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629.2020—2021学年度河北省张家口张垣联盟高一第一学期12月考试历史试题

适用年级:高一级 试卷类型:月考测试 适用省份:河北省 试卷年份:2021年 题数:19 浏览数:174

一、单选题

1.

考古发现在龙山文化时期存在由陶器、漆木器和玉石器不同组合而成的礼器,这反映出享有特权并占有大量财富的氏族首领、贵族之间的级别序列、阶级阶层分化较为明显。这说明龙山文化时期(  )

A.开始进入新石器时代B.具备了国家的初始状态C.世袭制已经替代禅让制D.最早建立了奴隶制国家

2.

中国北方是汉族传统的居住地,因此在十六国和北朝时期民族冲突的结果是民族交融, 而民族交融又以各少数民族汉化为主流。这种主流的出现前提是(  )

A.国家统一的实现B.君主专制的加强C.边疆经济的发展D.汉文化的先进性

3.

隋朝文帝和炀帝对佛道并没有固定不变的倾向性、如果某一个有脱离控制的苗头,则马上采取制约措施。其实,隋文帝和隋炀帝均是根据自己不同阶段的不同需要而侧重利用某一个,并无重此轻彼之意。这说明宗教之于统治者具有(  )

A.倾向性B.固有性C.阶级性D.工具性

4.

宋代科举出身的官员往往具备较高的文化素质和优雅情致,他们常常把诗文的意境引入画中,尤其在文人画方面,杰出者如文同、苏轼、李公麟等都是开一代风气的领袖。 这些作品(  )

A.属于风俗画的范畴B.重写意而不注重写实C.宗教色彩比较浓厚D.体现农业社会的特点

5.

清廷重要文武官员之任免及各部尚书、侍郎和各省总督、巡抚等官员的补放,均由军机大臣负责开列应补员名单,交皇帝选择任用。这表明军机处(  )

A.能够制约皇权B.负责官吏考选C.成为权力中枢D.充当决策顾问

6.

鸦片战争后十余年,英国对华商品输出,除开头两三年有较为明显的增长外.随后即呈现迟滞状态。由此可见.中国内在的抵抗力顽强坚韧,非一记重炮所能轰毁。该 抵抗力 是指(  )

A.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B.传统文化的家国情怀C.人民群众的反抗斗争D.政府的军事实力强大

7.

洋务运动期间,洋务官员张之洞、王先谦等人劝谕民间开矿并使用机器,丁日昌等人鼓励民间兴办新式轮船,李鸿章率先授予华商火柴专利……等等。这些主张或做法(  )

A.有助于我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兴起B.消除了近代官商之间的经济矛盾C.促进了我国独立工业体系的建立D.加快了我国民族工业的独立发展

8.

陈旭麓在《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中写道: 甲午战争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在形式和内容两个方面带有近代意义对外战争 。对中国来说, 形式和内容 近代意义 指(  )

A.地方武装参与的程度广泛B.洋务军事工业成果的检视C.清朝政府腐败无能的表现D.日本工业革命进程的影响

9.

李喜所在《梁启超对戊戍变法的反思》中指出,从维新派本身寻求失败的原因,是从枝节上来找,自然进入了误区;从中国社会本身去考察,才可能合理地去解释变法为什么失败。作者认为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在于(  )

A.变法缺乏坚强的组织领导,脱离群众B.变法措施过于全面,进程过于激进C.有利于改革成功的社会环境尚未形成D.袁世凯告密直接导致戊戌政变发生

10.

由于帝国主义、军阀势力和内奸的联合进攻,1911年黄兴致电袁世凯,提出保证: 若(袁世凯)能赞成共和, 中华民国大总统一位,断举项城(袁世凯)无疑 。此言论体现了(  )

A.革命潜伏着失败危机B.革命党人的妥协性C.反革命力量的强大D.革命策划的复杂性

11.

上海《时报》在1912年3月2日发表了一篇名为《新陈代谢》的评论,其云:新教育兴,旧教育灭;枪炮兴,弓矢灭;新礼服兴,翎顶补服灭;剪发兴,辫子灭;阳历兴,阴历灭;鞠躬礼兴,拜跪礼灭。该评论实际上反映出民国初年(  )

A.崇洋媚外的民众心态B.复杂动荡的社会环境C.趋时更新的社会愿望D.万象更新的社会景象

12.

在评价五四运动的历史功绩时,有不少学者常常把五四运动直接称为 五四新文化运动 。可见,其评价的着眼点是(  )

A.思想启蒙B.反帝爱国C.社会改良D.文学革命

13.

至1925年5月,中国共产党领导和影响下的工会已达160多个,其影响的工人群众大约有54万人;在广东省内的20余县成立了农民协会,会员达到20多万人,并成立了广东省农民协会。这一形势形成的历史背景是(  )

A.国共合作的实现B.中国共产党的成立C.五四运动的开展D.北伐战争胜利进军

14.

所谓 东北易帜 ,就是指1928年,以张学良为首的东北地方当局公开宣布服从以蒋介石为首的南京国民政府,并在东北各省降下原北京政府时代的五色国旗,代之以南京国民政府的青天白日国旗的政治转向事件。 东北易帜 体现的突出特征是(  )

A.政权合并B.国家统一C.民族交融D.南北合流

15.

有学者称: 遵义会议:中国共产党的成人礼。 其意在说明遵义会议(  )

A.改变了长征初期战争的形势B.改组了中共中央领导集团C.纠正了党内的 倾错误D.标志着党从幼稚走向成熟

二、材料阅读

16.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3分)
材料一
汉武帝把全国分为13个州,每州设一刺史,负责对所辖各郡进行监察。随着时间的推移,刺史的权力逐渐由监察领域向行政、财政、军事等领域扩张,州刺史获得军权,成为集军、政、财、监察权力于一身的地方权力中心。贞观元年(627年),李世民依据 山河形便 的原则。把全国300多个州划分为10道。作为监察区域;玄宗开元年间,每道有固定一治所,这重演了汉代州刺史权力逐步扩张的历史。到后来,唐朝出现了安史之乱,安史之乱后,各藩镇不听天子之命,相互攻伐不断。

——摘编自张小稳 《宋代的路:划时代的地方行政制度设计》

材料二
宋朝建立后,以交通路线为主干来划分,设置路级机构,一改汉州、唐道固定区域、固定治所、固定机构、固定人员、权力集中的设置原则,采取分而治之、相互牵制的方针。每路设四个机构—转运司、提点刑狱司、提举常平司和安抚司;四司互不统属,长官地位相伴(注:平等),各自拥有独立的机构与官员,分别隶属于不同的中央部门。元代的行省制度、明清时期的三司与督抚制度,在运行机制与权力分配上,都采取了分而治之、相互牵制的分权制衡原则。

——摘编自张小稳 《宋代的路:划时代的地方行政制度设计》

(1)根据材料一,指出汉唐地方行政机构造成的弊端。(4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宋代地方行政制度变革的特点。(5分)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中国古代地方行政机构变革的认识。 (4分)

1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太平天国运动是中国两千多年来农民战争发展的最高峰,它在发展进程中颁布了两个重要的纲领性文件—《天朝田亩制度》与《资政新篇》。这两个纲领性文件是太平天国领导人在面对中国社会形态的急剧变化、太平天国日趋逆转的形势时制定的:前者是一个彻底否定封建土地所有制的革命纲领,设计出一个 没有剥削、没有压迫、人人平等 的理想社会,具有一定的空想性;后者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提出学习西方资本主义、发展中国近代工业的纲领,但因为种种原因没有得到具体实施。

——摘编自于凤梅《太平天国运动两大纲领的分析与比较》

材料二
自1898年10月在直隶、山东交界的冠县一带,赵三多、闰书琴领导的义和拳最先提出 助清灭洋 的口号起,山东、直隶各支义和团都陆续出现了同样的情况,如 1899年10月,朱红灯的义和拳队伍在平原杠子李庄战斗中树立了 天下义和拳兴清灭洋 的旗帜。直到 190。年9月义和团普遍的旗号是 扶清灭洋 ”助清灭洋 保清灭洋 兴清灭洋 顺清灭洋 等。

——摘编自陈月清《义和团扶清灭洋口号剖析》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太平天国颁布的两个纲领性文件的特点。(6 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太平天国运动和义和团运动对清政府态度的不同,并分析造成不同的主要原因。(8分)

18.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甲午战后,中国的民族具有群体意义的觉醒开始.这是近代百年的一个历史转机。 唤起吾国四千年之大梦,实自甲午一役始也 (梁启超)。戊戌政变后,第一批具有近代意义的知识分子已经出现。这些人或脱胎于洋务运动,或警醒于民族危机,使中国人看到了群体的形式和力量,为广开民智而介绍了西方的科学知识.这些知识在近代中国转化为政治力量。新式知识分子是 中等社会 最进步的部分,但他们的思想、观念并不是直接从中国社会里直接孕育处理的,而是在民族危机的刺激下,接受了西方资产阶级的理论,这与他们所代表的社会之间有着某种程度的脱节。

——摘编自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材料二
戊戌变法兴起于民族危难之时,变法维新思潮的灵魂是其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与以前相比,变法维新思潮的爱国主义思想要更加广泛和更为深刻。维新思想家以抵御外国侵略为基点、着重于中国的政治制度的改革和经济贸易的发展,从根本上实现祖国的富强.才能彻底摆脱民族危机。维新派所从事的变法宣传和历次上书言事的内容中,无不把挽救国家民族的危亡作为当务之急。

——摘编自史仲文、胡晓林主编《中国全史:中国清代思想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近代民族主义产生的背景。(6分)
(2)根据材料二指出维新派民族主义思想的特点。(4分)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戊戌维新运动的历史影响。(4分)

19.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康有为把工人与资本家的斗争看成贫富之争,把共产主义译为 均产之说 。资产阶级革命派代表人士孙中山把社会主义理解为: 一言以蔽之,曰社会生计而已矣 马克思主义理论家、翻译家陈望道将《共产党宣言》的首句译为: 一个幽灵,共产主义的幽灵,在欧洲徘徊。 并采取 幽灵 加上注解的办法来解释马克思、恩格斯的原意。根据毛泽东后来的回忆,1920年他第二次到北京时,有三本书特别深刻地铭记在我的心中,建立起我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我一旦接受了马克思主义是对历史的正确解释以后,我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就没有动摇过

——摘编自李百玲《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早期翻译及传播》

材料二
1938年10月,毛泽东首次明确提出了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的概念,他指出,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伟大力量,就在于它是和各个国家具体的革命实践相联系的对于中国共产党来说,就是要学会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应用于中国的具体的环境。因此,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具体化,使之在其每一表现中带着必须有的中国的特性,就是说按照中国的特点去应用它,成为全党亟待了解并亟须解决的问题。

——摘编自陈建伟《论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内涵》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中国早期马克思主义翻译的特点和影响。 (8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的主要内涵,并说明当时提出这一命题的实践依据。(6分)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