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作为传统文化的精华,天下为公思想既有深厚的历史渊源又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15分)
材料一
在《论语·宪问》之
“子路问君子
”章,问
“为行何如可谓之君子
”,孔子给出了君子之道的基本生成关节,
“修己以敬
”——
“修己以安人
”——
“修己以安百姓
”,
‘修己
’者,修身也……
‘安人
’者,齐家也。
‘安百姓
’,则治国平天下也
”。
中国知识阶层刚刚出现在历史舞台上的时候,孔子便已努力给它贯注一种理想主义的精神,要求它的每一个分子都能超越他自己个体和群体的利害得失,而发展对整个社会的深厚关怀。
——据《论语正义》等整理
材料二
宋明理学在民族传统文化中留下了积极成分,就是道德自觉的理想人格的建树。理想人格的意蕴有三:
“孔颜乐处
”;
“民胞物与
”,意为百姓都是我的同胞,万物都是我的朋友;
“浩然正气
”,即执著于人格理想与道德信念,不为任何外来压迫所动摇。
——摘自冯天瑜等《中华文化史》
材料三
孙中山先生有着深厚的为民情怀,一生坚持以
“天下为公
”为最高思想境界,致力于
“除去人民的那些忧愁,替人民谋幸福
”,对此矢志不移、无比坚定。
——引自习近平《在纪念孙中山先生诞辰15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不断为
“天下为公
”注入新时代内涵。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为世界谋大同,是深刻理解和全面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金钥匙。
——摘自《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纲要》等 (1)阅读材料一,结合孔子赋予
“儒
”的含义和他的教育目标,阐释
“理想主义的精神
”。(5分)
(2)朱熹是理学的集大成者。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分析朱熹认为具有
“理想人格
”的仁者应有怎样的品格与境界?(4分)
(3)阅读材料三并结合所学,请选择一问作答:①概述孙中山为实现民生主义,
“替人民谋幸福
”而进行的探索与实践。②简述中国在2014年亚太经合组织领导人非正式会议上提出的
“为世界谋大同
”的主张,指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回答了怎样的重大时代课题。 (6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