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64. 广东省汕头市2014年普通高考模拟考试文综历史试题

适用年级:高三级 试卷类型:高考模拟 适用省份:广东省 试卷年份:2014年 题数:14 浏览数:155

一、单选题

1.

某学者在研究中国古代的某项制度时查阅到一部文献名为《钦定台规》,其部分目录见下图(图6)该学者研究倾向最可能是(  )

A.分封制度B.郡县制度C.监察制度D.宗法制度

2.

1776年,亚当·斯密指出: 中国似乎长期处于静止状态,其财富也许在许久以前已完全达到法律制度所允许的限度,但若易以其他法制……可能比上述限度大得多。 对文中 法律制度 的诠释不符合史实的是(  )

A.包括僵化落后的土地制度B.包括闭关锁国的对外政策C.包括重农抑商的经济政策D.包括国有形式的井田制度

3.

费正清在《导论·近代中国历史的透视》中这样评价辛亥革命: 革命的主要目标一直是推翻中央集权,它的方式本身(指各省纷纷宣布独立)就是反中央集权的。 由此可知,费正清认为辛亥革命(  )

A.结束专制统治B.引发军阀割据C.强化中央集权D.实现民族独立

4.

下图是某学者概括的近现代中国思路历程简图(图7),由此图可见近现代思路历程(  )

A.是一个从器物到制度到文化的过程B.是一个东学西渐的过程C.是一个不断回归传统儒学的过程D.是一个不断碰撞分化与融合的过程

5.

清政府曾颁旨宣谕: 通商惠工,为古今经国之要政。自积习相沿,视工商为末务,国计民生,日益贫弱,未始不因乎此。 亟应变通尽利,加意讲求。 这表明(  )

A.清政府阻挠民族工业发展B.洋务运动导致清廷日益贫弱C.清政府改变重农抑商政策D.清政府接受资产阶级代议制

6.

这种战略为俄国所忽略。这种从农村中建立政党与军队的共产革命方式,是毛泽东自中国独特历史环境所领悟的。 这种 战略 是指(  )

A.无产阶级革命B.农村包围城市C.国共第一次合作D.开展工人运动

7.

美国学者费正清指出: 由于日本侵略以及其它国家的卷入,中国从一个软弱的战争牺牲者,转化为一个世界大国,一个确立稳定和平局面的伙伴。 对此理解最准确的是(  )

A.抗日战争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B.抗日战争促成了中国国内永久和平C.中国成为世界大国是一个偶然事件D.日本侵华有利于中国成为世界大国

8.

当代历史学家哈勒维评论某国的政治制度时说“(它)是供宪政考古的博物馆,这里积聚了以往岁月(中世纪)的陈物遗迹。 哈勒维评论的是(  )

A.美国政制B.英国政制C.法国政制D.苏联政制

9.

1932年,一位纽约市的妇女给政府官员写信说: 如果政府不能通过私有产业为我提供生计,那它必须利用公共途径和办法,”这表明(  )

A.民众要求政府干预经济B.美国政府主动干预经济C.民众要求维持自由竞争D.美国政府放弃自由主义

10.

1918年,美国国务卿兰辛说: 我相信……在野蛮和毁灭生命财产方面,俄国革命远远大于法国革命。后者至少拥有政府的外形……而前者哪一样都不具备。它是一个沸腾着的、专制与暴力的大锅炉! 下列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美国反对俄国无产阶级政权B.斯大林模式引发美国的不满C.美苏冷战中的意识形态对立D.美国否定法国革命和启蒙思想

11.

某研究性学习小组查阅到一段史料:“(60年代)法国不满美国的柏林政策,谋求独立发展核武器,并且认为美国在滥用储备通货的地位,继续购买黄金向美国施压。 小组成员对该史料所蕴含的信息进行了不同解读,解读有误的是(  )

A.甲:可用于研究多极化趋势的出现B.乙:可用于研究布雷顿森林体系C.丙:可用于研究西方阵营的冷战政策D.丁:可用于研究两极格局的形成

12.

1949年11月,伦敦《泰晤士报》的标题极为醒目: 科学革命、新时空论、牛顿引力论的颠覆 。该报道的主题可能是(  )

A.爱因斯坦与相对论B.普朗克与量子论C.达尔文与进化论D.瓦特与万能蒸汽机

二、材料阅读

13.

学什么知识最有价值?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26分)
材料一 七艺是指七种自由艺术(也是学习课程),即文法学、修辞学(包括雄辩术)、辩证法(逻辑学)、算术、几何学、天文学和音乐,起源于古希腊人、特别是雅典人的日常生活。

——根据【美】布鲁巴克《西方课程的历史发展》

材料二 在16—19世纪,除了渊源于古代四艺中的天文学外,力学、地理学、物理、化学、数学等新的学科都已相继出现。

——根据【美】布鲁巴克《西方课程的历史发展》

材料三 某中学课程表(1968年5月—1969年)(表3)
表3  

天天读

革命歌曲

代数

运动

毛泽东思想

毛泽东思想

外语

运动

天天读

农业

语文

运动

天天读

农业

代数

运动

天天读

语文

毛泽东思想

毛泽东思想

天天读

外语

军训

运动

(注:天天读指读《毛主席语录》;运动指体育运动)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如何理解七艺 起源于希腊人,特别是雅典人的日常生活 ?(4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16—19世纪出现一系列新学科的经济、文化原因是什么?(8分)
(3)根据材料三,该中学的课程设置有何特点?为什么会形成这些特点?(12分)(试从国际与国内两方面分析)
(4)结合以上材料,就 学什么知识最有价值? 这一问题谈谈你的看法。(2分)

14.

历史发展的动力是什么?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26分)
材料一 宇宙之间,一理而已。天得之而为天,地得之而为地,而凡生于天地之间者,又各得之而为性。其张之为三纲,其纪之为五常,盖此理之流行,无所适而不在。

——朱熹《朱子全书》

材料二 西方哲学界提出的七种推动历史发展的动力:(1)自然动力论(古希腊);(2)神学动力论(中世纪);(3)人性动力论(14世纪);(4)理性动力论(18世纪);(5)竞争动力论(19世纪)(6)民本动力论;(7)合力论。

——根据徐伟新、刘德福的《社会动力论》

材料三 在中国史学界,对马克思恩格斯历史发展动力观的认识, 文革 前和 文革 中占统治地位的是阶级斗争动力论,近20年来,影响较大的是生产力动力论。实际上,在马克思恩格斯看来,与生产力水平或性质相适应的生产关系是历史发展、社会前进的动力。马克思恩格斯的这一看法,可以概括为 制度动力论

——《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历史发展动力问题的看法》(2009年)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朱熹认为历史发展的动力是什么?其实质是什么?(4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概括 人性动力论 理性动力论 竞争动力论 产生的思想文化背景。(10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近20年来 生产力动力论 影响力超过了 阶级斗争动力论 ,其国内国际原因有哪些?(8分)
(4)请结合中外史实任举一例,简要说明 制度动力论 的合理性。(4分)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