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82. 云南省2014年第一次高中毕业生复习统一检测文综历史试题

适用年级:高三级 试卷类型:高考模拟 适用省份:云南省 试卷年份:2014年 题数:17 浏览数:124

一、单选题

1.

有学者认为: 中古时代,天下佛寺无处不有,僧尼可达数百万,以此反映南北朝时期佛教盛行,虽为普通事实、人物,亦足以为历史事实;如多数碑碣之广泛叙述忠孝仁慈,千篇一律,虽为史家斥为毫无价值,但可见出社会心理趋向,亦可具有历史意义。 这说明了(  )

A.存在数量大是社会现象成为历史事实的前提条件B.能反映社会重要趋向的普通事实可成为历史事实
C.历史学家是普通事实能成为历史事实的决定因素D.反复出现但未经考古验证的文字记录无历史价值

2.

公元2世纪后期,《诗》、《书》、《春秋》等七经刻成石碑,立于洛阳太学,史称 熹平石经 ,它是中国最早的官定儒家经本,下图为该石经残石。下列对上述材料的解读确切的是(  )

A.石碑上文字的书体始创于汉代B.太学推动了民间入仕风气高涨C.儒学开始被确立为正统思想D.儒学教育官方化和制度化的发展

3.

隋代有 胥吏以青,庶人以白,屠商以皂 的服色制。宋代已不见官方的服色规定。南宋《梦梁录》说: 街市买卖人,各有服色头巾,各可辨认是何名目人 。下列对上述现象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

A.表明了宋代行业等级森严依然存在B.体现了宋代商人社会地位有所提高C.反映了宋代官府对商人的管理有所改变D.说明了商业的发展对传统贱商观念的冲击

4.

有史书记载: 行中书省……与都省为表里 常赋岁钞四百万锭,各省备用之外,入京师者二百八十万锭 ,元后期文人中不乏行省 画地统民 之说。上述材料反映了(  )
①行省代表中央治理地方  ②行省具有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并重的性质
③行省是地方的最高官府  ④行省的设置使元朝中央集权程度高于前朝

A.①③B.②④C.①②③D.②③④

5.

近代有美术史家曾言: 文人画不仅形于山水,无物不可寓文人之兴味也明矣 西洋画可谓形似极矣!自十九世纪以来,以科学之理研究光与色,其于物象体验入微。而立体派之思想转变,亦足见形似之不足尽艺术之长。 该学者认为(  )

A.文人画和西洋画都以形似为重B.文人画和立体派都注重蕴含精神C.文人画和西洋画可以取长补短D.文人画和立体派都缺乏科学依据

6.

《19世纪中期—20世纪初中国译著类别及其来源概况简表》

时期

译著类别

译著来源

总计

应用

科学

自然

科学

历史

地理

社会

科学

哲学

艺术

英美

日本

18501899

40%

30%

10%

8%

35%

85%

15%

567

19021904

105%

21%

24%

255%

113%

168%

622%

573

有同学对上述表格中两个时期译著类别及其来源变化进行解读,推导出以下认识,其中最合理的是(  )

A.科技译著推动社会进步的效果不如社科译著B.近代中国既遭日本侵害甚巨也受其影响最深
C.二十世纪初先进中国人开始谋求变革旧制度D.甲午战争和戊戌变法是影响变化的重要因素

7.

1939年创作的一首陕西民歌唱道: 大脚参加自卫军,小脚参加慰劳队,男男女女都工作,生产劳动是第一,男人们前方去闹枪,后方的生产靠婆姨,生产运动要号召,人人知名毛主席。 这首民歌主要反映了(  )

A.毛泽东思想已成为全党的指导思想B.边区政府实行男女同工同酬制度C.民歌是中国共产党宣传的重要方式D.根据地把抗日与社会生产相结合

8.

1950年1月18日新华社评论指出: 北京市军管会要收回的不是任何领事馆的 办公地点和产业 ,而是某些外国根据不平等条约而占据的中国地产。 材料中的现象突出反映了当时我国政府执行的外交方针是(  )

A.一边倒 B.另起炉灶 C.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D.求同存异

9.

1979年9月中共中央决定指出: 可以在生产队统一核算和分配的前提下,包工到作业组,联系产量计算劳动报酬,实行超产奖励。不许分田单干。除某些副业生产的特殊需要和边远山区、交通不便的单家独户外,也不要包产到户。 这反映了(  )

A.人民公社体制正式废除B.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得到中央肯定C.对 包产到户 的认识有待突破D.农村经济形势从根本上得到了改变

10.

19世纪初,欧洲女权运动兴起。女权主义者致力于争取受教育权和选举权、改善女工状况、拥有财产等诸多社会改革;1888年,国际妇女理事会成立。影响欧洲女权运动发展的主要社会因素是(  )

A.经济全球化加速发展B.欧洲民族国家的诞生C.西方代议制度的扩展D.自由主义经济思潮的盛行

11.

1900年后,美国许多大公司纷纷成立工业研究实验室,其中通用公司、杜邦公司的实验室成为现代工业研究实验室的典范。这一现象主要说明了(  )

A.科学、技术与生产之间紧密联系B.当时美国科研开发力量最为雄厚C.公司是现代科技发展的物质基础D.国力强弱取决于现代科技的发展

二、材料阅读

1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分)
材料一 15世纪40年代,德国美因茨地区的金匠谷登堡研发了涉及印刷机的一些单独或合并铸成的 小块 和铅制的 模具 。1457年,第一本日期可考的印刷书诞生,印相甚佳。此后,许多印刷工坊开始进行大规模商业印刷:拉丁文法入门书、用方言编写的日历、赎罪券收据等。同时期,首批印刷匠的徒子徒孙,逐渐遍及欧洲,并在各地传授技艺。印刷商、书商,卖书营生,但求以更赚钱的方式经营事业。而在智识陷入危机、道德兴起论战之时,很多学者、作家替出版商校对古代经典,或改行印书、贩书,此种行为,在16世纪初影响力最强。

——摘编自【法】费夫贺、马尔坦《印刷书的诞生》

材料二 1769年,法国人卢索创建的 印艺社 ,拥有一间全新的印刷工坊与六台印刷机,大量印书供应欧洲各地达25年之久。除了伏尔泰、卢梭的作品外,还创办 百科全书期刊 ,并推广百科全书派的论著。有学者统计,1789年以前,欧洲的出版商一共印刷了大约24000部《百科全书》,至少11500部到了法国读者手中。

——摘编自【法】费夫贺、马尔坦《印刷书的诞生》

清代,商业雕版印刷广泛传播。福建的四堡地区在17世纪后期兴起家族经营的书坊。四堡书业主要出版教育文本、实用指南手册(如礼仪指南、医药用书、风水手册等)和通俗小说等全国通行书籍。其中教育文本最畅销,它囊括了各种有助于考试的辅助资料,如朱熹注本《四书》;还有宣称对经商的读者大有用处的《信札/字辨》书。18世纪,四堡书业的销售覆盖了南方九省,他们带着识字读物和经典书籍向南部内陆和边陲日益增长的人口传播文化。

——摘编自【美】包筠雅《中国书籍社会史:四堡书业与清代书籍文化》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欧洲印刷书在15世纪中后期蓬勃兴起的原因。(10分)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评述18世纪法国 印艺社 和中国 四堡书业 图书出版的主要差异。(15分)

13.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中国现代化运动源于中国秀异分子(引者注:包括开明士大夫阶层、新型知识分子集团、广大民众)的雪耻图强的意识,源于追求国家的 权力 财富 。而要雪耻图强,乃在使 中国之为中国 有可能,亦即维持中国之 认同 ,主要是指 传统 在中国现代化中之 正面 负面 功能;而要追求 权力 财富 ,则要使 中国之为中国者 有所 变革 。近代以来,中国秀异分子自觉不自觉地环绕 认同 变革 这两个观念。每人所赋予 认同 变革 在现代化过程中的分量是不同的,这就多少影响、规约了中国现代化的发展型态。

——摘编自罗荣渠、牛大勇《中国现代化历程的探索》

运用材料中所述的现代化理论,选取中国近代史上的一个重大历史事件或现象,加以论述。(12分)
论述要求:简析背景,概述内容,运用材料中所述的现代化理论进行评价。

14.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5分)
材料 北宋)熙宁四年(1071), 太学 开始实行 三舍法 。三舍法规定:太学 生员分三等,以初入学生员为外舍(生),不限员;外舍升内舍,内舍升上舍,上舍(生)以百员,内舍(生)以二百员为限 。熙宁八年(1075),王安石主修的《三经新义》颁于学校,作为教科书。元丰二年(1079)颁《学令》,外舍生每月进行一次 私试 ,每年进行一次 公试 ,第一、二等者升内舍生;内舍生二年进行一次 舍试 ,得优、平二等的升上舍生,升舍时还要参考每月所记学生的行( 师教不戾规矩 )、艺( 治经程文合格 ),决定是否升舍。上舍生分三等,上等者可直接任命为官,中等者可直接参加殿试,下等者可直接参加 省试 。但要求很严,上舍上等生 自元丰(二年)以来,十余年间,上舍生推恩(特命官)者林自一人而已

——摘编自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概括 三舍法 的特点。(10分)
(2)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简述北宋政府实施 三舍法 的意义。(5分)

15.

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15分)
材料一 十六节……如选举会长,所投票共得十九:壬君得票十,丙君得票七,乙君得票二,此为壬君得大多数为当选。倘壬君所得少于十票,则为不当选,必当再投票。二十五节 会长……凭议则及会章以率众,引导之而不驱策之,至达目的而已。五十节 一、非待所有会员轮流讲毕之后,一人不能讲二回。二、一人所讲,不能过五分钟之久。一百四十五节 少数之报告。此为不同意者之报告,读于正式报告之后,而不能与正式报告同效力,会众可以不理者也。但若其确有见地,则可以之代多数之报告耳。
材料二 中华民族,……未能先我东邻而改造一富强之国家者,其故何也?人心涣散,民力不凝结也。……民权何由而发达?则从固结人心、纠合群力始。而欲固结人心、纠合群力,又非从集会不为功。是集会者,实为民权发达之第一步。

——均引自孙中山《民权初步》(1917年2月)

(1)《民权初步》是一本叙述集会程序与规则的小册子。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其所叙述的集会程序与规则体现的民主原则。(8分)
(2)结合时代背景和材料二,简要评述孙中山撰写《民权初步》的用意。(7分)

16.

二十世纪的战争与和平(15分)
材料 有的人认为,绥靖没有作用,它是一种邪恶的政策。然而绥靖本身并不坏,它是传统的外交手段。它是一种允许均势发生有利于竞争对手变化的政策选择。一个国家可能认为,与其遏制对手的侵略行为,还不如让对手得到一点好处。绥靖政策在1815年(引者注:滑铁卢战役,拿破仑战败)的时候被运用得十分成功,当时的战胜国对战败但依然强大的法国采取了绥靖政策。英国在19世纪90年代,对正在崛起的美国采取绥靖政策并卓有成效。20世纪30年代英国首相张伯伦的错误不在于其动机,而在于他的无知和自负,他未能正确地估计形势。犯这样错误的人不止他一个。两次世界大战期间一个具有极大讽刺意义的事情是,西方国家在20年代应该对德国采取绥靖政策,在30年代应该对德国采取对抗政策,但是实际的政策正好相反。

——摘编自【美】小约瑟夫·奈《理解国际冲突:理论和历史》

(1)根据材料,概括学者小约瑟夫·奈对绥靖政策的主要认识。(6分)
(2)结合所学知识,概述能说明该学者上述主要认识的两次世界大战期间的主要史实。(9分)

17.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15分)
材料一 孔子为教主,为神明圣王,配天地、育万物,无人、无事、无义不范围于孔子大道中,乃所以为生民未有之大成至圣也!议礼、制度、考文,皆孔子改制之事也。

——摘编自康有为《孔子改制考》(1898)

儒家之病,在以富贵利禄为心。盖孔子当春秋之季,世卿秉政,贤路壅塞,故其作《春秋》也,以非世卿见志,其教弟子也,惟欲成就吏材,可使从政。

——摘编自章炳麟《诸子学略说》(1906年)

材料二 人们了解历史人物或历史事件,会受到各种主观因素的影响,是不可避免的,但我们应该要求多一点客观性,少一点主观性,力求避免有意无意将历史写歪,或以假乱真。出于歪心恶意的造假不说,即使出于好心善意的造假,当造假者的现实需要已经成为历史,而他们制造的假历史形象却没有从科学上受到清算,那将会有怎样的社会效应呢?

——摘编自朱维铮《走出中世纪》

(1)根据材料一,分别概括康有为、章炳麟制造的孔子形象。(6分)
(2)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简要评述康有为、章炳麟制造孔子形象这一历史现象。(9分)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