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718.2020—2021学年度山东省泰安肥城市高一第一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适用年级:高一级 试卷类型:期中考试 适用省份:山东省 试卷年份:2021年 题数:28 浏览数:322

一、单选题

1.

祠堂主要供奉祖先的神主排位,对祖先的崇拜,也是中国传统文化心理的一个重要特征,祭祀祖先是最重要、最严肃、最重的礼制, 礼有五论,莫重于祭 。这一现象主要源于(  )

A.分封制B.宗法制C.王位世袭制D.礼乐制

2.

尊王攘夷、践土会盟、独霸西戎、问鼎中原等历史现象反映了一个时代的基本特征。与这些现象的产生具有直接关系的是(  )

A.百家争鸣的出现B.铁器牛耕的使用C.分封制度的瓦解D.阶级关系的变动

3.

《商君书》载: 民不逃粟,野无荒草,则国富 僇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 治国之举,贵令贫者富,富者贫,贫者富,富者贫,国强 ,这些记载反映了商鞅的治国方略是(  )

A.发展农业B.奖励军功C.中央集权D.取信于民

4.

秦统一后建立起 东至海暨朝鲜,西至临洮、羌中,南至北向户,北据河为塞,并阴山至辽东 幅员辽阔的国家。为了有效地管理地方,秦朝采取的主要措施是(  )

A.修筑万里长城B.推广郡县制度C.整顿社会风俗D.实行郡国并行

5.

西汉初年,统治者认为 海内新定,惩戒亡秦孤立之败 ,避免中央权力过于集中,而天子大权一旦旁落,则极可能重蹈秦朝覆辙;同时相较关中而言,关东不可控因素很多;如此庞大的国家全部收归中央管理,心有余而力不足,但是若委任外臣,又不大放心。这则材料旨在说明(  )

A.郡国并行制符合现实需求B.分封制有利于政权长期稳定C.中央集权不利于国家统治D.君主大权独揽导致秦朝灭亡

6.

汉武帝时期实行的 把获利最大的资源垄断型制造业全部国营化 的经济政策是(  )

A.重农抑商B.休养生息C.盐铁官营D.均输平准

7.

《后汉书》中出现了许多诸如 家世州郡 家世衣冠 世仕州郡 世吏两千石 家世两千石 的话语,这在关于西汉历史的史料中是很少出现的。东汉时期的这一现象反映了(  )

A.中央和地方存在着尖锐的矛盾B.儒家思想在东汉地位显著提升C.豪强势力影响了国家政权发展D.血缘宗族力量制约了专制皇权

8.

陕北汉代画像石中,形成了以汉风为基础同时习染胡风的独特风格,既有反映畜牧生活的 放牧图 野骆驼图 ,也有反映农耕生活的 牛耕图 拾粪图 收割图 。这体现的是(  )

A.民族交融B.生态环境恶化C.政局统一D.商业贸易发展

9.

某同学在预习《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这一单元时,做了几张卡片方便记忆。其中一张与史实不符,这张卡片是 (  )

10.

唐代诗人皮日休在《汴河怀古》中这样写道: 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 作者认为大运河开凿的最主要影响是(  )

A.兴修水利促进农业生产发展B.激化社会矛盾导致隋朝灭亡C.促进了南北交流和经济发展D.奠定了唐朝盛世局面的基础

11.

隋朝时期科举制的创立,一方面选拔了大批有能力的人当官,另一方面也将官吏选拔的权力从地方集中到朝廷。上述材料反映了科举制度(  )

A.促进了中外交流B.加强了南北文化交流C.促进了民族交融D.巩固了国家统治

12.

唐朝在三省六部制的基础上又设立了政事堂。每当需要颁下诏敕的时候,就先由中书省和门下省会同其他必要人员在政事堂举行联席会议,来商议、决定政务。由此可见,政事堂的设立(  )

A.弱化了宰相权力B.减少了决策失误C.导致了冗官现象D.加强了权力制衡

13.

起源于北方游牧民族的裤褶服,逐步成为黄河流域南北各族流行的服装,这个历史现象主要反映出(  )

A.北方文化优于南方B.民族交融成为趋势C.生产技术相互影响D.生活习俗相互影响

14.

史学家钱穆先生说: 唐代的租庸调制,最要用意在为民制产,……自可向国家完粮 。唐代前期 为民制产 的举措是(  )

A.实行重农抑商政策B.编订鱼鳞图册C.确定土地私有权D.实行均田制

15.

学者认为: 自安史之乱以后,赋税名目繁多,民不堪命。两税法则规定百姓只需纳夏秋两税……将名目繁多之税目简化,且两税之外不得别征,实为德政。 这说明两税法的实行(  )

A.解决了土地兼并问题B.大大增加了唐朝政府的财政收入C.促进了赋税的货币化D.起到减少税目和简化手续的作用

16.

婆罗门曲为天竺佛教舞曲,后从西域、中亚诸国传入唐朝,经凉州(甘肃武威)都督杨敬述改制、加工,传入长安后又经唐玄宗修改、润色, 更名 霓裳羽衣舞 ,风靡一时。这反映了(  )

A.民族交融助推文化趋同B.三教合一促进文化繁荣C.丝绸之路成就盛唐气象D.文化交融推动艺术创新

17.

公元1071年,枢密使文彦博对宋神宗说,“(皇帝)与士大夫共治天下,非与百姓共治天下也。 最能体现该主张的是(  )

A.派文官担任地方长官B.由世家大族担任朝廷要职C.由中央掌控地方赋税D.抽调各地精兵去充实禁军

18.

宋太宗至道三年(997年),朝廷将全国州郡划分为十五路(以后路的数目有所增加),并陆续在各路设转运司、提点刑狱司、安抚司、提举常平司,分掌地方财政、司法、军事以及农田水利等具体事务。路、州、县官员都由中央官兼任。宋政府此举是为了(  )

A.加强中央集权B.扩大路级官员权力C.强化君主专制D.提高地方的行政效率

19.

元行省官员通常由平掌、右丞、左丞、参知政事六七人组成,无论行政、财政、军事、司法诸事权,朝廷在直接掌握某些基本权力的同时,把相当一部分权力分寄于行省。这表明元代(  )

A.坚持中央集权制原则B.削弱了地方的权力C.给予了地方部分权力D.强化了君主的权力

20.

有学者指出: 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是我国历史发展的一个重大事件,也是迄今经济地理格局的一次巨大变迁。 中国经济重心南移完成于(  )

A.三国时期B.隋唐时期C.南宋时期D.明清时期

21.

宋代一部分士大夫提倡日用之学、治生之术,积极参与以往被士大夫讥为 堕落 行为的诸如土地兼并、商业贸易、钱财房贷等与民争利的行为。这一变化反映了(  )

A.市民价值观念的转变B.商品经济的迅速发展C.传统伦理道德的缺失D.经世致用思想的盛行

22.

宋代 事亲孝,为兄友,处族义,与乡和 被认为是为人处世的天理。一些地方开始实行乡约制度,制定规约并建立民间组织和相关的赏罚制度,以求扬善惩恶;各地方家族也纷纷制定族规家训,建家祠修族谱,规范族人言行。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是(  )

A.理学的世俗化趋势B.家族控制地方权力C.新兴市民阶层崛起D.宗法制度重新建立

23.

从孔孟到董仲舒,再到程颢、程颐、朱熹,儒家思想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发展,这种发展是为了(  )

A.不断吸取外来的思想B.使儒家思想更加纯洁C.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D.批判继承儒道佛思想精华

24.

四大发明是中国古代最具代表性的科学技术成就,对我国和世界文明的进程产生过巨大影响。如今我国在某些科技领域再次有新的突破,北斗卫星定位系统就是其中的突出者。下列具有与北斗定位系统功能相似的是(  )

A.指南针的应用B.造纸术的应用C.火药的应用D.印刷术的应用

二、材料阅读

25.

图1、图2、图3是中国古代三个历史时期(西周时期、秦朝时期、西汉时期)的形势图。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分)
分别提取图1、图2、图3的信息,并据此说明与其相对应的历史时期。(12分)

26.

自秦汉以来,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建立并不断发展。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3分)
材料一
嬴政建立统一国家后,把战国时期逐步产生和发展起来的中央集权制度加以系统化、完善化,并推行于全国。这一制度主要有三个环节构成。一是建立国家元首制度,称 皇帝 ;二是成立中央政府机构……以协助皇帝领导全国军政事务;三是建立地方行政制度。此制的实行开创了此后两千多年历代王朝统治的基本模式。

——摘编自袁行霈等主编《中华文明史》

材料二
忽必烈进入中原,建立元朝,为加强对地方的控制,以中书省分驻地方,称行中书省,以便直接控制、处理政务……各省还设有行枢密院和行御史台分管军事和监察。

——《中国政治制度史》

(1)依据材料一,概括指出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三个主要环节。(3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元朝地方行政制度的内容及其影响。(10分)

27.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2分)
材料一
元光元年,汉武帝 初令郡国举孝廉各一人 。此后,郡国每岁荐举孝廉,由朝廷加以考核,任命为官,成为定制。

——据阎步克《汉选官制变迁史稿》

材料二
魏晋时代,中央政府行使职权能力有限,全国选举难于推行,乃由中央指定各地服务中央政府官吏中之性行中正者,采访同乡舆论,尤以德才为先,开列各地区人才,造成表册,送政府作为录用之根据。

——据钱穆《中国传统政治》

材料三
宋代宰相祖辈任官情况表

曾祖、祖父或父亲任官情况

宰相人数

北宋71

南宋62

高级官员

20

8

中级官员

15

10

低级官员

12

8

无官职记录

24

36

——据2018年全国高考历史III卷整理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西汉与魏晋时期实行的选官制度。(4分)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科举制的积极作用。(8分)

28.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3分)
材料一
地方百里而可以王。王如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耨;壮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长上,可使制梃以挞秦楚之坚甲利兵矣!彼夺其民时,使不得耕耨以养其父母,父母冻饿,兄弟妻子离散。彼陷溺其民,王往而征之,夫谁与王敌!故曰: 仁者无敌。 王请勿疑。

——《孟子·梁惠王章句上》

材料二
仲舒复对曰:“……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僻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对既毕,天子以仲舒为江都相。

——《汉书·董仲舒传》

(1)依据材料一,指出孟子提出的政治主张。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儒学在当时的地位。(4分)
(2)材料二反映了董仲舒的什么思想主张?(4分)你认为董仲舒的主张对我国后世有什么影响?(5分)

Baidu
map