件不能在《汉书》中查到的是(  )

A.酎金夺爵B.昭宣中兴C.外戚干政D.党锢之祸

17.

关于图中的历史事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发生于西汉景帝时期B.诸侯势力被彻底削弱C.诸侯王仍保留征税权D.汉郡的数量从此猛增

18.

《后汉书》中出现了许多诸如 家世州郡 家世衣冠 世仕州郡 世吏两千石 家世两千石 的话语,这在关于西汉历史的史料中是很少出现的。东汉时期的这一现象反映了(  )

A.中央和地方存在着尖锐的矛盾B.门阀士族的政治作用显著提高C.豪强势力推动了国家政权发展D.血缘宗族力量制约了专制皇权

19.

两汉人民创造了灿烂的历史与文化,其中许多杰出人物的昂扬进取、不屈不挠的斗志给后世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下列属于两汉文化的是(  )
①霍去病 匈奴未灭,无以为家    ②班超 投笔从戎 立功绝域    ③张骞 凿空    ④马援 马革裹尸

A.①③B.②④C.①②③D.①②③④

20.

(汉武帝派遣张骞出使西域) 不但给中国增加了东土耳其斯坦的地方,并且还使中国在商业和文化上,与印度、波斯互相接触。远东从此不再和其余的世界完全隔绝了。 材料强调的是(  )

A.文明互鉴的持久性B.丝绸之路的开创性C.商贸往来的频繁性D.交往范围的广泛性

21.

东吴时,南方出现亩产5石稻的高产记录,而南朝时则亩产高达10石左右,豫章(今江西北部)甚至创造了 一亩二十斛 (1斛即1石)的最高记录。这种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A.先进生产技术传入B.政府推行重农政策C.南方自然条件优越D.大批水利工程兴建

22.

《魏律》规定, 殴兄姊加至五岁刑,以明教化也。 《晋律》规定, 父在,子不得分家析财;父老,子应弃官归家供养;父亡,官吏必须终三年之丧,若居丧期间违礼要受律法制裁。 这些规定反映出(  )

A.以儒入法的历程完成B.司法体现出强烈的等级色彩C.统治者崇尚严刑峻法D.法律中渗透了儒家伦理纲常

23.

自魏晋重中书之官,居喉舌之任,则尚书之职,稍以疏远。至梁、陈,举国机要,悉在中书,献纳之任,又归门下,而尚书但听命受事而已。 这说明魏晋南朝时期(  )

A.宰相参政议政职能制度化B.中枢机构异变利于皇权加强C.制衡机制提高了行政效率D.中央决策呈现民主化趋势

24.

汉末以来许多世族聚族而居,形成 坞堡 。南北朝时北方农民为维持生计大量依附于 坞堡 中,仅关中就有 坞堡 三千多个,这种耕战兼备的生产模式被史家称作 坞壁经济 。南北朝 坞壁经济 的出现(  )

A.导致了农耕经济的衰落B.遏制了士族门阀政治的发展C.不利于大一统局面形成D.加速了经济重心南移的进程

25.

魏晋以来,直至十六国、北朝前期,伴随着北境诸少数族或主动或被动内徙,秦汉以来的郡县制政区从北方边境渐次后撤,而代之部落组织式的或军事统制式的特殊政区。北朝后期,郡县制全面回归。这一变化主要反映了当时(  )

A.民族交融的深化B.政区设置的密集化C.郡县制遭受挫折D.世家大族力量瓦解

26.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梁将陈庆之评论说: 吾始以为大江以北皆戎狄之乡,比至洛阳,乃知衣冠人物尽在中原,非江东所及也。 材料表明本时期的民族交融(  )

A.使少数民族生产方式转变B.使边疆地区得到开发C.使少数民族加速汉化进程D.为汉族补充新鲜血液

二、材料阅读

27.

图1、图2、图3是中国古代三个历史时期(西周时期、春秋时期、战国时期)的形势图。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分)
材料
分别提取图1、图2、图3的信息,并据此说明与其相对应的历史时期。(12分)

28.

春秋战国的经济发展和政治变动推动了中国古代第一次社会大转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分)
材料一
青铜牛尊 
(1)从史料角度看,材料一属于哪一类型的史料?以此为证据可以研究哪些历史现象。(6分)
材料二
王国维是研究甲骨文的早期重要学者,主要贡献在于运用甲骨文重新考释(考证、解释)商代历史,解决了商代历史研究中的一些疑难问题。传世文献中关于商代世系的记载主要在《史记·殷本纪》中,王国维将甲骨文与《史记·殷本纪》及《三代世表》等互证,说明《史记》是一部信史,就是《山海经》之类不雅驯之作,其内容也不是毫无依据的。王国维运用甲骨文中出现的商代先公先王与《史记·殷本纪》作比较,以甲骨文为标准,纠正了《史记·殷本纪》中的一些错误。

——摘编自徐子黎《王国维甲骨文研究得失论》

(2)依据材料二,指出王国维的史学研究方法。简要分析他所依据的两类史料的价值。(6分)

29.

秦汉时期是中央集权制度形成发展的重要时期,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影响。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0分)
材料一
昔高祖初定天下,昆弟少,诸子弱,大封同姓。

——《史记·吴王濞列传》

汉兴之初,海内新定,惩戒亡秦孤立之败,于是剖裂疆土,立二等之爵。

——《汉书》卷十四

吴王以铜盐故,百姓无赋。卒践更,辄与平贾。岁时存问茂材,赏赐闾里。佗郡国吏欲来捕亡人者,讼共禁弗予。如此者四十馀年,以故能使其众。

——《史记·吴王濞列传》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西汉初年实行的地方行政制度并分析其影响。(6分)
材料二
景帝中五年,令诸侯王不得复治国,天子为置吏。……

——《汉书》卷十九

诸侯独得食租税,夺之权。其后诸侯贫者或乘牛车也。

——《史记·五宗世家》

(2)根据材料二,指出景帝剥夺了诸侯的哪些权力。这一问题是怎样最终解决的?(4分)

30.

人口迁徙作为一种历史现象,对社会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分)
材料一
秦占领巴蜀地区之后,实施了从秦本土往蜀地移民的措施。 戎伯尚强,乃移秦民万家实之。 秦惠文、始皇克定六国,辄徒其豪侠于蜀,资我丰土。……公元前213年,秦始皇迁徙50万人戍守五岭,与越人杂居。秦始皇收复河套南北的广大地区后,为了巩固在这些地区的统治,迁3万户居民到河北、榆中,垦田生产,开拓边疆。

——改编自朱绍侯《中国古代史》

(1)根据材料一,指出秦政府移民的主要趋向。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积极作用。(6分)
材料二
西晋末年永嘉之乱,中原人民在阶级和民族的双重压迫下,纷纷越淮渡江,相率南下。此后中原每一次较大的政治变动,如淝水之战、刘裕北伐等,都有一次较大规模的人口南徙。据研究,截至刘宋为止,南渡人口约共有90万,占当时刘宋全境人口的1/6。西晋时北方诸州,约700余万口。南渡的90万口占其1/8强。北来的侨民集中在长江上游的成都平原、江汉流域的襄阳、江陵、武昌以及长江下游的今江苏省境内。……史书中关于 百官流亡者十八九 中州士女避乱江左者十六七 的记载很多。十六国以来,许多少数民族在中原与汉族杂居,一遇变乱,同样成为流动人口。波澜壮阔的人口大流动,从短时态来看是加剧了社会动乱,但它也对社会的久远进步,开辟了道路。

——改编自曹文柱等著《乾坤众生》整理

(2)根据材料二,概括两晋南北朝时期人口迁徙的主要特点。结合所学知识,从经济角度分析其影响。(6分)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