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537.2020—2021学年度浙江省A9协作体高一第一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适用年级:高一级 试卷类型:期中考试 适用省份:浙江省 试卷年份:2021年 题数:33 浏览数:324

一、单选题

1.

中国是远古人类的重要发源地,已经发现的旧石器时代人类化石点遗址有数百处。距今约170万年的元谋人位于今天的(  )

A.陕西B.四川C.北京D.云南

2.

距今约1万年前,中国进入了新石器时代。当时人们的生活逐渐趋向稳定的主要原因(  )

A.开始从事原始农业,饲养家畜B.开始大量使用陶器C.开始学会用火D.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部落族居

3.

学校组织的历史兴趣小组去河姆渡文化遗址考察学习,当地导游对河姆渡文化遗址作了以下解说,其中有误的是(  )

A.位于长江下游地区B.出土碳化的稻谷C.属于新石器时代晚期的文明D.掌握养蚕缫丝技术

4.

在探索中华文明起源的过程中,考古学家在考古遗址中发现了大规模的祭坛与神庙、墓葬中出现大量随葬品。据此,考古学家的考古遗址不包括(  )

A.山西陶寺遗址B.陕西姜寨聚落遗址C.辽河牛河梁遗址D.浙江良渚文化遗址

5.

夏朝是我国最早的奴隶制国家,是中华文明兴起的典型代表。以下属于夏文明成就的是(  )
①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   ②实行内外服制   ③中央设行政、军事等机构与职官   ④干支纪日法是夏朝历法的最大成就

A.①④B.②③C.②④D.①③

6.

方里而井,井九百亩,其中为公田。八家皆私百亩,同养公田,公事毕,然后敢治私事 。下列对该材料反映的经济现象表述有误的是(  )

A.井田制是奴隶主土地国有制B.主要流行在我国商周时期C.周天子实际上占有全国土地D.土地不能随意买卖

7.

对西周的宗法分封制,有学者认为: 每一个小宗的宗族内部,其成员只服从自己的直接宗主,而不是再上一层的诸侯国君,更不是周天子。这在事实上法定了小宗臣民可以不理睬大宗君主的命令,最终导致对上级君主集权分散和削弱。 该材料旨在说明(  )

A.早期国家族权与政权结合的特点B.血缘宗法制下森严的等级结构
C.宗法分封制无法解决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与冲突D.上古宗法政治弱点是难以实现中央集权

8.

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是以难治。民之轻死,以其求生之厚,是以轻死 。提出该思想的思想家是(  )

A.孟子B.墨子C.韩非子D.老子

9.

历史学家杨宽先生在《战国史》一书指出: 中国在春秋以前并没有大型的水利工程,如雨后春笋般大规模地修建大型水利工程是在战国时期。 下面左图的水利工程位于下图的 (  )

A.①B.②C.③D.④

10.

孟子是战国时期儒家的代表人物,他对儒家思想的继承与发展做出重大贡献。下列不属于孟子思想的是(  )

A.提倡 仁政 B.提出 定于一 思想C.提倡节约D.提倡 性善说

11.

1949年德国哲学家雅思贝斯在《历史的起源与目标》中将公元前800年至公元前200年称为人类文明的 轴心时代 。这段时期中西方各个文明同时涌现出了一批伟大的精神导师,他们提出的思想深刻地影响着人类的生活。下列关于中国 轴心时代 的思想文化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它是社会大变革的意识体现B.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发展的基础C.发生了深刻的思想解放运动D.确立了儒家文化的主流地位

12.

学者刘仲一提出: 秦王朝是建立在法家思想理论基础上,法家思想的核心是暴力主义原则。秦统一后,统治者更是把法家思想推行极端,极端化的理论指导了极端化的政治实践,使法家思想的潜在危机表面化为社会现实,现实矛盾的激化终于点燃了大泽乡的烈火,秦国这个庞然大物,顷刻间土崩瓦解 。该观点的核心是(  )

A.秦朝灭亡源于法家思想极端化B.大泽乡农民起义推翻秦朝统治C.暴政是秦朝速亡的根源D.对法家治国提出质疑与反思

13.

从吕思勉《秦汉史》目录中,看到两汉的主要社会问题是 (  ) 
①朋党之争与外戚干政   ②土地兼并与藩镇割据   ③皇帝无能与宦官乱政   ④社会动荡与边疆不安

A.①②B.①④C.②④D.③④

14.

汉字是中华文明传承的重要载体。下列历史叙述正确的是(  )

A.甲骨文主要是商人的占卜记录,标志中国文字的产生B.西周何尊上的铭文,这是目前所见 中国 一词最早的实物见证
C.书法在西汉末年成为一种艺术D.汉武帝时,纸质《汉书》开始出版发行

15.

下图中的斜线部分是中国古代某王朝的直接统治区域。该王朝在①地区设立的军政机构是 (  ) 

A.安西都护府B.北庭都护府C.西域都护府D.安北都护府

16.

下面是小明同学关于两汉文化整理的读书笔记。其中有误的是 (  )

A

史学

《史记》首创纪传体通史体裁

B

文学

汉赋讲究铺陈排比,辞藻华丽

C

数学

《九章算术》在中国数学史乃至世界数学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

D

医药学

《神农唐本草》是古代第一部药物学专著

17.

魏晋南北朝是我国国家分裂,民族交融时期,在分裂中孕育着新的统一。此时期曾经统一过北方黄河流域的少数民族政权有(  )
①西晋   ②北魏   ③曹魏   ④前秦

A.①②B.②③C.②④D.③④

18.

对于历史上任何一个闯入并扎根于农耕文化圈的游牧民族来说,接受同化是他们的终极命运 。北魏孝文帝改革加快了鲜卑族封建化的进程,促进了民族交融。下面不属于孝文帝改革内容的是(  )

A.迁都洛阳B.颁布均田令,实施租庸调制C.穿汉服、说汉话D.鼓励鲜卑贵族与汉族高门士族通婚

19.

据《晋书》等记载:前燕创立者鲜卑慕容氏宣称先祖是 有熊氏之苗裔 ,前秦创立者氐人苻氏宣称先祖为 有扈之苗裔 ,大夏政权创立者赫连勃勃声称: 朕大禹之后,世居幽、朔 。从材料中可以看出十六国政权的相同点是(  )
①都宣示自己政权的正统性   ②都是为了加强统治   ③都是为了缓和民族关系   ④都是为了改变社会习俗

A.①②③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③④

20.

农业是中华古文明存在和发展的物质基础。而农学是中国古代科学技术成就取得辉煌的重要学科之一。集北方和南方的农业技术于一体,其中关于农业工具的记载尤为丰富,指的是(  )

A.《授时历》B.《农书》C.《齐民要术》D.《四民月令》

21.

赋税制度的变化,反映出封建国家对农民的人身控制逐渐放松。下列对 惟以资产为宗,不以人丁为本 的两税法认识不正确的是(  )

A.两税法取消丁税,减轻了广大贫苦人民的税收负担B.两税法改变了以人丁为主的赋税制度,减轻了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
C.两税制下封建国家改变了赋税的征收标准和收税时间D.两税法简化税收明目,扩大收税对象,保证国家财政收入

22.

此前选举,皆权在举之之人,士有应举之才,而举不之及,夫固无如之何。既可(科举),不能应试者,有司虽欲徇私举之而不得;苟能应试终必有若干人可以获举也。 据此说明科举制的积极作用是(  )

A.选官方式上体现相对公平B.扩大官吏的来源,加强统治力量C.有利于形成社会重学风气D.提高官员的文化素质,加强中央集权

23.

下图是明代画家丁云鹏绘制的《三教图》,反映了中国古代某一历史时期三种意识形态并立的局面。关于这一局面,以下说法不正确的是 (  )

A.三教指的是儒、释、道B.冲击了儒学的主流地位
C.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兼容并包D.魏晋南北朝时期统治者开始奉行三教并行政策

24.

南宋学者叶适《水心别集》中指出: 唐失其道,化内地为藩镇,内外皆坚,而人至不能自安;本朝反其弊,使内外皆柔,虽能自安,而有大不可安者。 以下结论最能体现叶适观点的是(  )

A.宋代加强中央集权B.有利于巩固国家统一与安定C.是指文官统军D.宋代崇文抑武导致边防危机

25.

辽朝的职官设置分为南、北面官。南面官负责以汉人为主的农耕民族事务,北面官负责契丹等游牧民族事务。皇帝和宫廷依然保持草原习俗。这(  )

A.不利于各民族之间的民族交融B.实质上是一种民族压迫和歧视政策C.适应了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D.不利于学习汉族先进的文化

26.

《梦溪笔谈》里记载: 唐人作富贵诗,多记其奉养器物之盛,乃贫眼所惊耳。此所谓不曾近富儿家 。这从侧面反映了宋人较高的生活与消费水平。下列史实不能佐证该历史信息的是(  )

A.宋墓壁画《夫妻对坐宴饮图》B.一年两熟的稻麦复种制普及流行C.棉花种植大力推广,已经普及全国D.面向大众的基层市场蓬勃涌现

27.

元朝在中华民族发展史上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作出重要的贡献。下列关于元朝对边疆的管理对应正确的是(  )

A.西域——辽阳行省B.台湾——澎湖巡检司C.吐蕃——宣慰司D.东北——岭北行省

28.

文史不分 ,意在说明诗词歌赋等文学作品,在某种程度上可再现历史的信息。以下诗词出现时序排列正确的是(  )
①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②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③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
④若窦娥委实冤枉,身死之后,天降三尺瑞雪。

A.①④③②B.④③②①C.③①②④D.③④②①

29.

宋元社会经济的发展推动书画艺术发展到新的历史高峰。下列对该时期的书画艺术成就叙述有误的是(  )

A.以山水画最为突出B.山水画强调写实的艺术手法C.注重意境和笔墨情趣D.书法上更加追求个性,不拘法度

30.

历史上,对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原因众说纷纭。司马光《与王介甫书》中记载: 介甫(王安石)素刚直,每议事于人主前,如与朋友争辩于私室 ;钱穆的《国史大纲》提到: 王安石新政,一面忽视基本的人的问题,一面又抱有急功速效的心理,对外开疆用武,对内加意聚敛 。关于历史真相的探究,下列说法最正确的是(  )

A.历史的真相是客观的,探究历史真相要坚持孤证不立原则B.司马光的《与王介甫书》属于一手史料,结论比较逼真可信
C.由于时代及政治立场不同,研究者得出的历史真相也不同D.钱穆《国史大纲》属于二手史料,其研究结论更不可靠

二、材料阅读

31.

春秋战国是我国社会大变革时期。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分)
材料一
材料二
在春秋战国时期,随着社会生产力的提高,西周的制度发展程度过低,无法更多地满足新兴地主阶级的发展需要。他们力求改变现状,试图获得更多的经济、政治、文化地位,呼唤建立新的社会,从而推动百家争鸣的产生和发展。

——萧红恩《百家争鸣与文艺复兴的历史比较》

(1)请指出材料一图中①②③④诸侯国的名称。结合所学简述该时期的兼并战争对中国社会产生的积极影响。(6分)
(2)依据材料二归纳百家争鸣出现的原因。(3分)结合所学指出商鞅为满足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需要在富国方面采取的改革措施。(3分)

32.

不断加强皇权是中国古代政治的基本特征之一。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分)
材料一
汉初制度大多不切实际,要求制度变革的呼声甚高,却无法得以实施。直到武帝时期,才大刀阔斧地推行了制度变革,这是一个事功显赫的时代,也是一个垂范立制的时代,在协调地方与中央的关系、解决皇权与相权矛盾、强化对官僚队伍的管理、确立新的经济政策等重大领域,汉武帝都进行了制度创新和变革。

——摘编自孙家洲、王文涛《制度变革与汉武帝盛世的造就》

材料二
唐朝中央中枢机构示意图 
汉代宰相是首长制,唐代宰相是委员制。最高议事机关称政事堂,一切政府法令,须用皇帝诏书名义颁布者,事先由政事堂开会议决,送进皇宫画一敕字,然后由政事堂盖印中书门下之章发下。

——钱穆《国史新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指出汉武帝时期在政治上 制度创新和变革 的表现。(4分)
(2)写出材料二中①、②、③所示机构的名称。依据材料并联系所学,指出唐代相制与汉朝比较所发生的变化并简析其积极作用。(8分)

33.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6分)
材料一

朝代

南方

北方

人口

占全国户口数比例

人口

占全国人口数比例

西汉

2470685

19.8

9985785

80.2

唐代

3920415

43.2

5148529

56.8

北宋

11224760

62.9

6624296

37.1

——杨远《西汉自北宋中国经济文化向南发展》

材料二
在许多方面,宋朝在中国都是个最令人激动的时代,它统辖着一个前所未见的发展、创新和文化繁荣期。从很多方面来看,宋朝算得上一个政治清明、繁荣和创新的黄金时代。宋朝确实是一个充满自信和创造力的时代。

——美国学者墨菲《亚洲史》

(1)依据材料一归纳表格中数据反映的历史信息,据此信息说明唐宋时期的经济现象并简述其原因。(8分)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概括指出北宋初期为加强中央集权在地方管理制度上的创新表现。试从文化角度说明 宋朝确实是一个充满自信和创造力的时代 。(8分)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