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684.2021届广西壮族自治区河池市高三上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文综历史试题

适用年级:高三级 试卷类型:期末考试 适用省份:广西壮族自治区 试卷年份:2021年 题数:17 浏览数:525

一、单选题

1.

秦孝公用商鞅变法,对家庭严厉推行分户析居的改革政策,规定 民有二男以上不分异者倍其赋税 ,把家庭单位强令分析到最细小程度。父与成年儿子分居,都以户主身份列名国版。商鞅此举力图(  )

A.推动重农抑商政策的建立B.确立小农经济主导地位C.瓦解宗法制度的社会根基D.移风易俗实现社会转型

2.

物勒工名 制度是指将器物制造者、监造者、制造机构等的名字刻在器物上。下图为山东汉代平陵出土的铜鉴内部饰,刻有 延平元年堂狼造作 铭文,能够印证该铜鉴为地方官营机构铸造。据此可知, 物勒工名 制度 (  )

A.对保证产品质量有重要意义B.有利于提升产品的市场销售C.在手工业生产中被广泛采用D.采用的字体为标准字体隶书

3.

下图是南宋赵孟坚的《墨兰图》。画中自题诗曰: 六月衡湘暑气蒸,幽香一喷冰人清。曾将移入浙西种,一岁才发一两茎。 该幅作品 (  )

A.反映了传统山水画的意境美B.体现了创作者多方面的文化素养C.掀起了画坛上的一股写实潮D.吸收了西方国家的艺术创作风格

4.

明初,在地方行政制度上承元制,设行省统驭郡县;洪武九年,改行省为布政使司,确立了都指挥使司、布政使司、按察使司三司并立的体制;自宣德以后,陆续向各地派驻的巡抚成为地方最高军政长官,并节制三司。从这一历程可看出明代(  )

A.实践了权力 制衡 理论B.地方行政发生重大变革C.重视对地方的掌控D.君主专制已达到顶峰

5.

1919年,在整个巴黎和会期间,北洋政府在山东问题和与之相关的对德和约问题上,前后主张经过了一个相当复杂的变化的过程。由于派系林立,军阀割据,中央政府地位极为脆弱,竟至于无力对签约问题作出任何决定。材料旨在说明巴黎和会中国拒签和约(  )

A.呼应了民众觉醒浪潮B.源于中国分裂型政治C.体现外交家自身的决断性D.是由于列强之间的相互矛盾

6.

梁漱溟评价说: 所有陈胡(陈独秀、胡适)以及各位先生任何一人的工作,蔡先生(蔡元培)皆未必能作,然他们诸位若没有蔡先生,却不得聚拢在北大,更不得机会发抒。近二三十年中国新机运亦就不能不说蔡先生实开之了。 梁漱溟意在(  )

A.表明自己反对封建伦理立场B.宣扬陈胡等人的新文化思想C.坚定维护蔡元培教育界权威D.肯定了蔡元培的历史性贡献

7.

1939年9月,美国记者斯诺再次访问陕北时记录到 每一个村子和县都有选举成立的行政委员会。边区政府是由普选出来的代表选举产生的,这在中国历史上是第一次 。这说明当时在陕北(  )

A.全面推行了直接选举制B.建立了国共两党联合政权C.注重推进民主政权建设D.形成了与日伪政权的对峙

8.

截至1940年,全国发行债券的民族企业大致有19家,债券总发行额5000余万元。其中上海约有8家,发行债券总额1800余万元。这反映出(  )

A.民族工业投资环境日渐恶化B.上海民族工业发展相对较快C.抗日战争导致民族工业萎缩D.民族工业采取近代融资方式

9.

古希腊的葬礼花瓶的瓶画表现了许多丧葬仪式。如在一只瓶画里,表现的主要场景里,6名妇女围绕在男性死者的尸体架前;在尸体的头部和肩部的位置,两名妇女正撕扯着自己的头发。另一只公元前475年到公元前450年间的白色陶瓶,绘着两位妇女站在墓地拜祭的情景。这些瓶画能够体现(  )

A.妇女在民主政治中地位提高B.城邦重视公共空间建设C.参政意识渗透具体生活D.城邦的性别关系特征

10.

1500—1600年间,作为欧洲人主食的小麦价格在英格兰上涨了425%。在英格兰西部,粮食价格上涨了四五倍,面包房工人工资却只从4便士上涨为8便士,工匠从6便士上涨为1先令。造成这种变化的原因是(  )

A.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B.海外殖民扩张C.市场经济的普遍发展D.贵金属持续涌入

11.

下图为俄罗斯绘画品《小提琴手》,该画派 (  )

A.强调集中表现自我B.源于对现实的观感C.注意画面严整性D.注重色彩的感染力

12.

当今世界,美国代表的西方世界,美国主导的全球化体系正在走向终结,而中国或者东方、南方的新兴国家正在崛起。由此可知,当今世界(  )

A.国际秩序日趋混乱B.霸权争夺更加的激烈C.地区冲突不断加剧D.多极化趋势得到加强

二、材料阅读

13.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分)
材料一
清初承袭明制,地方政治体制仍基本沿用三司制度,并在三司之上设立督抚,用以监察地方和军务。经过康熙、雍正、乾隆三朝的几次改制,以诏谕敕令、各类会典事例的形式,进一步规范了督抚制度,使督抚成为地方政治体制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但此时,出于强化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需要,督抚设立往往职权轻,任期短。

——摘编自孙文《明清督抚制度的嬗变及其评鉴》

材料二
1840年鸦片战争后,西方殖民势力进入中国,各地农民起义不断,而清政府赖以维系政权的八旗、绿营逐渐没落,尤其是天平天国起义给予八旗、绿营毁灭性打击。在这种情况下,清政府命令各地举办团练保卫地方,而对地方的权威开始流失。清政府将财政权和军事指挥权下放到地方督抚,同时还伴随着司法权、用人权等一系列权力,这些权力使得地方督抚的权力更加扩大。

——摘编自王学斌《近三十年来晚清督抚制度研究综述》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清初督抚制度兴起与发展的背景。(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晚清督抚制度发生的变化及其原因。(10分)
(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影响清代督抚制度发展的重要因素。(9分)

三、开放性试题

14.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分)
材料

人物

主要事迹

洪仁

为挽救太平天国,洪仁主张加强中央集权,自上而下地权归于一,要禁朋党之弊,同心协力,上下情通。因此,他提出要兴办像西方资本主国家那样的邮政事业和新闻事业;主张开设报馆、设立书信馆、发展火车轮船等现代交通工具;反对人治,主张法治。主张学习西方资本义国家先进的科学技术,努力实现工业现代化。主张发展科学技术,允许有技艺的外国人进入内地,为国家的发展献计献策。为了鼓励学习和钻研科学技术,奖励和保护创造发明,洪仁还主张实行专利法。他还主张发展交通运输业和银行业及社会福利事业等。

谭嗣同

是中国近代资产阶级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维新志士。他主张中国要强盛,只有发展民族工商业,学习西方资产阶级的政治制度。公开提出废科举、兴学校、开矿藏、修铁路、办工厂、改官制等变法维新的主张。写文章抨击清政府的卖国投降政策。

李四光

最大贡献是创立了地质力学,并以力学的观点研究地壳运动现象,探索地质运动与矿产分布规律,新华夏构造体系的特点,分析了我国的地质条件,说明中国的陆地一定有石油。从理论上推翻了中国贫油的论,肯定中国具有良好的储油条件1956年,他亲自主持石油普查勘探工作,在很短时间里,先后发现了大庆、胜利、大港、华北、江汉等油田,为中国石油工业建立了不朽的功勤。

从上表中提取信息,自拟一个论题(整体或者局部),并运用所学知识加以阐述。(要求:论题合理,史论结合)

四、材料阅读

15.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5分)
材料
王莽在取代西汉建立新朝后,面对当时社会的问题,推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在经济上,首先,他下令实行 更王田 ,恢复井田制,田地和奴婢一律不得买卖,田地超过限额者,一律分给四邻无田者。其次对工商业进行国家统制政策。设立 五均 ,负责平抑各地物价,实行 六菑 ,对盐铁、名山大泽、酒等工商业实行统一管理。再次是多次进行货币改革,使得币值不固定,币种比价不合理。在政治上,采用《周礼》的记载,下令将各官职改为《周礼》上的名字,并将当时的地名按古名进行更改。其次,为表明新朝的正统,他又下令将周边少数民族首领的称号一律由王改称为侯,还派多路大军征伐匈奴、西域、高句丽等。王莽改革导致天下大乱,最终出现了大规模的农民起义运动。

——摘编自白寿彝等《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王莽改革的措施。(10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王莽改革失败的原因。(5分)

16.

【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15分)
材料一
1945年美国总统罗斯福表示,只有用军事力量才能建立和维持在巴勒斯坦的犹太人国家。1946年继任总统杜鲁门发表声明,公开表示随时准备帮助十万名犹太人移入巴勒斯坦。1947年针对阿拉伯反对巴勒斯坦分治决议,杜鲁门表示, 不用流血而使这个问题得到解决的希望是很渺茫的 。1948年以色列国一成立,美国立即予以承认。以色列成立的第二天,第一次中东战争爆发,埃及等五国组成的阿拉伯联军在人数、武器装备方面都占据优势,以军形势危急。美国操纵联合国通过决议,规定双方停火四周。以军紧急购买军火和募兵,同期阿拉伯联军兵力虽有增加,但各方各怀主意,矛盾反而增加。随后以军全面进攻,击溃阿拉伯联军,控制了巴勒斯坦80%的土地。
材料二
第四次中东战争中,阿拉伯石油输出国依据各石油进口国的态度,将它们分为友好、中立、不友好三类,在石油供应上采取区别对待。英国、联邦德国、意大利等西欧国家不允许美国供应以色列军火的飞机飞越它们的领空,利用它们的运输设施。欧共体和日本还于11月相继发表声明,呼吁以色列从占领地区撤退,表示了不同于美国的看法。
(1)根据材料一,指出美国与巴勒斯坦问题的产生的关系,概括第一次中东战争以色列取胜的因素。(9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阿拉伯石油输出国掀起的石油斗争对西方国家产生的影响。(6分)

17.

【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15分)
材料
高士其(1905—1988年),我国著名的科普作家。在留学美国从事科学研究过程中,23岁的高士其因意外感染脑炎病毒,留下严重的后遗症,但他一直坚持创作。抗日战争时期(,)在《我们的抗敌英雄》中,他写道: 这群小英雄(白血球)是一向不知道什么叫无抵抗主义的。他们遇到敌人来侵,总是站到最前线。 1949年,高士其到北平参加第一届全国政协大会。在全身瘫痪的情况下,他仍深入基层,到石景山钢铁厂参观写下了《炼铁的故事》;到云南个旧锡厂拜访,发表了《锡的贡献》。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高士其向中央提出关于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水平的意见。半个多世纪以来,他以惊人的毅力,写下了数百万字的科学童话、科学故事和多种形式的科普文章。

——摘编自冯晓蔚《高士其:中国的保尔》

(1)根据材料,概括高士其对国家发展的贡献。(8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高士其取得成就的原因。(7分)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