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703.2021届河南省湘豫名校联盟高三1月联考文综历史试题

适用年级:高三级 试卷类型:高考模拟 适用省份:河南省 试卷年份:2021年 题数:17 浏览数:509

一、单选题

1.

韩非子自知其法严峻,但他却不以为恶,其理由是 当君主对民众施用刑罚之时,并不是憎恨民众,而是从爱护他们的根本利益出发的 。据此,韩非子(  )

A.要求对人性进行遏制B.强调法治立足于民本C.倡导仁政和法治兼顾D.认识到法治的重要性

2.

下图为秦汉时期出土的初耕农具、播种农具、中耕农具、收获农具四种铁农具类型比例统计图。它反映出当时 (  )

A.铁器广泛使用B.注重精耕细作C.铸铁冶炼发达D.政府重视农业

3.

元世祖至元二十八年(公元1291年),明令 先儒过化之地,名贤经行之所,与好事之家出钱粟赡学者,并立为书院 。这表明,元朝(  )

A.继承并发展宋代教育B.能够传承传统文化C.加强对地方教育控制D.积极出资发展教育

4.

据《明会典》记载:针对京官、在外司府州县官、教官、杂职官、人流仓官,明统治者依照官员办事能力的强弱进行考核,达到标准的官员给予晋升,达不到标准的就留职或降或罢黜。这说明,明代(  )

A.严格划分官员等级B.重视优化官僚队伍C.强调官员的差异化D.官吏考核臻于完善

5.

下表是中国近代进步思想简表。据此可知,当时中国的进步思想家 (  )

人物

主张

作用

林则徐、魏源

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方案

开启向西方学习的先河

曾国藩、李鸿章

力求在维护封建制度前提下引进西方技术

迈出了中国近代化历程的第一步

康有为、梁启超

把西方政治理论同中国传统儒家理想相结合

促进思想启蒙,推动维新变法运动的实践

孙中山

明确揭出振兴中华的口号

打破了延续几千年的封建专制,创立了中华民国

A.艰辛探索民族复兴道路B.全面学习西方技术成就C.践行反帝反封双重任务D.侧重于政治制度上变革

6.

1923年,民国总统选举,直系军阀曹锟以5000元一张选票到处收买议员,又以40万元高价收买国会议长,共用去贿赂款1350余万元,最后贿选当上大总统。这一现象表明当时的中国(  )

A.陷入军阀混战的局面B.国民党政治渐趋腐败C.新文化运动缺乏影响D.代议制民主流于形式

7.

下图为抗日战争时期解放区面积和人口统计表。该表主要反映出 (  )

时间

面积万平方千米

人口百万

沦陷区

解放区

解放区占沦陷区%

沦陷区

解放区

解放区占沦陷区%

1944

1263

936

741

2078

915

440

1945

1363

957

680

2478

955

385

A.国共两党力量的此消彼长B.日军在华占领区逐渐减少C.日本战败投降的历史趋势D.解放区在全国的比重缩小

8.

关于 中间地带(美苏中间的国家或地区)"的构想,毛泽东在1946年8月6日首次提出。新中国成立后一度不用这个概念。1955年万隆会议后,毛泽东重新提出 中间地带 的外交战略。这种变化(  )

A.着眼于 一边倒 外交的需求B.利于新中国外交环境的改善C.促使西方孤立中国外交失败D.助推 求同存异 方针的发展

9.

公元前326年,罗马通过了《波提利阿法案》。该法规定,所有因金钱债务而被拘押的人应当被释放,镣铐只应加诸犯罪或侵权者,债权人不得再因借钱而奴役债务人。该法律(  )

A.有助于罗马帝国的强大B.推动罗马告别奴隶时代C.导致债务危机日益严重D.有利于保障平民的自由

10.

16世纪,世界新旧大陆的经济作物广泛种植与外贸增多,白银出现跨洲际流动,各大洲纷纷成为世界市场的组成部分。该现象出现的根源在于(  )

A.新航路开辟引发了 商业革命 B.以西欧为中心的世界市场形成C.西欧资本主义萌芽的迅速发展D.白银成为西欧社会上层的追求

11.

达尔文说,他一直为使用《圣经》创世的字眼来取悦公众舆论而感到后悔,他用这些词的意思其实只是意味着 以某种完全未知的过程而出现 。这说明(  )

A.神学仍是生物学研究的障碍B.进化论使神学得到完善C.达尔文有着坚定的宗教信仰D.达尔文属于不可知论者

12.

下图为1973年底在联邦德国公路上抓拍到的场景。这张著名的历史照片生动地反映出 (  )

A.两个德国团结奋进B.石油危机之下西欧经济陷入困境C.多极化趋势的出现D.奔驰宝马对德国经济的拉动作用

二、材料阅读

13.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分)
材料一
18世纪的英国政府依然推行重商主义。为保障毛纺织品出口,政府出台相关法律,禁止羊毛出口,又禁止工匠和技术工人移居国外,并长期禁止纺织机械及其他设备出口。为避免外来竞争,1700年政府颁布法令,禁止丝绸及印染棉布进口,这对于东印度公司的东方贸易造成重大打击,但却促进了国内丝织业和棉纺织业的发展。与进口商品的高关税相对应,英国政府又实施出口补贴政策,以推动对外出口。18世纪末,重商主义受到挑战,英国政府开始尝试自由贸易政策,80年代英国与宿敌法国签订了一份自由主义的商业协定,赋予两国在欧洲商业和贸易中的完全自由。

——摘编自钱乘旦、刘金源《英国通史(四)》

材料二
清朝满族当政,以少制多,更加强了中央集权,经济上坚守重本抑末政策,但康熙也提出 恤商 利商便民 口号,清廷长期对待工商业既不提倡,也不大禁。清朝废除明朝的匠籍制度,给官营手工业者自由,放弃明代官矿政策,允许商民开矿。政府财政税收也以白银为计算单位。商帮为政府和皇室专卖物质,并兼营典当、汇兑等业务,势力经久不衰。清朝实行闭关锁国政策,一方面是因为中国国家财税长期主要来源于田赋,海关收入比重在1753年四口通商时所占岁入税额仅四十分之一,乾隆后期进一步改为一口通商;另一方面进口商品除了铜、铅就是一些高档奢侈消费品,对外贸易没有建立在自身迫切需要之上。

——摘编自许涤新主编《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史》等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18世纪中英工商业政策的异同。(11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清朝前期的工商业政策。(14分)

三、开放性试题

14.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古代中国思想文化讲义目录(部分)
第三回 家国秩序——国家、社会与儒家
引子:从 ,从
一、家有家规,国有国法:从家庭、宗族到国家
国家国家:国在家之上
国家与秩序的需要
儒家的礼:礼貌、礼节与礼制
仪式:靠象征建立秩序、合法性
什么是 吾与史、巫同途而殊归也
穿衣戴帽,不仅仅是穿衣戴帽
从礼到法的提升:家庭秩序到国家秩序
名分: 必也正名
:和睦、等级与尊卑
十一 儒学的确立与瓦解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就材料整体或其中任意一点拟定一个论题,并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达清晰)

四、材料阅读

15.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5分)
材料
东汉建立后,光武帝为鼓励在纷乱之时保持高风亮节、特立独行的节义之士,特别予以表扬,此举固无不当,但却造成一种为享大名于天下而刻意隐逸、或以借 道德良好 来达到引人注目、立异名高的目的,于是后来选举、辟召等拔取政治人才的制度,一变而被扭曲为 道德比赛 的工具……再加上东汉末年政治腐败,宦官、外戚交互窃柄,更促使士人激愤,太学 清议 应运而生……至曹操崛起之时,士人大都均与道德告别了,其态度呈现一种两极化的发展:一是由 清议 转为 清谈 ,超乎现实,在乱世中依然潇洒优哉游哉,走向清虚空灵之路;另一就是由不齿做一个空言道德、百无一用的废物,而反动为循名责实,只讲求如何强力操作实际政治,明白宣告道德破产。赤壁之战后,刘备占有了荆州和附近诸郡,孙权力量也日益壮大,三国鼎立局面基本形成。曹操要实现统一天下的理想,阻力非常大。于是他在建安十五年(210年),以迫切的心情写了求贤令,号召去发现那些埋没在下层的人才,只要是有才能的就举荐出来,希望有更多的 贤人君子 和他一起 共治天下

——根据龚鹏程《改变中国历史的文献》整理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曹操 求贤 的特点,并分析这一特点出现的时代背景。(8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曹操的 求贤令 。(7分)

16.

【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5分)
材料
真正对二战后欧洲联合进程产生重要影响的应该是二战中的抵抗运动和盟国中出现的联合思想及运动。各国在伦敦的流亡政府都很关心战后欧洲的安排,希望战后的欧洲有别于一战后的欧洲。于是,比利时人与荷兰人之间开始进行关税同盟的谈判。比利时流亡政府的外交大臣保罗亨利·斯巴克希望比利时、荷兰和法国,以及三国的殖民帝国进行经济、政治和军事的联合。而波兰政府总理西科尔斯基和捷克斯洛伐克、挪威、比利时、荷兰、卢森堡、希腊、南斯拉夫以及自由法国的政府都进行了接触,建议在地区性联邦的基础上成立一个安定的自由的欧洲共同体。欧洲人在战争期间进行的欧洲联合的实践活动及战后又陆续在军事、外交、经济和政治等方面尝试开展的合作,把欧洲联合运动推向了高潮,并且以建立煤钢共同体为开端,开始了欧洲一体化的漫漫征程。

——摘编自姜南《第二次世界大战与欧洲联合运动的兴起》

(1)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二战中欧洲各流亡政府为欧洲联合所做的努力。(9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第二次世界大战对战后欧洲走向联合的推动作用。(6分)

17.

【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5分)
材料
顾准是中国当代经济学家。1956年,顾准在中央党校学习期间,毛泽东的《论十大关系》正在中央党校传达。鉴于苏联农业的严重停滞,顾准写下了《学习毛主席关于十大关系报告的体会》一文,对国家在农产品收购中贯彻等价交换的必要性进行了认真的探讨。实
际上,这时他已经注意到在工农产品的交换乃至整个国民经济中遵循价值规律的重要性。他说,为了提高效率,社会主义可以选择的经济体制,应该由企业根据市场价格的自发涨落做出决策,即应当让市场力量在资源配置中起到决定性作用。1957年,顾准完成了长篇论文《试论社会主义制度下的商品生产和价值规律》,鲜明地阐述了上文中的观点。顾准是中国改革理论发展史中提出市场取向改革的第一人。但遗憾的是,他的学术观点在当时被批判,直到后来才为人们理解。

——摘编自吴敬琏《当代中国经济改革》等

(1)根据材料概括顾准的经济主张,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形成的时代背景。(8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顾准经济主张的价值。(7分)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