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海关(16分)
材料一
近代以前的清朝海关官员不了解国际海关制度,缺乏管理能力,主要关注如何满足皇室的需要。
1853年,太平军占领南京,海关被迫停顿。1854年,英、法、美组成税务管理委员会,
“帮办
”上海海关税务,上海
“洋关
”建立,对洋船征税。原来的海关称为
“常关
”,仅负责征收本地民船关税。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两江总督何桂清奏称:英国人李泰国任税务监督,
“稽查偷漏
”,关税收入
“加增三、四倍
”。《天津条约》附约规定了聘请英国人任海关税务司的条款。1861年,清政府任命李泰国为总税务司,各口税务司的任免,取决于总税务司,清廷不得插手。此后英国人赫德任总税务司,洋关纷纷建立,除了征收关税,还总管通商口岸的港务、船政、引水气象等事务,同时兴办近代邮政,购置海军船炮,参与外事活动,资助同文馆等。
1901年《辛丑条约》签订后,洋关接管通商口岸清政府控制的常关,以盐税和常关税作为赔款的担保。康有为指出:
“虽无亡之形,而有亡之实矣。
”
——摘编自陈振江主编《中国大通史·清(1840—1911)》
材料二
近代洋关图
——依据倪玉平《出入与异同:清代经济史论稿》
材料三
辛亥革命后,北洋政府未能统一国内各方力量,各派势力为争取列强的支持,无条件承认清政府与列强的所有条款。1924年,孙中山试图武力接管粤海关,英、美、汝、葡等国派出8艘军舰集结广州江面示威,孙中山被迫中止了这场斗争。1925—1926年,国民革命期间,
“收回洋关管理权
”的斗争波及全国,取得了一定成效,粤海关原税务司被调离广州,但税务司之位仍然由洋人继任。国民党政府执政后也无意取消洋人管理海关的做法,仍然聘用美国人担任洋关总税务司。直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洋关才正式退出历史舞台。
——摘编自谢松《从粤海关“一口通商”到洋关终结的历史“画像”》 (1)阅读材料一和材料二,结合所学,解读晚清中国海关的变迁。(10分)
(2)阅读材料三,结合所学,概括洋关在民国时期长期存在的原因。(6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