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25分)
材料一
汉晋时期常有
“水旱为灾
”,
“郡国大旱煌
”,民多流亡,《三国志》记载
“黄巾起,避难南方
”、
“遭天下乱,避难交州
”。江南地区气候条件的变迁,使得中原士民不再视之为
“暑湿
”
“瘅热之地,气候环境的改善
”,也让中原先进农耕技术可以迅速移用推广、加之地多人少,因而比较容易获得土地。还应看到,农耕民在不得不迁徙时,往往倾向于选择脱离政府强力控制之地。一旦脱离控制,他们可能激发出惊人的生产积极性和文化创造力,经历
“八王之乱
”后,水嘉元年(307年)又出现
“水嘉南渡
”。
“永嘉南波
”及其之后的移民运动,进一步把中原文化传统的精华传向南方,从而使南方逐渐继承了中原文化的正统。
——摘编自王子今《“铜驼”象征征与汉晋南迁的移民运动》
材料二
至晚在18世纪后期,中国与南太平洋地区已经通过海洋贸易确立联系,由中国海产消费市场驱动的捕捞海参、砍伐檀香木及猎取海豹皮等活动,在南太地区迅速蔓延,中国与南太地区的联系绝不仅限于海上贸马这种相对间接的形式,也没有止步于沿海地区。突如其来的淘金热热瞬间改变了内陆的魅力。1852年,澳大利亚本迪戈金矿出现了1500名华人矿工,随后部分有经验的华人矿工被带到新西兰。19世纪80年代后南太平洋各地淘金热因资源枯竭而偃旗息鼓。华人也凭资本而非劳动力开发内陆资源。1868年,广州人周详移民至新西兰,他利用当地原始森林里长的毛木耳,创立了新西兰木耳产业,然后用木耳产业的盈利投资建立黄油产业。1887年他开办了三家黄油厂和一家奶油厂,其中最大的一个仅建造和装备费就高达3700英镑。华人移民有力地推动联系。但华人在海外倍受排斥和歧视,在西方世界长期存在所谓的
“黄祸论
”
——摘编自费晟、毕以迪《近代华人移民与南太平洋地区复合生态的形成》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汉晋南迁的原因及影响。(12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中国与南太地区联系过程的特点。(8分)
(3)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中国人两次南向移民给政府施政带来的启示,(5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