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65.2014届 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文综历史试题

适用年级:高三级 试卷类型:高考模拟 适用省份:黑龙江省 试卷年份:2014年 题数:18 浏览数:163

一、单选题

1.

根据下面图文资料判断,该建筑特征主要体现出(  )

A.多雨的气候特点B.居民的宗法意识C.迷信风水的习俗D.农耕文明的保守

2.

下面是唐朝与北宋早期的科举次数与录取进士人数的基本情况简表。北宋与唐朝录取人数出现差异的主要成因是(  )  

时代

时间

科举次数

录取进士总数

平均每榜

唐朝

290

268

7448

28

宋太祖

17

15

188

13

宋太宗

21

8

1487

186

宋真宗

25

12

1760

147

宋仁宗

41

13

4561

351

A.北宋完善了科举制B.北宋增加了科举次数C.北宋强化了君主专制D.国家调整了用人方针

3.

《天下郡国利病书》中说:“(徽郡)视他郡农力过倍,而所人不当其半。又田皆仰高水,故丰年甚少,大都计一岁所人,不能支什之一。中家而下,皆无田可业,徽人多商贾,盖其势然也。 顾炎武在此认徽商兴起的原因是(  )

A.江南经济发达B.迫于生存的需要C.徽州人善于经商D.安徽物产丰富

4.

古罗马法中关于 排放雨水之诉 规定:除非邻人之建筑物将倾等原因,邻人不应因单方利益而改变雨水的自然流道。这一规定(  )

A.强调遵循自然规律B.具有环境保护意识C.通过立法防灾治灾D.注重保护私人利益

5.

下面是西属美洲白银经欧洲流到东方的白银数量表。(单位:百万银元)这一表格能够说明(  )  

年份

西属美洲白银产量

运抵欧洲数量

经欧洲运到东方数量

1550

3

3

23

1600

1114

10

4.4

1650

1013

89

6

1700

12

1012

8.5

1750

1820

1825

12.2

1800

30

2325

18

A.西属美洲成为世界主要白银生产地B.西班牙是当时中国的第一贸易大国C.欧、美、亚三洲间的贸易不断扩大D.新航路开辟亦为中国提供了商机

6.

英人赫德(1831—1911)在其《中国见闻录》中写道: 中国有世界最好的粮食——大米;最好的饮料——茶;最好的衣物一一棉、丝和皮毛。他们无需从别处购买一文钱的东西。 当时赫德分析的最有可能是(  )

A.中国市场的潜力有限B.中国物产的丰富多样C.对华战争的胜率较高D.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

7.

1919年5月18日,陈独秀发表文章说:“(日本)又要侵害我们的山东,这是我们国民全体的存亡问题,应该发挥民族自卫的精神,无论是学界,政客,商人,劳工,农夫,警察,当兵的,做官的,议员,乞丐,新闻记者,都出来反对日本及亲日派才是。 陈独秀意在(  )

A.宣扬民主与科学思想B.明确五四运动的目标C.呼吁中国各界团结救国D.号召建立革命统一战线

8.

1922年,俄共中央提出: 集体农庄作为农村中最坚固的苏维埃细胞,在走上总的合作制轨道时可以发挥出积极的显著的作用。 提出这一建议的背景是(  )

A.农业集体化政策全面推行B.农业的基础地位急需加强C.多种所有制经济成分并存D.社会主义改造提上议事日程

9.

1956年5月,中宣部部长陆定一发表讲话说: 我国的历史证明,如果没有对独立思考的鼓励,没有自由讨论,那么学术发展就会停滞。相反,有了自由讨论,学术就能迅速发展。 这一讲话(  )

A.强调多研究历史以服务现实B.有利于 双百 方针的全面贯彻C.方便了文学领域的统一领导D.提高了文艺工作者的社会地位

10.

现实主义文学巨匠巴尔扎克曾声称:要使自己成为文学事业上的拿破仑。这表明他进行文学创作的目的是(  )

A.改造法国社会B.宣传反封建思想C.学习法国文风D.支持拿破仑扩张

11.

2013年4月,亚太经合组织(APEC)在印度尼西亚泗水召开贸易部长会议,会上贸易部长们同意成员经济体国间分享信息,并承诺到2016年将关税削减到5%或以下。这说明亚太经合组织(  )

A.将建立统一的亚太区域市场体系B.把对抗欧盟作为该组织的重要任务C.将进一步推动区域内部自由贸易D.将会完全消除各国间的矛盾和冲突

12.

1972年2月,尼克松访问中国,成为第一位访问中国的美国总统;1972年5月,尼克松同样成为访问苏联的第一位美国总统,两国元首一致表示 尽最大努力避免军事对抗 。这主要说明(  )

A.中美建交推动了美苏关系正常化B.战略平衡与缓和是美国的外交目标C.20世纪70年代,苏联居争霸优势D.两极格局中,美国居于主导地位

二、材料阅读

13.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分)
材料一 古典民主是直接民主制,奉行的宗旨和原则是自由和平等,自由体现于政治生活为 人人轮番当统治者和被统治者 ,平等则要求 数学(数量)平等 ,就是说 全体公民人人相等 。所以,政事须经公民集体议决,由大多数人的意志裁定,实行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

——施治生《试论古代的民主与共和》

材料二 纵观英国历史,特别是17世纪资产阶级革命的爆发,英国社会在作出了种种探索和尝试后,最终选择了这种保留王权形式的资产阶级代议政体——君主立宪制。……尽管在君主立宪制度下,英王仍然是终身和世袭的国家元首,享有宪法赋予的法律上或形式上的巨大权力,但是这种政体下的国王是 统而不治 临朝不理政 。宪法在赋予权力的同时,对王权的行使也加以了种种限制。通过一系列法案的颁布,逐渐确立了议会至上的原则。

——丁翌《试析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材料三 1787年,美国制宪并创造了联邦制度。……美国之所以拒绝采用雅典城邦制,正是因为小国寡民更容易通过行使他们的 主权 而实现 多数人的暴政

——张千帆《主权与分权》

(1)概括材料一反映出的雅典民主政治的主要特点。(9分)
(2)依据材料二,分析英国是如何实现 议会至上 的。(9分)
(3)结合材料一、三和所学知识,说明相对于雅典民主制,美国联邦制的优点。(7分)

14.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比较上面两幅图,从唐朝和明朝工商业分布图示中能得到政治、经济、文化等多种信息。请你任意提取两项关于古代中国工商业发展方面的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唐朝和明朝的工商城镇发展情况。

15.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5分)
材料一 这一生财之道既经开辟,政府就不愿意继续铸造铜钱,以免和法币(大明宝钞)发生竞争。 但洪武皇帝一味凭借皇权和利刃大量发行宝钞,其结果是宝钞最后变成废纸。宝钞不能作为承载经济发展的货币, 再度感到铸钱的必要,但许多问题又随之产生。官方没有充分的现金收入,只能少量鼓铸,而所铸成的铜钱又欠美观和整饬,其后果只能为私铸大开方便之门

——黄仁宇《万历十五年》

材料二 1935年11月3日,国民政府财政部《施行法币布告》(节选)一、自本年11月4日起,以中央、中国、交通三银行所发行之钞票定为法币,所有完粮纳税及一切公私款项之收付,概以法币为限,不得行使现金,违者全数没收,以防白银之偷漏。四、凡银钱行号商店及其他公私机关或个人,持有银本位币或其他银币生银等类者,应自11月4日起,交由发行准备管理委员会或其指定之银行,兑换法币。除银本位币按照面额兑换法币外,其余银类,各依其实含纯银数量兑换。六、为使法币对外汇价按照目前价格稳定起见,应由中央、中国、交通三行无限制买卖外汇。

——魏宏运主编《中国现代史资料选编》

(1)根据材料一,指出明朝纸钞发行带来的后果。(6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国民政府的货币改革政策内容,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其对中国经济发展产生的积极作用。(6分)综合以上材料,谈谈你对货币发行的认识。(3分)

16.

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15分)
材料一 今天法国的政体属于民主共和制,它的形成可以追溯到1789年的法国大革命,自1789年法国资产阶级开始建立政权后,其政体先后采用过君主立宪制、共和制、帝制、总统制共和制、议会制共和制、半总统半议会制共和制等,历经200多年的演变,是各阶级、各阶层力量不断角逐、彼此斗争的产物。

——《论近现代法兰西国家的共和之路及政体演变》

材料二 法国是欧洲极具特色的国家。从国内政治发展方面看,其国体变化之剧,政体更迭之快在西方发达国家中堪称独一无二。近代以来法国的政体及其演变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

——摘编自《法国政治发展与对外政策》

(1)根据以上材料,指出法国政体演变的特点和实质。(5分)
(2)如何理解材料二所说 近代以来法国的政体及其演变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 ?造成这种特性的原因有哪些?(10分)

17.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15分)
材料 第一条 天皇是日本国的象征,是日本国民整体的象征,其地位以主权所在的全体日本国民的意志为依据。第三条 天皇有关国事的一切行为,必须有内阁的建议和承认,由内阁负其责任。第六条 天皇根据国会的提名任命内阁总理大臣。天皇根据内阁的提名任命担任最高法院院长的法官。第七条 天皇根据内阁的建议与承认,为国民行使下列有关国事的行为:一、公布宪法修正案、法律、政令及条约……第九条 日本国民衷心谋求基于正义与秩序的国际和平,永远放弃以国权发动的战争、武力威胁或武力行使作为解决国际争端的手段。为达到前项目的,不保持陆海空军及其他战争力量,不承认国家的交战权。第四十一条 国会是国家的最高权力机关,是国家唯一的立法机关。

——1947年《日本国宪法》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概括1947年日本宪法与日本以往宪法的不同。(6分)
(2)材料体现了什么原则?并分析其原因。(9分)

18.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15分)
材料 据费行简《慈禧太后传信录》栽,早在变法之初,慈禧太后即对光绪帝说: 变法乃素志,同治初即纳曾国藩议,派子弟出洋留学,造船制械,以图富强也。苟可致富强者,儿自为之,吾不内制也。 ……光绪帝和维新派全变、大变的急进变革主张,造成整个社会结构的强烈震荡,使许多与现存社会有利害关系的社会集团和政治势力觉得受到了威胁。百日维新期间,上谕达一百一十多件,令人目不暇接。各地方官员都怨声载道。光绪帝严惩阻挠变法的官员,树敌太多。至于废除八股改革科举制度,又在庞大士人群体中引起普遍恐慌。几个书生的所做所为就要导致清朝的崩溃了,慈禧太后不得不走出来稳定政局,吞下 血腥政变 的恶果。

——《详述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透过细节看清朝》

(1)根据材料概括慈禧太后对戊戌变法态度的变化,分析变化的原因。(7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慈禧太后与戊戌政变。(8分)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