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413.2020—2021学年度山东省六校高二第一学期阶段性联合考试历史试题

适用年级:高二级 试卷类型:月考测试 适用省份:山东省 试卷年份:2020年 题数:19 浏览数:500

一、单选题

1.

著西周时期,国君即位要朝于庙,卿大夫就任新的官职也要 告庙 ,诸侯觐见天子等重要活动都必须在祖庙举行重大典礼。这样规定的主要目的是(  )

A.安抚子弟功臣,扩大统治范围B.防范诸侯兼并,加强中央集权C.严格等级秩序,维护世官制度D.巩固宗族关系,增强统治力量

2.

顾炎武称: 唐制,凡诏敕皆经门下省,事有不便,得以封还。而给事中有驳正违失之掌,著于《六典》……人臣执法之正,人主听言之明,可以并见 。顾炎武所评述的制度(  )

A.体现了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B.有利于提高决策效率C.反映了君臣关系趋于平等D.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3.

题本改签指内阁将票拟好的题本进呈皇帝后,如皇帝不同意其票签意见,就下令重新票拟,或直接拟好交内阁发出。乾隆时期,很多题本改签内容或由军机处传达到内阁,或先由军机大臣草拟,然后呈报皇帝,获准后,发交内阁照签办理。这一变化表明乾隆时期(  )

A.中央集权日益强化B.制衡机制得到完善C.内阁决策权被削弱D.君主专制日益加强

4.

有学者指出,公元前5世纪中期,一个雅典公民担任议事会主席的机会比一个人掷出骰子的某个点数的概率都要大。雅典的公民中每年大概有四分之一以上有过听审经历。这说明(  )

A.民主选举具有很大随意性B.公民广泛参与国家管理C.直接民主的弊端逐渐显现D.雅典民主政治正式确立

5.

对于当代中国的某项政治制度,西方有评论家说它 是中共群众路线的一种延续 ,有人担心它会成为一种 政治浪漫主义 ,有人则认为它有望造就一批 草根 政治家。这里的 最可能是(  )

A.人民代表大会制度B.多党合作政治协商制度C.民族区域自治制度D.基层民主自治制度

6.

下图是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中共中央某份文件的内容片段。据此判断,该文件针对的是(  )

A.农村经营方式变革B.首批经济特区创建C.城市经济体制改革D.对外开放体系完善

7.

两汉时的察举制,地方官推举人才主要参考乡闾评议;曹魏实行九品中正制之初,中正由现任中央职官兼任须 德充才盛 ,经郡国长官推举,报请司徒确认并予以任命;隋唐以来科举制选官由中央部门主持,有时皇帝还亲自参与人才的选考。古代选官制度的变化反映了(  )

A.科研人才大量涌现B.才学成为选官的唯一标准C.中央集权不断加强D.有利于推动官僚政治的形成

8.

汉初实行上计制度,要求郡国在年终将该地区的经济收支、户口多少、土地面积的数量、耕地增减、自然灾害以及社会治安等状况统一上报到朝廷,作为征收赋税、征发徭役、计划经费开支和制定各种有关政策的依据。这一制度(  )

A.限制了土地兼并B.强化了君主专制C.加强了国家治理D.解决了王国问题

9.

有学者认为 1905年科举废除后,新式学堂激增,引发了由士子童生到学堂学生的集团式转交,庞大的新型学生群体很快从学堂走向社会,投身于社会的各种运动中去,从而引起了旧社会体系的结构性变动。 该学者旨在说明科举的废除(  )

A.改变旧式价值观念B.引发学生运动的高涨C.推动传统社会转型D.加快了民主革命进程

10.

1883年,美国国会通过了 文官制度法 。根据这个法案,美国政府形成了 两官分途 ,政府官员分为具有党派立场的政治官员和不受党派力量控制的中立事务性官员,后者在美国政府中所占比例一开始只占10%,1930年占80%,1970年达到85%,此后一直在85%上下徘徊。美国政府 两官分途 的形成(  )

A.削弱了精英政治的影响B.缓和了两党之间的矛盾冲突C.保证了公共行政的稳定性D.加强了联邦政府的行政权力

11.

1982——1983年中央和地方国家机关先后进行了机构改革,并按照干部 四化 (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和专业化)的方针,调整了各级领导班子,建立了老干部的离休、退休制度,开始废除实际上长期存在的领导职务终身制。这些措施(  )

A.坚持了党管干部的原则B.适应了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C.增强了行政机关的活力D.进一步完善了公务员制度

12.

历史解释是以史料为依据,以历史理解为基础,对历史事物进行理性分析和评判的能力。基于下列史料可以得出的历史解释是 (  )

史料记载

出处

汉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杂之

《汉书元帝纪》

君之养民,五教五用马。……民有不循斯教者……五刑以加焉

朱元《大民不知报第三十

《大明律例》,一部礼经礼法立教出礼

《顾钧集5

A.统治者治国遵循法律至上的理念B.统治者重视教化的作用C.伦理纲常为立法基本原则D.统治者礼法结合的治国思想

13.

12—16 世纪,欧洲各国先后出现对罗马法进行注释、评论和解释,并将其基本原则和理念适用于法律实践的热潮,史称 罗马法复兴 。这一热潮的出现(  )

A.奠定了西方近现代法治理念的基础B.缘于罗马法承载着时代需求和价值C.反映了对古罗马文明的继承和创新D.说明罗马法的司法原则具有斗争性

14.

著名法学家江平认为: 随着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的发展,中国的法律制度和法律观念也发生了重大变化。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是罗马法精神在中国的复兴,私法精神在中国的复兴,人文主义在中国的复兴。 下列对 罗马法精神在中国的复兴 的理解和认识正确的是(  )

A.从强调统治阶级意志本位到遵循市场经济的规律本位B.罗马法的内容适合改革开放后的中国
C.权利自主的经济本位应完全服从于国家至上的国家本位D.立法从以罗马法的经验主义为基础到 摸着石头过河

15.

我国82年以前的宪法的结构顺序为 序言 总纲 国家结构 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 ,82年宪法则把 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 放在 国家机构 之前,宪法结构的这一变动表明(  )

A.中国实现了人民当家作主B.我国加强了人民当家作主的制度保障C.人民群众法律意识提高D.国家机构的地位下降

二、材料阅读

16.

从三公九卿到三省六部是古代中国政制的进步。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3分)
材料一
九卿 职责表 格(注: 九卿 既是官衔,又是官署之称) 

官署

职责

奉常

掌管宗庙礼仪、历法、文化、医药等

郎中令

掌管皇帝侍从警卫

太仆

掌管皇帝车骑与军马

卫尉

掌管皇宫守卫

廷尉

掌管司法刑狱

典客

掌管少数民族事务

宗正

掌管皇家亲族事务

治粟内史

掌管粮食、财政及税务事务

少府

掌管皇室生活供应与所需费用

材料二
六部 职能表格 

官署

职责

吏部

掌官员的任免、升降、赏罚

户部

掌全国的户口、土地、赋税、钱粮、财政

礼部

掌全国礼仪、祭祀、科举、学校

兵部

掌武官选授及军事行政

刑部

掌全国司法行政及审判

工部

掌工匠、屯田、山泽等事务

(1)据材料,指出秦九卿与唐六部的相同与不同之处。(4 分)
(2)唐代六部机构中, 吏部 户部 分列前两位,说明其原因。(4分)
(3)钱穆先生认为从三公九卿到三省六部的演变反映了中国古代政治文明的进步.对此说明你的理解。(5 分)

17.

监察作为国家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社会治理的一—种重要手段。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3分)
材料一
汉文帝前元十二年(公元前168年),设置冀、兖、青、徐、扬、荆、豫、梁、雍九州为视察区;一年之后文帝又将其用做监察区域,派遣官员分州 出刺诸郡 ,九州视察区由此与监察区合而为一。汉武帝元封五年(公元前106年),为了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除京师附近七郡外,把全国分为十三个监察区域,即冀州、兖州、青州、徐州、扬州、荆州、豫州、凉州、益州、幽州、并州,另外有朔方、交趾二郡,称朔方刺史部、交趾刺史部,共称十三刺史部,或 十三州 。每区由朝廷派遣刺史一人,专门负责巡察该区境内的吏政,检举不法的郡国官吏和强宗豪右。东汉灵帝中平五年(188年),改刺史为州牧,直接掌握一州的军事、行政、民政等大权,位于郡守之上,十三部遂成为郡以上的一级行政区划。东汉末年,各州牧更是趁乱夺取本州军政大权。

——摘编自韩茂莉《中国历史地理十五讲》

材料二
根据孙中山先生所创建的民主共和国方案和1925 年《国民政府组织大纲》中 设置监察部 的规定,1928年南京国民政府公布《中华民国国民政府组织法》。规定: 监察院为国民政府最高监察机关 。1932年,国民政府通过《监察委员保障法》,保障委员的监察权力。监察委员的监察对象上至总统下至地方小吏,凡违反国家法令、贪赃枉法,损害社会和人民利益的,均可弹劾。1937 年,国民政府在各省设监察区,派遣监察使。监察使不但行使弹劾权,且负责各区内公务员的行动,人民疾苦和冤情,区内公署之设备等事项。

——摘编自张爱华、王占华《南京国民政府的监察实践初探》

材料三
2018年3月,全国人大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监察法》。保障了我国反腐败工作在法治轨道上行稳致远。这对于构建集中统一、权威高效的中国特色监察体系,实现改革与立法的街接,意义重大、影响深远。

——摘编自陈光中、兰哲《监察制度改革的重大成就与完善期待》

(1)根据材料一和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汉代地方监察制度的演变并说明其影响。(7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国民政府推进监察工作的原因。(4分)
(3)根据材料三,说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加强监察立法的意义。(2 分)

18.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8分)
材料一
《唐律疏议》提出以 德礼为政教之本,刑罚为政教之用 为指导思想,而罗马日耳曼法系下的《法学总论》把基督教中衡平的理念引入法定权利和义务。《法学总论》中存在着大量的强行性规范,其规定只是单纯地否定或强行要求某一行为,很少阐述若违反该法律应负的法律责任,而《唐律疏议》在相应规则后都附有不同程度的处罚性规则。《法学总论》对物法进行了详细阐述,它将物权分为了所有权、地役权、用益权、使用权等,并对每一项物权进行了以篇为框架的阐述,而《唐律疏议》缺乏 所有权 这一重要概念,在债的制度上,唐律则体现出朴素、简洁的特点,其广度仅涉及契约、侵损等领域。

——摘编 自陆涵缘《浅析<法学总论>与<唐律疏议>的差异》

材料二
中国近代思想家梁启超在批判继承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基础上,吸收借鉴西方资产阶级法治思想,以 宪法为依据,国会为基础,司法独立为根本 构筑成其理想中的 法治大厦 。梁启超指出,要实行法治,首先必须制定一部完善的宪法以为法治前提,否则法治将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末……启超认为,民权是立宪的基础,立宪又可以保障民权。唯有兴民权,才能建成真正意义上的法治国家。梁启超不仅是司法独立思想的积极倡导者,而且是司法独立原则的积极实践者。他认为,司法独立是立宪国的第一条件。

——据范忠信《认识法学家梁启超》

材料三
到2010年底,中国已制定现行有效法律236件、行政法规690多件、地方性法规8600多件。至此,涵盖社会关系各个方面的法律部门已经齐全,各法律部门中基本的、主要的法律已经制定,法律体系内部总体做到科学和谐统一。

——摘编自张金才《近十年来中国法制建设的历程及成就》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唐律疏议》与《法学总论》的不同之处,并分析其原因。(9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梁启超法治思想的进步之处。(6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中国法制建设的意义。(3 分)

三、开放性试题

19.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新中国成立60多年来我国社会核心价值观教育经历了不同的历史时期。
1949—1956年间的核心价值观,既具有新民主主义的因素,又具有社会主义的因素,并随着社会的发展,社会主义因素逐渐增长。这一时期的核心价值观教育强调发展生产,提高国力,改善民生,突出唯物主义和马克思列宁主义。
1956—1966年间的核心价值观——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和为人民服务。铁人精神、鞍钢精神、雷锋精神、焦裕禄精神等时代精神反映了这一时期核心价值观的魅力。该时期的核心价值观教育充分发挥榜样示范性作用,注重用文艺作品进行宣传与普及。
1978—1992年间,逐渐形成了以 共同富裕、民主法制、精神文明、人的全面发展 为核心的价值观。从而使社会核心价值观回归社会主义的正常轨道。这一时期的核心价值观教育,主要是以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为载体,开展爱国主义教育、 五讲四美 、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等教育活动。
1992年党的十四大之后,随着改革开放日益进入 深水区 ,意识形态领域的矛盾渐趋复杂,党和国家对原有的社会价值观不断进行重断整合和创新发展;直至党的十八大,最终形成了今天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一时期的核心价值观教育,采用了多样化、综合化、现代化的教育方式,如主题教育、体验式教育、社会实践教育、现代媒体平台运用等方式。

——摘编自韦冬雪、陈元明:《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社会核心价值观教育变迁探要》

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 时代变迁与社会核心价值观教育变化 进行探究,自行拟定一个论题,并作简要阐述。(要求;论题明确,观点正确,任选两个时期的史实加以阐述,做到史实准确,史论结合。)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